圣桑《天鹅》的风格特点研究

2021-07-30 09:56凡,于
戏剧之家 2021年21期
关键词:大调乐段调性

许 凡,于 青

(青岛大学 音乐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一、生平与创作

夏尔·卡米尔·圣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e,1835—1921),十九世纪末浪漫主义晚期法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管风琴家、音乐社会活动家等,为推进本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的创作数量众多并且涉猎各种体裁:管弦乐、钢琴协奏曲、交响诗、歌剧以及为小提琴和乐队创作的协奏曲等。圣桑的作品旋律流畅、和声配置丰富、作曲技巧高超,具有集大成的特点,既继承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传统,又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技术全面并赋有高雅气质,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理念与风格。

二、音乐特点

(一)创作背景

1886 年,圣桑先后到德国、奥地利等地进行旅行巡演时受法国大提琴家夏尔·勒布克的邀请为当地的狂欢节创作了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该组曲由14 个标题小曲组成,采用当时某些音乐大师以及他本人作品中的一些音乐材料创作而成,曲调轻松活泼、幽默诙谐,每个小曲都刻画出一种动物形象,借此嘲讽当时的社会现象。《天鹅》是组曲中的第十三首,由大提琴独奏,双钢琴伴奏。该曲流传最广,被视为圣桑的代表作品,常被单独演奏或改编为各种器乐的独奏曲,是整部组曲中唯一一首旋律优美、和声精致的作品,与其他各曲形成鲜明对比,也是在该组曲中作曲家唯一允许在其生前出版和演奏的作品。本文以依据原谱《天鹅》改编的钢琴版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其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旋律、节拍节奏、和声、织体与音乐形象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创作特征

1.曲式结构

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

全曲整体为G 大调,共28 小节,由前奏、A 乐段、B乐段和A’乐段构成。乐曲先以1 小节分解和弦的前奏引进主题。A 乐段(第2-9 小节),平行、方整收拢乐段。a 乐句,G 大调进入并结束于主和弦;a¹乐句变化重复a 乐句,将第6 小节作为共同和弦,在第7 小节转入b 旋律小调,并最终完全终止于该调。B 乐段(第10-17 小节)为展开性中段,是整首乐曲的高潮部分。该乐段保持了A 乐段的8 小节规模句法结构,在调性对峙与处理方面变得较为复杂,每2 个乐句转换一次调性。b 乐句以主调进入,通过旋律的二度下行模进,在第12 小节转入F 大调并结束于该调属和弦,利用变音推进音乐的发展;第14小节进入c乐句,以“s-t”的变格终止,使整个乐句具有a 旋律小调色彩,后一乐节通过半音转入同名大调A 和声大调,并在整个乐段结束时回归主调G 大调,为之后的再现做准备。A’乐段(第18-28小节)为再现段,以A 乐段的音乐材料为基础,整体音区、调性不变,长度扩充到11 小节,a乐句回到主旋律,d 乐句旋律声部引进新材料,音区升高,最终形成完满终止。

2.调式调性

乐曲在调性的安排上为典型的浪漫主义写法,调性转换自由。前奏与A 乐段调式调性较简单,在主调G 大调和近关系小调两个调性上转换,和之后的展开乐段形成对比。进入B 乐段后,调式调性变得较为复杂,和声更具色彩性。以G 大调为主线骨架,远关系调式调性的加入使乐曲更具动态感,用不同的调式调性突破单一调性的局限性,推动乐曲的发展,使其音乐形象更加鲜明。第14-16 小节同名大小调的使用既增加作品内部结构的调性色彩又推进音乐回到主调。最后的再现段回到主调,变化再现A 乐段,形成首尾呼应。

3.旋律

该乐曲由单一旋律发展而成,在外形上呈“大山型”旋律特点,没有采用任何装饰音,线条起伏明显,富有歌唱性,并贯穿多次调性转换。主题旋律先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层层递进,极具特点。

(1)冠音型旋律

第2 小节,乐曲的开始旋律在外形上呈现冠音型旋律特征,最高音g在旋律最初位置且其他音均不超过它,配合分解和弦的伴奏织体,使乐曲更具律动性,刻画出一只栩栩如生的天鹅形象。

