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舞台”,曹斐的奇幻乐园

2021-08-06 14:23王晶晶
环球人物 2021年12期
关键词:艺术家艺术

王晶晶

左图:《亚洲一号》,2018,单频高清影像,2.35:1,彩色,有声,63分21秒。右图:《谁的乌托邦》,2006,单频录像,5:4,彩色,有声,20分20秒。

左圖:《永不消逝的电波》,作品与Acute Art联合制作,2020,增强现实。 中、右图:《La Town》,2014,单频高清影像,16:9,彩色,有声,42分14秒。

1978年出生于广州,中国当代艺术家。代表作有《谁的乌托邦》《亚洲一号》《红霞》等。2021年3月12日至6月6日,曹斐的国内首个机构个展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

国际上受瞩目的中国艺术家,每代自有人才出。

“50后”里,蔡国强、徐冰等堪称翘楚,“60后”里,曾梵志、岳敏君等吸引了很多目光;“70后”中脱颖而出的,曹斐算一个。

她是国外重要艺术机构及展览的常客,作品经常亮相各大双年展和三年展。她也是首个在MoMA PS1(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分馆)和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举办个展的中国艺术家。

6月6日,曹斐的首个国内机构个展“曹斐:时代舞台”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下文简称UCCA)落下帷幕。持续近3个月的展览里,曹斐过去20多年的创作在“舞台”上相互交织,汇聚成时代的涓涓细流。流淌到观者眼前的,有青年人的梦想与迷惘,有对父辈的致敬与解构,有数字世界的虚幻与现实,也有工业化迅疾发展下个体的悲观与孤独。你可以追寻过去,可以感受现在,可以触碰未来。

展览闭幕的前一天,曹斐接受了《环球人物》记者的采访。用她的话说:“艺术家的创作,有时也是一种另类的存档。”

闯入当代艺术圈

有媒体曾评价曹斐:“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她是一个例外。”这种例外,在这次的展览中展露无遗。

偌大的UCCA,被“改造”成一个奇幻的乐园。展厅中央如同南方都市夜晚的露天排档,霓虹闪亮,塑料圈椅的座位随意摆放,散尾葵和凤尾蕉点缀其中。播放曹斐早期实验影像作品的小电视机立在圆桌上,气氛闲散,毫无拘束。

展厅二层颇为酷炫。互联网艺术作品、AR(增强现实)作品分布在一个个小隔间里,如同神秘的艺术盲盒,等待开启。

展厅左侧是曹斐的最新作品、被复原的过去《红霞》。红霞是北京一家已停业影剧院的名字,建于上世纪70年代。在成为影剧院之前,它属于北京国营738厂,埋藏着新中国电子工业的一段历史。

展厅最右侧,不同寻常地立着一个茶点档,名字很广式——阿珍茶档。观众可以真的点餐。在UCCA历史上,如此烟火气的做法也是第一次。

艺术是有权威导向的,但在曹斐这里不是。各种影像、装置作品反映着中国社会的疾速变迁,然而“曹斐:时代舞台”并无常规展览那种设计好的路线。“没有时间线,这样它们好像跟我们的时空是平行的。有纪实感,就是现在时的感觉。”曹斐对记者如此解释。

展区的外围有一个艺术家之屋,里面展示了曹斐的一些个人物品。珍藏的磁带、照片、信件,用过的拍摄器材,都在不经意地诉说着她的艺术来路。

曹斐的父母都是搞艺术的。父亲曹崇恩是著名雕塑家,为鲁迅、孙中山、邓小平等伟人塑过像。在一张放大的黑白照片上,不满周岁的曹斐趴在一条长椅上,旁边就是父亲刚刚完成的周恩来石膏像。

在1978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出生,成长于时代变迁的前沿之地广州,熏陶在艺术之家,从小没少见沈伟、何勇这样的先锋人物,曹斐的个人基调,从一开始就开放而多元。

