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2021-08-04 01:54张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22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机遇挑战

张敏

[摘 要] 近年来,信息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已然推动社会全面进入大数据时代。这一全新发展趋势在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一定挑战。面临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如何因势利导,实现传统教育优势与大数据技术二者间完美融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也已成为当下一大重要研究课题。在详细阐述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之“机”与“危”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三大可行性路径,以期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大数据;高校思政教育;机遇;挑战;路径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SK2020ZD56)

[作者简介] 张 敏(1964—),女,安徽合肥人,学士,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2-0057-04   [收稿日期] 2021-01-16

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科技业已携领人们进入大数据时代,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的大数据已对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与挑战。同时,如何有效因势利导,实现传统优势与新技术二者间完美融合,利用大数据思维不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水平,也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

(一)概念

当前,互联网正以空前的速度与广度改变着人类社会,一方面,网络信息资源正以每年接近300%的速度快速增加,另一方面,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长也已将网络普及率推高至53.2%[1]。

在大数据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无不发生深刻变化,而大数据也成功推动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进展,催生出了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所谓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顾名思义,即是基于大数据特征,有效融合大数据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一类教育活动。如今,网络成为大学生“日常必需品”,他们每日都接触网络并由此产生海量信息数据,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撷取其中与思想政治有关的部分进行汇总与分析,挖掘出大学生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更好地了解、掌握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从而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二)特征

1.数据信息动态化。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决策往往基于工作者个人经验或者直觉,存在可信度低等缺点。现如今,伴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大数据已由以往的单一静态数据(如文字、图片等)扩展为形式更为丰富的动态数据(如音频、视频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实时采集各类与大学生有关的样本信息(如学习成绩、出勤情况、宿舍上网情况及时网络社交情况等),从而更加客观且全面地了解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教育模式灵活化。苏联教育学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那么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2]然而,长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践却恰恰暴露出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一般并不愿意主动就其思想问题与教师展开沟通。而这就导致了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灵活性与实效性的缺乏。针对这一问题,大数据所带有的预测功能则可以派上用场。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相关数据信息有效分析大学生在特定时间所产生的诸多行为变化,进而掌握大学生思想情感动态,构建个性化思政教育模式,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更好地挖掘其优势潜能。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可以构建思政教育预警机制,有效做好大学生思想预防工作[3]。

3.研究方式定量化。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所提供的多为经验式研究范式,思政工作者教育决策的得出多是以其個人经验作为基础。然而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一举取代教师经验之地位,成为主要决策依据与基础教育资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利用数据采集技术及网络分析技术等方法开展定量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而构建起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研究范式,在更为客观、完整的研究结果上做出科学化教育决策。

4.教育主客体平等化。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的主客体关系已然发生创新性变化,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思政教育主体教育能力显著提升。这主要得益于大数据技术的强势赋能,大数据技术为教育主体带来了更多先进教育理念及手段。(2)思政教育主体唯一性被消解。带有显著亲民及平等特性的“互联网+”强势崛起,逐步消解思政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话语特权[4]。(3)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平等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青年大学生的新技术使用意愿与积极性已明显高于思政教师,从而对后者形成文化“反哺”,二者间关系已由原来的“强制灌输型”转变为“平等交流型”。

5.教育沟通方式隐私化。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多采用“一对多”式公开教育方法,即思政教师会与大学生进行“一对多”式面对面交流,而这一教育沟通方式显然已难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个人隐私保护需求。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的相关数据均来自学生并用之于学生,具体来说也就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采集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数据信息,与大学生展开“非面对面”式的隐性沟通。这种教育沟通方式不仅更见效率,且也很好地满足了大学生个人隐私保护需求。

二、大数据技术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为思政教育工作者精准把握大学生思想特

征与变化提供全新载体。不可否认,在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方面,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如日常观察法、心理健康教育法等的确帮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5]。但与此同时,传统方法本身所带有的主观性限制同样不容忽视,思政教育工作者仅依靠自身经验或自我感知来对学生进行评判并做出相应教育决策,势必导致结果的失准。而大数据的出现则刚好弥补了既往思政教育工作的不足。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观察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详细记录其中;其次,可以通过对有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一条更加直观清晰的思想行为变化曲线;最后,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依据该曲线做出科学教育决策并采取有效施教措施,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成效。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育机遇挑战
RCEP与房地产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