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培养内涵、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

2021-08-04 01:54李查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22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通识教育

李查

[摘 要] 大类招生培养在国内高校发展迅速,其中蕴含“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相符,有助于培养新型人才,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在自主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根据国内高校大类招生培养的现状,结合西北工业大学大类招生培养的实践,分析大类培养的内涵和目前的现实困境,提出在通识教育改革、管理模式调整、项目牵引的本科生导师制、多元评价体系等方面的解困建议。

[关键词]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专业分流;通识教育

[基金项目] 2020年度西北工业大学发展战略研究基金项目“大类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改革探索”(2020FZY05)

[作者简介] 李 查(1986—),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2-0009-04    [收稿日期] 2021-01-25

大学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1]。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2]新的投档录取模式下,考生填报志愿的方式由以往“先选学校后选专业”改为“先选专业后选学校”,专业成为考生选择的第一级指标。在内在驱动和外在变革的双重推动下,大类招生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按专业类招生的政策,将不同专业按照某种方式组合成一个大类,以大类为单位统一进行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大类培养,再进行专业分流。据统计,截至2019年,78%的双一流建设高校进行大类招生[3]。高校在自主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本文根据国内高校大类招生培养的现状,结合西北工业大学大类招生培养的实践,分析目前大类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一步提出解困建议,为深化大类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思路和依据。

一、大类招生培养的内涵

(一)大类招生培养蕴含“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首先,大类招生培养符合新高考改革的趋势,扩大学生专业方向的选择空间,是满足学生专业自主选择权的体现。根据启动新高考综合改革省(市)的改革方案,新高考改革改变了以往填报志愿先院校后专业的模式,更加突显专业的分量,比如山东、浙江两地考生以“专业(专业类)+院校”为单位填报志愿,上海、北京、天津、海南等地区以“院校专业组”模式填报志愿。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的选择范围不再局限于划分细致的专业而是由高校“打包”的专业类,选择口径更宽,录取机会更大。其次,大类招生培养的专业分流时间通常在入校后一至两年,相比于高考后决定报考专业志愿,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专业分流的模式给了学生更多时间了解专业背景、发展趋势、就业方向以及自身兴趣所在,学生有望做出更加适合自己的选择。笔者面向西北工业大学大类招生的137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研结果显示,经过大类培养后34.38%的学生拟分流专业与高考填报志愿时的心仪专业不一致,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因素前三位分别为自身兴趣(56.9%)、专业就业率(52.87%)、成绩结果(39.92%),与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专业的主要因素(自身兴趣77.86%、专业就业率51.17%、家人建议36.48%)相比可以看出,经过大类培养后,成绩结果比重超过家人建议成为学生专业选择的重要因素,说明学生对自己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学习成绩),更加偏重自己的选择而非听取家人建议,选择更加理性。

(二)大类招生培养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相符

人类社会进入了以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为特征的VUCA时代[4],对人的终身学习能力越来越重视。2015年9月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的成果文件《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提出,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到2030年,确保所有进行学习的人都掌握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5],2019年2月,我国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6]。高等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终身教育中的一个环节,需要为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持。大类培养强调对学生的基础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仅为专业分流打造基础,也为学生后续多样化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更有助于实现终身学习。

(三)大类招生培养有助于培养新型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借鉴苏联经验设置了专业和以专业为中心的教学系,有计划地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7]。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高等教育事业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中国高校数量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十三五”末增长了13倍,在校生数量增长了近343倍[8]。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专业化教育模式暴露出培养口径过窄的弊端,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9]。现代社会知识传播速度更快、渠道更丰富便捷、更新迭代周期更短,知识的获取愈发简单化,对知识的辨别、加工、创造能力愈发重要。高校需要培养适应性更强、学科视野更宽、更具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大类培养的课程体系必须满足学生专业分流后的学科基础知识需求,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具有普遍的適应性,通识教育也因此成为大类培养模式下必不可少的元素和特征之一。虽然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仍处于自主探索阶段,但理论界普遍认同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更加重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0 ]。大类培养、通识教育,使学生拓宽专业化思维界限,构建更加丰满的知识体系,获得不同学科背景的思维方式,更有利于学科交叉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通识教育
大类招生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浅论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