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对策研究

2021-08-04 02:02刘凤彪
绿色中国 2021年6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主题班会生态文明

摘要:人类一直生活在一定的植物环境之中。植物作为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生产生活资料,一年四季生长在我们身边,伸手可触、抬眼可观,随时随地满足我们的一切需求。人类与自然植物的“互动”“纠缠”,赋予了植物社會属性,创造了植物文化。植物文化是不分学龄年级、不分学校类别属性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抓手。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重视植物文化,在主题班会中融入植物文化,在课程思政、学科德育中有机结合植物文化,都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

关键词:生态文明;植物文化;主题班会;课程思政;学校文化

生态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兴则文明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广域性和重要性,使得生态文明教育成为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从实际来看,生态文明教育远离现有国民教育体系,现有教育教学资源中缺少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如何使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入脑入心,如何实现生态文明思想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衔接和有机融合,都需要认真研究和深入探索。

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教育就是生存环境教育。我们一直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植物环境之中。每一个人的生命成长离不开植物,每一所学校的美化绿化也离不开植物。所以,通过宣传、推广植物文化来渗透、灌输生态文明理念,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可以说是一种事半功倍、简单快捷的有效方法。

一、植物文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植物远早于人类来到地球。在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漫长演化历程之后,生存在地球上的40多万种植物逐渐长成了现在的森林、草原、荒漠、冻原、苔原、水生等若干植物群落或植被类型,为人类提供了必备的生存条件,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植物遍布地球的各个角落,以其多彩的身姿和美丽的季相变化适应着自然,守护、涵养着地球这个美丽的家园。

植物为人类提供着新鲜的空气、建筑的竹木、果腹的食品、治病的良药,保证了人类的居住、营养和健康。植物把地下水蒸腾输送到空中,使空气湿润、气温降低、雨水充沛,促进生物圈中水的良性循环,保证了基本的生态平衡。正如陆应谷在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序言中所写,“《易》曰:天地变化,草木蕃。明乎刚交柔则生根荄,柔交刚而生枝叶,其蔓衍而林立者,皆天地至仁之气所随时而发,不择地而形也。故先王物土之宜,务封殖以宏民用,岂徒入药而已哉!衣则麻桑,食则麦菽,茹则蔬果,材则竹木;安身利用之资,咸取给焉。群天下不可一日无,而植物较他物为特重。”[2]

植物是创造人类文明的重要因素,人类的生产生活一刻也离不开植物。从文化角度来看,植物作为自然存在之物,在人类出现伊始就融入了人类生活而成为社会之物并创造了植物文化。“每一种植物从它开始为人类所用起,就是一种文化载体。”[3]“人类在认识、选择、驯化、利用植物每一个层面上取得的点滴成果,都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完美结合。”[4]其中,人们和植物及植物产品相关的种植、加工等生产活动中创造的植物及植物产品,是可以触摸的具体存在,构成可见的、显性的植物文化。那些和植物及植物产品相关的规则、理论尤其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和植物的各种关系,看不见摸不着,构成抽象的、隐性的植物文化。也就是说,植物文化是人类和植物一切关系的总和。人类从采摘野果、驯化植物到开启最初的农业生产,进而又不断创造出新的更加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形成新的生活方式,“人类对植物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步,对植物的利用和保护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自古崇尚自然、热爱植物,中华文明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植物文化。中国2500多年前编成的诗歌总集《诗经》记载了130多种植物,中医药学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植桑养蚕而发展起来的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5]

作为自然存在之物,植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是人类生存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能量来源和生态屏障。人类在认识、利用植物的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等一系列生产生活经验,至今闪烁着朴素的生态思想光芒,一直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遵循。而人与植物的种种关系构成的植物文化,则是生态文明思想的传统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语重心长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6]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植物为中心的“生命共同体”理念,超越了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着眼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思考未来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天下情怀和担当意识。

二、身边植物对生态文明素养的培树

植物环绕在我们身边,伸手可触、抬眼可观,是沟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纵横联系的一座跨界别、跨时空的桥梁。跨越这座古老、宽广的生命之桥,植物文化展示了人类与植物的协同演化、和谐共生,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以全新视角传递给学生。

