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地域文化与传统民居装饰

2021-08-01 12:28巩珊珊西安文理学院艺术学院
天工 2021年7期
关键词:绣品针法民居

巩珊珊 西安文理学院艺术学院

传统民居装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的产物,是不同时期人们的信仰以及内在审美的物化表达。研究地域文化与传统民居装饰的融合与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一、民间传统地域文化特点及民居装饰特点

(一)地域文化特点

地域文化指在特定区域中独具特色并随时间推移日新月异、逐步发展的文明表现,其中包含生态文明、民俗文化、传统习惯等多种表现形式。地域文化在该区域中与环境、人文相融合,因此与区域发展休戚相关、紧密联系,充满区域文化特征,呈现出不可替代性。地域文化伴随时代更迭不断发展演变,但同时也具有相对稳定性。

(二)我国传统民居装饰特点

随着历史变迁、时代更迭,传统民居在实践中反映出人民最本质的需求。传统民居装饰在发展早期不受规章限制,充分贴合人民居住实际需求,其中包括环境因素、审美需要、宗教信仰等,并进行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改造与演变,具有一定的经济性、现实性、地域性特点,因而最能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民族特色。而民居装饰依托民居这一载体,其形式更加多元化,表现手段更具有复合性,传统手工艺依靠其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其自身蕴含的审美特性对人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一件合格的工艺品,只有被受众接受之后,才能实现它价值的圆满”[1]。其造型追求更是一种对人与地域特性关系的反思与相融合接纳的过程,追求更为互通、和谐共生的高度艺术格局,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艺术审美情趣、性格品质特征以及价值观。这对于我们探索地域文化历史进程提供了具体的、物化的可考证素材。

二、传统民居刺绣织物装饰研究

(一)民居刺绣织物装饰

民居刺绣织物装饰即民居日常生活、节日庆典等民俗文化中所用的绣品织物、装饰物品。其研究包含对民居刺绣装饰品中所用绣品面料、针法的研究,也包含对民间纹饰的展现手法的研究、工艺手段的研究、地域审美特征的研究及功能与内涵的研究等诸多方面。杨先让先生在《黄河十四走》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刺绣这种民间艺术品,由于材料质地和实用功能的限制,相对来说较容易湮没,因而可以说是一种‘即逝艺术’。

刺绣作为民居传统装饰,是工艺美术的重要品类之一,承载着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既增加了人民的生活情趣,装饰美化了生活空间,同时也是人民审美的重要承载媒介,在现代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彰显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刺绣装饰通常依附于各种面料上,以其绣品、针法、地域等的不同,可大致分为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四大类,与此同时还有著名的秦绣、京绣、鲁绣、麻绣和苗绣等。这些绣品纹饰各具风格,流传至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依附于不同面料的装饰形态千变万化,既丰富了传统民居装饰的审美趣味,又寄托了古代人民对生活的期盼与展望。绣品纹样装饰附着于麻布、毛纺织品、丝织品等面料之上,共同组建成完整的平面、空间表现形式,其装饰纹样的安排与设计也依附空间形式节奏变化并与之完美贴合。

刺绣工艺以针代笔,绣针引导绣丝在绣底之上穿梭,运用不同的针法、色线等技巧勾勒造型,其绣丝本身带有的光泽与不同针法带来的纹理感使成品更具质感与艺术效果。刺绣艺术具有绘画性,早在唐代,就有用刺绣表现绘画作品的历史,随着工艺逐渐发展,朝代更迭,思想进步,除绣制供人敬仰的佛像外,题材也延伸至山河风景、楼台庙宇、花鸟鱼虫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书画的交叠重合使其独具视觉美感,既是工艺品也是不可或缺的艺术珍宝。中国书画在审美向度上追求“能、妙、神、逸”四个品级,而刺绣艺术讲究“能、巧、妙、神、逸”五个品级,它们评价标准的相似性也间接体现了两者间的共同之处。刺绣艺术具有审美性,其借鉴书画艺术的审美理论体系,与此同时,又结合其材料、手法及呈现效果的不同提出了刺绣的审美体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要求。刺绣艺术蕴含工艺性,其制作过程的规范、工艺规律的严谨都是它审美的综合体现,刺绣纹样要求轮廓分明,刺绣手法要求针脚整洁,整体作品要求针线顺畅、绣面平整,其工艺要求直接影响整体艺术性的表现,两者相互依存,互为约束。[2]

