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创造性问题提出的困境及策略研究

2021-08-09 23:08谢洪梅马如霞成红张子晨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创新人才创造性思维

谢洪梅 马如霞 成红 张子晨

摘  要 近年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成为教师教学关注的焦点。以中小学教师的创造性问题设计为着眼点,通过文献研究、视频案例分析、访谈法、内容分析法、数据分析等,发现教师在提出创造性问题方面存在数量少、质量低、缺乏方式方法等问题。基于此,从创造性问题的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分别提出相应的方法和策略,以此为关注教师教学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创造性问题;中小学教师;创新人才;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09-0023-04

0  引言

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人才,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1]。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首先要从提问开始。

现代心理学认为,问题是一切思维的起始。教师的教学是由问题构成的,问题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教学的一切都可以说成是问题的衍生物[2]。可以看出,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需要提出具有创造性、开放性的问题,即创造性问题。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将目光主要集中在如何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问题的角度[3-4],

忽略教师应该如何通过创造性问题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基于此,本文分析教师在提出创造性问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创造性问题的特点,总结出教师设计与提出创造性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1  研究现状

对于创造性问题,韦特海默[5]在《创造性思维》中多次

使用“创造性问题”的术语;程良道等[6]在《创造教育新论》中提出创造性问题是指那些富有创意的、需要重组已有信息和知识经验,寻找新策略方法才能加以解决的问题。创造性思维是个体创造性的核心之一,它是衡量个体本身创造性的可靠有效的指标之一。目前学术界没有给出创造性问题统一的定义,综合创造性、创造性思维及它们的特性,本文认为一个结构良好的创造性问题能够要求学生进行创新性和评价性思考,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做出创造性回答,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在创造性问题的提出方面已经有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工作。张阳[7]从创造性问题和学生水平之间的关系、问题的解决方式对创造性问题进行分类,提出的问题应该着眼于过程性问题、参与研究性问题和独立研究性问题。丁亚萍[8]结合语文学科与创造性问题的特性,指出教师应该进行探究性、启发性、争议性、设想性等创造性提问。毛国永[9]结合物理学科和创造性提问的本质,总结出教师提出创造性问题的六种方法:探究原因、做出猜想、推测可能、指出途径、样例用途、假设想象。汤明清[10]提出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要注重学科思维和方法,要注重提问的目的性、科学性、需求性、双向性、反馈性等。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有意义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创建有意义的课堂必须重视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提问。大力鼓励学生提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是否可以提出问题,甚至是提出好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主要是教师是否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创造性问题的设计和启发引导[11]。目前,学者大多结合具体学科对教师提出创造性问题进行研究,对教师创造性问题设计及提出策略的专门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对教师创造性问题提出方面的困境以及优化策略进行研究。

2  中小学教师创造性问题提出存在的问题

视频案例分析法是对课堂视频案例信息进行定性建模与定量建模的研究方法,包括编码体系分析法和记号体系分析法[12]。本文将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常规管理性问题、认知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并采用记号体系分析法对123节中小学视频课例中的教师提问类型和学生回答类型进行记号体系分析与处理,分别对学科类型、学段对创造性问题比例的影响进行差异性分析。同时,本文还采用访谈法,收集教师对于创造性问题的认识和具体教学实践情况,总结归纳出现的问题。访谈提纲如下:

1)您觉得一节课是否有设计创造性问题的必要?为什么?

2)您觉得创造性问题占多大的比例比较合适?

3)您这节课设计了几个创造性问题?为什么这样设计?

4)您设计的这些问题学生的回答情况是怎样的?

5)您在设计创造性问题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通过分析课堂观察数据和访谈数据,本文将教师创造性问题提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2.1  教师对创造性问题认识不清

部分教师对创造性问题的定义并不清楚,甚至错误地将某些认知推理性问题也作为创造性问题,高学段理科课程中较为明显。如物理课“超重与失重”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询问学生是失重还是超重,一个学生回答失重,教师追问道:“那你的判断为什么是失重呢?”學生对失重原因进行解释。从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明显是推理性问题,即能引起学生依据一个或几个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经过思维的加工,推导出一个带有学习者个性化特征的概念、判断或推理的问题[13],但是在收集到的学习单中却将它作为创造性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知:由于对创造性问题认识不清,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误以为自己设计了创造性问题,关注了学生的探索体验和创造思考,实则不然。因此,加强教师对创造性问题的认识是提高教师创造性问题设计能力的前提条件。