植物有着不同的生长习性,人们有着各自的生活习惯。地域不同,植物的种类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同。即便是同一种植物,也因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不同,有着不同的种植、管理、使用模式,从而形成不同的植物文化。但千百年来的共同认知,最终都指向了如何更好地保护植物、利用植物,如何处理好人和植物、和自然的关系。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青少年时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校园和家乡,所以校园和家乡如何对待植物、校园和家乡有着什么样的植物文化,对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有着极大的影响。可以说,青少年时期是培树生态文明素养的最佳时期,校园植物和家乡植物是培树生态文明素养的鲜活教材。

校园植物作为学校景观建设的关键要素,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乃至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遵从自然之道的植物从不骄傲,而是在规则之内无私地履行着各自的使命。植物的每一枚叶片都在尽力向上向外舒展,努力接受阳光;每一朵鲜花都在努力绽放,全力孕育新生;每一粒种子都在努力发芽,力争长成参天大树。每一棵植株无论大小都在‘无意苦争春的昂扬向上中壮大集体的力量、壮大植物的群落。倘若力量微弱,不能比高,那就在低层甚至地表以灌木或苔藓形态蔓延。如若枝干高大,那就为柔软的攀援植物提供支撑。”[7]

以植物的生命关照人的生命,在植物世界凝练人生态度、天下襟怀和志向精神,是生态伦理角度的“天人合一”,是人向自然学习的文化写照,也是植物文化的价值旨归。以文化的心理仰视自然、仰视生命,校园植物展现的是春夏秋冬的季相变化,在季节交替中展示着色彩斑斓的视觉盛宴,给人以美学的享受;校园植物在生命周期中演绎的是自然界的耕耘收获,在花开花落中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与辉煌,给人以哲学的思考;校园植物在生命的历程中实现自我,“无论是整个植株还是某一个器官,终结生命后也都要‘零落成泥碾作尘,把枯枝落叶化作‘香如故的腐殖,滋养新生、融入新生”[8],给人以人生的启迪。校园里,我们每临一片草地、嗅一缕花香、赏一片落英、倚一棵大树,都在享受着植物带来的愉悦心情。

“校园植物兼具自然和人文两种属性,既要满足自然生态需求,实现水土保持、环境净化、环境调节、生物多样、产品利用等生物学功能;也要满足人文生态需要,实现陶冶情趣、艺术审美、心灵启迪等人文教育功能。因此,校园植物生态建设要考虑校园植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地域性、继承性和先进性。”在实际建设中,人们或许会更加注重校园植物的观赏性、教育性,但“一个优秀的学校总能将学校的文化精髓凝聚到校园植物景观之中,让校园植物成为学校生命力的一部分。”[9]

另一方面,家乡植物就更为复杂多样。这里,街道绿化、庭院美化以及公园的景点造型注重的是欣赏、游憩;山区、农区的植物,无论是人工种植还是天然野生,考虑更多的则是生产、生态。所以,家乡的生产习惯、和时令节气相关的生产风俗等生产方式,无一不在对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素养产生影响。

从大的历史跨度来说,驯化栽培植物的农业文明让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之后工业革命对利益的过度追求又导致了滥伐森林、环境污染、灾害频发。今天,人类社会开启后工业时代,致力于生态文明发展和生态文化建设。人类跨越野蛮愚昧迈进文明的门槛,从农耕走向工业化、现代化,和植物之间也经历了崇拜、认识、选择、利用、践踏、尊重等种种关系变幻。

遍布自然界各个角落的植物以其独有的生命特征向人们展示着沁人心脾的人文价值。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让我们感受生活的异彩纷呈,从而在文化与自然的融合中体验生命的多彩与完美。

三、主题班会对生态文明素养的熏陶

主题班会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围绕一定的教育主题设计的班级全员活动。主题班会一般由班主任或辅导员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成长问题、班级建设问题等进行具体设计,也可以由学生自主研讨、共同议定主题。

现阶段,各级各类学校组织的主题班会大多都是按照年级学期顺序,围绕职业生涯规划、文明礼仪、爱国守法、安全、孝道等内容展开,形式相对单一,内容略显枯燥,与之相关的一些书籍也多是基于这些内容编排。

日前,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培养青少年生态文明行为习惯。”[10]按照这一要求,如果能从植物文化入手,挖掘植物的生命智慧,创新主题班会活动形式,拓宽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教育学生敬畏自然、热爱生活,将成为提升生态文明素养的有效途径。

