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如何表达女性主体意识:天下归元的启示

2021-07-30 13:02李玮
青春 2021年8期
关键词:天盛网文男权

李玮

我们很难期待靠点击量生存的网文去表达反抗性的思想。目前,在读者市场获得成功的网文,都以适应大众意识形态,表达大众的欲望诉求为特征。不过,这种大众意识形态和欲望诉求也并非铁板一块,某种思考和变化在悄然发生。 女频网文中,女权思想的渗透就是一个重要现象,其中最具启示意义的是天下归元的作品。

在女频网文中,天下归元的作品无论在点击量、影视改编,还是口碑方面都是成功的案例。在《扶摇皇后》《女帝本色》《凤倾天阑》等一系列作品中,《凰权》在思想和结构方面更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女尊文”,《凰权》并没有把男权叙事颠倒过来,变成一个“以女虐男”的套路,而是在权力叙事中表达了对权力结构的反思。虽然很难说《凰权》所表达的“女权”是女性主义的“女权”,但在整体适应大众欲望和趣味的基础上,在架空历史的想象世界中,《凰权》仍在隐约地渗透对于男女性别结构的“反抗”。

一、作为权力主体的女性

《凰权》的女主名为凤知微,她擅长谋略,杀伐决断,改变了传统男权结构中对女性“单纯”“柔弱”的设定,但《凰权》的独特之处并不在于此。暗黑女主在许多女频网文中并不少见,凤知微的价值,并不在于获得“谋略”“果断”等男性特征,而在于她不再依靠男权“谋权”,不再只是男权结构中被“赋予”权力的客体,而是与男性一起“夺权”的主体。

凤知微,作为被天盛王朝灭国的“大成遗孤”,肩负复国雪耻的重任。她所在意的不再是一己荣辱,或是儿女私情,而是政治权力。虽然如许多女频网文一样,凤知微受到男主及众多其他男子的爱慕,但作者并没有将之处理为“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故事。包括宁弈在内的男性形象,并没有像许多女频网文那样被简化为一个感情动物。在这一方面,《凰权》显示出一种“现实感”,男性是权力结构的建设者和颠覆者,即使重感情,也绝不忽视感情背后的权力问题。同样,《凰权》并不认为女性有所不同。凤知微同样是一个权力主体。在感情线之外,凤知微步步为营,夺权复国。是争夺权力,而非爱情,构成凤知微行动的逻辑。她在夺权的过程中,主动地思考,主动地出击,显示出自觉的主体性。

當《甄嬛传》把甄嬛夺权处理为被动的无奈之举,并且甄嬛夺权仍是通过男权结构中“争宠”,《明兰传》中明兰参与权力斗争也只是“相夫”时,《凰权》中的凤知微在夺权的过程中,始终以自我为中心,从未因为女性身份、感情纠葛退缩半分,并且在很多时候是和男性你死我活地“争权夺利”,而不是在男权结构中分得一份权力。在处理凤知微“夺权”的方式时,《凰权》也表现出自觉性和主动性。虽然男主宁弈帮助了凤知微,但起到的只是次要的作用。布局、筹谋、出手,每一次夺权之举都是凤知微主动促成。在这一方面,根据《凰权》改编而成的影视剧《天盛长歌》就削弱了凤知微的主体性。在《天盛长歌》中,凤知微在很多时候只能是被动地在楚王宁弈的布局中,“偶然”地获益。

二、权力和爱情:共生与背反的悖论

权力和爱情的矛盾是凤知微在实现权力主体性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如果没有宁弈和凤知微的“爱情”,那么,《凰权》就成为纯粹的权力斗争小说。不过,《凰权》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皇权+爱情的网文小说。许多皇权+爱情的网文小说,往往叙述江山美人的双丰收,爱情和权力的相辅相成,甚至于认为,只有掌握江山的人,才“配”收获爱情。在这些叙述中,爱情在很多时候不过是江山所代表的权力的点缀,或者说“商标”。《凰权》中爱情和权力却呈现出二律背反的关系。《凰权》中的爱情在权力博弈的语境下产生,似乎离开权力博弈的语境,爱情反而变得浅薄、空洞。但是,在权力和爱情共生的过程中,权力阻碍爱情,或是爱情消解权力斗争的意义。

直面权力结构的爱情叙事,以权力作为爱情发生、发展的重要推动性要素。不同于将“美貌”作为爱情叙事发生发展的核心,或是以不可知的神秘力量作为爱情发生的叙事动力。《凰权》则将爱情放在权力结构中加以审度,在架空历史的想象空间中表达着一种现实主义精神——爱情不是权力政治的附庸,也不“远离权力政治”,它本身就是权力政治的一部分,但同时又可以反抗和超越权力政治。

《凰权》首先设置了权力和爱情共生的开端。宁弈和凤知微的相逢因宁弈对“大成遗孤”的调查而起。宁弈固然为凤知微的外貌所惊艳,但更是因为凤知微诛杀五姨太的心机和狠辣而感慨和好奇。在之后的接触中,二人的交集往往与权力斗争相联系。凤知微本身在权力斗争中表现出的“能力”(谋略、勇敢、坚强等),而不是“美貌”“温柔”或是“善良”,成为吸引宁弈的“不可替代”的关键性要素。也就是说,《凰权》中爱情的发生建立在双方权力(在作品中是一种获得权力的“能力”)对等的基础上,而不是男方强(视野开阔、勇谋、强健)女方弱(视野狭小、单纯、柔弱)。