(2)音阶式旋律

该曲出现了几次音阶式旋律,如A 乐段的主题乐句(第4-5 小节)由音阶式上行级进,伴随力度的渐强,从最低音e到达最高音b,音域较为宽广,推进音乐的情绪,使音乐更具动态感。

B 乐段b 乐句的第四拍也采用了音阶式上行级进,较A乐段不同的是,此处的旋律级进上行后,在下一小节的开始立马向下跳进,形成四度(g-d)的大跳,从情绪层层递进的上行级进到更加有力、激动的大跳音程,既丰富了展开乐段的音乐表现力,也展现出天鹅不一样的动态美。

(3)模进

b 乐句(第10-13 小节)可分为2 个乐节。前乐节(第10-11 小节)通过二度下行模进为后乐节(第12-13 小节),使得整个乐句的调性由G 大调转为F 大调,和声与节奏均不发生改变,此种方法的使用既丰富和声色彩又增加乐曲的动力性。

4.节拍、节奏

该作品采用6/4 拍,以柔板(Adagio et legato)展开,音乐慢而安详圆顺,整体速度较为缓慢。

节奏在音乐进行中以时间单位体现其律动形式,反映作品秩序。乐曲的前奏部分以清澈流畅的十六分琶音和弦表现出水波荡漾的湖面,并在此铺垫下进入主题。整首乐曲以四分音符为主,全曲28 个小节,四分音符为主要节奏占11 小节之多,音乐律动性较强,在演奏时伴随呼吸运用力度强弱。

5.和声

(1)不协和音程

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运用大量的和弦外音丰富一些原本简单的和声音响配置方式,从而获得更加充实丰富的音响效果,进而推动音乐的发展。如在乐曲的第10 小节,出现了增二度音程(B-c),利用不协和音程来丰富和声效果,使音乐更具戏剧性张力。

(2)半音化和声

半音化和声进行是和声语言中一种非常具有音乐表现力的手法,在浪漫主义时期得到广泛应用,作曲家常用副属和弦、增减和弦等离调方式,以达到半音化和声极具戏剧表现的音乐效果。

6.织体

该作品旋律线条清晰简单,左手以和弦琶音伴奏织体为主,整首乐曲的伴奏织体与旋律曲调相互融合,依据演奏情绪的变化改变力度的强弱使整首作品既有流动性又极具舒展性,增强了音乐色彩。

谱例1:

前奏的低音伴奏声部以G 大调主、属两个音与旋律声部清澈流畅的琶音和弦引入主题;进入A 乐段后,钢琴伴奏的节奏与音型始终保持一致并贯穿全曲,直至整首乐曲的最后,连续11 个十六分音符的使用,伴随着音乐力度的渐弱,左手伴奏也从高音区向中低音区逐渐过渡,象征着天鹅已渐渐消失,湖面又重回平静的景象。

7.音乐形象

音乐形象是指运用音乐手段塑造出的艺术形象,人们通过听觉对其进行感受,具有多样性、复杂性、联想性的特点。在乐曲的前奏部分,作曲家以流动的琶音象征波澜的水面;A 乐段简洁、清晰的旋律与低音琶音和弦的结合象征着天鹅在湖面自由徜徉的高贵形象;B 乐段通过调式调性的色彩变换以展现天鹅在湖面嬉戏的动态美;A’乐段的再现段展现重回静态的天鹅形象缓缓离去,水面恢复平静。

综上所述,本文对依据圣桑《天鹅》原曲改编的钢琴版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旋律、节拍节奏、和声、织体与音乐形象方面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该乐曲无论是多变的调式调性还是不协和和声的运用都极具浪漫主义特征,而简洁流畅的旋律与琶音伴奏织体的融汇,体现着圣桑继承了法国民族音乐追求简朴的特点,突出了作曲家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

①钢琴版《天鹅》 选用Albert e.bier.Centerpiece of piano music[M].Minimum publishing co.incorporated New York1922:P.204~205.

猜你喜欢
大调乐段调性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G大调随想曲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