几年前,河北省邯郸科技职业学院、邯郸市农业学校几位班主任凭借多年的学生管理经验和班主任工作体会,从身边常见的植物入手,大胆实践探索,总结提炼了《下得破岩之功,方得竹节人生》《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等22个形式新颖、内容独到的主题班会方案,为主题班会提供了新的思路模板,注入了新的思想火花,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探寻了一条新的路径。这些主题班会方案包括植言植语、班会时间、班情分析、教育目标、班会要点、活动准备、教育方法、班会过程、任务拓展等9个版块,融入了分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比赛、趣味测试、情景剧、诗歌朗诵等多种活动形式,启迪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勤俭节约、感恩社会,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情感、意志、道德等多方面的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经过几年的研究,2020年由河北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了《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中等职业学校主题班会创新案例集锦》和《植物的生命智慧》。与此同时,河北省涿州市职教中心园林专业以植物为切入点,倡导“我的花园我做主”,将纪律、制度等班级管理融入班级文化建设,积极应对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不便和面对疫情的焦虑。[11]“我的花园我做主”班级文化建设还包括班主任工作室文化铭牌标记和劳动实践提示卡等创意。

利用主题班会、班级文化建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普及人文知识、提高艺术修养、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大胆尝试,也是开展乐学教育、解决厌学问题的很好选择。在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敬畏自然对生命神奇創造之时,通过分析植物与人的相互关系,阐释植物背后所蕴含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以植物的特征习性来唤起人们对生命价值和高尚人格的追求,其对学生素养教育的影响也是很有意义的。

四、课程思政对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12]中华民族对大自然的深深敬畏、对自然规律深刻感悟,形成了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朴素生态观念,记录了祖先的过往、情感、兴趣、爱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们灿烂文明的基因宝库,成为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3]完成历史交给我们的时代重任,必须加强课程思政(学科德育)建设,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一是要开展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要成立专门团队,开设专门课程,编写专题教材,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二是要挖掘各门课程包含的生态文明知识点。特别是语文、历史、生物等课程不仅有大量的相关知识点,有的还直接引用了不同时代的典籍史册,是重要的学习素材。

三是要加强植物诗词的学习研究。“古典诗词托物喻志、托物寄情等比兴艺术手法中蕴含着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等传统哲学思想和朴素的生态观念,特别是依托植物表达的君子比德思想,把人的道德修炼、精神养成与身边植物相联系,托物寓意、阐释哲理、向上向善,成为中华民族的丰厚文化滋养。”[14]要认真梳理其中的植物诗词,体悟古人深邃的思想观念,感受古人的生态审美、生态智慧。

四是要熟悉和植物相关的民风民俗。利用节假日组织社会考察活动,让青少年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了解当地和植物相关的风俗禁忌,熟悉农时农事等传统生态知识。也可以按照节气观察当地物候,体悟节气变化中的生物形态变化,整理、记录自然笔记。

五是举办生态文明大讲堂。分专题将深奥的生态文明思想通俗地传授给青少年学生,丰富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

总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学校是主体,教师是关键,课程(活动)是载体。植物作为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生产生活资料,一年四季生长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满足我们的一切需求。我们要用植物激活深沉古老的历史,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力量,这就是植物文化之于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价值。

植物并不会言语,但却总有新鲜的话题。把植物放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审视,要开发的课题可以说是无穷无尽,这就需要下力做好学校文化建设和相关课程开发。在尚显浮躁的当下,静下心来观察植物背后的内在生命逻辑,探寻人与植物的精神联系,体验植物的人文之旅,教育学生敬畏自然、感恩生活、热爱生命、忠诚担当,这本身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度挖掘。在这个意义上说,植物文化是继承,也是创新。[15]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7.

[2]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校注[M].侯士良,崔瑛,贾玉梅等校注.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

[3]刘凤彪.植物文化赏析[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7:15.

[4][15]刘凤彪.在植物文化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3):54-59.

[5]習近平.习近平致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7-07-25(1).

[6]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EB/OL].(2020-03-30).

[7][8]刘凤彪.敬畏:生命的哲学意蕴[J].绿色中国,2020(11B):31-35.

[9]王振鹏,刘凤彪.论校园植物在小学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105-108.

[10]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EB/OL].(2021-03-30).

[11]兰玉萍.我的花园我做主[ J ].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20(Z2):113-114.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1-03-30).

[1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4.

[14]刘凤彪.诗词中的植物意象及内涵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J ].河北民族师范学报,2020(4):83-88.

(本文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主题班会生态文明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学校主题班会模式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怎样开展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