她喜欢郭富城,在课本里以他为人物编连环画,连故事对白都工工整整地写了出来;还热衷于听欧美流行乐、学街舞。曹斐的学生时代,过得潇洒肆意。

两个姐姐都考了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曹斐的画也很不错,按部就班地去了,但从没想过成为艺术家。毕业时班主任说希望她以后成为一位著名画家,曹斐心里想的是:“怎么可能呢?”因为她觉得当时所谓的艺术家并不受待见。

一次偶然的邂逅,让人生之路从此归于艺术。

曹斐一直喜欢拍摄。大三时,她用DV机自编自导了一部关于艺术院校学生疯狂而迷茫生活的短片《失调257》。“257”来自广州美院的门牌号码。

拍摄完,她把玩票性质的作品给广美老师陈侗欣赏。没想到陈老师对短片激动不已。在广美附近的博尔赫斯书店,陈老师印发了很正式的海报,连着举办了5场观摩会,并在结束时专门举办了研讨会。他还将录像带推荐给了身在巴黎的朋友侯瀚如——一个广州出生的国际策展人。

左图:《角色》,2004,单频录像,4:3,彩色,有声,9分12秒。右图:(第二人生中的化身:中国. 翠西),《人民城寨的生活》,2009,机器电影,单频录像,4:3,彩色,有声,24分50秒。

巴黎的电话很快打来,侯瀚如邀请曹斐参加西班牙的一个国际影像节。那是曹斐第一次出国。

也是从那时开始,曹斐闯入了当代艺术圈。

真的像是一场梦

UCCA馆长田霏宇曾评价:“过去20年,曹斐的创作总是紧跟时代步伐——从2000年初对广州cosplay(角色扮演)亚文化的探索,到‘中国制造蓬勃发展时期对流水线工人精神生活的描绘,抑或是深入数字现实世界探索其中的另类身份与多重现实。”

曹斐的作品中,总能抓住人物身上的矛盾。上世纪初,cosplay还是一种不被理解的小众文化。一天,曹斐在杂志封面上看到关于这个群体的报道。封面上其中一人,正是她从小玩到大的邻居。相识那么久,曹斐竟然不知道对方喜欢cosplay。一了解,他还是这个亚文化群体的一个“头目”。曹斐兴致勃勃地提出了拍摄这群人的想法,对方答应了,很快付诸行动。

拍摄的场地,她特意挑选了cosplay青年平时不会去的地方,烂尾楼、荒草地、河岸边。现场有张大幅照片,一个女孩坐在豹子雕塑上,另一人坐在斑马雕塑上,周围全是和人齐高的杂草。那里,正是今天繁华的珠江新城。有一次拍摄时,正好碰到有人放牛,于是,金光闪闪的圣斗士星矢与一群缓缓行走的牛,涌入了同一个画面。镜头一转,时髦先锋的青年奇装异服地出现在空荡的地铁上、都市无尽的车流中……回到家中,却与家人各行其是,毫无交流,空气中仿佛都存在着壁垒。

曹斐曾在展览期间见过一些初中生,问其中一个最喜欢哪部作品,对方回答《谁的乌托邦》。曹斐很感慨:“这些孩子出生的年代晚,其实并不了解当时那个时代,那么触动他们的,一定是作品本身。它可能已经超越了作品所要展示的当时的社会状况。”

拍摄《谁的乌托邦》时,当时的媒体舆论对珠三角的工人处境颇多关注。曹斐不愿意依赖媒体的“二手材料”,也不想预先抱有某种非黑即白的判断,于是以一种开放式的心态,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写生”。

她去了当地一家灯泡厂,发放了500张调查问卷。题目包括:生产线上,想到的是哪首歌?偶像是谁?下班最后一分钟想到什么……都是一些轻松、开放的问题。从交回的答卷中,曹斐选择了30位工人,与他们密切接触了半年。每周两次,她都会去跟他们聊人生、聊艺术,拍了很多工作、生活的镜头。

项目结束时,曹斐邀請他们做了一场特殊的艺术表演。30名工人分成了几组。爱跳孔雀舞的女工林爱玲担任主持;7个喜爱音乐的男生穿上了统一的白T恤,每人胸口印着一个字,组成了他们表演的曲目“我的未来不是梦”;未来组、梦想组、故乡组分别做出了自己的装置艺术。在拍成的短片《谁的乌托邦》里,这个章节就叫《我的未来不是梦》。

