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位着手,切实提升学生的劳技创新能力

2021-07-30 00:35叶慧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12期

叶慧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劳动与技术课程要求着重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小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创新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它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劳技教师要从多方位着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关注日常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技能技法训练;适时点拨;开展发明创新活动

《纲要》指出,劳动与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劳技素养为总目标,是重视设计、强调操作、立足实践、注重创造、体现科学、综合与人文相统一的课程。劳动与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也包含创新设计,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劳技课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来说,创新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能力。因此,在劳技教学中,教师要从多方位着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关注日常教学,培育有创新能力的“种子”

在自然界,种子的优劣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一颗好种子为植物良好的生长发育奠定了基础。我们若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比作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首先需要培育一颗有创新能力的种子。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求异这三个角度出发,培育有创新能力的“种子”。

(一)激发创新欲望

欲望是人改造自己、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范作等展示创新元素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在学生学习完自制收纳盒以后,老师可以提问:“今天我们制作的是六格收纳盒,你有办法设计一个更多分格的收纳盒吗?”在问题的启发和教师的激励下,学生自然会产生创新的欲望。在学习制作丝网花之前,教师可以展示各种颜色和样式花瓣的丝网花范作,学生看了范作会发现,花瓣的颜色和样式可以多种多样,这会激发他们创新制作的欲望。问题、范作、图片视频等的刺激和启发,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培养自主学习

传统的劳技教学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照着做,作品完成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这样的教学存在诸多的弊端,其中之一就是教师代替学生发现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了。时间一长,学生就丧失了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创新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经常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考虑到课堂时间及教学目标等问题,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适度的自主学习。

(三)鼓励求异

学生的求异思维是指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时,能不受已有信息或以往思路的限制,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思维方式。事实上,每个学生的个性、阅历、能力等各不相同,有时候学生的想法会让教师意想不到,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因为求异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它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要将整堂课设计得太死板,不应该让学生完全跟着自己走,而应该为学生留白,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求异。

二、丰富教学内容,为“种子”的“发芽”提供“土壤”

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鼓励学生求异,在无形之中,一颗具备创新能力的“种子”慢慢形成,而“种子”的发芽需要借助“土壤”。丰富的教学内容能为“种子”的“发芽”提供广阔的“土壤”。

苏科版劳动与技术教材内容包含了劳动、家政、技术和职业四大方面,这四大方面又被分为12个模块分布在12册教材之中,可以说教材内容已经相当丰富了。教师通过深入研究教材,能使教材变得更加“厚实”,再加上劳动与技术课程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蕴含的丰富资源也可以用来作为教学的延伸,在这样丰富的知识海洋中,学生一定会被其中的新异、奇特所吸引,从而浮想联翩,异想天开,产生创新火花。

三、强化技能技法训练,为“种子”的“成长”输送肥料

一切创新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都需要一定的基础,因此只有扎实打好基础、掌握了相关的技法技能,才有可能和能力去创新。

如在教学泥塑相关内容时,要求学生能掌握捏、搓、拍、刮等技法。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进行制作时,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捏、搓方法,裂缝不会很好地处理,连接处不会使用刻刀刮麻并涂上泥浆等,他们就不可能做出精美、牢固的泥塑作品。若技能技法掌握不扎实,学生连简单作品都不能很好地完成,怎么会有创新的能力呢?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技法的训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薄弱处及时强化,只有基础打扎实了,学生才有条件、有能力去创新。扎实的技能技法就如同创新过程中所需的肥料,因此,强化技能技法训练能为创新输送肥料。

四、教师适时的点拨,为“种子”的“成长过程”注入“催化剂”

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创新思维同样如此。小学阶段的孩子创新思维发展程度还不高,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创新的效果并不会很理想,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点拨,有意识地去启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开展发明创新活动,为创新“果实”提供展示的“舞台”

劳技课堂是培养学生劳技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但仅凭一周只有40分钟的一节劳技课,这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后开展丰富多彩的发明创造活动,不仅能给学生充裕的创作时间,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从而能鼓励学生创新,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在教学泥笔筒这一课后,我们开展了“我的泥笔筒”这一发明创造活动,在这一次活动中,学生们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泥笔筒。在制作技法上,有用泥片围的,有用泥条盘的,有用内衬模具法做的等。从学生创作的作品数量来看,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从作品内容上来看,学生们都在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都在努力创新。因此,为学生提供发明创造的舞台,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但是,如果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被调动,创新能力没有提升,那么,创新只会是一句口号,创新之花并不会这么简单地开放。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从多方位着手,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处、时时、人人收获创新之花。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S].江苏省教育厅,2018.

[2]刘彦卿.劳技课,一方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J].山东教育,2010(Z5):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