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协奏曲《定风波》的艺术特色与演奏分析

2021-08-05 05:27刘瑞琛
大众文艺 2021年13期
关键词:定风波演奏者古筝

刘瑞琛

(岭南师范学院,广东湛江 524000)

“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古筝是我国历史悠久、具有强烈传统色彩的民族乐器,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古筝的历史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过辉煌的绽放,它是一种具有强烈历史感而不拘泥于历史的乐器,其散发出的独特东方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一大批优秀作曲家来为其进行创作,大力推动筝乐的发展与创新。近年来随着全国学习与演奏古筝这门乐器的人数飞速增长,古筝作品的要求不断提高,西方作曲技法与传统筝乐的融合也更为成熟。

《定风波》正是众多优秀创作筝曲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它具备较高难度的演奏技巧,旋律具有极强的可听性以及丰富的情感表现力等特点,乐曲所传达的理念契合中国传统审美追求和音乐美学思想。

一、艺术特色

古筝协奏曲《定风波》是青年古筝演奏家、作曲家邓翊群依据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所作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而创作。

词中描述了某日苏轼与友人一同登山游玩,不料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同行的友人都急忙找地方躲雨,连连抱怨不止,唯独苏轼意兴大发,潇洒赋词。“徐行”,在大雨中缓缓行走,体现他内心赏玩这场大雨独特的美,独自一人冒雨感受大自然无限的魅力。“轻胜马”,自己的步伐比马还轻盈,隐喻苏轼无官职一身轻松的内心态度,体现了他的自信豁达。“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自在,任凭风吹雨打。而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展露了在苏轼的心境,阴晴变化已经不足以让他的内心波澜起伏,他已经能够平淡地面对风雨,这里的“风雨”其实暗指人生中的挫折与苦难。此曲的作曲家在读完这首词时,充分结合自身的经历,心中颇有感慨,于是创作了《定风波》这首作品。作曲家认为在当今压力重重的社会上,人们需要得到心灵的解放。该曲第一部分抒发的情感是带有枷锁的,体现出其内心的挣扎,且带有反抗精神;第二部分才是情感的升华,面对困境须乘风破浪,通过不懈努力到达超脱非凡的境界。这首作品展现了十足正能量的态度:面对逆境,能够坦然面对,做一个阔达的人,要扛得住寂寞,耐得住喧嚣,正如古人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音乐本体分析

(一)调式分析

《定风波》这首作品运用了传统的五声音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C调中的V||音,此音对主音的倾向性最强。故此作品原本是A羽五声调式,而因加入了变宫形成了一个自然转调转到了E羽,色彩的变化能够有效丰富古筝的音响音效,使古筝演奏更具有张力,创作更具有可能性。

(二)段落分析

1.慢板

慢板分为三个部分,引子(1-30小节)、慢板(31-76小节)和散板(77-80小节)。

(1)引子(1-30小节):

(1-12小节)为第一大句。(1-5小节)是钢琴的声部,以连续的和弦由高音下行引出古筝声部,此时,古筝声部要做到心中有节拍,随着旋律进入演奏状态。古筝演奏者需在(6-8小节)深吸气,全身蓄力,大臂大扫弦如鞭打,具有爆发力,重音出来后随之突弱,音线拉长,逐渐使音响紧张度持续增加,这里突出了旋律的紧张感,渲染一种沉重的氛围。在(9-10小节)中,演奏由强渐弱在低音B重复演奏,尽量下沉指尖力量。(11-12小节)是重复的五声音阶,表达了作者不断回想往事,或喜或悲的情感,古筝演奏者需顺势夹弹,声音沉稳。

(13-14小节)为第二大句。在第13小节,古筝演奏者通过由弱渐强且渐快的慢触弦进行到第14小节,在第14小节的第二、第三个音连接至最后一个音再使用慢触弦轻拨,其配合左手滑音作韵,宛如表达苏轼拉回现实后的无奈叹息。

(15-17小节)为第三大句。演奏者在演奏第15小节时,在重复的五声音阶上,左手加入装饰性声部,演奏时注意旋律由弱渐强、由慢渐快的变化,此时情感回想程度不断加深,表达其心中极其强烈的不满情绪。在第16小节的演奏中,小拇指拨动琴弦,左手加入滑音由C-D,同时承接右手的D。在第17小节,自由延申下行旋律,通过一声叹息,体现再次拉回现实的遗憾。

