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还是伤害

2021-08-02 09:52吴珊
成长 2021年8期
关键词:帮助成长

吴珊

摘 要:在现代社会,大部人解决了温饱难题,教育问题仍是重中之重。教书育人,我们都在为了孩子们能更好而竭尽所能,却往往会忽略也许因为教学过程中的做法,也许因为日常行为中的言辞,都会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本文从幼儿心理发展需要,阐述了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我们要当心是什么在起作用。

关键词:帮助 犯错 心理诉求 伤害 成长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关注孩子一日活动中不仅要体能的发挥,知识的积累,更要重视他们心里健康的发展。

1 当心游戏中的“帮助”

在一次海洋球游戏里,西西小朋友从一开始发现海洋球能在吹风机上飘起来觉得很惊奇,然后模仿球摇摆的样子,联想到摇摆的还有木马、海盗船。再然后开始探索除了海洋球,杯子和碗能不能在吹风机上摆动起来,发现只有海洋球可以吹起来后,又去找了一个海洋球,开始两个手交换放置海洋球。海洋球游戏结束,正好手边有一个他的玩具杯子,我把杯子放在球上像个冰淇淋,我给他看,他也很感兴趣自己想动手。可是他年纪小手掌握的不好,斜着拿杯子球总会滚下来,几番下来我想告诉他应该怎么拿杯子。当我正准备开口的时候,他好像意识到是杯子的角度问题,两只小手不断调整,过程很认真也很有趣,终于将杯子拿正放稳了海洋球。就这样又默默的试了几次,最后他发现把杯子放在地上是最容易成功的,他非常开心,这种开心应该就是自己探索出来的成就感。

我想如果那个时候我开口告诉他,效果一定达不到现在的样子,也许他会看我一眼放下杯子就去做的别的事情了,也许也会听话将杯子放上去就结束了,根本不能发现除了拿在手里还可以放在地上(连我都没想到)。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想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做的更多的是陪伴而不是干预,孩子天生就是科学家,不要让孩子的想象力扼杀在成年人的思维固定模式里,孩子的游戏不是判断题,没有对错,何况你会的一定是对的吗?不要限制他怎么玩,他能发现的也许比你知道的更丰富。

2 当心孩子犯错后的“批评”

我们幼儿园有一位保育老师,平时对待孩子真的就像妈妈对待自己的孩子。大班的孩子虽然已经到了五六岁的年龄,但是行为举止难免有不受控制的时候,例如在一次早操结束孩子们准备回教室的时候,两个小男孩在走道上疯闹,一时没注意其中一个小男孩抓伤了另一个小男孩,这个时候保育老师过来将他们两个拉到一边问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他问受伤的小孩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也不舒服,再来询问打人的小孩动机是什么?如果别人这样动手你有何感想?最后再问受伤的孩子接下来如果我不出现你会怎么做?当小孩回答会还手时,老师继续问你觉得还手能不能徹底解决问题?是否可以通过语言的力量可以解决问题。我们在解决幼儿矛盾时,经常会被以往的事所影响,当两个小朋友发生矛盾时,过去经常犯错的幼儿往往会先受到批评和质疑,而忽略了事情本身。而这位老师不同,从一开始孩子犯错,到后来的循循善诱的教导,一字一句不是在批评孩子,而是让孩子认识到事情的本质并且从中获得正能量。我相信,这样的老师她有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我们可以学着和善而坚定的去解决孩子们碰到的问题。那么幼儿犯错的原因有哪些?

