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幼儿游戏的野趣味道

2021-08-04 10:43编辑部
教育家 2021年19期
关键词:野趣教师应环境

编辑部

奔跑在春风中,沐浴在阳光下,与水中的鱼儿嬉戏、随空中的鸟儿起舞,在自然中玩耍是每个幼儿的天性。为进一步解放幼儿的手和脑,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课改中推行野趣游戏,但在实践中,教师对如何观察和评价存在疑惑与误区。我们特邀专家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带领教师一起探寻如何发现幼儿游戏的野趣“味道”。

亲自然,乐探究

面对幼儿游戏“野趣”缺失的现状,幼儿游戏的“野趣”取向如何在幼儿园落地生根?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 吴航:第一,正视并珍视幼儿游戏“野趣”魅力。在野趣游戏中,幼儿会调动身体的感官和肌肉,与周围世界积极互动,从而获得对“自我”的掌控和认同。成人正视幼儿游戏的“野趣”内涵,有助于深入把握游戏及其本体价值和工具意义。

第二,关注幼儿游戏主题的“野趣”追求。游戏主题中的“野趣”追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回归自然的体验式活动,即自然之趣。二是农业生产的场景模拟,即乡野之趣。三是民间风俗的情景还原,即返璞之趣,其中民间游戏的传承和创新尤为重要。民间游戏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幼儿流动的生命能量会在游戏中得到充分释放。“丢手绢”“老鹰捉小鸡”“老狼老狼几点钟”“跳橡皮筋”“踢毽子”等民间游戏经久不衰,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三,强调幼儿游戏环境的“野趣”品味。目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在室外游戏环境的创设上,存在商业气息过重、功利立场过强、缺少对游戏环境丰富意义挖掘的问题。幼儿园台阶旁的青苔植物,长在缝隙里,如果不妨碍幼儿及教师的行走就不必铲去,灰蒙蒙的台阶会因为绿油油的青苔而鲜活起来。幼儿园建筑上灰褐色的水渍是岁月“刻下”的痕迹,在不影响建筑物牢固的前提下,没有必要把外墙刷成“粉墙黛瓦”,充满原始感的环境正是幼儿喜爱的野趣空间。

幼儿园游戏环境中真正的“野趣”,是以直观、神秘的自然,直击幼儿内心。幼儿园应从人文视角出发,关注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及幼儿发展的独特性,彰显游戏环境创设的独特“野趣”,让游戏环境处处暗藏“野趣”,成为幼儿诗意生存和成长的场域。

教师的观察能力是推动野趣游戏发展的重要前提,如何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谢梦怡、张新立:结合对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已有研究和实践工作,我们发现,当前野趣游戏开展过程中,幼儿园教师的观察产生了许多好的变化。比如观察意识加强、观察记录逐渐规范、观察次数在增多。但是观察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够科学”的现象,为改善这些现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养成制定观察计划的习惯。教师要知晓观察目的具有稳定单一性,观察目标具有暂时分解性、多样性。教师制定观察计划既要依据理论层面,又要关注实践层面,观察计划应有弹性,要根据游戏中的“惊喜时刻”制定后续观察计划。

第二,提高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坚持使用幼儿发展阶段和发展领域的规范化用语,以提高观察记录的质量。对获取的观察信息,教师应经过“感知—识别—捕获—记录—简化—提取”六个环节,以筛选有用信息。

第三,增强观察记录的时效性。由于野趣游戏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陪伴、指导幼儿,教师应采用便捷的方式,如便签、手机等对幼儿的游戏行为做简单的记录,对观察对象、环境、时间、目标和过程这些基本部分做即时记录,结论、评价和建议部分可以在每日观察结束后补充。即时记录并不意味着简化记录,比如对环境的描述不能只是简单记录区域名称——娃娃家、图书角、生活馆等。由于每次观察的环境不一样,在不同次的观察中,幼儿即使在同一区域重复同一件事情,其所处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都可能有变化。教师在记录时,应先表明变化,如果教师仅简单记录区域名称,将会影响后续对幼儿表现的准确分析。

拾童趣,唤童真

野趣游戏一般会采用天然或废旧材料,教师如何引导幼儿运用简单的材料快乐游戏?

江苏省无锡市新安中心幼儿园 唐群艳:由于材料简单,野趣游戏容易出现“玩不起来”的问题,教师的帮助与指导至关重要。

在“预见”中等待幼儿的发现。幼儿园户外水园建好后,幼儿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水龙头。没有水,水园游戏怎么玩呢?梦梦说:“我们可以去拎水。”可是十几个幼儿拎了好久,水沟里才有一点水。宸宸和同伴试图用管子引水,但他们发现管子不够长。对于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放手”让幼儿自己解决,并鼓励幼儿“再想想办法”或“找别人出出主意”,希望幼儿不仅能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还能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最后,幼儿通过投票确定了寻找长管子引水的方法,教师对幼儿认真的态度给予了肯定,每个幼儿都很兴奋。

在集体讨论中完善野趣游戏区域的设置。“老师,游戏时要跑很远的路去储藏室拿工具太不方便了。”不同的区域要变成幼儿自主探究、自主活动的游戏场,便捷拿取、适宜投放的材料不可或缺。以往这些材料都放在储藏室,幼儿只能挑选教师准备好的材料。基于幼儿的需求,教师就近在泥园、沙园、水园旁边设置相应的开放式材料区,使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取放材料。

在“共筹”中收集游戏活动材料。“老师,我想制作一个大一点的沙蛋糕,可是这里没有大的模具。”针对问题,教师带领全班幼儿一起想办法。有的幼儿从家中拿来了废旧的塑料盆、塑料桶,做出来的沙蛋糕有大有小,形态各异的模具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求。

野趣游戏是充满未知感的游戏,只要利用得当,简单的材料也能带来别样的快乐。如果材料不足以支撑游戏发展,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商议收集、制作个性化十足的材料。比如在水区,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不同粗细、长短的塑料瓶子、竹筒、PVC管等,并和幼儿一起制作工具,制作出会喷水的“水管”。

幼儿在野趣游戏中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冒险行为、“混乱”行为。教师应怎样把握指导的“度”,以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野趣”行为?

吴航:“野趣”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永远作怪”的潜意识的表现,它与原始思维一脉相承。比如,有时幼儿之间会对视若干秒,然后狂笑不止;有的幼儿热衷于打闹游戏,乐此不疲;还有幼儿经常探索危险的边界,做出教师眼中“极其危险”的行为。这些都是幼儿游戏中的“野趣”行为。

教师往往基于安全的考虑、促进发展的立场尝试“引导”幼儿的上述行为。比如活动区有一小筐玻璃珠、几个碗和一把筷子,教师的预设目标是让幼儿用筷子把玻璃珠从筐里夹到碗里,练习手眼协调。一次,几个幼儿分别把碗倒扣过来,各自用手把玻璃珠放在自己碗底的小口里,小心翼翼地摞起来,比赛谁放的珠子多。结果不小心将玻璃珠散落到地上,教师看见后立即制止,要求幼儿用筷子夹珠子。在此案例中,教师只关注自己预设目标的达成,未看到幼儿的创新冒险行为和跃动的“生命力量之流”,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幼儿的“野趣”行为,不利于幼儿生命世界的丰盈和发展。

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野趣”行为,教师应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努力培養幼儿的冒险精神与“跨界”热情,对幼儿生活中看似“无意义”的行为宽以待之,在其生命发展历程中适当留白和放手。

责任编辑:陈璠

猜你喜欢
野趣教师应环境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夜游濠河
野趣 (烙画)
夏日荷景
咏钓
环境清洁工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漫观环境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