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以志愿服务,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合作书写美好

2021-08-06 17:50黎敏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支教志愿志愿者

黎敏

“可持续发展”是什么?也许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归根到底离不开“人”的共同努力。而以志愿服务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可视为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后,外化为实践的一种积极行动。

近年来,志愿服务以其满满的正能量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2021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的启动,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推动双方可持续发展合作走深走实,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尽管当前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受到较大影响,但我们依然能够从那些温暖的志愿服务故事中,读懂它的意义,积蓄一份未来前行的信心与能量。

而2019年北京大学在澜湄合作框架下,开展的“澜湄可持续愿景与青年志愿者行动”(以下简称可持续青年志愿行动)就是那些温暖故事中的一个。

走!到东南亚做志愿服务去

可持续青年志愿行动也是北大学子第一次有组织地走出国门开展志愿活动,来自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博士后王丽娜,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博士生姚啸林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据他们向本刊记者介绍,北京大学从2018年底到2019年3月的这段时间里,就围绕该项目的意义、内容、形式以及各项细节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论证和座谈。在综合考量了政治、安全、文化及时间因素后,项目组最终确定了泰国信武里、华欣,柬埔寨三隆和老挝万象三国四地作为志愿服务的目的地。形式则以青年学子比较擅长的支教为主,并辅以大象保护、红树林保护、农村社会调研等。

在确定了地点和服务内容后,紧张的筹备工作全面铺开。历时近两个月,项目组顺利完成了项目设计、校内志愿者招募、志愿者培训等前期准备工作。“在志愿者招募方面,我们邀请了专业的评委,择优选拔了一些有志愿服务经验、对志愿者精神有较好理解的同学们。”王丽娜说。

尽管最终成行的59名志愿者中,不少人都有志愿服务的经验,但走出国门依然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为此,项目组一方面在志愿者的行前培训中,特地增加了中国国际志愿服务发展概况、东南亚政治文化与安全等方面的培训内容;另一方面也将安全作为组织管理最核心的内容,形成了校领导、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指导老师、带队老師、学生组长、活动小组的多层级安全管理机制,从方方面面为此次志愿服务行动保驾护航。

一切准备就绪,2019年6月30日,首批志愿者从北京向着千里之外的东南亚出发。

“你们是我见过最好的志愿者”

凌晨三点从北京出发到香港转机,出了柬埔寨机场再乘两三个小时的大巴抵达三隆营地,待安顿下来已是傍晚四五点——谈起两年前参加的可持续青年志愿行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的大三学生林嵩依然记忆犹新——十余个小时的旅途、滚烫的热浪、身上被咬满的蚊子包,是他对此行的初印象。而在老挝万象,支教营地的条件更为艰苦,不仅房间没有空调闷热难耐,洗澡也没有热水,6个女生需要挤在一间宿舍的铁架床间备课。

在适应艰苦的环境之外,一些志愿者还需要解决语言交流的难题。“我们在泰国华欣教授英语时,发现孩子们的英文水平较低,但志愿者们又不会说泰语,这样沟通就成了问题。”姚啸林说,“所以我们一方面调整降低了英文教学的难度;另一方面则使用手机里的翻译软件,把要说的话翻译成泰语,反过来,孩子们也可以教我们说泰语。”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尽管实践时大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在志愿者们眼中,这些与过程中收获的温暖和感动相比,算不上什么。王丽娜说:“我们在柬埔寨支教时遇到的孩子们特别热情,他们不吝惜表达自己的爱,常常会说‘我爱你老师。小姑娘们的手也特别巧,她们经常在课间给女老师们编辫子,摘了鲜花给我们插在头发上。离别的时候,孩子们追着车跑,当时我们许多志愿者都哭了。”

“也许我们跟其他国家的志愿者相比,在一些方面还不是特别成熟完善,但我觉得我们的诚意是无可比拟的。大家都很热心,从中国买了很多小礼物,像团扇、毛笔字帖、跳绳、画笔等,到那儿分发给孩子们;在跟孩子们相处的时候也完全是一种平等的状态。”王丽娜说,“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我们做了充足的准备,每天晚上志愿者们都会聚在一起,提前演练第二天的教学内容。课堂上,多才多艺的志愿者们通过舞蹈、唱歌、小游戏穿插其间,让课堂非常活跃,孩子们学得也很快。”从小礼物里的中国元素,到志愿者们的“中国面庞”,在愉快的相处中,孩子们对“中国”也有了更具象的感知。

而中国志愿者们这份“无可比拟”的诚意,也得到了当地师生们的真诚点赞。“我们在泰国信武里的小学支教时,学校的校长就对我们说‘你们是我见过最好的志愿者。”王丽娜说,“当然,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的认可,也许不在于他们说了什么话,而在于他们做了什么,回应了什么。”我想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就是最好的答案。

