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突发事件新闻的立体化采写

2021-08-05 08:31包小川
记者观察 2021年15期
关键词:立体化突发事件

文 包小川

突发新闻事件一直是媒体重点对待的新闻类型,不仅仅是因为该类新闻的关注度比较高,也是提供对事件持续关注的人群的一种即时了解的渠道。这就对新闻采写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要实现即时、客观地对新闻进行采写,还需要通过立体化采写把事件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立体化采写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还包括视频等其他方式的,但文字依旧是基础的支撑。通过这些特殊属性的深入剖析,从而建立更加立体化的采写,使得突发事件新闻更具可读性、更具理解性、更具立体性,不断满足读者对该类新闻的阅读需求。

突发事件新闻的立体化采写具备特殊属性

具备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特性

信息时代的新闻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被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境况,读者更加愿意即时地知道附近发生的新闻,以及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新闻事件,而互联网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相应地也助力了新闻媒体的高效性。首先,各国新闻媒体实现了部分信息数据的共享,使得新闻的传播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而突发事件新闻却恰恰是利用了时间和空间的不确定性,给采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何时何地将会发生什么事情,这都是无法预料到的,而这样的新闻事件引起的关注度也是最大的,所以需要新闻记者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新闻事件进行采写,以最高的效率来缩小事件和空间的限制,将突发事件新闻完整、持续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为了应对这类新闻的高效采写,很多的媒体在不同的区域都驻守了记者,一旦发生类似的新闻就可以立即进行采写,这也是为什么地球另一端发生的战争、灾害等,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渠道知道这些新闻的原因,是无数新闻工作者时刻枕戈待旦,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完成工作。

具备整合一切可用资源的能力特性

我们所说的第一时间是宏观意义上的,实际上如果不是记者亲身经历或者恰好是第一目击者很难实现绝对意义的第一时间,通常情况是记者到达现场的时间是滞后的,很可能已经错过了事件的很多内容,那么就错失了新闻采写的最佳时机。而这种情况是绝大多数的,需要记者具备整合优势资源的能力,快速进行事件判断,并第一时间找到相关的第一目击人群,主动掌控整个突发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等。比如2013年定西岷县、漳县发生6.6级地震,地震就是几秒钟的事情,而我们的采访报道都是地震过后开展的,那如何对地震强度、遭受的损失进行报道,除了官方权威部门用数据证明之外,更多的是需要我们通过采访当地群众,让大家回忆地震当时的感受、情景,再加上调取监控设备影像资料来再现地震当时的情况,只有这样整合一切可用资源全方位报道,才能立体化呈现地震的危害,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具备通过细节建立情感共鸣的特性

突发事件新闻采写过程中,由于事件的突发性使得读者格外关注该类新闻的采写,也对采写的立体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视频画面来辅助问题的描述,通过图片的真实场景来衬托事件的发展或者现场的状况,再以丝丝入扣的层次描写共同形成立体化采写,使得读者犹如身临其境,更加透彻地对事件进行了解。所以以细节来激发读者对事件报道的真相还原,即在读者大脑中形成事件发生的过程画面,极大地提高了读者读取新闻信息的体验感。

还记得在2019年3月31日,岷县籍消防员赵耀东在凉山木里森林火灾扑救中不幸牺牲,4月5日我们接到采访任务,要前往岷县火车站,接赵耀东骨灰回家。6日凌晨四点多,火车站已经挤满了来迎接英雄回家的人们,大家都是自发前来吊唁。虽然当时岷县政府组织得非常有序,但是人很多,宏大的规模是无法表现大家的悲痛之情的,那只能从细节入手,比如手捧菊花的小朋友,满眼泪水拄着拐棍的老奶奶,比如从千里之外赶到现场赵耀东的战友们,还有市领导在赵耀东骨灰盒上盖上国旗,并手扶在上面整理,缓慢的动作,严肃而庄重,一下子将观众悲伤的情绪提了上来。因此,细节描写更能给读者一个全方位的体验,引起读者的阅读共鸣。

