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扩招背景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 “多元主体、分类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1-08-02 03:22代慧朱洪雷林雁飞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生源岗位工业

代慧 朱洪雷 林雁飞

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方案强调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1]2019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稳定和扩大就业,明确提出“全国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2]。2020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连续两年高职扩招200万的任务。[3]新时代高职扩招突显职业教育已经从一个教育领域的民生大事上升为国策,成为国家致力于经济领域调控的教育举措。高职扩招百万是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一是实现“六稳”之首的“稳就业”,二是全面提升劳动力水平。[4][5]先进制造是广东省重点支柱产业之一,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扩招可为培养区域优势产业急需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和技术技能人才,才能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区域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持。

可见,高职大规模扩招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高职扩招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样也带来了挑战。

高职扩招必将扩大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生源渠道,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均有机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6],生源的多样化也必然导致职业岗位能力的多元化和人才培养标准的多样化。另外,多样化的生源主体其原有知识水平必定存在巨大差异,个体对知识和技术技能的追求目标也不尽相同,也即其个人发展规划并不完全相同。其次,扩招生源由于自身原因导致其无法全日制在校攻读,原有封闭式、半封闭式的校园教育模式显然也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需求。

总之,专业扩招后的生源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呈现多样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保障、职业发展诉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专业发展必须适应新时代要求,探索与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学从学科知识导向转变为职业能力导向,将传统的封闭、半封闭的校园教育模式转变为企业主导、多元办学的育人模式,逐步建立以多样化生源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分类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该培养模式,必须顺应时代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实施“1+X”证书制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才能最终实现人才的精准培养和分类发展。

一、调研职业岗位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标准

高职扩招带来的多样化生源其原有知识结构以及对知识、职业技能的追求、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必然不尽相同,那么必将产生多元化的岗位需求。专业原有的工业机器人电气设计与制造、编程与调试、工作站集成等方向的助理工程师、销售技术支持等岗位已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岗位需求,特别是部分具有一定行业职业技能基础的学生,其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以工业机器人个体为中心的岗位,对系统集成、外围控制系统岗位兴趣显著增加,相应的职业发展期望也已明显超越助理工程师层面。

专业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要求,通过调研国内高职院校尤其是“双高”院校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及智能制造专业群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走访具有代表性的智能制造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掌握智能制造行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需求状况,分析智能制造行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需求特点、行业职业岗位层级及职业能力标准,基于生源多样化和职业岗位能力多元化,探索分类制定多样化、层级式人才培养标准,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打通不同渠道学生成长的“桥梁”,实施“有教无类、分类施教”,实现学生“分类发展、终身发展”的教学目标。

二、对接岗位职业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一)坚持立德树人,探索两育有效融合的途径

高职扩招生源相当一部分未受过系统的基础教育或相关培训,虽然具有较强的学习内生動力,但其原有水平参差不齐,距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并能合理规划职业发展是学生适应新时期要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实施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深入开展德育显得尤为必要和切实可行。

专业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探索专业教育与德育有效融合的途径。专业教师在实施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课程特点,主动挖掘德育元素,积极融入思政教育。探索将智能制造行业前辈们高深的专业思想及他们的价值观念、“中国智造”典型案例、“大国工匠”的奋斗事迹及逸闻趣事、“基建狂魔”以及“新四大发明”等引入课堂教学,或者将优秀职校毕业生、五一劳模、行业知名专家请入课堂,通过生动详实的案例或专家的“现身说法”,既可以拓展课程教学内容,又能够实现潜移默化的德育,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实现专业教育与德育的完美结合,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大国工匠”。

(二)坚持能力本位,构建能力导向课程体系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开展教学。专业扩招后需适应新时代要求,依据方案的要求构建适合多元化生源的课程体系。

坚持能力本位,层层分解智能制造产业工业机器人相关岗位群的需要,确定相应工作岗位所必备的职业能力,遵循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根据多元化生源特点,突出学生的多元主体地位,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课程的思路,紧密对接工业机器人装调、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构建职业岗位能力由初级、中级到高级正向增长的课程体系。探索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任务或模块课程,以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任务、项目为载体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工业机器人相关领域职业岗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对接职业标准,开发形式多样的教材

对接工业机器人装调、操作与运维、应用编程、集成应用等岗位职业标准,改革现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智慧职教网络平台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实结合、数字孪生、理实一体等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产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优质教学资源,有效拓宽教学资源的空间,丰富教学资源的内容和形式。增加企业工业机器人真实应用案例,引入和借鉴企业培训教材,探索将机器人相关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校企合作开发适应当前需求的诸如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业机器人技术综合应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活页文选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信息化教材、网络教材等多形式教材,通过工作任务引领和驱动学生学习。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革现有教学模式

