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理发”是一束光, 深存于我们内心深处

2021-07-30 10:51伍里川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理发师拉面涨价

伍里川

据报道,在河南省博爱县鸿昌街道下期城村,理发师傅王成俭理发只收1元钱的“规矩”,已经坚持了36年。这事令人称奇,令人钦佩。

如今,1元钱的购买力可谓微乎其微。在理发价格动辄一二十元、几十元的今天,花1元钱就能理发,这简直是一个奇迹,而更大的奇迹是,这份坚守是没有时间期限的。王成俭承诺,等他干不动了,就把这个接力棒传给儿媳妇。这意味着,“36年”只是一个起点,我们将会看到“1元理发”的时长被不断刷新。在浩瀚的时光长河中,仅仅想想,就会让人有一种晕眩感。这是“1元理发”的浓浓善意带给人心的冲击。

“1元理发”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报道。例如,2015年的消息:在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召陵镇岗赵村,50多岁的理发师李全喜21年没涨价,一直坚持1元钱的收费价格;2014年的消息:扬州市江都区樊川的理发师傅朱小红20年不涨价,只收1元……不夸张地说,“1元理发”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无疑是值得探究的。王成俭和朱小红都说过“为人民服务”这句话,而李全喜所言“为乡邻提供些方便和实惠,俺高兴”何尝不是“为人民服务”内涵的体现?这说明了“为人民服务”的强大生命力和对道德风尚的推动力。就凭这一点,这些好心的理发师就值得我们点赞,他们配得上网友们送上的“荣誉勋章”。

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理发师多活跃于乡村视野。他们为父老乡亲服务,淳朴实在,不玩一点虚头巴脑,这正是乡村社会中文明延续的亮点。在我看来,这和瓦屋之上漂浮的炊烟一样,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只属于故园的一束光,甚至它也是炊烟一缕。

“我从小就在这儿理发,这辈子没有去过其他地方。”王大爷对理发师傅王成俭的评价,揭示了“1元理发”在精神层面的意义。

如此,理发师们已经不单单是在为乡亲父老理发。小小的理发屋里,一样可以叙旧,一样可以嘘寒问暖,一样可以“稻花香里说丰年”。在这里,乡村社会独有的情感纽带将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1元钱的收费,既是对理发这一市场行为的尊重,也是对世道人心的呵护。人们需要这样的抱团、这样的“围炉”。

当然,这些理发师坚持不涨价的初衷,就是看到还有经济窘迫的村人的存在,他们希望以自己的一份力量,为这些人送上暖意。同样,我们也可以想起最近拉面哥爆红的故事。一碗拉面只收3 元,15年不涨价,只为让乡亲们不会吃不起。“3元吃面”和“1元理发”可谓异曲同工。他们并不是无偿做好事,但他们基于最小的成本考量、最大的技术含量,做出了世上最暖心的事业。

我们为何一次次被这些故事感动,为何一次次搜索和点击类似的故事,不正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深處,也需要一座温情的理发屋、拉面铺子吗?

在我们常常感慨人心不古的今天,他们越是坚持,我们越是相信人间自有真情;他们越是坚持,我们越是期盼世风良善。几个月前,《我和我的家乡》令无数网友欢笑、泪目。这部影片所讲述的,和“3元吃面”和“1元理发”的故事颇为一致,这就是,经济社会的进步越是巨大,时代的高铁越是飞速奔跑,时间的改变越是不留声色,我们越是该留住一份纯真、一份质朴、一份责任。我们为他们的故事激动、鼓掌,也需要自己尽一份人间道义,让他们不孤独。

值得一提的是,“1元理发”的延续,无法超越成本的制约。我们自然会关切这些店铺的命运,希望这样的暖心事业不至于在个体经济问题上成为一种负累。那么,从政府部门、社会层面,给予他们一份支援,也就成为了题中应有之义。

(本文原载2021 年3 月23 日正观新闻)

观点运用:坚守的奇迹;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只属于故园的一束光;道德风尚;浓浓善意带给人心的冲击;留住一份纯真、一份质朴、一份责任……

猜你喜欢
理发师拉面涨价
能耗双控下,涨价潮再度来袭!
不会理发的“理发师”
尿素涨价坐实的两个必要条件
共享单车涨价只能是权宜之计
神奇的拉面
没话找话
唉,又涨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