但是,《凰权》仍然展现了权力和爱情的冲突。宁弈是颠覆大成而建国的天盛国的皇子,凤知微是肩负大成复仇复国重任的“遗孤”,权力斗争造成二人宿命的“仇恨”,和“爱情”形成强烈的冲突。双方的合作固然促进了感情,但因为合作中掺杂着利益的考量,所以反而加深了“被利用”的隔阂和误解。宁弈对凤知微“大成遗孤”身份的调查,让凤知微身陷囹圄,并直接导致了凤知微养母的死。在天盛帝死后,宁弈和凤知微更是处在你死我活的境遇中。

这种冲突构成《凰权》权力斗争过程中的最大阻力。“虐”恰恰就在于权力和爱情冲突带来的痛苦、迷惘和无奈中。并不能简单地放弃权力,因为在权力结构中,放弃权力博弈的爱情虚弱、不堪一击。天盛帝虽然被宁弈母亲的美貌所吸引,但迫于权力的考虑,不惜囚禁宁弈的母亲,将她作为一只笼中的金丝雀玩弄。由此才促成宁弈对父权的仇恨,也不能简单地放弃爱情。爱情是权力斗争结构中唯一的救赎力量。宁弈和凤知微只有在相爱的时刻,才能在逼仄艰难的权力斗争道路上获得片刻的超脱和快乐。

三、权力斗争的三元结构

凤知微,作为权力主体,所参与的权力斗争,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二元权力斗争结构。诸多表现权力斗争的网文,通常设置二元对立的结构,或者善恶分明,或者恩怨分明,权力斗争有着明确的目的性,甚至输赢都是预设好的。《凰权》的权力斗争结构,却设置了三条线索,天盛帝,宁弈和凤知微。凤知微作为一名女子,与所爱者和所恨者一起,作为一条独立的线索,参与权力斗争的整个过程。并且,作为小说的男主和女主,宁弈和凤知微并不属于同一阵营。虽然宁弈在很多时候和凤知微结盟,但小说会交代这符合双方的利益,并且在结盟的过程中,算计和分裂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在很多时候,天盛帝和宁弈之间,天盛帝和凤知微之间也存在这样的合作,或者说利用的关系。

三元结构改变了一般权力斗争小说的正邪结构,它减弱了权力斗争各方的道德意义。虽然天盛帝颠覆了凤知微的母国——大成,小说也没有将天盛帝描绘成绝对的反派。他只是具有所有权力斗争者的共性——阴险、凉薄。男主宁弈同样有这样的特征。他深深隐瞒自己对权力的向往、对父亲的仇恨、对兄长的敌意,处心积虑在皇权争斗中占据上风,掌握兵权,调查凤知微,逼宫父皇。女主凤知微也以思维缜密、杀伐决断见长。虽然小说也说明被她伤害的角色自身均有可恨之处,从一开始的五姨太,到后来的韶宁公主、庆妃,但是凤知微显然不是白莲花,作者丝毫不掩饰她内心熊熊燃烧的权力欲望,她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甚至在关键时刻不惜对深爱的人动手。

由于削弱了权力斗争各方的道德意义,三元结构的叙事动力就不是建立在正义战胜邪恶、恩义战胜仇怨的传统伦理之上,而是建立在一个更具有现代意味的理念之上——博弈。小说由此尊重了权力斗争各方的意志和愿望,也由此更加客观地展現了权力斗争各方的谋略和力量。由此,在博弈的结构中,“成王败寇”的评价体系被打破,权力斗争各方可以相互对照。即使是作者偏爱的女主凤知微,她的权力斗争之路也充满了欺骗、血腥和暴力。围绕她的意志,她的养母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好友华琼和燕怀石恩断义绝,亲人一般的侍卫顾南衣用身体了结父亲和血浮屠之间的恩怨……“一将功成万骨枯”,在宏大、华丽的皇权争斗背景下,权力斗争各方都在被权力之手推动,陷入无穷尽的猜忌、恐惧和挣扎之中。

一方面,小说津津乐道地推陈权力斗争各方尔虞我诈、你进我退、此消彼长;另一方面,小说却没有强调权力斗争者获得权力的快乐,而是时不时地在诉说权力斗争者的无奈。由是,三元权力斗争的博弈结构,最终并没有指向权力的获得,而是指向权力的制衡。小说结尾天盛帝去世,宁弈和凤知微放弃皇权,皇权归为从未参加争斗,甚至对斗争各方都心怀善意的七皇子掌管。

在这个由夺权到权力制衡的过程中,女性凤知微是主要的推动性力量。她直面权力斗争,勇于参战,但她的女性身份,也同时促成了她和宁弈之间的感情,她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以及对权力更替虚妄性的洞察。是凤知微,促成了三元权力斗争的结构,也是凤知微瓦解了权力斗争的结构,并进而主动放弃权力斗争,以个体幸福为核心,超越了权力斗争结构。

可以说,作者以恢宏瑰丽的想象、细致幽微的描写创造出的并不仅仅是一个满足商业诉求的“商品”,《凰权》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参与书写“现实”的“文学”。虽然《凰权》并不迎合思想启蒙,或是看重文学标准,相反,它紧紧把握大众读者的经验和心理,尊重大众读者的欲望和需要,但是,《凰权》对女性和权力关系的重新勾勒和描绘,使它和整个文学史的女性写作资源和传统密切相连。《凰权》,以大众的面貌,文学地表达着大众意识形态的某种变动。并且恰恰是这种“大众性”,才让《凰权》,作为一部网络文学,较之纸媒文学,更具有“深入生活”,或者说“介入现实”的价值。

责任编辑 孙海彦

猜你喜欢
天盛网文男权
Myth and Mechas
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体育运动中的性别与性:反抗男权制
俄藏Инв.No.6239号《天盛律令》残片考补
两件《天盛律令》未刊残页考释
两则未刊俄藏《天盛律令》残片考释
网文撷英
再论《天盛律令》的修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