有的人的梦,真的实现了。女工林爱玲,后来学外语、自己创业,现在是一个600人规模培训机构的老总。多年后再次相会,曹斐觉得“真的像是一场梦”。

“当年的创作并不是拍摄完了就一拍两散,然后一切停止的记录”。在观众眼中,则带有一种神奇的穿越感,“这个时代出现在舞台上,对观众来说,能重新理解或者重新发现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力量。”

左图:《新星》,2019,单频高清影像,2.35:1,彩色,5.1声音,110分54秒。右图:《霾》,2013,单频高清影像,16:9,彩色,有声,46分30秒。

抓住的是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曹斐的作品是敏锐的,她总能捕捉到一些小众、先锋的元素,而那些元素,之后会变成潮流。

2006年,曹斐举家北迁,定居北京生活。那个年代,微博尚是新兴事物。大众还停留在QQ、短信联络的层面。曹斐已经在玩虚拟世界里的艺术了。

当时,一款虚拟世界游戏“第二人生”正风靡国外,敏锐的曹斐立刻关注到虚拟世界对现实的影像这一新的议题。她每天花8小时玩游戏,化身“中国·翠西”,邂逅虚拟的爱情,生下虚拟的孩子,并最终建造了虚拟的城市《人民城寨》。2007年,记录游戏中虚拟生活的视频《我·镜》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有观众问:“这到底是哪种艺术形式?”曹斐说:“我抓住的是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人民城寨》项目创作的当时,曹斐觉得现实生活有点无聊,对那个虚拟的世界抱有期望。现在回头看,“你会发现所有东西都变成了现实,网络教育、虚拟金融,每天睁开眼,除了必须的吃喝拉撒睡,大部分生活都发生在网络上,第二人生成了第一人生,但当这些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反而觉得不太对了。”

搬到北京不久,曹斐怀孕、生子。当了母亲后的她,对社会依然保持着灵敏的感知,继续观察社会、个人。2018年,她拍摄了另一部关于工厂的作品《亚洲一号》。故事发生在江苏昆山巨大的无人仓库中,一男一女两个人类与第三者机器人的故事上演。产业的变革催生出前所未见的新奇社会关系,映射出人机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某种程度上,曹斐不只是艺术家,更像是充满孩子气好奇心的艺术“玩家”。她的作品里,烟火气之余,更是不乏乐趣。拍末日题材的《霾》,里面出现吓人的僵尸,被问及创意来源,她笑着回答:因为创作的那段时间,她正在追美剧《行尸走肉》。

她喜欢与乐队合作,把表演过程拍摄成了视频。有支乐队名叫“臭名昭著的味精乐队”,是曹斐在网上意外发现的。成员都是纽约华人街的大厨,业余时间玩摇滚。“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叫那个名字吗?”曹斐问。答案是:味精在西方是一种不被认可的调味品,“来中餐馆,外国人总是要交代不加味精。他们故意叫这个名字,表达的是一种对歧视的挑战和反叛”。

曹斐所拍摄的主题、所关注的人物,cosplay青年、女工、虚拟现实,在这几年间,渐渐由小众转向主流。甚至她多年前在作品中提到的动物对人类城市的侵扰,也在最近有了野生大象北上游玩的现实映照。曹斐说:她是在过去经历着未来。

而她自己,在最近几年则热衷于退回到历史里打捞过去。她在做的《红霞》是一个更为宏大的项目,牵涉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展览现场,曹斐把当年的红霞影剧院原样复原,并把基于《红霞》历史背景的电影《新星》在此放映。影厅接待席的背景墙上,印着两行大字:“星河灿烂,人间影像”。开幕的时候,她特意站在了这个接待席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影像。

(本文图片均由曹斐、维他命艺术空间 及SprüthMagers提供)

曹斐

1978年出生于广州,中国当代艺术家。代表作有《谁的乌托邦》《亚洲一号》《红霞》等。2021年3月12日至6月6日,曹斐的国内首个机构个展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

猜你喜欢
艺术家艺术
纸的艺术
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