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补白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1-08-03 21:25郑丽娟
中国教师 2021年7期
关键词:桑娜西蒙戏剧

郑丽娟

顾名思义,“戏剧补白策略”就是利用教育戏剧进行阅读补白的教学过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围绕着人的生活和经历,由不同的角色和事情穿插组成,留白处往往出现于角色面对困惑、矛盾、挣扎等两难处境的情感激荡处,“戏剧补白策略”就是要把价值、道德和情感的交战透过理解、想象、创造,以戏剧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与文本、角色、作者互动,并糅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进行阅读的再创造。“戏剧补白策略”的作用包括文字理解、情感体会、价值思辨与道德判断、创造与想象和自我觉察及反思,可说是突破了语文侧重认知的现况、兼顾人文性与工具性目标的策略。

在语文教材中,无论是真人真事,还是虚构的人物故事,总离不开角色遇事时的感情起伏、抉择时的矛盾挣扎、临危时的反应判断等情境;在文本中往往会详细交代角色的遭遇,并透过细节交代角色的反应,再写出其决定和行动。例如,人教版六年级课文《穷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赤贫的桑娜发现邻家寡妇西蒙死了,遗下两个孩子。文中细致地描写了西蒙的死状和两个孩子睡在母亲身旁的情况,却没有写出桑娜见到这幕的感受,就直接写出她抱走孩子的行动—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在这个情节中,一般的课堂对话是这样的:

师:为何桑娜这么穷,还要抱孩子回家呢?

生:因为她同情孩子,启动了恻隐之心,所以宁愿自己受穷,也要救孩子。

师:那为什么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呢?

生:因为她害怕被丈夫责备。(这是根据文章内容的回答)

对这个情节的解读可能就此打住。可是,从“戏剧补白策略”的视角来看,这个处理轻轻放过了一个留白处—从桑娜举起马灯、看到西蒙死在床上、身旁睡着两个孩子的那一刻,到她决定把孩子抱回家中间的一段时间,作者没有把她当时的感受和思绪写出来。可能這个时间是很短很短的,甚至可能是主人公一种不假思索的本能反应,但我们试想一下,以桑娜的家境,要做出抱走孩子的决定,她的内心一定经过激烈的斗争和挣扎。这里面不是单纯的文字理解,而是一种情感交战和价值判断,当面对两难的情境时,人会如何抉择呢?抉择反映的就是人物的价值观。笔者设计教学时,把时间凝固在桑娜举起马灯目睹悲剧的一刻,带领学生走进她的内心,运用三种教育戏剧策略把她的感受和挣扎具体呈现出来。

一、心理独白

【文本内容】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戏剧策略运用】

请学生代入桑娜的角色,结合前文内容,说出她举起马灯目睹悲剧时的一段心理独白,演绎时须配合恰当的表情和语气。学生先做个人准备,教师邀请或学生自荐向全班演绎。演绎后,教师带领全班评鉴心理独白的内容和肢体表现是否符合故事情境和人物心情,从而作出澄清和点拨。比如,学生产生了如下独白(教师须接纳学生所有合理但非标准的答案):

“可怜的西蒙死了,遗下了两个孩子。她临终前一定很担心,担心孩子是否够饱够暖,担心自己死后,孩子没人照顾。做母亲的又怎会舍得放下孩子呢?”

“孩子们真可怜啊!你看他们睡得多香,他们还不知道母亲已离开了,永远也不会回来了。没娘的孩子最可怜,如果我的孩子没了我,真不敢想象他们会怎么过呢!”

【策略说明】

故事的开端主要是突出桑娜一家七口的贫困处境。她在恶劣的天气中担心出海未归的丈夫,当她提灯出外去看看能不能看到丈夫小船的时候,心里想起了更贫苦的邻家寡妇。这个铺排凸显了桑娜的善良—贫困的人关心比自己更贫困的人—为后面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学生要充分理解桑娜的处境和性格,才能体会她目睹悲剧时的心情和感受,然后透过戏剧演绎出来。如果这个环节有偏差的话,就会影响下面两个部分的效果,所以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演绎作出澄清和点拨。学生须表现出桑娜的恻隐心和同理心—桑娜明白西蒙的苦,因为自己也贫苦;桑娜明白西蒙对孩子的牵挂,因为自己也是一个母亲。西蒙临终前用仅有的衣物给孩子们多一点温暖,这是母亲能为孩子做的最后一件事,同样是母亲的桑娜看到这一幕又怎会不心痛呢?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而桑娜对西蒙一家的同情更多了一份感同身受。

二、“良心胡同”

