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横渡 赤子征程

2021-07-30 10:52于涵
大学生 2021年7期
关键词:赤子涉海航次

于涵

2019年9月,我被导师苏新教授带到了一个座无虚席的会议室,会上说,学校决定办一场展览,梳理我校涉海科考历史。

这场展览由海洋学院、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和博物馆共同完成。海洋学院需要承担展览主体内容的设计工作。我的导师苏新教授是我校大洋科考经验最为丰富的教师,因此成为了展览内容的重要承担者。我是苏新教授的博士生,同时由于多年从事博物馆讲解工作的特长,以及在科普方向上交友众多的优势,成为了学生执行团队的负责人。

惊涛骇浪的故事

学生们分批收集整理了历史素材,拍摄了我校出过海的老师们的口述历史。当资料中几句话带过的平静大事件与口述历史的惊涛骇浪交织在一起,我校涉海的历史终于一点點地在我们眼前清晰起来。

最感动我们的是老师们一代代的接力奋斗,我就说说我最熟悉的导师苏新教授的海洋科考故事。

苏新教授1982年被郝诒纯院士招收为硕士研究生。苏新教授在这次展览中,拿出了她1983年第一次出海时拍摄的一张老照片:“1983年,国家科委组织在京的有关海洋科学研究所和院校参加国家海洋局广州南海分局负责的向阳红5号在南海的一次海洋环境综合调查。由于我的导师郝诒纯先生在北京院校中早已开始了海洋地质学研究,国家科委给郝先生发了通知,请她派人参加调查。”

这段故事,被苏老师记录在纪念郝诒纯院士的纪念册中:“郝先生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次培养海洋地球科学人才的好机会,尤其是让女同学得到下海锻炼的极其难得的机会。她立即决定派我和她的另一名女研究生王玫一起参加这次考察。”苏老师写道,“她深知海上工作的艰巨性,作为女同志困难更大。在鼓励和安排我们去的同时,她也关心地问我们怕不怕晕船,提醒海上工作的艰苦和可能出现的危险。”郝诒纯先生本人在女地质工作者不畏艰苦、克服困难在野外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方面,树立了好的榜样。“我和王玫都曾经是下乡知青,吃过体力劳动的苦,面前又有先生的榜样,于是很坚定地回答,不怕。”

可是,阻力却不仅仅来自出海条件的艰苦,“当时向阳红5号船上的住宿和卫生设施只考虑男士,在该船的历史上还没有女同志随船出海工作的记录。一些船员有女人登船会带来灾害的迷信想法,一些船员认为女同志在船上不能工作,是负担。为此,向阳红5号船上的人员向南海分局和国家科委的组队负责人提出,把我们俩换成男同志。郝先生得到消息后,和国家科委相关负责人交流了看法。她坚持认为,有关迷信的说法没有根据,而她相信派出的两名女学生都不怕吃苦,能和男同志一样工作,至于住宿和卫生设施等事可以在相互体谅的基础上协调解决。国家科委和南海分局的有关人员同意郝先生的意见,说服了向阳红5号船员。

那时,12月中旬到来年1月中旬的北方寒流侵袭着南海,风浪翻飞不曾停息片刻。万吨巨轮向阳红5号,在苍茫的海上只如一叶飘摇的小舟,摇晃到人在船上完全无法站稳,桌面的东西常被摇晃下来。滔天巨浪甚至将船倾斜的角度一度摇到了30度,科考队员们不停地吐,只想躺下来稍稍舒缓身体的不适。可是,要想克服晕船,必须起来走动,无论吐得多么严重,无论晕得如何剧烈,当时的研究生苏新和王玫仍旧坚持到每一个调查站位都站起来工作。苏新教授说:“到后来,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还和向阳红5号的船员结下了友谊。我们返航时,原来迷信或不相信女同志的船员们对我们已经十分友好,有人甚至提议将来的考察中每次都要派女同志参加。”

“平静”的海洋科学大事

“平静”的海洋科学大事记,安静地躺在印了铅字的纸面上,在了解了其中的人物和艰难之后,我们的内心难以平静。70余年来,我国海洋事业与我校海洋科考的发展,在50平米左右大小的主题展厅内,该如何展现出来?

我们第三次调整了布展大纲。将“过去-现在-未来”串联在一起:梳理学校涉海历史;展示学校现在涉海主要科研方向及成果;全面呈现我校参与大洋科考与极地科考的教师及学生的科考历程;展望海洋强国的未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海洋科学走过了向海图存、向海图兴、向海图强的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我校都深度参与。

在1949年-2000年间,我国海洋科学逐步发展——向海图存。1958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同年,我校校友刘光鼎院士任新中国第一支物探队队长。自此,我校便推开了海洋科学事业的大门。1960年,在刘光鼎院士的大力推动下,北京地质学院创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教研室。1999年组建起“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地学研究中心”,并以“中心”为枢纽组建跨学院、跨学科的科研团队,承接国家重大基础和高科技项目。

2000年-2012年间,我国海洋科学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向海图兴。2004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同年,我校成立海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为首批教育部与国家海洋局共建高校之一。

