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问题及对策

2021-08-06 19:48刘杰辉
文教资料 2021年10期
关键词:智慧学习混合式学习信息技术

刘杰辉

摘   要: 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是一种“基于网络又超越网络”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跨校联合教学新模式。该模式依托优质教学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本文以外语课程跨校修读为案例,分析了外语课程跨校修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和教学实践,提出了问题的解决策略,以为跨校修读及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供借鉴。

关键词: 跨校选修   智慧学习   信息技术   混合式学习

一、研究背景

在工业4.0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日益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并将其作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手段。2015年,李克强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教育”理念成为传统教育改造升级的重要助推力。同年习近平同志致信祝贺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召开,强调“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为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进一步明确了方向。2017年,教育部原副部长杜占元用“四个必将”阐述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教育信息化必将带来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深刻革命,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泛在学习环境和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必将带来教育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通知和《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前者明确要求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后者提出加快构建振兴本科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措施之一是“完善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制度,推动学分互认,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自此,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在教育领域广泛实施。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国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有序推进“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截至5月,1454所高校开展了在线教学,在线开出课程107万门、在线学习的大学生1775万人,不仅创造了在线学习的高峰,还极大推动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普及与应用,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模式”。

二、研究现状

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是一种“基于网络又超越网络”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跨校联合教学新模式,是信息时代支持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互联网+教育”主要模式之一。由于外语课程特点突出,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对外语教学的支撑越来越重要。此外,外语学习受众面远远超过其他课程,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学生都对课程教学效果不甚满意。

国内对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的研究开始于2015年,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基于某门课程对跨校修读学分实践展开研究

江红霞(2016)、武立波(2016)、陈阳(2017)、崔晶磊(2017)、刘伟(2017)、贺优优(2017)、崔红光(2019)、曹爽(2019)分别对“广告设计”“机械設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力学”“市场调查”跨校修读学分实践过程中的教师团队建设、资源平台建设与维护、教学模式、建课方与选课方联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较细致的探究。

2.基于某一理论对跨校修读学分实践展开研究

江红霞(2017)和张顷顷(2019)、孙文红(2016)、房竣(2016)、郑淑媛(2017)、吕毅(2019)结合本专业或本校实际,分别从“互联网+”、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素质教育、高校资源共享角度探讨了跨校修读学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途径与方法及跨校修读学分运行过程等问题。

3.基于MOOC建设对跨校修读学分实践展开研究

杨丽娟(2015)、刘道坚(2015)、段丽华(2015)、张冰(2017)分别探讨了跨校修读学分对辽宁高校共建MOOC平台运营、MOOC教学模式、MOOC发展与教育公平、MOOC学习体验的意义、价值等问题。

尽管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教育信息化角度展开的系统研究很少,更鲜有学者深入探究在外语课程跨校修读学分实践中如何将信息化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增强外语课程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结合外语教学实际,从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视角出发,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外语课程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实施与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进一步增强外语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的能力,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时,更好地增强课程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外语课程跨校修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外语课程跨校修读实施过程中,将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于课程教学是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然而,一些学校在教学条件、教师素养、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教学条件参差不齐

外语课程跨校修读有赖于良好的硬件条件和丰富适用的数字化资源。虽然各个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除了一流高校和高水平外语院校外,一些学校由于资金投入、主管部门重视度等原因,深入开展外语课程跨校修读依托的数字化硬件环境建设并不理想,如多功能多媒体教室数量不足、可供学生使用的高速免费校园网尚未实现全覆盖等。缺少优良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将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是“无米之炊”“无水之源”。

