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传世家训中的崇俭之道

2021-08-03 09:29吴蕴慧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苏州

摘 要:苏州传世家训把节俭视为个人修身和家庭美德的内在道德基础,认为俭为良德,并对节俭与吝啬进行了对比和剖析,认为俭非吝啬,教导家族子弟以俭守家,以俭养廉,并引导后人奉行节俭时,不仅要爱惜物力,杜绝奢靡,更要懂得量入为出、丰俭适度的道理。

关键词:苏州 传世家训 崇俭

家训又称家诫、家约、遗命、家规,是具有一定劝谕性、启蒙性和约束性的治家教子的经验总结。中国传统家训注重对家族子弟道德品性的引导,倡导崇俭尚廉的家风。苏州传世家训更是立足家业兴旺、福禄久安,以节俭为养德之要、保家之本,教导子弟“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苏州传世家训中对“俭”的理性认知客观辩证,从“俭”的实践措施行之有效,为家族后世持家治生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一、苏州传世家训中“俭”的内涵

苏州传世家训引用儒家圣贤经典名言,将崇俭、尚俭视为个人修身和家庭美德的内在道德基础。同时,家训还对“俭”进行了辩证分析,对节俭与吝啬进行了对比和剖析,进一步明晰了“俭”的内涵和真谛。

1.俭为良德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古以来,儒家把“俭”视为个人修身养性的准则之一。苏州传世家训基于儒家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认为“俭”的道德教化作用适用于所有群体,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贫者还是富者,俭以养德都将各得其所。同时,家训还把“俭”的养身功效延伸至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

《洞庭东山沈氏迩言家训》把“俭”看作良德,认为“俭”放之四海而皆准,无论处于平常日子还是灾难之际,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家,“俭”都适用,所谓“可以医德,可以避难,可以处常,可以致远。以之治国而国用足,以之治家而家用敷”。《资敬堂家训》认为“俭”的影响不仅仅在于物质上,“‘俭之一字,诸美华备,非独钱已也”,从广义上讲,“俭”对于节欲、慎言、饮食、思考、郊游、克怒等都有意想不到的作用:“俭于嗜欲,可以保元育神;俭于言语,可以息是非、养精气;俭于饮食,可以养脾胃;俭于思虑,可以一心静志;俭于交游,可以省酬应;俭于忿怒,可以免怨尤。诸如此类不可枚举。”由此“推类以思天下事,无一事不当俭者”。《虞山庄氏家训》从“俭,德之共也”出发,认为“有德者,皆由俭来也”,指出节俭具有清心寡欲的作用,不论君子还是小人,从俭均能受益:“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东山金氏桐溪公家训》认为家境无论是贫还是富,如行节俭之事,不妄费,皆能自保,“但于一切世事中……逐一斟酌樽节而不至于妄费,则富者必能长保其富,贫者布衣蔬食亦可以终其身”。

2.俭非吝也 虽然节俭和吝啬两种行为都存在对财物节制和省用的表象,但苏州传世家训认为二者有本质的区别。节俭是自身修德的主观要求,是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和克制,并非刻薄待人、为富不仁的托词,所谓自奉宜俭,于人当厚,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节俭,而是吝啬。

《虞山史氏宗规》反复强调了“俭”与“啬”不可混为一谈,“俭非好啬”“俭非鄙吝不堪”。《资敬堂家训》指出了真俭和吝啬的根本区别在于“公私之分”,即于己还是于人:“若济人利物之处,而亦啬于用,则为吝。吝与俭不同,有公私之分。去奢华,捐粉饰,留有余以补不足,是真俭也。若一味鄙啬,是守财虏所为,又为人所轻贱也。”《咏风堂纂训》指出对待他人的吝啬之举是治家的最大忌讳之一:“治家最忌者奢,人皆知之。最忌者鄙啬,人多不知也。酒清人渴而不与饮,肉干人饥而不与食,是鄙啬也,非俭也。”《海虞宋氏家祠四训》认为不懂得抚恤饥寒的节俭不可谓之俭:“应用不用,宜费不费。眉常蹙蹙,于有余之时,心常遑遑存不足之怨,量柴数粒而不恤人之饥寒,敝衣粗食而不顾己之身命,卑鄙无耻,龌龊不情,不可谓之俭也。”

苏州传家家训关于贫富的观念不可避免地具有唯心性,认为“贫富自有分定,不可强求”(《东山金氏桐溪公家训》),但出于儒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家训教导子弟无论贫富,都应尽己所能,乐善好施,积善行善,尤其是为富者不应一味聚敛财富,“贫而好施,功倍于富。富而好聚,恶倍于贫”(《虞山庄氏家训》)。此类训诫虽然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客观上有利于防患富家子弟竞奢享乐的恶习。

