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四性”: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2021-08-06 03:09刘海英程杨杨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7期
关键词:四性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

刘海英 程杨杨

摘要: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其引入小学课程,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情感陶冶、品格塑造,以及科学态度的培养。在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应力争做到“四性”:学科融合性、实践体验性、趣味探究性和环境渗透性。学校通过丰富有趣的课程,引导学生领略节气的文化魅力,滋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境,从而激发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沉淀丰厚的人文底蕴。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校本课程  “四性”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挖掘其中的教育智慧并纳入校本课程,对学生知识积累、情感陶冶、品格塑造和科学态度的培养等都具有积极影响。

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在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努力追求“四性”,即学科融合性、实践体验性、趣味探究性和环境渗透性,希望循着传统文化的根,培养“和而不同,雅致乐学”的“和雅少年”,使之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一、学科融合性

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涉及文学、美术、音乐、科学、健康等方面,教师可将二十四节气教学融入不同学科中。

(一)多学科融合

将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合到相关学科,开展相应的节气教学。如在清明时节,美术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创意表达。学生的作品尽显节气之美,如诗配画《清明》、制作“节气扇面”等;科学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节气前后植物的变化,并记录下来,感受水培与土培植物一点一滴的成长;体育老师讲解清明蹴鞠运动的习俗,指导学生感受足球运动的魅力与精彩。

(二)语文学科融合

将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语文课中,既能让学生领略节气文化的魅力,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谓一举两得,相得益彰。

吟诵经典诗文,增加知识积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精心编纂二十四节气校本教材,分为《春之声》《夏之绿》《秋之果》《冬之蕴》4个单元24个篇目,对应24个节气。在每个节气来临时,开展朗诵活动,将古诗、谚语、经典美文学习融入教学,一个节气,一段诵读,一起传承。通过诵读经典,学生跟着大自然的节奏感受四季之变及文字之美。

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写作素养。二十四节气是在古人长期观察天象和物候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观察能力正是写作必不可少的,通过节气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清明前后让学生播撒花种,以观察日记的方式记录花卉种植、出苗、养护、开花的过程;冬至时,指导学生从气温变化、物候特征、饮食习俗、时令养生、民俗文化等方面,观察、搜集、整理、总结与冬至有关的变化及知识,开展“冬至写一写”习作活动。

二、实践体验性

二十四节气与生活息息相关,课程开发与实施不能脱离实践。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走近自然,感受节气变化,可以让节气知识变得更加立体、更富有生活气息。

(一)参与节气农事活动

耕读传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普遍性家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学生已远离农事,从事劳作的机会非常少。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农作物种植、收获等体验活动,在相关节气日,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插秧、收割、采摘等活动,了解农作物“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体验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辛苦。

(二)开展“舌尖上的节气”活动

中国人讲究循节气而食,现今仍有不少节气美食。教学中,结合谷雨采茶食香椿、立夏吃鸭蛋、冬至吃饺子等习俗,让学生变身美食家,在老师或家长指导下,做出美味又养生的美食,了解节气美食与顺时养生的关系,进而探究古人顺应自然、顺势而为的生存智慧。

(三)体验当地的民俗活动

与节气相关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传统的习俗活动有清明踏青扫墓、端午赛龙舟、春节拜年等,各地还有一些新兴的与节气相关的活动,如荷花节、采茶节、桃花节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既能加深对节气的了解,又能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上述活动实践性较强,全靠学校实施难度较大。因此,学校要鼓勵家长积极参与,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三、趣味探究性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在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中,应注重趣味性和探究性。

(一)趣味与探究兼顾

在故事中激趣。通过故事了解节气文化远比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有趣,这要求教师要讲好“二十四节气故事”。教师要善于搜集、整理、改编一些价值较高、与节气相关的故事传说:在春分,讲述“龙抬头”的故事;在端午节,讲述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在冬至,讲述张仲景与饺子的故事。

在玩耍中体验。学校设置“玩转二十四节气”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如在春分时节,组织开展“竖蛋”比赛,学生动手制作各式各样的彩蛋,体验“竖蛋”的神奇。游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竖蛋”蕴含的科学道理,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在玩中探究春分“竖蛋”的奥秘及古人的智慧。

(二)尊重个性,激发兴趣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及探究欲望。节气课程设置要包容、开放,兼顾每个学生的特长。如立春时节,开展“咏春、诵春、绘春、书春、唱春”综合性活动,让每个学生各施所长,参与其中。可以以摄影家的眼光,用相机记录春天的美景;以画家的身份,描绘出春天的生机勃勃;以甜美的嗓音,歌唱春天的美好……让每个学生以自己擅长的方式,领略探索节气的奥秘。

四、环境渗透性

环境虽无声,教育却有痕。在二十四节气教学中,应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无论是校园景观、设施、墙壁、教室,还是花草树木,都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形成独具特色的节气文化风格。要让二十四节气文化遍布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朵花会说话、能育人。

(一)宣传走廊会说话

学校走廊墙壁上专门开辟一块醒目领域,展示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书籍、学生作品等,并定期按照“春之华”“夏之绿”“秋之实”“冬之蕴”的主题更新相应内容。每个班教室后面的黑板开辟二十四节气活动展示版块,各班根据本班特色、学生特长进行相应布置。

此外,学校还利用电子大屏幕,从视觉上对学生进行节气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节气来临之际,电子屏幕上循环播放关于节气的养生、习俗、健康等小知识。

(二)四季景观能育人

屯小滨湖环境宜人,既有高大的香樟树、桂花树等,也有一些盆栽的玫瑰、牡丹、月季、薄荷、菊花、向日葵等。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直观地看到植物什么时候发芽、开花,在花香四溢中感受节气魅力。借助环境,让节气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学生心中。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价值观的塑造和文化的传承。学校通过设置丰富有趣的节气课程,激发学生探究世界的欲望,滋生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境。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学生们逐步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从而坚定文化自信,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参考文献:

[1]嵇宪长.“学科+”理念下融合“二十四节气”的数学教学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9(21):4142.

[2]李自新.将“二十四节气”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J].中学教育科研,2018(2):3739.

猜你喜欢
四性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
聚焦“四性”新理念,预测2018年化学核心考点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的“四性”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培养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能力要注意“四性”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坚持“四性”,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