2.2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创造性问题数量少

在123节视频课例中,有68节课的创造性问题占比远低于平均值,其中有19节课完全没有提出创造性问题;有55节课的数据略高于平均值。通过SPSS对学段与创造性问题比例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学科类型(文科、理科)与创造性问题比例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发现:不同学段课堂的创造性问题比例在0.05显著水平下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学段的提升,创造性问题提出的比例却显著下降;文科和理科的创造性问题比例在0.05显著水平下存在显著性差异,文科课堂中创造性问题比例高于理科课堂。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及文献分析发现: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类型课堂存在共性的教学现象,即课堂中都明显缺乏提出创造性问题的现象[14],创造性问题数量少,如表1、表2所示。

2.3  教师缺乏创造性问题设计的方法和策略

对访谈内容以及收集到的学习单进行分类整理,发现很多教师认识到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但并不知道如何设计有效的创造性问题。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看似提出很多创造性问题,但课堂效果不是很好,学生无人应答或回答内容偏离主题。

本文借助课堂观察工具,对中小学视频课例中学生回答的类型进行记号体系分析,将学生的回答分为无回答、机械判断是否、认知记忆性回答、推理性回答、创造评价性回答[13]。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学生的回答多集中在认知记忆性回答和推理性回答,明显缺少创造评价性回答。

有时教师会“为了提问而提问”,即为了提高创造性问题比例而设计很多问题,问题与教学目标并没有直接关系。当创造性问题脱离教学目标且难度超出学生最近发展区间时,容易引起学生的畏难情绪,影响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当难度低于学生认知水平时,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但仅仅使其达到“知道、领会”的层次,学生不能够基于逻辑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结,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不利于知识的建构[15]。

缺乏创造性问题设计的方法技巧,不能将创造性问题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相结合,会导致创造性问题质量低,不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无法达到创造性问题提出的目标。

2.4  教师提出创造性问题之后没有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去引导学生

通过大量的现场课堂观察以及视频课例分析发现,有些教师能够提出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水平以及质量高的创造性问题,但是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当教师提出略微有些难度的问题时,没有留出足够的候答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探究,而是直接点名回答,违背了深度学习倡导的理念;另一方面,当学生回答出现认知偏差时,教师缺乏进一步的引导,而是通过直接否定或给出答案等简单的终结性评价进行反馈,影响了创造性问题的实施效果。这两种情况都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对知识进行自主建构,不利于高阶思维的发展[16]。因此,在创造性问题提出后,如果缺乏适当的方法策略去实施,也难以发挥有效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3  创造性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策略

通过对大量文献、访谈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发现要在有限的课堂中通过创造性问题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该在下面两个阶段采用合适的策略。

3.1  创造性问题设计阶段的策略

3.1.1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创造性问题  创造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新知识的灵活运用有关,应用新知识去解决真实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创造性问题[17]。首先,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创造性问题是指向认知层次较高的“分析、综合和评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其次,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的要点,创造性问题的设计要注意适当的问域,既不能过于开放,也不能过于狭隘[18],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要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能够一味地追求高难度的创造性问题。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前测,了解学生的当前认知水平,然后在学生邻近发展区间内去设计创造性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进行多元连接,有助于知识的自我建构。

3.1.2  合理设计问题结构,形成意义联结的创造性问题系统  多数教师提出的问题质量低,往往是由于问题孤立、零散、结构性不强。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设计课堂中的问题结构,深入剖析教材,用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将孤立的知识点进行联结,将学生的新旧知识进行结合,逐步递进,架构成一个完整的问题系统。为更好地帮助教师设计创造性问题,提出以下方法。

1)设计合理的问题结构。《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13]一书中给出课堂中教学行为观察的维度,其中四何问题类型包括是何问题、为何问题、如何问题、若何问题,分别指的是带有“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假如……如何做……”这些明确的、具有特定引导语的问题,可以提高问题的辨识度,用来诊断课堂问题结构是否合理。对123节视频课例进行四何问题中各类问题所占比例的分析,其中是何类问题比例最高,为何、如何类问题其次,若何类问题比例远远低于其他类型,各类问题的比例相差极大。

若何类问题是条件发生变化时,可能产生哪些结果的问题,即假设性问题。假設性问题往往能够激发兴趣,引发争议,启发思维,促进创新思维发展,让学生在论证假设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所以多数若何类问题属于创造性问题。因此,无论文科还是理科,低学段还是高学段,建议教师在进行备课时,结合课程特点适当设计一些若何类问题。

一是可以变换条件进行提问,丰富假设形式。如可以带入人物进行提问:“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怎样巩固自己的统治呢?”