具备洞察和应对突发事件新闻的能力特性

突发事件新闻与其他类别的新闻事件不同,充满了不确定性,对新闻的采写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果想报道此类新闻需要记者具备几个特性。首先,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各种信息判断突发事件新闻爆发的可能性,这样可以提前做出准备,对采写提供良好的应对时间,能够更加高效进行突发事件新闻的采写。例如,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突发事件新闻,就有事件前的各种现象表明。其次,记者要具备应对这样新闻的采写能力。就像应急预案一样,事先制定好此类新闻的采写预案,根据不同的种类最好能够制作几套预案,那么对应发生的突发新闻事件就有了更充足的准备,采写起来就更有章法,能够高效地完成该类新闻的采写。

优化突发事件新闻立体化采写的措施

拒绝表面功夫要深度挖掘

突发性新闻事件一般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标题,这也最能勾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所以一个能够吸引眼球且能够概括事件的、凝练的标题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标题吊足了读者的阅读胃口却在内容上偷梁换柱、偷工减料,这样“标题党”做表面文章的新闻要不得。在立体化采写过程中,不仅标题要有点睛之笔,内容更要真实、深入,要对事件的因果关系、发展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并高效地进行新闻立体化采写,同时以最快速度发出稿件,才能达到采写目的。当然,突发事件一般都是连续报道,要对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处理结果全过程进行跟踪式报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深入挖掘,吸引观众。

中立性地捕捉事实真相

由于突发性新闻事件时间是不确定的,所以给新闻采写留下的时间是微乎其微的,所以需要有效地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对事件的真实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而在实际过程中,我们经常阅读到的突发性新闻事件有一个有趣的标识,在过程中故事会不断地反转,导致读者无法识别到底哪个阶段的报道或者哪一家媒体的报道才更加真实,这就是媒体能够左右人们对待事件的态度的影响。而媒体却往往缺乏中性报道,导致新闻媒体公信力下降,沦为人们茶余饭后提供议题的媒介而已。所以要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了解事件的原委,在全局的立场上对事件进行无立场的中性描述,这也是新闻媒体所应该秉承的原则之一。比如供暖事件是比较敏感的民生事件,但是采访报道就要有一个中立性的采访意识,就事件说事件,不能偏向供暖企业或者群众任何一方,这样才能更客观地捕捉实事真相。

写作技术与科学技术完美融合呈现立体效果

新闻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文字类是比较常见的,在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除了文字的深入描写外,增加图片、音乐、漫画等,会让新闻事件在读者头脑中产生的画面感更加强烈。比如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但是广大群众对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如何佩戴口罩、如何做好预防等都是一知半解,如何让大家深入了解这些内容,我们在报道中就可以用动漫、插图、实际演示操作等手段,这样新闻报道才会更生动形象。

新闻事件的采写也广泛地运用到科学技术,例如,如何解决堰塞湖事件中用到的还原演示软件,运用动漫的形式对堰塞湖全貌进行展示,对解决方案进行演示,能够更好地呈现事件的报道。一些自然灾害的、战争的突发性新闻立体化采写中应用了卫星地图的呈现方式,使得立体化报道更具画面感。直播技术也为新闻提供了一个更加直接的立体采写选择,现场直播多机位同时运作,只需要一台小小的导播机就可以实现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各个不同场景的实时动态。如此种种,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能更完美地呈现突发事件的立体感。

为了强化突发事件新闻的立体化采写,通过对该类新闻进行深入剖析,以拒绝表面功夫进行深度挖掘、描写方式需要生动的呈现、中立性地捕捉事实真相、写作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完美融合呈现立体效果等几个优化措施,让该类新闻事件具有更高的含金量,给读者一个全面、客观的全程呈现。

猜你喜欢
立体化突发事件
构建“教会、勤练、常赛”的立体化学校体育新样态实践研究
突发事件链的罐区定量风险分析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突发事件现场采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图书选题的立体化经营思路
浅议技工院校网页设计课程实训立体化教学的开展
潘金莲“立体化”性格的形成
基于虚拟仿真的电路实验教学改革方案探索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