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域与再嵌入:毛南歌曲文化的再传播研究

2021-08-03 21:22卢荣芳
今传媒 2021年7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

摘 要:本文以互联网所分离与重组的时空为背景,把广西环江毛南族歌曲文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毛南歌曲对毛南文化的传播作用,进一步探究毛南歌曲文化借助传者与受者处于同一平台的互联网进入“脱域——再嵌入”的现代传播模式前后的传播特点,并具体分析其利用互联网完成再造境,从而打破地域文化传播壁垒,对毛南文化进行再传播的过程。

关键词:毛南歌曲;毛南文化;脱域与再嵌入;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7-0116-03

广西环江为全国唯一毛南族自治县,其在传承和发扬毛南文化上责无旁贷。尤其是进入各类文化满天飞的互联网时代,毛南文化搭乘互联网的快车,以毛南歌曲作为“跨域”文化敲门砖,把毛南文化推入“脱域——再嵌入”的现代传播模式,使其传播对象更多、传播范围更广。

一、毛南歌曲对毛南文化的传播

聚居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的毛南族人民,其民族文化在汉文化、壮文化等其它文化冲撞中依旧顽强传承并发展,而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传唱民族歌曲。

(一)凝聚民族文化传播力,发扬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

一首内容为“今天客人到山村,大人小孩都高兴。交流感情多深厚,千年万代记心头。五湖四海来相会,我们越想心越甜。万水千山多幸苦,唱首山歌来欢迎。”的《迎客歌》,以热情欢快的曲调、专属毛南民族的语言欢迎远道而来的友人,向友人揭开毛南文化的神秘面纱,传扬毛南族热情奔放但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最终优化了毛南文化的传播效果。

(二)展现毛南文化典型元素,塑造毛南民族独特形象

花竹帽又名“顶盖花”,为毛南族著名的传统编织工艺品、毛南文化典型元素。歌曲《最美不过花竹帽》以毛南族年轻男女间的定情信物“花竹帽”为切入点,以男女对唱民族歌曲的形式,把“花竹帽”的编织写入歌词,通过“踏遍千山采来金丝竹,把所有相思编成花竹帽”等歌词唱出心里积蓄已久的爱意。毛南歌曲以极具毛南韵味的歌词表达出毛南年轻男女对爱情的向往与对婚姻的渴望,既完成了对唱男女的情感交流,也展现出了毛南族传统编织工艺品的特殊韵味,塑造了毛南民族细腻、心灵手巧的独特形象。

(三)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文化知名度

毛南歌曲《家里不是我的天涯》寓意为家里不是我的天涯,但家却是我的全部,让身在异乡的毛南子弟产生感同身受之情。歌中的“父母姐弟都来送我,我就掉眼泪,明天在哪我不怕……”唱出了每一位身在异乡的毛南人的心声。一首由毛南乐队以毛南语唱出来的歌曲,满足了因生活所迫远离故乡的毛南人的精神需求,随之与非毛南族朋友分享民族文化,产生自身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之余,还增强了毛南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了毛南民族文化知名度。

毛南歌曲在毛南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毛南歌曲借助互联网自身特性进入“脱域——再嵌入”的现代传播模式并继续传播,极大地增强了毛南文化的传播力。

二、互联网时代毛南歌曲传播的变化

(一)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口口相传

毛南歌曲尚未进入互联网时,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为其主要传播形式[1]。在未卷入互联网浪潮前,毛南歌曲传播以家庭成员之间传承、师徒之间教授为主要传播形式,即口口相传。因人口较少,加之毛南族主要聚集地——下南乡距环江县城较远,早期交通不便,无专门毛南文化培养基地,毛南族小孩也不会专门学习毛南词曲,而是在日常婚丧嫁娶活动中耳濡目染,掌握了毛南歌曲的基本知识。

(二)大众传播——依托互联网打破地域壁垒

毛南歌曲跟随时代潮流进入互联网后,主要以大众传播为主要传播形式。大众传媒的出现,对毛南歌曲传播形式产生了明显影响。于毛南民族内部而言,毛南歌曲的对唱、传唱不再为口口相传,而是以录音频、录视频的形式或通过山歌群传送给千里之外的歌友。于毛南族外部而言,大众传媒的出现,把毛南歌曲置于更为宽广的传播空间中。身处毛南山乡的毛南人民把民族歌曲录制下来,经过县级、省市级电视台进行播放,让更多人能够听到毛南歌曲,即毛南文化突破以毛南语为母语的毛南地域壁垒,达到传播区域更广、受众群体更多的效果。如《家里不是我的天涯》被毛南乐队从广西衛视唱到央视,提升了毛南歌曲的知名度,展现出了毛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由此,互联网的出现,让毛南歌曲顺势进入“脱域——再嵌入”的现代传播模式,并开始对毛南文化进行再传播的进程。

三、“脱域与再嵌入”:毛南歌曲的文化再传播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曾指出,现代性所符合的三大动力机制,包括时空分离与重组、脱域与再嵌入、知识的反思作用[2]。其中“时空的分离与重组”与“脱域与再嵌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时空的分离与重组”导致了“脱域与再嵌入”,即现代空间与地点是日益分离的,意味着空间特性已具有“脱域”之意。而“脱域”则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或者是“从当地的情景中把社会关系抽离出来,并在不确定的时空距离上重新加以结合”[2]。而“再嵌入”则是“重新转移或重新构造已脱域的社会关系,以便使这些社会关系与地域性的时空条件相契合”[2]。此处的“脱域——再嵌入”与毛南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相契合。“脱域”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那么作为地域性文化的毛南歌曲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不免具有“脱域性”[3]。毛南歌曲为毛南文化脱域的典型,在互联网时代要脱离它原来所附着的地点、空间而传播到全球范围,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传播过程,需要再造境的空间,而互联网可以把传者与受众置于同一层面,能够形成再造境并完成毛南歌曲文化的“再嵌入”。