即便拥有了良好的硬件,如果没有高效、适用的软件平台,没有符合本校学生学习所需的数字化资源,那么硬件对教学效果的增强作用也非常有限。以跨校修读线上教学课程为例。早期建设的省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或者慕课的教学视频往往不符合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如有的课程多数知识点讲解时间过长且采用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差异性不大,导致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或者没有兴趣认真完成线上学习。再如,部分课程设计未充分考虑学习对象的适用面,常常出现教学内容过多或者过深等情况,跨校选修学生只有投入更多时间在线学习超过本校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才能完成线上自主学习任务并得到相应的分数,导致部分学生颇有怨言。此外,为了配合学生自主学习,多数学校都建设了外语实训教室或者为学生提供了数字化自主学习资源。但是,无论是实训教室的模拟训练平台,还是线上数字化自主学习资源,绝大多数均不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资源。由于购买资源的建设者通常缺乏教学经验,对一线教师和在校学生的实际需求没有充分了解,因此开发的平台和资源多属于大众化产品,无法满足使用学校个性化需求。导致模拟训练平台和线上数字化自主学习资源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两个极端,即任课教师要么迁就平台和资源,要么舍弃已有的教学资源。无论哪种情况,对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主动、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引入课程,对学生积极、认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都将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2.教师素养有待提高

跨校修读学分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与传统课程教学有着显著区别。然而,一些开展跨校修读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并未参加过系统培训,只是在名义上做到了创新而非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实质性教学改革。

首先表现为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理解有偏差。多数外语课程进行跨校修读时会依托信息技术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但进行线上教学时更多只停留在要求学生课前完成网络课程的学习,较少与建课方互动合作二次开发课程资源,在进行线下教学时只是简单地使用PPT展示教学内容,较少依托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互动。有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等同于高水平的课件,在教学中使用得越多越好,结果导致在备课过程中将精力过多投入课件的制作与开发,较少思考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更新已有的教学设计。由于部分教师没有透彻理解何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特别是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变革认知不足,线上线下教学联系并不紧密,更没有依托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教学模式变革,实现学生深层次能力的培养。本质还是“以教师为主体”而非“以学生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整体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得到明显增强。

其次表现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课程管理能力不足。开展外语课程跨校修读所选教师计算机操作能力普遍较强,但由于专业限制,一些教师不具备使用计算机开发软件平台的能力;部分教师的微课、慕课制作能力也一般,加之日常教学工作量较大,较少有空余时间学习与课程制作相关的新技术。鉴于平台和课程资源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充分发挥硬件设备的有力保障,若缺少自主开发软件资源,即便任课教师熟知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并有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此外,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的课程管理能力标准需要重新定义,即由于技术更多地承担知识传授的功能,教师更需要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熟悉如何借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监测,并针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一些教师并没有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课程教学管理,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过程评价和过程监控。对课程教学的关注点大多停留于语言应用能力而非综合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多。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强恰恰是影响学生跨校修读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能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无论是学生的在线学习,还是教师开展的翻转课堂教学、研讨式学习等教学活动,都很难保证良好的质量。

3.学生学习方式有待完善

有效开展外语课程跨校修读必须紧紧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高质量的开放课程资源有效结合,通过引入“平台+教育”模式,促进教学范式实现以知识讲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转变。意味着任课教师不仅要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育全过程,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外语课程教学体系,还要采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實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双重变革。由于教学目标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导师”角色,即依托精心设计的课内外学习任务,引导和指导学生通过协作式学习、研讨式学习,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部分学生在跨校修读外语课程时出现茫然不知所措或者敷衍了事情况,乃至于不熟悉如何有效使用网上慕课和自主学习资源,把网上学习理解为完成音视频知识点的学习,把研讨简单理解为发表个人观点。有的学生甚至采用“挂机”方式完成网上学习任务,课堂学习过程中依然奉行“沉默”的学习原则。出现上述问题一方面与部分教师引导不力、监控不严有关,另一方面反映出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理念下的学习方式尚不清楚或者在内心深处有所排斥。当然,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中学应试教育影响,部分大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主要表现为对教师过于依赖、没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等。有的学生虽然学习能力较强,但非学习能力不够,如不善于参与集体活动、羞于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因此,任课教师要因人而异,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式、探究式学习习惯。特别是对学习习惯培养过程中经常出现沮丧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并逐渐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惯性。唯有如此,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解决的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最大障碍来自观念的束缚。由于缺少跟踪性研究,一些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理解依然停留在表层,常常误认为利用计算机或者互联网辅助教学就是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为了强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我校外国语学院定期组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会。经过培训,广大教师深深意识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是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重在改革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慕课资源,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自主学习。为保障实施效果,学院首先选择了写作类、文学类和语法类课程开展跨校选修,加强“高级英语”跨校选修推广工作。通过跨校修读、协同开发等方式,为我校和省内其他高校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高质量的免费学习资源,提高了课程建设质量和课程教学水平。