(18-23小节)为第四大句。实际演奏中钢琴为主旋律,古筝则通过运用泛音营造一种清晰安静的氛围,宛如水滴下落的音响效果,此时演奏者的内心是平静的。

(24-30小节)为第五大句。古筝演奏注意两个琶音的运用,一弱一中强。这里采用了“拟声”的音响效果,对应了诗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以此来描写诗人在登山时,所见所闻到的雨景。在第26小节中,反复使用具有颗粒性的单音和小撮,不断交替渐密渐强,紧接着的摇指越强越急,宛如面临小雨-大雨-暴风雨的过程。在(28-30)小节中,带有一声强烈重音的摇指过后,渐弱,宛如一声雷声过后,雨开始减小,直到结束为止,也隐喻情感逐渐变得明亮。

(2)慢板(31-76小节):

此片段分为四小段。(31-38小节)、(39-43小节)两小段描写了登山时的艰难,每个音符都代表着每个脚印,每个音都应该下沉,表现艰难地摸索往前走,侧面反映出现实的苦难。两个小段都采用慢触弦的演奏技法,需要手指控制琴弦,通过手臂惯性带动,声音效果是延长宏远的,使声音下沉的同时带有旋律感。单音看似散漫,但是需要清楚划分每一乐句,明晰旋律。滑音为韵味十足的慢滑。连托需要气息不断,注意连贯性。

(44-59小节)中(44-48小节)通过高低音大跨度的大指按音来展现强烈的对比感,在高音部分运用了突弱的处理手法,描写了鸟的凄凉叫声,表现了攀登过程中愈发的艰难,同时运用了古筝与钢琴交替式的演奏。第51小节在弹奏一个大撮后使用摇指配合左手琶音的上行模进进行处理,通过刮奏推向乐段的小高潮,整体的氛围较为压抑,困难程度加深,刻画了其内心的苦闷之情,演奏时不宜过于外放。

(60-76小节)为摇指段落,是慢板的高潮段落,分为三个层次,每一层都是情绪的增强递进,表达内心强烈的欲望,向往美好的迫切感。演奏运用了长摇指,按滑音之后突弱的演奏技巧,同时配合左手的反向琶音。第75小节,通过一个音头的开始,并马上弱下来,微弱延长一段时间后,通过左手刮奏,由弱渐强,右手刮奏进入,直接推向散板段落。

(3)散板(77-80小节):

古筝独奏部分,同时呈接慢板与引出快板的作用,创作手法与引子相似,通过古筝在低音声部模仿与古琴相近的音效,将其深沉的音色进行充分的表达,在此段中着重旋律中气息的连接。

2.快板(81-196小节)

快板(81-196小节)由钢琴进入,层次逐渐递增后加入古筝旋律,古筝演奏突出扫摇技法的运用,快速过弦,突出音头与颗粒感,渲染紧张的氛围。(98-105小节)的旋律借鉴了湘鄂山歌的音乐特色,运用夹弹演奏技法。第106小节开始,演奏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演奏习惯选择快四点、摇指、琶音三种演奏技法进行演奏。演奏者在演奏快速指序时,要保证手型正确,手握半圆形,指甲正面触弦,快速走动时保持手型稳定,保证一关节的运用,触弦幅度减小,触弦后必须立刻回弹,使声音具有弹性。综上所述,快触弦快、狠、准,距离短,具有弹性等特点。同时,快速触弦注意不要刻意死磕手指,需学会自然、放松,接触琴弦时手指力量主动集中,少借外力,手腕距离琴弦高度一指半的距离,使声音稳定。虽是快速指序的段落,但仍需注意根据乐句的划分以及旋律线走向进行有气息的演奏,才能较好地保留体力,保证整个快板的完整性。从133小节开始,右手快速摇指与左手快速指序、刮奏、扫弦加以配合,描写了突快骤雨一般的场景。第192小节,左手在滑弦余音的同时,右手拍击琴弦,模仿天雷滚滚,一声“咚”与钢琴同时发出,宛如最后的控诉,也隐喻风雨过后的“雨过天晴”,对应了诗句“山头斜阳却相迎”。此曲快板篇幅较长,考验演奏者基本功的掌握能力,整体情感是激烈的,表达了苏轼与迎面而来的困难抗争到底的决心。

3.再现慢板(197-220小节)

“也无风雨也无晴”,经历了甚多困难后,苏轼总体的心态是回归平静,强大的内心作为支撑,能够坦然面对任何事物。再现慢板采用与慢板相近的演奏手法,是暴风雨过后的平静,音响效果弱于慢板,与快板形成了强烈反差,突出了“静”。直到第208小节,再一次的摇指段落将旋律进行拉伸延长,层次递进,推向结尾直到最后使用双手拍击琴弦,对应钢琴的最后一个音结束全曲。