传统民居装饰品是对空间构成起装饰与美化功能的产品,其中包含传统刺绣织物、剪纸、泥塑、面塑、墙壁挂件等各种织物及摆件。在传统民居的灰暗色调中,以其增加色彩表现力,使暗淡的农舍中充满鲜活的动感,同时也显示出屋主的生活情趣,具有一定的吉祥或祈福寓意。其形式更为丰富,材料运用更加灵活,色彩表现更加多彩,且易携带的特性使其影响力得以传播、扩散。

(二)以陕西传统秦绣绣品为例的传统民居装饰分析

传统秦绣绣品地区特色的形成不是一种偶然的艺术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民族习俗、政治、经济、宗教乃至审美的历史渊源。秦绣既代表着当地人民对艺术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社会和谐的憧憬,同时也承载了三秦大地上厚重肃穆的历史文明与淳朴的民俗风情。

陕西民间传统地域文化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类。每一个地区都有其典型的秦绣绣品,其中较典型的有陕北剪纸刺绣、关中佩饰刺绣和陕南挑花绣等。

陕北剪纸刺绣的造型形式特别吸引人,犹如将剪纸贴在布上,细看是由平针、掺针技法实现的刺状效果,但凡绣花,一般都是先剪出个花样来,然后再把花样贴到布上,用色线绣出。陕北剪纸绣品一般运用在枕顶、肚兜和搂兜钱包上。在我国清末时期,北方流行的绣制用品是缝在方枕两侧的布片。这些带有显著特点的枕头顶非常精美,在方帛之间蕴藏着很多动人的故事。四鱼花鸟纹、莲花纹、石榴纹、花开富贵牡丹纹、鸡送子纹、鱼莲子纹、多福多寿纹、葫芦送子纹、冠上加冠纹等多种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为灰暗的农舍增添丰富的视觉观赏美感,这些精美艳丽的枕顶绣,又体现出纯真质朴、热情奔放的民间传统地域风格,从特有的平针、掺针技法中,我们也能领略到闺中女子那种非凡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艺术的感悟力。

佩饰刺绣一直在陕西传统秦绣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它用途多样、款式精美、针法丰富,在关中传统秦绣艺术中独树一帜。枕顶、喜帐、桌围、被面、门帘、可随身佩挂的荷包、香囊、扇袋、眼镜袋、钱兜、烟袋、针扎等一系列刺绣小品针法精美、色彩艳丽,多用起绒的布料或鲜艳的缎料作底褙,上面往往绣着彩线的花纹,贴缀着细巧的花边,甚至嵌着料珠、银饰,是文化与原始宗教观念的折射,它表面上是一种关于民俗活动的观赏物,并具备审美价值,内涵却是对驱灾辟邪、生命旺盛、生殖繁衍的祈盼和祝福。

据《西乡县志》记载:“女工之刺绣,其精妙不在顾绣、湘绣之下,世多珍之。有秀巧之美,无粗拙之态,此亦民性之自然流露者也。” 陕南挑花又称“架花”或“十字绣”,这种看似简单的民间刺绣,却能织出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图案。无论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或是花鸟鱼虫,都用这种小十字来绣成,我们不能不惊叹于创造这些情趣横溢的民间图案的村姑农妇们惊人的艺术构思,以及她们传统刺绣艺术方面的深湛素养。“十字挑花”是陕南挑花绣的突出特点,它的针法是每针拉一对角线,严格按平纹布的经纬纹路,每两针架成一个十字(小十字花)。这种针法流行地区广,遗留实物最为丰富,它与缎面绣花的各种针法不同。 “编花”,或称“撇花”“密针子铺花”,类似编织法,是陕南挑花绣的又一特点:利用密集的底面针脚挑出和正面相反的花纹,正面是白底蓝花,反面则是蓝底白花。这种工艺运用在衣物的袖口、边饰尤为合适。妇女在劳动、洗濯时卷起袖口,反面另是一种花饰,异样美观,颇有变化。挑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两面花”,或叫“单针子折线花”“纤花”“镂花”,它利用复杂的针法变化,采用单线来回挑绣,最终形成正反两面花纹一色一样的特点。