二、苏州传世家训中的崇俭教化

崇德向善、崇俭尚廉一直是苏州传世家训的主旋律。家训能未雨绸缪,教导子弟“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把崇俭、克俭作为家族存亡的关键。因此,即使在奢靡之风盛行的明清之际,苏州世家大族亦能自觉恪守俭以守家、俭以养廉的训诫,保持风清气正的家风。

1.俭以守家 “ 家无俭不旺”,苏州传世家训把“俭”视为守家的重要法宝之一,认为节俭乃“守家第一法”(《石林治生家訓要略》)、“治家之要”(《东山金氏桐溪公家训》),可以“守身保家”(《资敬堂家训》)。

苏州传世家训首先把“俭”与“勤”密切相连,告诫子弟勤俭是治家之本,无论家境贫富,都离不开勤俭持家,“贫富俱少不得勤俭二字”(《虞山庄氏家训》)。《治家格言》则从不勤不俭的危害推导出勤俭为治生之道的真谛:“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寡入而妄费则财匮,财匮则苟取,愚者为寡廉鲜耻之事,黠者入行险侥幸之途。生平行止于此而丧,祖宗家声于此而坠,生理绝矣。又况一家之中,有妻有子,不能以勤俭表率,而使相趋于贪惰,则自绝其生理,而又绝妻子之生理矣。”《吴县徐氏家训》认为勤俭能积福,希望子孙节用有道,懂得惜福,力行善施,懂得积福:“勤俭持家,固属持盈戒满之道,然享福当知惜福,尤当知积福。惜福则福有余,积福则福不竭。……惜福者,节用有方。凡天地所在,敢暴殄,寸缕是惜,残羹必啖。积福者,广行阴骘,力培慈善,矜孤恤寡,利物济人。”《苏州张氏家训》教导子弟“日用宜俭,俭则不穷”,分析了“勤”“俭”对财产收入所起的作用:“惟勤则所入者多,俭则所出者少,庶可家给而人足矣。”

其次,苏州传世家训把“俭”与“奢”进行了对比,告诫子弟节俭守家,奢侈败家。《问心堂章氏祖范》明确指出“未有节俭而不成家,奢侈而不破家者”。《虞山史氏宗规》尖锐地指出“一等不肖弟子即吃喝穿着仆从奢靡无度,乃立败之道”。《吴县堂里徐氏家训》深入阐述了“奢”的危害性,奢侈则纵欲,纵欲则浪费,浪费则财尽,财尽则会卖田卖宅,导致流离失所,由此劝诫子弟节俭勿奢:“凡人家倾败,由于奢侈无节,纵耳目之欲,无故浪费银钱。银钱尽,势必鬻田宅,田宅荡尽,自然衣食难度,冻馁在所不免。何不早自忖度,家常日食费用,概从俭约,勿使过奢。”《苏州王氏家训》告诫子弟“习俗之坏,皆由于奢侈无度”,并针对奢靡的社会风气,引导子弟居安思危,告诫子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即可,不可跟从奢靡之风:“夫食以养身,何必贪膏粱之味?衣以蔽体,何必夸纨绔之华?苟一味奢侈为事,则目前任我麾掷,将来冻馁难免,故须念丝丝粒粒皆从辛苦得来。任人奢侈,我自节俭,于以安在己之分,于以植子孙之福矣。”《夫椒丁氏家箴》以为“勤俭生富贵,骄奢生贫贱”,作为家境一般的“担石之家”,如果“华衣美食,奢侈效尤”,那么有限家私将无力供给无涯浪费。

