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教育”新格局下课程育人体系模式探索

2021-08-04 01:54金虎申玉生蒋雅君周佳媚王英学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22期
关键词:课程育人三全育人一体化

金虎 申玉生 蒋雅君 周佳媚 王英学

[摘 要]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教育目标,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以“地铁文化漫谈”课程为例,通过对该课程中蕴含的“地铁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的展现,充分发挥该通识教育课程的德育功能。在此基础上,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育人体系及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并就该课程思政建设的多维度教学模式进行阐述与探析,探索通识教育课程中思政育人的思路与方法,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课程育人”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三全育人;通识教育课程;课程育人;一体化;维度

[基金项目] 2020年度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拟立项项目(教学实践类)“融思政元素于通识课程的全方位育人体系与多维度教学架构”(20201001-03)

[作者简介] 金 虎(1975—),男,四川成都人,硕士,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申玉生(1976—),男,山东临朐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地铁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2-0125-04   [收稿日期] 2021-01-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因此,高校教师要以“三全育人”模式为契机,对其所讲授课程改革进行必要的創新性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高校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将其上升到了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的新高度,在强调大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为前提,以全面发展,达到知识、能力、实践与创新等一体化培养的教育目的为主导的高校通识课程成为今后发展的重点[2]。在教育大时代背景下,以人为本,不断深化与提高通识教育内涵,充分发挥通识教育课程优势,在促进学生学业进步的同时,积极推动学生全方面发展,从而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的[3,4]。同时,要使通识教育生活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走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5-7]。本文以通识教育课程“地铁文化漫谈”课程改革作为实例进行问题的探析。

一、课程介绍

随着我国城市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地铁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方式逐步成为城市交通建设的重点。目前,世界上有56个国家和地区的179座城市建成了地铁,共开通600多条线路,总里程达14219.36公里。随着城市地铁的迅猛发展,地铁车站中特有的地铁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通过对地铁文化的提炼与加工,它不仅成为一个城市文化的缩影,也使城市文化的特点更加明晰,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层次和品位[8]。同时,地铁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将逐步沉淀成为一种精神,彰显出一个城市独特的魅力[9]。

“地铁文化漫谈”是于2010年开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本课程介绍地铁文化的内涵及分析国内外城市典型地铁文化实例,论述中国地铁文化的地域差异性,分析不同地域地铁文化特征以及地铁车站的建筑艺术、车站出入口的特色、车站内部的环境设计、地铁公共艺术特性及车站内部空间照明艺术等内容,并辅以大量的地铁文化案例。使学生了解地铁文化的基本知识以及在城市文化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掌握世界地铁文化的发展动向,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地铁车站空间艺术不同层面的设计元素、思路,学习各国的文学艺术与地铁空间的巧妙结合,解读地铁文化,了解各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及主题文化。最终达到初步培养大学生的工程技术意识、思维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工程素质、技术创新能力的目的(见图1)。

二、“课程育人”体系

课程教学是课程育人的“主渠道”,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使思政元素在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中完美地呈现。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节点分配等环节,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过程所有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案设想和教学计划。将育人要素合理地融入相应教学设计中,并有效规避课程育人误区,发挥课程育人作用[1]。

三、多维度教学模式

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通识教育课程授课教师在传授通识教育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挖掘课程内在的思政元素,推动学生人格的发展,完成学生品德的塑造,并从一体化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思考、整体规划、立体设计[ 10 ]。

(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横向贯通的一体化来定位课程思政

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结构体系,既包含学科课程也包含经验课程,既包含必修课程、选修(限修)课程也包含创新创业类实践课程。在高等教育阶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并列的还有公共外语类课程、体育类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通识教育课程等。高校的课程组织主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目标统摄下,协同育人。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传授大学生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人类对高等学校教育及人的发展“应然”状态的把握决定了高校课程的本质,它并不是一个价值无涉的领域,而是要受到一定价值观的引导[ 10 ]。

在“地铁文化漫谈”课程中,地铁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展现城市文化,城市文化也是地铁文化发展的源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根,相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它是活力和灵魂,也是一座城市最具活力和魅力的品质所在。而作为其中之一的地铁文化,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传授相关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将本门课程内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使学生学以致用、学以立德,从而引领学生成长。

猜你喜欢
课程育人三全育人一体化
五项教育,推进中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育人
生态育人之初探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