陕南挑花绣绝大多数绣品是在白色底布上挑绣蓝花,花纹清晰醒目,色彩鲜明、饱和而协调。也有用淡蓝、棕色、黑色线挑花的,一般都注重黑白对比效果。有的绣品是在毛蓝、深青布上挑绣白色或浅色花纹,即便少数杂件采用五彩复色配置,也都比较柔和、素雅、协调,不论是在白底布上挑蓝花、棕花、黑花,或是在毛蓝、深青布上挑浅色花,都充分体现靛蓝色素整洁、鲜明、沉着、耐洗、耐脏的色彩实用效果。这样不仅从艺术上达到美化生活的目的,而且可以延长布的使用寿命,使民间传统地域文化与传统民居装饰得到紧密的结合。

秦绣种类丰富、针法繁多、地域特色显著,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民间概述秦绣时,总结出了其两大特征:一是立体感强于其他刺绣作品,秦绣作品通常以经纬网为基准进行施针走线,既可一孔一针也可一孔数针,不受限制,图案花纹变化多端甚至纹样套纹样,层次丰富,立体感十足;二是先针法后设计,以制作为第一要义。秦绣作品通常以针法展现图案纹样的疏密、远近、虚实等效果,没有明确的画做参考,通常根据底料与针法构架决定最后的图案内容,从而装饰性更强,时空趣味性更强,其在制作工艺上的表现力也使其成了不可多得的纯手工工艺品。这一点也就是专业人士所说的“对秦绣而言,画稿为副,针法为主”。[3]

由于陕西劳动人民终日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刺绣装饰品成为生活中的重要调节,秦绣的稚拙感和简洁明快的配色是他们性格特征中单纯、质朴、憨厚的自然流露,而粗犷与细致并存、丰富多样的针法则是他们耐心勾勒、坚持不懈的优良品格的展现。

(三)陕西传统秦绣与民居装饰体现关中地域特征

陕西位于我国腹地,黄河中游,自北而南分为黄土高原、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区三部分,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中黄土高原是陕西特殊地域风情的主要特征,在其秦绣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中这种独特地域环境起了很大作用。陕西秦绣艺术吸收了黄土高原的文化养分,绣品历史源远流长,作品风格多姿多彩,与其他地区的绣品相比,色彩差异尤为明显,色彩最大的特点是原始古朴、热烈而纯粹。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以红色为主色,与各种纯色配合形成浓艳热烈的纯粹感,体现着西北豪迈而淳朴的民风。中国传统色彩观念中,以青、白、红、黑、黄为正色,各对应五行和五个方向。秦绣果敢地使用五个正色进行搭配设计图案,既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画面生动抢眼,也展现了秦地人民豪迈粗犷的态度与果敢自信的性格特征。秦绣对五色的热衷也是对不同颜色美好寓意的崇敬,是其对传统文化与历史渊源的接受与表达。

陕西传统秦绣是极具装饰性的刺绣织物,在我国绣品织物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作为关中文化的代表,其图腾观念、生殖繁衍观念的纹样,繁简适度的针法,种类丰富的面料,纹样题材的选择,组织的整体构图都讲究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在风格上更是展现了民间艺人的审美追求。在内容选择方面,秦绣内容离不开陕西的黄土高坡,黄土地上热闹非凡的腰鼓、奔流不息的母亲河——黄河、传统民俗——陕西八大怪、嗓子里吼出来的传统秦腔以及古都的墙砖地瓦都是不可多得的极具地域民俗风情的创作题材。秦绣以劳动人民的一针一线,缝出了民俗文化的独特审美风情,滴滴汗水都承载着这里厚德载物的历史文化与生生不息的精神文明,是本地地域文化的集大成产物。

三、地域文化与传统民居装饰的融合与发展

(一)地域文化与传统民居装饰的关系

传统民居装饰与人民的生活休戚相关,不同于皇家绣品装饰的规整性及程式化的整体架构和富丽堂皇的装饰审美趣味,传统民居装饰更具有因地制宜的特征,内容布局也相对更为灵活、自由,不同地区的人民由于环境因素、气候因素、人文精神等多重原因,在时代变迁中逐渐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手工艺风格和装饰规律,同时也展现出了不同地区人对现实生活的表达与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追求。

图1 传统绣品

同一地区人在不同时期需求不同,其民居装饰风格呈现不同的状态;不同地区人在同一时期由于地区特性不同,其民居装饰风格差异性也显而易见。以陕西秦绣织物装饰为例,对比我国四大名绣织物绣品,由于南北地区差异而带来了有目共睹的装饰差异性。