【文本内容】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戏剧策略运用】

文中没有交代桑娜抱走孩子的原因,也没有记述由见到西蒙死去一幕到抱走孩子的过程中,她的心路历程。她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如果她有思考的话,她的心里经历了怎样的斗争呢?要作出“抱走孩子”的决定容易吗?教师请学生代入桑娜的角色,进行一次良心的争辩。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出说服桑娜抱走孩子的理由,另一组提出不能抱走孩子的理由,就像内心的天使与魔鬼的对奕。(“良心胡同”的命名由来:教师请持正反观点的学生排成两个相向而站的行列,教师从中间通道穿过;两边的学生轮流说出各自的理由,说服教师;由于状如胡同,故有此名。教师可视教学时间、学生人数及教室空间,决定“胡同”的模式。以笔者的经验,学生坐在座位上也可达争辩之效。)

【策略说明】

学生要说出合理的理由,必须对桑娜的处境有充分的理解。桑娜一家七口,家境清贫,五个孩子还小,生活的担子全落在打鱼为生的丈夫身上;此时,丈夫正冒着生命危险出海,就是为了家人的生活。桑娜当然知道抱走孩子的后果,也必然会担心被丈夫责怪,但她却在瞬间就做出如本能般的决定—把照顾两个遗孤的负担扛在肩头,这是百上加斤的重担,她的抉择正好凸显了高尚的情操和人性的光辉,这正是本文的中心思想。所以,桑娜内心的挣扎必须要被勾勒出来,让学生从思辨中体会人物的价值观,也是文章的深层信息。

三、角色提问

【文本内容】

“她把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戏剧策略运用】

桑娜把孩子放好,拉上帐子后,独自坐在床边思考。请学生们想一想有什么问题要问桑娜,一起来访问一下她。策略运用的程序如下:

(1)四人一组,设定向桑娜提出的问题,问题须围绕她抱孩子回家的决定。

(2)在黑板前放一张椅子,名为“角色椅”,每组派一名学生轮流坐在角色椅上,代入桑娜的角色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

(3)每位“桑娜”回答后,其他学生可以追问及提出质疑,老师带领全体学生评鉴“桑娜”的回答是否符合角色的性格、处境及感情。

【策略说明】

“心理独白”让学生了解桑娜的同理心和恻隐心,“良心胡同”透视了桑娜内心的挣扎,最后进行的“角色提问”是希望让学生更深入探讨人物行动背后的原因。学生有机会提出的问题包括:

(1)你家的生活已很拮据,为何你仍要抱孩子回来?你不怕生活更艰难,甚至会影响自己的孩子吗?

(2)你的丈夫冒险出海捕鱼,也是为了糊口,你却在加重家庭负担,你不怕被他责备吗?如果他回来时责怪你,你会怎样面对?

(3)多了两个孩子,生活一定更艰难,你会怎样解决生活问题呢?

(4)你认为这件事对你家有什么正面的意义呢?

前两题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提出,从学生的回答可以让教师了解其对角色性格特质的掌握。如果学生的表现大致理想的话,教师可以入戏,提出(3)和(4)两题,把学习再往前推一步。这两题已超越了文本的内容,目的是引导学生赋予事件以正面价值,不要只思考桑娜的牺牲,而是挖掘牺牲背后的意义,也借此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积极正向的人生态度。这种延伸思考的补白不只是价值思辨,更包含了创意思维的内涵。

在《穷人》一文的教学案例中,笔者放大了“桑娜发现西蒙死去,抱走孩子”这一情节,运用了“戏剧补白策略”。在这个情节中,作者写的全都是外显可见的环境和行为,是桑娜看到的、做出来的,就是没写她在想什么,这正好留下了一个可供挖掘的空间。而此刻桑娜内心的斗争正是进行价值思辨的契机,教师把学生带进她的心灵,经历她的掙扎,体会她的善良,一方面加强对文本与人物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同时带出故事的深层信息—虽然贫穷的现实不容易改变,但人性的光辉可以为悲惨的现实带来希望和温暖。

很多文本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距离,“戏剧补白策略”可以拉近这个距离。戏剧让学生超越时空与年龄界限,走进人物的经历,体会生命的喜与悲,无论是对语文、思维、情意、品德,还是对生命,学生都会有所领会,学习和成长都会有增益。总的来说,“戏剧补白策略”是透过语文走进全人教育的有效路径。

(作者单位:香港五邑邹振猷学校)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桑娜西蒙戏剧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穷人》梗概
桑娜一家“穷”吗?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充分检查
女儿的奇葩问题,老爸这样回答
续写《穷人》
穷人的心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