(一)互联网提供“脱域与再嵌入”的条件

众所周知,互联网为虚拟空间,在此空间中每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在一人多角的互聯网空间中,形成了具有双向性、互动性的“多对多”的传播格局,能把传者与受众放在同一平台上的互联网具有实现毛南歌曲“脱域与再嵌入”连贯性的可能性。互联网的自身特性也就为毛南歌曲的“脱域”提供了“再造境”的条件。

1.低门槛,易进入

互联网的进入门槛未明确设限,于多数人而言进入难度较低。毛南文化伴随着毛南人民进入互联网并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其中毛南歌曲被毛南人民发布到网络上,让更多散落在外的毛南儿女能够听到毛南歌曲,从而使毛南歌曲具有了“脱域性”。

2.虚拟现实能力

互联网的出现带动了各类亚文化群体的产生,各群体把虚拟的线上互动转为现实的线下交流。如建立本民族的山歌微信群,平日里借助微信群对唱山歌互换信息、交流感情,农闲时举办线下活动。借助互联网“走出去”的毛南歌曲,让身在异乡的毛南子弟产生了共同的民族情感,在网络上形成一个亚文化群体,群体中的成员有着相同的民族情感归宿,在网络世界中找到了新的精神支柱点,进而形成了“再造境”的空间,为毛南文化的“再嵌入”提供了可能。

(二)毛南文化的“脱域与再嵌入”

毛南文化因其具有地域性而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受到限制。毛南歌曲以毛南语唱出,首先,在语言上就受限于毛南地区,加之民族人口数量少,民族文化知名度低,其影响范围便仅限于毛南山乡及其周围地区,而毛南子弟受汉语、英语等语言的流行音乐影响,以及打工潮的流行让大多数年轻人脱离了原来生长环境,毛南山乡的毛南人越来越少,毛南歌曲逐渐被忽视甚至失传,毛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现实困境。

离开毛南山乡的毛南子弟进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打工谋生,他们极力想要融入繁华大城市,但因文化程度、户口等因素,无法正常享受医疗、教育、住房以及养老保障等基本权利,不经意间便成为了大城市中的“过客”[4]。基于此种情况,漂泊在外的毛南人只能依靠现代交通工具,往返于谋生之地——大城市与思念之地——毛南山乡之间,身体在大城市,情感却依旧留在毛南山乡,因此,毛南文化也随着他们的情感漂浮于“大城市”与“家”之间,“脱域”随之而来。

互联网时代,毛南歌曲凭借互联网门槛低的特性顺利进入网络空间这一公共领域。毛南歌曲脱离了孕育其产生发展的毛南土地,克服了它与生俱来的文化地域性,通过互联网进入到第三空间,实现自身的“脱域”。网络为多维空间,为毛南歌曲的“再造境”提供了可能。一首由毛南乐队于2015年从广西卫视唱到央视的毛南歌曲《家里不是我的天涯》,让诸多离家千里的毛南儿女思绪万千、思家心切。《家里不是我的天涯》运用毛南语以音乐的形式来传达信息、引起情感共鸣,音乐本就为被接受度较高的通约符号、加之寓意“家是我的全部”符合中华儿女对家的思念、依赖等也为通约符号、毛南儿女的情感与存在感也为引发网民产生情感共鸣的通约符号,综合利用这些通约符号,毛南歌曲在互联网中实现了“再造境”,完成了毛南文化“脱域——再嵌入”的过程。

毛南歌曲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为毛南儿女充满“漂浮感”的精神提供了落脚点,让毛南儿女的思乡情得到寄托的同时,也对毛南文化进行了再传播。

(三)毛南歌曲“脱域与再嵌入”对毛南文化的传播

毛南歌曲通过互联网完成 “脱域与再嵌入”后,对毛南文化进行了再传播。首先,毛南歌曲利用互联网“脱域”并进行“再造境”,让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毛南儿女听到毛南歌曲想起故乡,并产生情感共鸣,甚至自觉主动与他人分享毛南歌曲,或愈发积极地学习毛南语,提升了其传承毛南文化的自觉性;其次,毛南歌曲“脱域”后,利用互联网再造境实现“再嵌入”,除了激发毛南儿女的共情能力、找到民族精神支撑点外,也让世界各地的人了解毛南文化,读懂毛南心声;最后,毛南歌曲作为毛南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互联网提升知名度及认同感后,也激发了更多年轻人对民族文化进行思考,并加入传承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的队伍之中。毛南歌曲的“脱域与再嵌入”,在实现自身传播方式转化的同时,也把毛南文化带出毛南山乡,走向远方。

四、结 语

在“第三空间”互联网里,毛南歌曲利用其能将传播者与接受者处于同一层面的优势,进入“脱域——再嵌入”的现代传播模式,促使毛南文化克服其作为地域文化的局限性,通过互联网形成“再造镜”,完成毛南文化传播的“脱域与再嵌入”,实现毛南文化的再传播。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4.

[3] 周飞伶.互联网时代基于新创制文字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以网络壮文写作的壮语文化传播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9(1):164-169.

[4] 秦朝森.脱域与嵌入:三重空间中的小镇青年与短视频互动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8):105-110.

[责任编辑:艾涓]

收稿日期:2020-09-18

作者简介:卢荣芳,女,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
票房拯救了电影拯救不了文化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论动态平衡型文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中国乌龙茶“一路一带”文化构建与传播研究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