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女婿王景清同志在京逝世

2021-08-02 06:02祖国郑杰川
祖国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活

《祖国》/郑杰川

王景清遗体告别仪式现场

2021年3月1日,毛主席女儿李讷的丈夫王景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王景清,陕西榆林人,是毛泽东女儿李讷的丈夫,曾担任毛泽东的卫士。1940年,王景清在陕甘宁边区参加革命斗争,在甘泉县开展劳动大生产,在盐池县支援部队保卫产盐地。解放后,王景清在中央警卫师工作,是刘少奇同志的随身警卫,后调任云南省军区怒江军分区参谋长。

13岁参加八路军

王景清

李讷、王景清夫妇

1927年,王景清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一户非常贫寒的人家,那正是国家动荡、时局不稳、百姓多艰的年代。苦难的生活无法打倒真正的勇士,抱着挽救祖国于危难之秋的信念,在13 岁时,王景清在陕甘宁边区参加八路军,军旅生涯自此拉开了序幕。

从帮忙救助护理伤员的小战士做起,从未畏惧、从未退缩,一心守护着国家和人民,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里,王景清奉献了自己全部的力量。由于王景清具有过人的优秀品质,在全国解放后,王景清被选拔成为了中央警卫师的一员,以守护国家领导人的安全为使命,坚定而忠诚。

最初,王景清任刘少奇同志的随身警卫员,后又担任毛主席的警卫员,这种工作性质完全称得上是身负重任,绝对容不得一丝马虎,而王景清在岗位上一直尽忠职守,从未出过任何纰漏,这段工作生涯一直是他最珍贵的回忆。即使建国以后王景清任云南省军区怒江军分区参谋长,但“主席卫士”的身份仍是其一生为之骄傲的标签。不知伏笔是否是从此时埋下的,或许命运的巨轮自此就已驶航,缘分的种子早已深埋发芽,主席的卫士与主席的女儿在多年后成全了一段佳话。

李讷去江西井冈山的五七干校劳动

1940年,在王景清投身革命的那一年,李讷出生在革命根据地延安。她是毛主席和江青的女儿,这一年主席47 岁。李讷是唯一自小跟在主席身边长大的孩子,这个小女儿得到的疼爱自不用说。

但长在这样的家庭备受疼爱的同时,自然也受到更严格的要求和期望,肩负着比别人更重的责任。好在天生聪颖的李讷并未让人失望,她从小便勤奋好学,有理想有抱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十分感兴趣,在19 岁那年,李讷考入了北大历史系。

李讷为人也确实应和了她的名字“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人就是这样,不可能十全十美、面面俱到,这样一个好姑娘自小身体便不太好,小毛病闹个不断,虽然她从小便向往从军,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然而被身体原因所限,真正投身军营已难以实现。为平衡专业与理想,毕业后李讷选择成为了《解放军报》的一名编辑。

在那场大运动的风波中,为了让女儿得到锻炼、取得进步,主席决定让李讷去江西井冈山的五七干校劳动。李讷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和影响,对父亲的崇拜和信任让她并无二话,立刻照办,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李讷即刻启程南下去了江西,这时李讷已经快三十岁了。

因特殊的身份和内向的性格,李讷在干校里更是独来独往,大家对与其相处大多有所顾忌,即使有人给李讷介绍过几个对象,可惜都没有成功。这样孤单寂寥的生活突然被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打破了,这人叫小徐,也在五七干校劳动,只有二十几岁,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北戴河管理处的服务员。他的父亲是个普通铁路工人,他本人文化程度不高,但却极为热情健谈,性格外向活泼,长相也十分清秀俊朗。李讷孤寂封闭的心就这样被打动了。起先,周围的人虽然有所耳闻,但却不以为然,因为两人无论是性格、身份、学识都不可同日而语,又如何能结合到一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两人竟然打了结婚报告。

李讷的母亲江青对这桩婚事是不同意的,尊重女儿自由的主席虽批示了同意,但最终并未参加李讷的婚礼,只是托别人给她送去了一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作为结婚礼物。

这仓促而悬殊的婚姻也注定了不好的结局,新鲜感退却后,两人之间的差距便开始显露,即使李讷已经怀上了孩子,可最终也没有阻挡住悲剧的发生——李讷和小徐离了婚,李讷开始独自抚养儿子徐小宁。从这段失败的婚姻开始,李讷的人生就逐渐更为凄清。此后,父亲与世长辞,母亲入狱服刑,自己身体多病。除了儿子外,周围也没什么亲近之人,李讷开始了漫长而孤寂的生活。

毛主席的卫士长给李讷和王景清牵上红线

与此同时,王景清的婚姻也不顺利,他的妻子强势好胜,两人冲突不断,最终也是离婚收场。李讷和王景清,两个都被婚姻伤害过的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云南,彼时相隔千里并无交集,可是月老的红线终于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把两个有缘的人栓在一起……

1983年,在云南军区工作的王景清为吊唁过世的老战友回到了北京,恰巧遇到了当年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李银桥是与王景清一同工作过的老战友老同事,革命感情十分深厚。

王景清遗体告别仪式现场

李银桥的妻子韩桂馨从小照看李讷长大,夫妻俩知道李讷这些年过得十分艰苦,看着她独自带着孩子凄风苦雨的度日,内心着实不忍,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来照顾帮助李讷,而此时出现的王景清简直是上天突然送来的“真命天子”,李银桥与韩桂馨一致决定给李讷和王景清牵上红线。