2.1 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导致的犯错

小班的新生刚刚入园,由家庭属性转变为社会属性,对新环境不适应缺乏安全感,不知道如何处理身边的事,如玩具要放哪里,何时集中何时休息等生活中的琐事。当他有情绪的宣泄时,能给予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暖心的话语,让他慌乱的心安静下来。

2.2 寻求过度关注

现在小孩普遍都是家里的掌中宝,来到幼儿园这样的大环境,当他不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感受到气馁的孩子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通过寻求过度关注来满足归属感。受到这个影响,孩子认为只有当自己成为焦点时,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价值感和重要性。因此他会发展出各种求关注的技巧,例如犯错、和老师对抗,找点事情让大家为他忙活。

2.3 出于报复或者自暴自弃

对于幼儿的错误,教师往往只看到他们的调皮及其和小朋友之间人际关系的影响,而忽略了师幼关系,幼儿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方面是他自身不良的交往方式造成的;另一方面教师的评价也让其他小朋友对他的看法产生了不良影响,造成恶性循环。幼儿年龄小,对同伴的情感和评价大多数都来自老师。教师对出错的幼儿评价已经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不仅对犯错小孩自身而言,也会影响其他小朋友对他的评价。例如之前有个大班的孩子,在大班下学期每个礼拜都会因为大大小小的问题被约谈家长,连身边的同学也不愿意和他在一起。而孩子也因为这样的事情对老师有了更加敌对的情绪,可是据这位孩子的家长说这在小班、中班是从来没出现过的问题。也许仅仅是因为第一次孩子犯错后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导致后面一系列循环反复。

3 正面解决孩子的问题

孩子犯错了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从问题中学习,而不是为了问题付出代价。我们在教育中时常遇到的误区是以为让孩子感觉更糟才能更好,其实只有让孩子感觉更好才能做的更好。

3.1 运用典型的启发式问题

运用典型启发问题让孩子明白如何从问题中学习,例如当他犯了一个错误,你可以站在他的问题问他“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你怎样才能把这次学到的东西用于将来?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

3.2 让孩子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中

小孩子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妨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班会,将近期碰到的问题在班会中讨论,询问孩子们可以如何改进,让他们自己想一想解决的方案。换一种角度思考,孩子犯错了是要他必须受责备、羞辱或者痛苦,还是真的学会解决问题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3 学会正视不完美

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何况还是涉世未深的孩子。之前有一位家长约谈的时候,老师不停的在说孩子最近种种不好的表现,希望家长配合能回去改正孩子的缺点。家长都耐心记下了,最后询问老师,那他最近有没有什么表现的好的地方呢?老师怔住了,仔细想想自己好像陷入了对这位孩子的成见,不论他做什么老师都觉得是在犯错。事实也许如此,当你的学生85%都是优点,15%是缺点,而大多数人关注的往往就是消极的一面,最后积极的一面全部消失。所以我们要学会从每个孩子的行为中寻找优点,将不良行为转变成积极的一面。例如琪琪总不愿意画完画之后收画具,老师就让他负责并教给他如何教其他的小朋友收画具,最后在每次收任何器械的时候他总是最积极的那一个。

4 重点是成长而不是犯错

我们要明白的是孩子需要的不是不犯错而是成长,而且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许多时候因为大人的认识不够,就把与孩子年龄相称的行为当成不良行为。在这里不是主张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发展适应性行为完全放任不管,哪怕这些行为不能为社会所接受。既然我们要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应该学会控制我们的行为。有了这种意识,我们就能够成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将我们的行为转变成鼓励孩子的行为改进,并且不损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教育的方向只有一个。一样的话语,你的语气透露出你的感情,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为孩子考量,还是盲目的搬出你权威的身份进行权利斗争,这都取决你想做什么,而不是你让他做什么。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去帮助他,而不是去伤害他。未来的风雨我们不能代替他们去承受,但愿能在未来我们的孩子都是一棵大树,能接受享受阳光雨露,也能接受经受风吹雨打,依然巍峨挺拔健康茁壮。

参考文献:

[1] 简.尼尔森.证明管教[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社,2016.

[2] 李灵,刘伟伟.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11.

[3] 王悦娟,徐志芳.幼儿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运用[j].上海教育科研,2004,07.

猜你喜欢
帮助成长
做个“用心”的班主任
给予初中后进生更多的爱
现代教育技术与图书馆的关系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有容乃大:学术期刊编辑成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