2.俭以养廉 “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苏州传世家训要求家族子弟以君子圣贤自期,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己心所诱,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崇俭尚廉,淡泊寡欲,“布衣暖,菜羹香”,以守儒素家风。崇俭的家风和教化,不仅是苏州世族大家崛起的重要因素,还塑造了家族子弟艰苦奋斗、安贫守节的精神品质,更成为其走上仕途后廉洁从政、淡泊名利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苏州历史上的清官廉吏,从“怀橘遗亲、廉石载道”的陆绩始,无不具有俭以养廉、安贫守节的美德。具有“神明”“顾建康”之誉的顾宪之虽连任郡宰,但回吴郡时,家中唯有土墙四围,家人常常跟着受冻挨饿。顾宪之临终前立遗嘱告诫子孙,祭奠不可宰杀牲口,只需蔬菜、水果。“先忧后乐”的范仲淹自幼贫苦力学,划粥断齑,为官后清廉自持,家用极为节俭,粗茶淡饭,非宾客上门,食不重肉。范仲淹出仕几十载,所得俸禄大都化作布施救济之用,以至于去世时连丧葬费都不足。范仲淹轻财、廉俭的家风对子孙影响深远。次子范纯仁,清廉为官,忠恕做人,以“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自勉,廉洁勤俭始终如一,人称“布衣宰相”。“耿直刚正堪比包公”的鱼侃居官拒绝贿赂和请客送礼,节俭刻苦,每天以糙米、白菜和臭咸鱼果腹,百姓称为“包老子”。鱼侃家中没有余粮,房子破旧不堪,去世时,仅存葛衣一身入殓。“安居陋室”的吴讷告老还乡常熟,生活清贫,布衣蔬食。其行事身教,对外孙钱昕影响深远。钱昕任荆州太守,从常熟自带衣食,家境较好,但仍保持清廉之风,故与鱼侃齐名,人称“富不爱钱钱昕,穷不爱钱鱼侃”。“驴车宰相”沈桂芬位居首辅,“久居政地,自奉若寒素”,于声色货利,一无所好。其位于东厂胡同的相府也是租用的,低洼狭小,门前连马都掉不过头来。苏州贵潘虽仕途通达,位高爵重,但一直恪守俭约家风。潘奕藻饮食节俭,从不轻易杀生食荤;潘奕基“自奉俭约,一丝一粟不妄费,衣虽敝,服之晏然”;潘世恩穿着如平民,其妻亦“终身不妄费一钱,食不厌薄,衣不厌敝”。

三、苏州传世家训中的崇俭之道

苏州传世家训认为节俭要有深谋远虑、长远规划,要能居安思危,心存谨慎,切不可自满自大,所谓“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慎乃俭德,惟怀永图”。家族奉行节俭时,不仅要爱惜物力,杜绝奢靡,更要懂得量入为出、丰俭适度的道理。

1.爱惜物力,薄于自奉 苏州传世家训立足饮水思源,告诫子弟要懂得珍惜物资和人力,要从日常衣食住行等小处做起。《资敬堂家训》教导子弟居家“能省俭处即省俭”。《昆山砂山王氏家训》训言:“穿衣、设席、住屋要俭朴,要精洁……浪费大不孝也……”《治家格言》名言“一粥一饭,当念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流传广泛,为历代家风家训所引用。《昆山厚庄王氏家训族规》类似的教诲曰:“盘中之食,粒粒耕余。机上之绵,丝丝织就。吾祖宗敦厚传家,治生之训,尤以爱惜物力为先。”

出于对稼穑艰难的考虑、对物力的爱惜,苏州传世家训告诫子弟通过节俭自奉、节衣缩食以养生,布衣蔬食以自足,不得暴殄天物。《治家格言》认为过度的物质享受或是为了博得他人的羡慕,或是满足稍纵即逝的愉悦,都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绮罗之美,不过供人之叹羡而已,若暖其躯体,布素与绮罗何异?肥甘之美,不过口舌间片刻之适而已,若自喉而下,藜藿肥甘何异?人皆以薄于自奉为不爱其生,而不知是乃所以养生也。”《夫椒丁氏家箴》教导子孙“布衣蔬食,安常守分,惜福以养神,省费以养财”,并以此为乐。《石林治生家训要略》指出日用奉养要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盈余,毋使仓有告匮。”

2.禁止奢靡,节饮节宴 苏州传世家训将奢侈视为败家之举,节俭持家必须禁止奢靡。《常熟蒋氏家训》不仅从衣食处规定了家族子弟不得奢侈,还杜绝子弟歌舞升平、纵酒享乐,“不得从事奢侈,暴殄天物。厨灶之下,不得狼藉米粒。下身里衣,不得用绫纱,其绵绸茧绸,或间用之”,“不得恒舞酣歌,屡为长夜之饮”。《虞山史氏宗规》劝诫子弟防奢抑逸、勤俭持家:“彼固仰体祖父成家之本,而不忘其创垂之心,更深鉴乎世之懒惰侈靡之败家,而防其佚情,遏其侈志,将见勤则家业日起,俭则家业不匮,长享安康。”《吴江周氏家训》告诫子弟要安贫守俭,不得为博面子而竞奢靡:“大人之于财帛,固要看轻得,既为穷人,须省吃俭用,方得支吾。况伪为挥霍,强作好汉,而妻孥不免啼饥号寒,岂不丑死?故每一举动当思家中有无,不可无端妄费。”

为有效防范奢侈淫逸的生活,苏州傳世家训还要求家族子弟节制饮酒和宴请。《夫椒丁氏家箴》分析了饮酒过度的危害后,规劝子弟须节饮:“纵不能戒饮,亦须节饮,可以享酒之乐,不至受酒之祸。”《吴县许氏家训》针对宴请时的铺张浪费,提出节饮宴的告诫:“若夫肆筵设席,罗列鼎俎,推陈取新,婚娅礼饮,尤为太甚,屑越委弃,暴殄狼藉,不但不惜物命,亦为不惜物力矣。今嘉会之,则饮不过八,泛饮不过五。”

