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残运会解说评论员应坚守的原则

2021-08-03 21:03彭奕男谢宛桐
今传媒 2021年7期

彭奕男 谢宛桐

摘 要:残疾人运动会承载着平等、尊重、关怀的内涵,解说评论员需要通过有技巧、有原则的叙事方法来传递赛场内容、传递体育精神、传递残疾人运动会独有的魅力。本文结合残疾人运动以及受众的特点,提出残运会体育解说评论员应遵守专业性原则、人文主义关怀原则、多手段叙事原则以及欣赏性原则,以期更好地传播残疾人体育文化。

关键词:残运会;体育解说;叙事研究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7-0062-03

一、进步的社会需要更关注残运会

在运动中,我们都向往更高、更快、更强。你会记住那条地中海上空黑色的闪电博尔特,你会崇拜天赋异禀的黑曼巴科比,而这些在体育中创造奇迹的人——他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健康的人。

残疾人在追求身体极限方面有着先天的不足,他们的比赛相对而言不够精彩,关注度也较低,但他们身上那种拼搏向上的精神值得致敬。在漫长的渔猎和农耕社会中,人的体力劳动构成了社会生产力的主要要素,体魄强健者受到推崇,体力羸弱者受到歧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常常把残疾人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认为残疾人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随着社会的进步,正确对待残疾人成为人类的共识,但传统的残疾人观并没有根除[1]。

在《残疾人权利公约》中则更强调残疾问题不仅是一个生物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解决残疾人的问题不仅限于身体的康复,还需要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促進残疾人的社会融入[2]。所以残奥会所带来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场竞技的秀。它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了展现自己的平台,它提供给身残志坚的运动员们一个平等的机会去超越、融合、共享。

“超越、融合、共享”是北京残奥会的口号,拥有极为丰富的内涵。“超越”身体之痛、心理之痛,走向赛场光明正大地展示自己;“融合”是社会包容性的体现,我们都是拼凑成整个世界的碎片;“共享”这个世界留下来的丰富遗产,共享体育乐趣,共享他人赞美,共享平等机会。从这个角度去看,残奥会不仅是一场运动会,更是一种人文关怀。

国内目前关于残疾人运动会体育解说叙事的研究鲜有学者关注,最近的一篇有关残运会体育解说的研究是在2009年。11年过去了,一个更加进步的、更具有包容性的社会,应该给予残运会更多的重视。

在今天,体育比赛的竞技性在下降,文化性不断地上升。“体育搭台、文化唱戏”的体育传播思想应该得到提倡。通过残运会解说员的精彩评论,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残疾人运动会,能够鼓励更多的残疾人有勇气锻炼身体、突破自己,鼓励更多的社会大众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残疾人体育事业,这将是整个社会的进步。

二、残运会解说评论员应该坚守的原则

本研究结合残疾人运动以及受众的特点,旨在完善残运会解说评论员的叙事技巧、传播残疾人体育文化。认为残运会解说评论员应把握如下几点原则。

(一)专业性原则

残运会解说评论员很少是专一解说残运会比赛的,他们通常是其它运动赛事的解说员,有一定的解说经验,同时参与解说残运会比赛项目。残运会与其它运动赛事有诸多不同,与传统运动赛事相比,其运动项目、赛程安排、竞赛规则、竞赛技巧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残运会解说员必须要“术业有专攻”,有充分的专业储备,了解其和传统比赛间的区别。

第一,解说员要对特有的残疾人体育项目有专业的理解。残运会是为残疾人设立的运动会,其中有很多为残疾人设计的专项运动,如盲人门球、轮椅击剑等。并相应地改变了许多竞赛规则,例如,为了体现公平竞赛的原则,选手能够与残障种类及程度相似的对手比赛,不同障碍程度的运动员将被分入不同级别进入比赛[3]。此外,大多数观众对于残疾人运动会的专项比赛规则和技术的了解并不充分,需要解说评论员在解说比赛时为大家科普。

第二,对残疾人特殊体育运动技术的理解。由于残疾人运动员的身体缺陷,在运动时的发力部位和运动技巧都和传统运动员有较大的区别。例如,我国的残疾人游泳运动员杜剑平,由于左臂残疾,只能使用右臂划水,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要克服严重的四肢协调问题,使用腿和腰腹等部位发力,同时还要保持平衡。解说员要解读这些动作要领,就必须要学习运动康复学和残疾人体育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都对解说员关注残疾人运动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人文主义关怀原则

社会关系模式中提出的残疾是一种社会压迫,这种社会压迫可能包含由于社会结构或直接或间接的心理障碍,这种障碍不是由个人思想形成的,而是指社会结构和人类的关系。这种压迫造成的是对人心理健康的伤害[2]。换句话说,解说员很可能因为语言运用不得体,对残疾人运动员造成无法逆转的心理伤害。

因此,解说员在解说残运会比赛时,尤其要注意语言的使用。第一,是评价的善意性原则。善意性原则要求先要做到文明用语,这既是对比赛的尊重、对选手的尊重,也是对观众的尊重;在解说时注意不能带有对残疾人的歧视。例如,不要拿残疾人运动员的身体和健全运动员随意做对比,不能对发挥失常的残疾人运动员进行语言上的讽刺、贬损,守住善意性评价的高压线。