三、演奏技法

(一)长线条摇指

摇指,指连续快速托劈同一根琴弦,使音点状成为线状的演奏技法。长摇是指一般占据至少一拍以上时值的摇指,具有歌唱性与旋律感。长摇是古筝技法的重难点之一,掌握正确的方法后,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才能锻炼出肌肉的耐力,演奏时的声音才具有颗粒性,线条感。筝曲《定风波》最为突出的摇指部分在全曲的E段部分,该部分由四句长摇组成,情绪层层推进,直至高潮。演奏者在演奏该段时,由弱摇引入,需要有更强的控制力,控制好摇指的频率和触弦的深浅,把握音量的大小,调整摇指在音位时要做到心中有数,衔接得当。在此段中配合摇指的左手滑音速度适当放缓,避免过于棱角分明,通过呼吸的带动和情绪的递增,做出的摇指应该是具有流畅的旋律感,并且抒发的感情应该是由小至大,由含蓄至爆发,引出F段。

(二)快速指序

随着古筝演奏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当代古筝音乐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右手弹拨左手作韵的单一演奏方式。赵曼琴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出快速指序的技法并由王中山先生对赵曼琴先生的作品进行重新编排和演绎,例如《打虎上山》《夜深沉》等优秀古筝创作作品。快速指序经历了一代又一代古筝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专业化、系统化的古筝演奏体系,丰富了古筝的演奏技巧,也解决了很多演奏快速旋律上的难题。快速指序的提出与实践在全国古筝届掀起了新的创作浪潮,成了各大古筝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练习快速指序时,在掌握正确方法后,不能急于求成,通过大量的单指、快四点、指序、轮指等练习,逐渐提高手指机能,锻炼出手指的灵活性与独立性,在演奏中才会有更好的运用。

《定风波》快板段落着重快速指序技法的使用,需要合理编配好指法,保证四个指头落弦有序,演奏时要音色清晰、饱满、具有颗粒性,同时也要求不失旋律感,通过慢练后找到惯性,但切忌非重音过于虚化。

(三)左手作韵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古筝朝着多样化趋势的发展,编曲和演奏上更多地注重左右手的弹拨技巧,追求炫技,解放双手,却弱化了左手作韵,忽视了古筝真正地“魂”。近年来,各大名家都提出在继承传统音乐“作韵”技巧的基础上而创作和发展新筝乐。《定风波》虽是新作品,有大量的现代演奏技术要求,但是它传承了“以韵补声”的传统音乐特色,更好地渲染了情感氛围,真正做到了“汇通精化,反璞归真”的音乐真谛。在慢板的开段,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的上滑音,都是按弦速度慢,具有厚重感,令人感受到苏轼在被贬后心情沉重,仿佛有千万枷锁束缚着前进,音乐处理先抑后扬,若按弦具有棱角或不作韵,则丧失了这份铺垫。

(四)特殊演奏技法

随着古筝技法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为突破古筝音响的传统和局限性,作曲家们尝试挖掘古筝可以发出的其他音响效果,使作品更具有时代感,例如安德森古筝协奏曲《开启》,是一首以古筝本体出发,大胆地运用非常规音响的先锋性作品,这首作品从琴盒开关作为开端,然后到借助外界工具演奏,都是具有创新性的音响探索方式,为日后古筝创作和演奏都留下了深刻的启发。当然,在主流作品最为常见的特殊演奏技法有柱外刮奏、驻音、手拍击琴弦等,在《幻想曲》《箜篌引》等作品中都有大量运用,这些技法都很好地起到烘托乐曲氛围、完善整体乐曲音效的作用。筝曲《定风波》在演奏时需要运用到多种特殊演奏技法,除了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还需要注意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彰显出古筝演奏的表现力。

四、结语

作品由悲痛的情感作为开端,是作品初期最浅显的情感感受,但是在后期仔细捕捉每个音符所表达的情感以后,笔者感受到了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思想斗争的矛盾、反抗以及个人升华后的超脱之情和看破尘世后的坦荡,这绝对不是因为经历了挫折而避世的表现,而是能够笑傲人生,露出轻松愉悦的笑容这种坦荡并非常人能够做到。这也正如孔子所言:“君子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做自己心目中的正人君子,这种生活理念,是值得被学习的。在古代,哪怕是苏东坡杵着竹杖,穿着草鞋,走出了人生快意,而在我们新时代的今天,仍然是一骑绝尘!

猜你喜欢
定风波演奏者古筝
器乐演奏舞台艺术实践音乐表演心理调控探究
定风波·清明回家偶感
定风波·人生岂能任蹉跎
定风波·雨中银杏叶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定风波
浅析心理活动对钢琴演奏的重要影响
第一次弹古筝
我爱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