3.量入为出,治生有度 苏州传世家训对家族子弟经营家业、自谋生计做了详细指导和规划,教导子弟量入为出,避免寅食卯粮。《治家格言》指出治生要量力举事,不要落到“补苴”“称贷”的地步:“土木之功,婚嫁之事,宾客酒席之费,切不可好高求胜。一时兴会,所费不支。”《洞庭东山沈氏迩言家训》认为“日用常行之间,必当量入为出”,即使家境饶裕,“亦不宜过于华身肥口,浪作浪为”。《东山金氏桐溪公家训》认为“一应婚嫁丧葬之事,必须量力而行”,指出“其中冗费,断宜裁省。若只图好看,必致举债加息,贻害无穷”。《海虞宋氏家祠四训》认为财富的获得有两种途径——“勤以致之,俭以积之”,节俭持家在于用度与家庭经济情况相称,所谓“俭者,用其应用而不苟,费其宜费而不妄,勿自恃其有余,勿强用其不足,称家有无,酌事巨细,兢兢念祖父之苦业,业思积累之难”。《吴江周氏家训》对家庭收入与支出比例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作家须量入为出。若所入补偿所出,立败之道。即所入当所出,略无债眝,必至消乏”。

《资敬堂家训》还对子孙的财产规划进行了指导,其中全年的家庭开支占收入的一半,用作善施的部分占三成,另有两成备不时之需:“处家之道,既有产业,用度自宽。然必立一章程,方可永久不替。计一年之所入,均作十股。一年家用、先生束脩、伏腊供给、置办衣服、一应杂费只用五股,其余而不可尽。其余三股作周济族中亲戚之困乏者,贤士之穷厄、乡里之饥寒者。余两股备凶荒意外不虞之用,别置簿收贮。”《卯峰叶氏家训》强调平时懂得积蓄,方能备凶荒不时之需:“耕九余三,庶几免呼。庚癸用一缓二,何至壮士无颜?忍不足于目前,防卖新丝新谷之悲,留有余于他日,谨守俭安福后之德观,羹粢不致凿以昭其俭,服衣不重裘以示其朴,皆守圣人宁固宁俭之论,而凛示礼示俭之戒者也。”

4.俭贵中礼,丰俭适度 “俭贵中礼,俭近于人。”苏州传世家训认为“俭”要把握好尺度和分寸,贵乎适宜,不能伤“礼”。因此,开源节流要讲究丰俭适度,分清场合和适用对象。

《沙洲孙氏家训》认为按礼节行事,既能符合节俭的宗旨,也不至于败家,并列举了孝养父母与妻子的区别:“彼夫衣帛食肉,父母之养则然,下而妻子使无冻馁而已。”至于岁时祭祀等家礼中的重大事件,均有成规,按规行事则恰到好处:“冠婚丧祭有常经,宾客往来有定礼,则侈靡不作,而冗费可省。”《夫椒丁氏家箴》以为宴请可循古礼,平日交往则应从俭:“至于喜庆宴会恪遵古礼,亲友交接亦从俭素,毋用侈靡。”又指出冠婚丧祭等礼均少不了花费,需要丰俭适度,既不能過于节俭而失去大礼的意义,但也不能铺张浪费导致财竭:“财备五礼,所关非小。吉而婚娶,无财实扰,凶而丧葬,无财安了?丰则易竭,俭则若矫,丰俭适中,惟节是表。冠婚丧祭,家礼当晓。”《昆山王氏荫槐公家训》对平日饮度与喜庆宴饮的规格进行了区分:“食宜樽节,勿恣口腹之欲,多戕物命,违古圣贤食时用礼之义。非祭祀喜庆宴宾,不得辄宰鸡畜,至如流俗之吃义轮竞烹庖,此非君子之所为,犯此者以不孝论。”

苏州传世家训是中国传统家训的缩影和典范,其中关于崇俭的训诫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美德和传统,更是儒家先贤智慧和教养的结晶,至今仍具有超越时代的教化作用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卫平.苏州传世家训选编[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

[2] 沈文祖.廉石千秋——苏州清官廉吏史话[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3] 苏州市纪委、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苏州大学.家国千年——苏州历史上的家风与家规[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

基金项目: 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2020年度课题“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身之道及其区域文化的影响”(编号:SVU2020WWH09)项目成果;“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编号:2018ZDJD-B018)”项目成果

作 者: 吴蕴慧,博士研究生,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苏州
让安家在苏州的他们,共享“家”的温暖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州不一样了
民间书画艺术团体捐赠抗疫情
寻觅江南
苏州百园图
有味道的苏州云
苏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