第二,是关怀性原则。残运会的举办,体现出了社会平等、尊重、关怀的理念。残疾人运动员在训练时往往要付出比常人多倍的努力,当踏入赛场的那一刻,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成功。残运会深厚的社会文化意义才是举办残运会的本质,关注和保护他人,就是关注和爱护我们自己。作为残运会解说评论员,更要把这种关怀理念纳入到解说中,体现出关怀性原则。例如,在比赛中,运动员受伤或是发挥失误时,应多关注残疾人运动员的情况、鼓励残疾人运动员的竞赛精神等。

(三)多手段叙事原则

残运会的观众中有不少是残疾人,他们通过观看比赛,获得振奋身心的力量,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有勇气面对自己,欣赏自己,走向体育,走向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因此,针对有视觉或听觉障碍的受众,解说员要把握好多手段叙事原则。

第一,要注重对描述性语言的运用。考虑到视觉障碍的受众,解说评论员要向广播体育解说学习,多使用描述性语言,将比赛场上的画面直接“推送”到观众的脑海中。在电视没有完全普及之前,广播体育解说占据着体育解说的江山,“一号传二号,二号传三号,三号传四号,四号射门,球进啦!”宋世雄这段经典的解说现在依然会被网友拿出来津津乐道地调侃。但在当时这种解说方式却获得了不小的成功,因为广播时代没有电视机,他用这种方式将比赛的画面完整地展现出来,满足了更多受众的需求。

第二,要提供手语和字幕。帮助有听力障碍的受众更好地了解比赛内容,提供手语解说及解释性字幕的服务。

(四)欣赏性原则

作为体育解说评论员,不仅传达的是赛场上的信息,其还是观众与体育沟通的桥梁。作为残运会的解说评论员,应该把对残疾人运动的欣赏传递给每一位受众,就像奥运会的火炬手,传递的不仅仅是火炬,更是体育带给人们的振奋人心的力量。

残缺也是一种美,日本当代诗人清冈卓行在评价断臂的维纳斯女神像时说,“当代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4]。

在观众观看比赛的动机中,审美动机是很重要的一环。本研究將观众观看残运会的审美动机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欣赏残疾人运动员的身体美。运动竞赛是以身体为载体的文化活动,它的美离不开人体的自然美,运动员发达的肌肉、匀称的体型、灵动的体态、优美的线条和动感的身姿,总能给观众无尽美的遐想[5]。

解说员要认识到,身体的残缺也是一种非主流的美。“Who is perfect ? Get closer.”是瑞士的一则呼吁人们欣赏残疾人身体美的公益广告。作为残运会解说员,本身对于残疾人运动要有欣赏的态度,看到残疾人运动的美,是能解说好残运会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解说游泳比赛时,面对一个失去了双臂的运动员:“虽然他/她失去了双臂,但更像是一条无畏的鱼,灵活地在水中游动”。解说的艺术性话语可以很好地带领受众去欣赏这位残疾人运动员另类的身体美。费孝通先生曾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所倡导的包容、尊重和欣赏是我们作为现代人,现代社会所要踏出的重要的一大步。

另一方面,是欣赏运动竞技美。运动过程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力、高超技艺和精神境界是人的生命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综合效应,除此之外,运动竞赛能满足人的一种审美崇高感、崇高的本质是“灵魂伟大的反映,能够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可以说,运动竞赛独到地表现了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5]。

残疾人运动员同样能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运动竞技美,在解说评论中,解说评论员应带领观众以欣赏的视角去看待残疾人的运动竞赛。残疾人运动员在比赛中更能凸显“团结、拼搏、奋斗、向上”的体育精神,在先天身体条件受到挫折的情况下,残疾人运动员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拼搏向上的勇气,这种精神正是体育精神的精髓。

三、总结与展望

残运会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它承载了一个社会平等、包容、博爱、共享的意义和认知,本该被大力推崇传扬,但社会各界却对其关注度不够。在生活中,残疾人属于被边缘化的群体,要保护残疾人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必须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树立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大力加强对残疾人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扶持力度。在举办残运会的同时,要保障残运会的举办质量,对解说评论员的解说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体育解说评论员,一个离体育近,离观众也近的掌握着传播话语权的人,应该拿好麦克风,把这种平等、博爱、拼搏、共享的精神传递给受众。解说员是服务者,也是手拿体育精神火炬的火炬手,他们必须讲好残疾人的运动故事,传递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1] 曹烃,张帆,肖思佳,李良.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19(9).

[2] 周喜艳.《人民日报》残疾人体育赛事报道话语的建构与演变[D].北京体育大学,2019.

[3] 文安.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分级理念的演进和发展——以田径分级理念的变化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14,50(6).

[4] (日)清冈卓行.失去的双臂——米洛斯的维纳斯[J].世界文学,1996(1).

[5] 谢劲.基于观众动机视角下的运动竞赛观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责任编辑:武典]

收稿日期:2020-09-12

作者简介:彭奕男,男,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媒体研究;谢宛桐,女,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新媒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