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2021-08-05 08:05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2021年2期
关键词:钱瑗我们仨钱锺书

【读前花絮】

小樱: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你说,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究竟谁比较痛苦?

书虫:我想,应该是活着的人吧。那些最后离开的人,不光要努力生活,还要承受着一次次离别的痛苦。

小樱:那他们的内心一定很坚强!

书虫:推荐你看一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岂是一个“坚强”就能概括得了的!

【虫家讲坛】

这是杨绛先生写下的一部感人至深的散文集,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她的一个梦境;第二部分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三部分用回忆的笔调,记录了自1935年夫妇二人赴牛津求学并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锺书逝世的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风雨历程。“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读过这本书的人,都忘不了这场漫长又揪心的梦。如今的我们,以另一种方式,体验着杨绛先生的悲欢离合。

有你们,才有家

家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构不成一个家。对杨绛来说,有伴侣、有女儿在的地方,便是家。

当丈夫获奖学金远赴重洋留学,杨绛也中断了清华的学业,陪丈夫游学。为了让丈夫能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学业,杨绛在学习之余,几乎揽下了生活里的一切杂事,租房置家,做饭制衣,无所不能。作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她为丈夫和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爱。而丈夫的温柔体贴,女儿的乖巧懂事,更让这个家成为最温暖的港湾,三人相互扶持着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于是,在杨绛的回忆里,字里行间的桩桩小事都流露出这种苦中作乐、怡然自得的乐趣。朴实而细腻的语言,既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身上闪耀的宁静从容的光辉。

梦与现实,虚实相生

那里烟雾迷蒙,五百步外就看不清楚;空气郁塞,叫人透不过气似的。门外是东西向的一道长堤,沙土筑成,相当宽,可容两辆大车。堤岸南北两侧都砌着石板。客栈在路南,水道在路北。客栈的大门上,架着一个新刷的招牌,大书“客栈”二字。道旁两侧都是古老的杨柳。驿道南边的堤下是城市背面的荒郊,杂树丛生,野草滋蔓,爬山虎直爬到驿道旁边的树上。远处也能看到一两簇苍松翠柏,可能是谁家的陵墓。驿道东头好像是个树林子。客栈都笼罩在树林里似的。

梦的开始,杨绛虚构了客栈、小船和古栈道,对应现实中的家、医院和两地间的路途。烟雾迷蒙,杂树丛生,野草滋蔓,苍松翠柏,通过比喻、象征和暗示,她营造了邈远迷离的梦境,把丰富的感情寓于景物之中,深重的悲情,正与死亡的虚幻缥缈相吻合。

生长于上海,留学于海外的杨绛,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又受到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在她现代派的意识流动的写法中,体会到情景交融的古典手法的魅力。没有激烈的情感流露,语言平和朴素,笔调哀而不伤,充满了古典文化的韵味,处处体现着杨绛先生本人所展现出的那种高雅从容的人生姿态。

这一份绵长的思念,你读懂了吗?

关于作者——

1.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代表作品有劇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散文集《干校六记》《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长篇小说《洗澡》等,翻译作品有《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2. 1932年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并与钱锺书相识。第一次见面,钱锺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回答。世纪佳缘由此展开。1935年,杨绛与钱锺书成婚,不久一同出国留学,无论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们相亲相爱的足迹。在牛津,钱锺书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有一次,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把它念给钱锺书听,钱锺书当即表示:“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关于文本——

该书的最初设想,是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绛先生写父女俩,钱锺书先生写他眼中的母女俩。但到1996年10月,患病的钱瑗已经非常衰弱,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躺在病床上,钱瑗在护士的帮助下断续写了5篇,最后都不能进食了,还在写。杨绛见重病的女儿写得实在艰难,劝她停一停。这一停,钱瑗就再没能重新拿起笔。1998年,钱锺书先生逝世。一生的伴侣、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4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家庭63年的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猜你喜欢
钱瑗我们仨钱锺书
那时候我们也经常被同一个蚊子咬
钱锺书的幽默
我们仨
女儿的感恩
言传不如身教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Education from Role Models
梦的旅人——读《我们仨》有感
钱钟书被女儿“难倒”
名师学案·钱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