王景清比李讷大十多岁,但因为长期的军旅生涯训练,身姿挺拔,肩宽背厚,身体素质比同龄人好,而且很有男人的阳刚之气,为人也是宽厚真诚。王景清小时候没有太多求学的机会,但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提高了文化素质,又曾经是毛主席的警卫员,无论是缘分、感情,还是条件,看起来两人都十分相配。

在李银桥夫妇的撮合下,两人见了一面,觉得很有眼缘,几次接触之后,逐渐亲密起来。王景清经常帮助李讷做一些活儿,减轻她的负担。为了能更长久地在一起,王景清将关系从云南转回了北京。就这样,相处了近一年后,两人觉得脾气、秉性、为人做事都十分契合,1984年初便在北京举办了简单的婚礼。

江青对王景清这个女婿十分满意

也许前半生太过风起云涌,两人都更向往那种朴实真挚充满烟火气的生活。虽然战争时期身体受过不少伤病,但毕竟当了一辈子军人,王景清依旧十分勤快能干,更因他心疼李讷身体不好,便大包大揽了家里大部分家务活,是一个十足的模范丈夫。

他们的小日子和普通的老百姓一样,简朴但有滋有味。为度过寒冬,去推着板车往家里拉煤球,早早排队抢购几百斤的白菜腌酸菜,计算着买肉,分好以便能多吃几顿。生活虽是清平,但开始显现出生机与温馨。

一个曾经的将军和一个主席的女儿就这样低调地过着小日子,享受着生活的平静和温暖。李讷大为称赞王景清的厨艺精湛,说自己只能做做清洁工,与婚前的苦闷孤寂不同,幸福平淡的生活让两个人又重拾了笑容,找回了生活应有的乐趣和希冀。

王景清为人厚道,不仅对妻子李讷照顾得无微不至,对待继子徐小宁也十分慈爱。王景清和李讷结婚时,他与前妻的子女早已长大成人各自成家,所以这一片父爱随之就完全倾注在了继子徐小宁身上。

婚后,李讷将儿子的姓改成了王景清的姓,名也改了,叫“王效芝”,据说也是有“效仿外公毛润之(即毛泽东)”的意思。老两口是典型的中国父母,自己过得清苦些也无所谓,但对孩子却是十分大方,极尽宠爱,为了更好地照顾年纪尚小的王效芝,两个人省吃俭用,省下钱专门给孩子请了一个保姆。

结婚后,李讷曾带着王景清和王效芝去看了她的母亲江青。曾对李讷第一段婚姻大为反对和大加阻挠的江青这次却是表露出了十分的满意。

王景清是那种闲不下来的老干部,离休后也不忘发光发热,希望继续为社会贡献些力量。他曾经自愿担任菜市场的秩序维护员,周围的邻里们无不交口称赞。

除了生活上柴米油盐的琐事互相照看、照顾外,王景清和李讷在阳春白雪的精神层面也很有共鸣。李讷毕业于北大历史系,文化层次不用说,年老后依旧热爱读书和钻研,而王景清也对文史方面非常感兴趣。

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我国的红色文化

王景清晚年时非常希望能把我国的红色文化更好的推广和传承,他曾为写《神府红军游击队》一书,走访了许多地方,查实了许多史实资料,期间和李讷也进行了不少的沟通交流,最终能成稿也自然是少不了妻子的帮助。

除此之外,王景清还十分喜欢音乐和书法,在音乐方面他参加过北京军区的合唱团,在书法方面他和有着同样爱好的李讷经常互相切磋,两人的晚年最喜爱的休闲方式便是一起写写书法,散散步。随着年纪渐长,李讷的病痛更多了,为了方便带李讷去看病,王景清还买了一辆三轮车,也许你曾经在北京某个医院的门口见过一对互相搀扶的白发老夫妻,就是他们。

王效芝在王景清夫妻俩的熏陶培养下也长成了一个富有才华但同时低调谦逊的好同志。王效芝应该是继承了母亲“讷于言”的性格,他不愿意过多地暴露在镁光灯下,也从不接受各种访谈,现今信息爆棚的年代,他依旧能安稳地置身于闹市之外,低调地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从“王效芝”这个名字也可以看出母亲李讷对孩子的希冀,他既然担当了这个名字,便也没有令人失望,低调儒雅,稳健踏实,就连俊朗的面庞都有毛家一贯的风格,他是像他外公的。

李讷、王景清夫妇

但王效芝并没有选择从政,而是踏踏实实地做了一个商人。颇具才华的王效芝,流利的英文曾惊艳过许多客户。他和爸妈一样,喜爱简单淳朴的生活,生意应酬之外的时间都给了家人,养花种菜,会会朋友、下下厨,可能是继承了继父王景清的手艺——王效芝也能做出一桌可口的饭菜。

王效芝对王景清和李讷十分孝顺,这个继父在王效芝儿时给王效芝带来了温暖和希望,王效芝长大后自然也投桃报李,在继父年老时,为继父尽孝——王效芝经常带着两位老人去看看风景,一家人享受着惬意而平淡的生活。

王景清和李讷的前半生都充满了不凡的经历,或是时局所致,或是感情所迫,跌宕起伏中磨掉了他们曾经的棱角,也正因此让他们更加明白了平淡生活的不易与美好。

宽厚的肩膀,坚毅的身姿,厚重的品格——这就是王景清的人生写照。

猜你喜欢
生活
漫生活
爱生活,爱思考
社保让生活有底了
生活感悟
创意给生活带来了快乐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