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张崇鱼:30年收录16.8万红军英名

2021-08-06 04:46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25期
关键词:老红军碑林巴中

四川巴中南龛山风景区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是全国知名红色地标建筑,黑色大理石碑上,鐫刻着13.8万名红军将士的名字。家住南龛山下的张崇鱼出生于1938年,是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的缔造者,也是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终身荣誉馆长。

中学时代,学校请来一位老红军给师生讲课,课堂上,身上有10多道伤疤的老红军讲述自己的革命经历,说起牺牲的战友,老红军嚎啕大哭。后来,当听到一位老红军、英雄师长在沙家店战役中被打断8根肋骨的感人故事时,张崇鱼再次被触动……

从那以后,张崇鱼心里萌生了为红军树碑、立传的想法。

全国来信重达30多公斤

1992年,红军入川60周年。在机关上班的张崇鱼心中的那个念想破土而出。

怀揣仅有的800元积蓄,张崇鱼踏上了碑林“长征路”。没有专人专款,没有办公场地,他和几位伙伴以巴中为起点,走出了搜集红军资料的第一步。

来源于巴中党史办公室的资料,让张崇鱼叩开了历史的大门,资料上记载了红四方面军部分将士的名字、籍贯等信息,他据此向全国各地发出3000多封信件。大部分信件都得到了积极回应,甚至有人多次回复,一来一往的信件总计3万多封。张崇鱼极为珍视,将每一封来信都小心保留下来,信件重达30多公斤。

几乎与此同时,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的建设启动。1993年,为红四方面军立碑的申请得到四川省政府批准。

超70万公里行程

在跨越数十年的历史长河里,收录牺牲红军的名字,似乎比登天还要难。健在老红军分布在全国各地,去哪儿找他们呢?张崇鱼决定从史料中走出去,开始大海捞针式的远行。

1993年开始,从成都到陕西、青海、黑龙江、新疆……张崇鱼跑遍全国30多个省、市(区),总计出行170多次,行程超过70万公里,拜访了1000多家单位和5000多位红军将士及亲属。为了节约费用,他经常住5元或者15元一晚的地下室,三餐主食都是随身带的干粮。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各地开始普遍收集、编撰英烈名录。”张崇鱼说。在四川省委老干部局,他手抄3天,记录下1000多名红军将士的资料;在湖南省民政厅,他用5天时间抄写了2.8万余名烈士名录。一些战士很小的时候就参加红军,牺牲时连正式名字都没有。

找寻的过程十分艰辛。对一些比较模糊的信息,张崇鱼反复查阅资料甄别、求证。有时,他还要扒开荒草搜索墓碑上的名字,或请地方政府加盖公章证明等。由于信息不准确或者发生变化,无功而返也是经常发生的事。

98岁老红军夫人捐赠10万元

碑林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老红军及他们的后代给予了大力支持。张崇鱼第一次出门20多天,就筹集了2000多元。后来,老红军唐克新之子,专程从西安到巴中捐赠10万元现金,上海98岁老红军夫人捐资10万元……

1995年开始建设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新馆,也得到了全国各地老红军及后代的支持,馆内共收藏照片3万余张,纪念物品1.2万件,歌颂红军的楹联1万副,红军史料4亿字以上,以及近千名高级将领、红军将士、名人书家的题字题词。于是,南龛山顶120亩的土地上,立起4000多块纪念单碑,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红军碑林。

名录又新增3万多人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内,   一部《英名壮巴山》,在2010年就收录了13.8万名红军的名字。“其中大部分是红四方面军的,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牺牲的烈士及后来去世的老红军,还有部分‘三红人员(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红军失散人员)。”张崇鱼告诉记者,“我们将他们的名字刻到碑上去,是为了提醒后人将红军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张崇鱼的碑林“长征路”已进入第30个年头,“这些年又新增了3万名单,总共16.8万人了。”张崇鱼说,红军后辈的期待、自身强烈的使命感,让他根本停不下脚步。(摘自《华西都市报》6.24)

猜你喜欢
老红军碑林巴中
巴中:从一案之“改”到一域之“治”
The Changes of Chinese Painting Tool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Water
The Analysis of the News Story: For More Chinese Firms,It Pays to Make It in the U.S.A.
西安碑林
游青田东方碑林
开封行吟
龙长春走访慰问老红军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调研巴中扶贫
产业扶贫的“巴中”梦
贵州省抢救征集“老红军口述历史”工作出发仪式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