脚下有泥土,眼中有未来

除了支教,可持续青年志愿行动的行程还包含了大量走访、调研、生态保护的内容。“我们希望通过增设这些调研实践,发挥志愿者们的优势,将科学研究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打造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智识型青年志愿服务模式。不仅能为当地提供公共产品,也能让志愿者们通过活动从中受益,服务于他们自己的研究领域或日常学习。”

姚啸林在泰国华欣就去到了当地的动物救助中心,参加了保护大象的志愿行动。据了解,在泰国,骑大象是热门的旅游项目,但实际上大象的脊柱很脆弱,骑大象会让它们的脊柱受损,由此带来的痛感会使大象忧郁、暴躁,寿命也会因此急速缩短。“我们在救助中心就通过帮大象洗澡、抚背,希望缓解它们的痛苦。”姚啸林说。

林嵩则与伙伴们一同在柬埔寨调研了当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走访了当地教育部门。村民们极为贫困的生存条件、城乡发展的较大差距及教育资源的失衡给林嵩带来了深深的触动,也让他看到了值得研究的学术方向。

实际上,面对教育资源的失衡,支教志愿服务一直是一种促进教育公平的有益补充,只不过需要解决“可持续”的问题。在实践中志愿者们发现,在国际公益组织的长期深耕下,东南亚不少公益小学形成了独特的志愿教学模式。据王丽娜介绍,公益小学会有统一的教学日程和教材,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即便只能进行短期支教,也能根据统一的教材快速设计符合孩子们学习进度的课程。“化整为零”的模式调和了这些地区依赖支教服务却缺乏连续性的问题。

2019年8月15日,随着老挝团的志愿者顺利返程,可持续青年志愿行动暂告一个段落。而为了更好地总结成果、贡献智识性公共产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还于2019年12月先后召开了“澜湄可持续愿景与青年志愿者行动总结会”和“澜湄高校青年志愿者博士生论坛”,通过分享经验、探讨发展,为未来类似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

让青年志愿服务可持续

一个好的志愿服务行动,无疑是供给与当地需求相匹配、利益相关方通力合作、可持续发展的。谈及对未来活动的建议,姚啸林表示,項目组织者可以搭建一个各利益方合作的网络,在综合考量政治与专业性的基础上选择优质的合作伙伴,他们可以包括政府部门、高校、基金会、社会型企业、媒体等;在志愿者行前培训上可以加强语言培训;在开展志愿服务时可开拓当地媒体资源,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王丽娜则建议在可持续方面,未来中国—东盟区域间的国际志愿服务活动,如果能放在双方既有的一些合作框架下,将为活动提供机制保障;而采取小规模、高频次的模式,也有利于提升活动的安全性、效率及持续性。此外,进一步在国内加强对国际志愿服务行动的价值与意义的宣传,提升资金运用的灵活性也同样重要。

“我们也希望未来能扩大志愿者的规模,打造一个品牌性的项目,吸引不同领域的青年人参与进来,以拓展服务内容至卫生合作、环保、计算机培训、语言培训等领域。”王丽娜说,“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东南亚国家在这些领域的相关需求还是很大的,通过不同领域的青年加入,活动的效果及影响也有望得到全方位地提升。”

“我们之所以鼓励青年多多参与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的工作,其实本质上也是为了契合‘可持续的主题,让我们的合作更具有可持续性。”作为可持续青年志愿行动的总负责人,北京大学东盟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全球澜湄研究中心副主任翟崑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这里的‘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合作友谊的可持续性。青年既能承上又可启下,能够实现中国—东盟友好关系在代际之间的自由流动。二是促进合作议题的可持续性。青年思想开放,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所谓时势造英雄,青年造时势,他们不仅是合作的实践者,更是合作潜力的探索者,能够推动中国—东盟之间的合作议题与合作内容与时俱进,例如海洋垃圾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等。三是促进合作规模的可持续性。东盟国家正在进入人口增长的关键阶段,青年人口的比例显著攀升。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青年必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翟崑说,“中国与东盟之间合作的体量和规模到底能有多大,关键还要看青年的交往有多深。”

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一共33次提到了“孩子”“年轻”和“青年人”这些词,并且17个目标里的10个目标都直接关系到青年人和他们的发展状况。而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以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为新起点,我们期待更多有志青年能以志愿服务书写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拥抱我们共同的未来。

·联系编辑:313464302@qq.com

猜你喜欢
支教志愿志愿者
The Price of Beauty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警惕功利性支教
志愿者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及困境归因分析
丹江口市教育局 对盐池河支教教师进行考核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