2.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

“互联网+”时代,现代化教学环境更注重协同创新、开放共享,创造基于云技术、移动互联的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学习环境对于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至关重要。为此,我校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改造外国语学院教学实验室和语言实训中心,加大对教学平台、课程教学资源和自主学习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加强信息化的软硬件保障。改造后的教学环境具有易获取、强交互特征,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进一步激发,学习投入明显加大。此外,学院要求全体外语核心课和重要公共基础课任课教师充分使用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辽宁省金课平台和辽宁工业大学慕课在线教学资源平台,为学生开展个性化、多样化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同时为学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提供平台支持。鉴于慕课资源建设不仅耗时,还需要高水平的团队,学院组织优秀教师成立了课程组,通过集体备课、集体制作课程等方式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同时,跨校选修课程任课教师还定期与相关学校教师开展研讨,在学院协调下与开课方教师建立了协作开发、共同建设课程的机制,较好地提高了“高级英语”等跨校选修课程的授课、建设质量。

3.增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能力

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不是简单地改良教学环境,而是要革新教学流程、改革教与学的方式。为此,学院不仅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培训,还充分利用外研社U课堂及寒暑假教师培训班等途径,让教师深化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主动调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评机制。为保证实施质量,学院注重发挥“语言学概论”(英语)、“基础听力”(日语)、“高级英语”“应用英语写作”等示范性课程的引导作用。以“应用英语写作”跨校选修课程为例。该课程依托辽宁省金课平台教学资源,开展线下混合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更合理,教师实现了从知识传授者到教学活动组织者的转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式学习能力和探究式学习能力有了明显增强。通过引领示范和渐进式推进,我院外语核心课和重要公共基础课任课教师较好地掌握了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方式方法,积极引导学生采用与信息化教学相适应的学习模式,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全面推动了外语课程教学改革朝纵深发展。

4.加强机制建设

为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和跨校修读教学实践的积极性,学院建立了较完善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一是结合考核和聘任要求,对外语专业核心课程和重要基础课程提出明确要求,并将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改革和跨校修读实践中的表现纳入年度教学评价,从制度上对教师进行主动引导。二是对积极参与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如扶持相关教师申报校级、省级教改立项,优先推荐相关教师申报一流课程建设,选派相关教师参加国内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等,激励全体教师在主观上更愿意参与这项工程。特别是借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面开展线上教学的机会,学院深入总结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外语课程教学,通过筛选典型案例,开展经验交流,全体教师达成共识,并积极结合教学实践摸索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方式和跨校修读模式。

五、结语

“互联网+”时代,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跨校修读促进了优质资源共享,推动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变革,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有效落实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跨校选修、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方式,我校外国语学院以“高级英语”为代表的外语专业核心课程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课程初步实现了对教学内容及知识点的重组,构建了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外语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确保了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度和吻合度。这种教学模式的调整,不仅符合外语教学发展的趋势,还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參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05-24.

[2]人民网.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EB/OL]. http: //edu. people. com.cn/n1/2017/1023/c1053-29604314.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 http: //www. moe. gov. 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 0425_334188.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EB/OL]. http: //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09/t20180903_347079.html.

[5]冯其红,等.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J].山东教育,2019(3).

[6]展金梅,等.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现代信息技术,2019(5).

[7]汪旭辉,等.“互联网+”视域下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2).

本文为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UPRP20180335)和辽宁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8 067)成果。

猜你喜欢
智慧学习混合式学习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云班课实现智慧学习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设计与研究
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智慧
混合式教学法在《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