以典型的南北方刺绣——秦绣与苏绣为例,可窥知南北方地域差异对其刺绣风格产生的影响。秦绣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技法,是陕西地区的代表绣种,受秦地深厚历史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深受秦地人在这片黄土高坡上百年来积淀的处世态度与性格特征的影响。秦绣题材以黄土高原上的风俗地貌、生活场景、传说故事为主,织品展现了北方人民勤劳朴实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含人物的绣品,人物形象的描绘总是给人一种踏实稳重、不骄不躁的感觉。在工艺方面,秦绣的核心在针法而不在图案,是由针线和底料构建出织物本身的美感,针法较为复合,常被称为纺织绣法。其图案为工艺服务,不同的针法也赋予图案不同的视觉效果,所产生的图案也独具民族性和时代特色。其内容也主要基于陕西地区民间多种技艺,融合民俗风情和当地人民情感达到高度共鸣,并以五色为主,大胆配色,其色彩浓郁鲜明、扎实稳重的形象塑造风格也体现了北方人民厚重豪爽、不拘小节、喜形于色的性格特征。

苏绣则孕育于苏州这一素有“人间天堂”美名的南方地区。受南方气候温润、土地肥沃等天然地理优势的影响,自古就以锦绣之乡闻名。其在题材选择方面,以南方人民生活为主,极富民间地域风情,描摹当地花鸟鱼虫、山水美色、民俗人物的织品精致细腻、针法缜密、布局秀丽,声名远扬。其对水生之物的描绘独树一帜,区别于气候干燥、缺少水源的北方,南方湖泊较多,水生植物种类繁多,从茭白、马蹄莲等植物到鸳鸯、游鸭等水生动物无不体现了南方人民的生活环境。苏绣在色彩选择方面,配色丰富但饱和度不高,常用同色系的邻近色及过渡色,淡雅清透,色彩之间过渡晕染自然,如工笔画一般,也俗称画绣,其所绣之物均要求真实,画面栩栩如生。苏绣深受吴文化影响,其透露出的自然安详的生活气氛,也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理想境界和文化追求。[4]

两地刺绣的差异源于地域性环境、文化等不同因素对人民性格、心境及理想追求造成的影响。北方地区方圆几百里黄土地一望无际,人民性格更朴实粗犷、豁达爽朗,且气候较为寒冷,天地寒则人心敛,因此更加注重礼数章法,喜色沉稳安静。而南方地区河流随处可见,平原极少,沟渠纵横,将地区分割分明,因而人民更精打细算,用针用线手法细腻,且南方地区气候温润,花草丛生,所以题材以生动鲜活的水生生物为主,喜色淡雅温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人民不同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精神文化、民俗风情,因而孕育出了风格迥异的艺术表现特色。传统工艺品更是受到地域影响,在就地取材、色彩传统习惯、表现技法、人文精神等方面都呈现出了不同的风貌,共同构成了我国多元化的文化艺术面貌。

(二)地域文化与传统民居装饰的融合与发展

传统民居装饰作为民间文化的承载形式,是中国人民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道德理念、处事原则的历史成果的集大成体现,它肩负着积累与传承的使命,对当地人民百年来的思想意识及行为互动起着不可估量的约束、指导作用。地域文化也常常以深入人心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俗工艺品的形象及内涵,所以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的具体形式,常常物化到具体的传统民居装饰这一载体之上,使之具象化传递文化精神。[5]而承载着文化精神的传统民居装饰则以具体的、可传承、可追溯的物化形式随着历史、朝代更迭保留,影响着一代代人的审美标准、民俗风情、思想文化,因此二者互为寄托,互相成就。

在当代,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高科技日新月异,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虽然大大拓宽了民众视野,但也使地域文化对传统民居装饰的影响力逐渐变弱,因此研究各地区历史变迁中地域文化与传统民居装饰的联系显得尤其重要。一方面,这是作为地域文化的表现,需要传承与保护;另一方面,传统民居装饰也有助于当地人民研究与发展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衍生产品,将本地的文化故事讲好,展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百花齐放。讲好各地文化故事就是把中国故事讲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才能使我国文化发扬光大,同时达到各地文化最大化,不被强势文化的潮流吞噬,以其独特姿态傲立于民族文化之林。

猜你喜欢
绣品针法民居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把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女性之美展现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