(一)探索不同的编班形式,实施因需教学

高职扩招将单一的应届生源延展至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多元社会生源,原有的单一生源编组班级的教学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因此,专业要积极探索不同的编班形式,满足不同生源的学习需求。

应届生源与社会生源的学习时间、学习场所、学习方式等完全不相同,若实施原有的編班形式则必然不利于教和学的开展。同时,考虑到社会生源的多样化,专业可探索实施社会生源单独编班或按照生源的类别、年龄段、工作岗位、职业发展规划等不同形式的教学班组来组建班级,形成类似于学习兴趣小组的教学班组。[7]

组建教学班级形式多样,虽然会相应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但其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也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本宗旨。灵活编制教学班组能够“适应不同生源、不同学习时间、不同学习方式,创新教学组织和考核评价”[8],促进建立多种质量标准、多组课程设计的模式,便于开展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构建学生“分类发展、终身学习”的多个成才通道。

(二)转变传统教学过程,变被动为主动

一般情况下,社会生源都具有强烈的学习自主性,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目的十分明确,对学习方式的需求更加富有个性化。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由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陈述性、演示性知识的传授方式,向学生主动、教师随动的过程性知识的习得方式转变。[9]探索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主动对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以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系统仿真、现场编程与调试、应用集成等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具体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替代教师讲解学习任务,以课堂技术研讨、互动交流、轮训实操等替代教师讲授、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主动的“教”转变为主动的“学”。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改革教学模式

“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的获取方式已经发生根本变化,教育产品交付的无空间、时间限制,大数据背景下的个性推送等,使得教育服务手段发生了重大改变。[10]改革现有的封闭式、半封闭式校园教学模式,基于智慧职教、超星学习通、钉钉课堂、雨课堂、云班课、中国慕课大学、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等成熟的网络平台以及自有网络平台,构建适用于高职扩招背景下“多元主体”的网络互动课程,探索实施线上理论+线下实操的混合教学、翻转教学;探索开展教师送教上门、指导上门等教学活动,将课堂搬进企业,把知识和技能带到学生身边;主动满足学生边工边学的需求,探索将部分课堂学习化整为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开展碎片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分类发展”需求,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或个性化指导。

四、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深化与智能制造行业知名企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融合校企优质资源,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联合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并建立健全配套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组建由企业技术骨干、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构成的技术攻关小组、技术创新小组等,以校企合作项目、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攀登计划”和“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带领学生攻克机器人技术、工装夹具、工艺流程、虚拟仿真、集成应用等领域的相关难点;以共享共建数字化资源服务专业建设和发展等形式引领学生深入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开发一批新形态的数字化教学、培训资源,最终在团队教师指导下转化为知识产权成果。通过一系列的校企合作活动,能够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

五、实施“1+X”证书制度,实现精准培养人才

专业扩招后生源多样化、结构复杂,年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各异,原有单一的评价模式显然无法完成学生评价。“1+X”证书制度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11],培养职业岗位真正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扩招后应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发“1+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将证书培训内容融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标准开发过程中,对接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操作与运维、应用编程、集成应用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接工业机器人工作站虚拟仿真设计、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调试、工作站系统集成等生产过程。通过技能培训促进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融互通,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技术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就业创业本领,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质量,培养智能制造产业亟须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2019-02-31.

[2]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gov.cn/guowuyuan/2019zfgzbg.htm,2019-03-05.

[3]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gov.cn/guowuyuan/2020zfgzbg.htm,2020-05-22.

[4]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7/31/conten_5310829.htm,2018-07-31.

[5]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EB/OL].https://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12/13/c_1210015116.htm,2018-12-13.

[6]张祺午.高职百万扩招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2):1.

[7]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19〕12号)[EB/OL].https://gaokao.chsi.com.cn/gkxx/zcdh/201905/20190514/1791078159.html,2019-05-14.

[8]余祖光.发挥高职扩招生源优势培养产业升级紧缺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1):19-24.

[9]姜大源.论高职扩招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大变局与新占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5-11.

[10]马仲闻,潘家俊.大规模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对策略刍议[J].职教发展研究,2019(03):28-32.

[11]王琴,马庆发.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制度变革探析[J].职教论坛,2020(01):63-66.

[基金项目:2020年广东省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职扩招专项“新时代高职扩招背景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GGZKZ2020115),主持人:朱洪雷。2020年广东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编号:2020CJPT026),主持人:朱洪雷。2019年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智能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编号:YDS201902),主持人:朱洪雷。]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生源岗位工业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跨省生源调控
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