2012年至今,我国海洋科学处于全面加速发展期——向海图强。2020年,我校也紧跟国家步伐,整合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海岸带环境与资源、极地科学与技术等学科资源和师资力量,与多家单位联合共建,建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与极地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师生,自1958年刘光鼎先生开始初涉海洋,至今涉海科考已有60余年历史。自1983年苏新与王玫登上向阳红5号科考船,截至今日,共出海245人次。其中,在1983?2000年间,5人次参与国际航次,8人次参与国内航次;2001?2012年间,12人次参与国际航次,49人次参与国内航次,可以看出国内航次的数量快速增长,此时我校的航迹已遍布全球各大洋与南北极。2012年至今,5人次参与国际航次,166人次参与国内航次,其中110人次学生登上科考船,他们登上海洋四号、金星二号、大洋一号、海洋六号等科考船,航行目的地包括南海、黄海、东海、渤海、印度洋、大西洋、北太平洋、北极等。

沧海,赤子

“沧海横渡 赤子征程”这个展览标题是被学生夏磊想出来的,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沧海横渡”取自刘光鼎院士写下的一段话:“沧海横渡,时光荏苒。六十载征途漫漫,没有因为疲惫而错过每一处赏心悦目的风景。一路跋涉,一路韶华。他们的心里全是感恩,眼里满是希望。”

“赤子”二字,是因为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正好也刚刚开始筹备这场展览,《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回荡在每个国人心间。其中第二段的歌词中写道:“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漩涡,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这首歌给展览采访视频定下主基调,每位受邀采访的老师都朗诵了这一段的歌词,我们将老师们的朗诵声音组合在一起,作为视频开头的片花。“赤子征程”既能表达每一位老师的赤子之心,又能表达地质报国的赤子情怀,同时还可以囊括进去中国地质大学60余年涉海历史的漫漫征途。

981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模型

极地展品

深海生物样品

天然气水合物礁

记得2019年第一次开会的时候,所有人都有想到这会是一场工作量艰巨的展览。而那时的我尚有些混沌,远没有想到工作量是如此之大。由于疫情,展览延期到了今年,却又恰逢其时——我们学校梳理出这段学科历史,正好向建党一百年献礼!

当参与全程策展的机会落到我头上时,我虽有迟疑,但还是觉得应该勇挑重担。这个展览,从学科专业到科普经历,从我的导师到我的朋友,我是最中间的那个交集,大家觉得我就是最适合的那个人选。

可是,一段尚且没人能说得太清楚的历史全貌,该如何去整理?一场展览筹备,到底需要做哪些工作?

我打电话咨询了我的朋友们:在北京大学策划过化石周活动的柴?,策划过多次社会实践的洪迪,还有共同出过海的简东川,做事特别有条理性的马媛,以及校内的博士生朋友张贺、宋备、徐帆、刘洋等。他们给我分享了活动策划的经验、人员安排的建议、展览内容的规划,等等。

我在头脑里建立起了一个展览前、中、后期各项工作粗略的模样,便开始跑去我认识的各种讲解员群里“招兵买马”,很快,由师门部分师弟师妹、讲解员、海洋学院新闻中心等30多人组成的策展团队就迅速搭建起来了。

我们这一群年轻的小菜鸟,初步草拟了展览内容简介、展览大纲、展览场地分区、工作人员列表、任务分工,等等,与各处老师们去做进一步交流。当然,从今天的角度回看,关于展览第一版的一切设想都过于稚嫩,可是在那时,要让三个互不认识的大团队,以及一些零散独立加入的同学,还有身份上横跨6个学院、从本科到博士乃至毕业生,在展览尚无雏形时协同工作,对于其中的每个人都不是易事。

策展过程中,我的工作是执行总统筹,需要对接不同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尽管大家都非常忙碌,而且展览工作不在任何人的业绩考核范围内,但大家对我的工作都非常配合,无条件地为我提供各种素材。是所有人齐心协力共同把这段埋没于涛声之中的澎湃历史抢救性挖掘出来了。

整理最终的工作人员列表时,我也被吓了一跳,直接参与策展工作的师生达93名,横跨5个学院。

脚步不停歇!

滔滔歷史,百川归海。随着展览正式开展,我的大部分工作已经结束。展览开幕式当天,展厅里模拟海洋的蓝色灯光粼粼波动,映照着前言第一段中第一句文字:“浩瀚宇宙、万千繁星,蔚蓝色的地球生机盎然。海洋波涛汹涌、资源丰富,极地白雪皑皑、神秘莫测,人类探索它们的脚步从未停歇。”

已经博士三年级了,在这场展览中付出的时间与心血无法计算,也许我原本可以在实验室间度过博士生正常的生活。但我相信,读到此处的你,终将明白我的心情。这段鲜为人知的澎湃历史,在我眼前滚滚而过,而我恰有机会能将它展示在人前,犹如在滔滔长河中弯腰淘洗,将地大海洋人的剪影记录于万一。我想,在沧海横渡的历史征程中,总有青年奋勇前行。

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也是一名地质工作者。地质报国!通过举办这次展览,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把我们学校涉海的学科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涉海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就是意义之所在。

责任编辑:钟鑫

猜你喜欢
赤子涉海航次
赤子
鹧鸪天·赤子赋
涉海翻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①
战略管理导向下涉海企业全面预算审计体系研究
基于管理创新涉海企业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
引导万千赤子行
我国集装箱航运企业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法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涉海”成语的文化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