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农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

2021-08-04 02:21黎静余佳佳饶洪辉姚明印薛龙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22期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能力

黎静 余佳佳 饶洪辉 姚明印 薛龙

[摘 要] 新工科建设要求培养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卓越人才,创新能力是工程类人才的首要能力要求,已成为高校学生培养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分析目前江西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教育在意识、效果、途径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模式改革、师资和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对应策略,对农机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提供新思路,也为我国新工科建设添砖加瓦。

[关键词] 新工科;创新能力;农机专业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工科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XJG-18-3-6);2019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新工科+新农科背景下农机农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XJG-19-3-5);2021年度江西農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农科视域下以大学生科技设计类比赛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研究——以‘三维建模与仿真为例”(0432300603)

[作者简介] 黎 静(1978—),女,江西宜春人,博士,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机械技术及装备研究;薛 龙(1977—),男,辽宁本溪人,博士,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现代农业装备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2-0169-04   [收稿日期] 2021-01-21

一、引言

2016年我国成为国际工程联盟《华盛顿协议》的成员国,《华盛顿协议》的内涵特征主要体现在“以生为本”“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1]。为了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同时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教育部先后奏响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三部曲[2,3],随即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等文件[4],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随着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到来新工科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应运而生[5,6],我国新工科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打造工程教育新理念、学科专业新结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教学新质量和分类发展新体系四个内容[7],解决当前工科类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并实现工程人才质量国际互认。

未来的新经济和新兴产业需要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卓越人才,要适应和满足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要求,时下的人才素质还远不能达到要求。新工科教育新理念要求工科专业人才具备更高的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学生培养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日渐重视,纷纷进行创新教育改革[8-10 ],并加大支持力度。本文以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农机专业)为例,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为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有力的实践教学支持。

二、农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农机专业是江西省首批特色专业,历史悠久,为我国农业机械行业输送了大量科技人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及“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传统的农业机械化范畴已经不能适用于现代农业对生产设施和作业模式的需求,农业机械化事业需要全方位创新,从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到现代智能技术的引入,再到智慧农业的发展等[ 11,12 ],都对农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当前,尽管该专业已意识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增设了相关教学环节,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实际的本科培养实施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问题。

(一)创新课程教育效果不佳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理论教学,在该农机专业2018年修订的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课时数为16学时,计1学分,理论教学过程即为学生自行到学习通的线上课程中观看视频,根据观看完成度给出课程总评成绩,创新创业理论讲解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加之采用网络教学App进行线上教学时过程监督薄弱,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创新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偏低。另一部分是创新实践教育,培养计划中设置了与第二课堂合并为“创新创业与第二课堂实践”,共计6学分,其中创新创业环节为4学分,主要由八个学期学生参与的课外科技研究计划、学科竞赛、科技竞赛、其他科技活动、社团活动等获得,大部分学生仅通过手机App签到进行刷分即可完成,而非真正参与创新活动。可见,该课程的教育模式仍处于较浅层次,效果甚微。

(二)创新教育意识不够

虽然培养计划与导师制培养计划均对学生完成创新教育提出了要求,但从学生的参与度和取得的各类科技竞赛成果来看,主动性和积极性整体偏低,学生和专业教师对于创新教育的意识明显不足。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普遍缺乏创新教育意识,院校对课外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持和激励措施也远远不够,学校修订的激励政策仅对“互联网+”“挑战杯”一类赛事设置了明确的奖励,覆盖面大大缩减,其余赛事均由各教学单位组织实施和奖励,而学院尚未制定具体政策,因而教师带队指导学生参加创新竞赛的积极性未被大范围地带动和提高,尤其是热衷于参加自身学科组织主办的科技赛事的教师。专业教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所积累的大量创新实践经验,却未能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真正融合,而教师与学生双方都需要更直接的形式进行指导培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专业兴趣及个人精力使得主动接受创新能力锻炼的学生不多,大多数学生还未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乐意于选择较为轻易的任务,例如校级组织主办或承办的竞赛、课外活动等,仅仅满足于修满课程学分,参与具有较大挑战性且对其创新能力有实质性提高效果的实践活动的意愿不强。

猜你喜欢
新工科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通用电气公司创新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