二是贴近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师可以设计提问情境:“假如你的父母要出差一周,给你300元作为生活费,你打算如何安排一周的花销?”

当然,在课堂中并不是若何类问题越多越好,应该与是何、为何、如何类问题进行搭配提问,形成合理的问题结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意义构建,使学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脱,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想法和观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设计合理的创造性问题系统。《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13]一书中提到:对话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对话深度是指师生围绕某一话题进行对话时,对学生思维引导的深入程度。对话深度由浅入深,依次分为对话深度一、对话深度二、对话深度三、对话深度四、对话深度五等,随着师生对话关系的深入依次增加。深度对话有利于拓展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方式。对123节视频课例进行对话深度分析,发现多数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对话深度停留在深度一和深度二,深度三、深度四和深度五对话很少涉及。建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注重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优化问题的层次性和梯度性,形成意义联结的创造性问题系统,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深化认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2  创造性问题实施阶段的策略

3.2.1  合理安排小组合作探究,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支持创造力发展需要探究式教学,其中包括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的引导策略[19]。教师不仅要会设计创造性问题,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善于安排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支架,能够对于小组合作的主题、人员分工、时间等合理把控,在合作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应该给学生自主探究机会,使其进行小组合作,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同伴相互交流,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激发创新思维[20]。

3.2.2  进行追问干预,促进学生深度思维  合理的問题系统设计出来之后,还需要教师能够进行正确的追问引导,才能够真正发挥问题的有效性。课堂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进行追问,启发诱导,不断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并用,积极思索,激发创新思维。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学机智,巧妙应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善于使用引人思考的追问干预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如“为什么”“如何做”等。在学习指数函数性质时,创设问题情境,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指数函数具有哪些性质,可以通过“黑板上这几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可以再举几个具有相同特点的函数吗”“以前我们是通过哪些方法来研究函数性质的呢”“通过相同方法我们可以得出这类函数的哪些性质呢”等一系列追问干预,不断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提高学生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10]。

3.2.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下,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进知识建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视频课例中的挑选回答方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鼓励学生进行提问比例仅占2.96%。对影响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首先,大部分教师认为在课堂中学生的提问“天马行空,与课堂无关”,久而久之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建议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根据已有经验和针对性策略合理设计与使用创造性问题,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轻松、自由的问题环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21],提高学生提问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知识建构。

4  结语

本文研究表明:目前中小学教师在创造性问题提出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只有明确创造性问题的特征,掌握创造性问题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的方法与策略,并能够主动对课堂中创造性问题提出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监控与调节,才能够通过创造性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样本数量有限,本文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将增大样本数量,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分析与验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1):12-18.

[2]朱德全.问题系统教学设计探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3]韩琴,胡卫平,周宗奎.国外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7(1):37-42.

[4]李贵安,陈秋丽,刘耿,等.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高中物理课堂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4(7):41-44.

[5]韦特海默.创造性思维[M].林宗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6]程良道,但汉礼.新世纪教师必读书系:创造教育新[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125-126.

[7]张阳.创造性问题与创造性提问[J].教育探索,2002(11):

25-26.

[8]丁亚萍.用创造性提问启迪思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提问策略探析[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12):

19-20.

[9]毛国永.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创造性提问的研究[J].物理教学探讨,2003(7):13-14.

[10]汤明清.指向高阶思维的课堂提问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课程,2019(19):41-47.

[11]张夫伟.课堂提问四“问”[J].教育科学研究,2008(10):

44-47.

[12]王陆,刘菁.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3]王陆,张敏霞.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4]王陆,李瑶.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透视下的教学现象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7(4):77-85.

[15]王耀慧,刘树仁.利用课堂提问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8(33):101-103.

[16]吴飞飞,佟雪峰.高阶思维取向下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8(9):93-95.

[17]韩琴,胡卫平,邹玉敏.中小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及其培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31-134.

[18]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368-369.

[19]DeHaan R L. Teaching creativity and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in science[J].CBE Life Sciences Edu-

cation,2009(3),172-181.

[20]Jonassen D H. Toward a design theory of problem solving[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

lopment,2000(4)63-85.

[21]李茂森,汪红梅.学生作为课堂提问主体的实证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12):102-104.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师创新人才创造性思维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电子白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