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在中共建党初期的重大贡献

2021-08-09 22:41祖国郑杰川赵娜
祖国 2021年2期
关键词:董必武共产主义武汉

《祖国》/ 郑杰川 赵娜

董必武(1886年-1975年),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03年考取秀才;1905年考入湖北“文普通”学堂,1910年毕业,获清朝学部授予的拔贡学衔,后在黄州任教员。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 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6月回国从事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1916年出狱后再度赴日本。1918年回国,参加护法运动。1919年在上海参加了五四运动,后创办武汉中学,教授国文。1920年秋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武汉小组代表。随后建立和发展湖北省的党组织,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湖北民运部部长,湖北省委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领导筹建了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并任湖北省国民党工作委员会主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1932年回国,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任。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1945年代表解放区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共中央财经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董必武

建国后,董必武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197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出版有《董必武选集》、《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董必武诗选》、《董必武年谱》。

1949年10月,毛泽东和董必武等在开国大典上。

创办新型学校 传播革命思想

1919年,寓居上海的董必武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结合自己投身民主革命的经历,以及对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深刻思考,逐步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自此,董必武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征途。而要实行阶级革命,走俄国道路,必先要唤醒和组织群众。董必武与同在上海的李汉俊等人经过精心筹划,决定从宣传新思想、提高民众的阶级觉悟入手,立即着手办两件事:一是办报,二是办学。

1919年8月,董必武由上海返回武汉,开始了全新的革命事业。由于资金募集的困难,办报的计划中途搁浅,董必武遂将精力集中在创办一所中学上。在董必武的艰辛筹措和众多热心同仁的大力支持下,私立武汉中学于1920年3月正式开始招生。学校成立后,董必武为利于办学,提议由当地知名的教育界人士担任董事长和校长,而自己则主持学校的各项工作。

为了更好地发挥武汉中学在教育、宣传和组织群众方面的作用,董必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努力降低费用,吸收更多的家境贫寒和农村子弟入学。学校董事会办学章程规定:报考武汉中学的费用比本地区同类学校低六分之一,学费低三分之一。同时,教职员工只拿低薪或不支薪,在工作中一人身兼数职,以尽可能减少开支。二是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进步和道德提升。董必武以“朴诚勇毅”为该校校训,亲自教授两个班的国文课,采用白话文教学,并精心挑选了古今中外具有人民性的优秀诗文作为教材内容,以培育和启迪学生的新思想。三是引导学生逐步树立革命思想。董必武“设法为学生购买了《共产党宣言》、《新青年》、《湘江评论》、《武汉星期评论》等书刊”,并指导学生编写了《政治问答》等,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邀请李汉俊、钱介磐、恽代英等先后到校作演讲,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使学生得以在学业和思想上并进”。

在董必武的努力下,武汉中学成为培养革命骨干的摇篮,不少师生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据统计,武汉中学教师中有5位成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在1927年冬爆发的鄂东“黄麻起义”总指挥部的10名领导人中就有5名毕业于武汉中学。

创建党团组织 发展革命力量

1920年6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正式成立。同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李汉俊致函董必武,希望董必武等在武汉组织起一个共产主义小组。董必武接信后与陈潭秋密切合作,立即着手筹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也高度关注武汉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他在1920年8月委派已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湖北鄂州人刘伯垂来到武汉,协助董必武筹建党的组织。1920年10月,在董必武、张国恩的寓所举行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又称“武汉共产主义研究小组”)正式成立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张国恩、包惠僧等7人。会议“推定包惠僧为临时支部书记,经常驻机关部工作”。此后,董必武等继续扩大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至中共一大召开前夕,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共有九名成员,其中工人党员两名。

为团结教育广大青年,董必武与陈潭秋随即在武汉中学建立了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11月7日,在武汉中学召开的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会议上,董必武发表了讲话。他认为:“新思潮正向我们扑面涌来。我们怎样对待呢?自然要投身到正在酝酿之中的新的运动中去。参加这场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天职。”他鼓励学生们同旧社会的各种不合理现象作斗争,他以五四运动为例,强调“不应当说我们人少,说我们的力量不足以着手改造社会……不要把我们看得分文不值”。董必武的讲话极大鼓舞了参会青年的革命斗志。不久,董必武、陈潭秋等又建立了汉口社会主义青年团。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很快又在各大、中学校建立起支部,组织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到工人中积极宣传,促进了武汉地区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的发展。

同时,董必武等还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这一公开的组织,组织了妇女读书会、青年读书会等团体,深入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他“要求各读书会成员深入到劳苦工人中去,了解工人,结合工人的生活状况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

董必武等在武汉建立起了共产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并积极发展党、团组织的力量,宣传马克思主义,深入工人群众,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在武汉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参加中共一大 共创全国组织

1921年7月初,董必武和陈潭秋作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抵达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董必武向大会全面汇报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建和本地区党团的活动情况,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肯定。

在讨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时,与会代表在党的奋斗目标和组织原则上最初意见并不一致。以李汉俊为首的一派在党的奋斗目标上提出要“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党的组织原则上提出“主张团结先进知识分子,公开建立广泛的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党”;以刘仁静为首的另一派则主张“以无产阶级专政为直接斗争的目标,反对参加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反对任何合法运动,认为知识分子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一般应拒绝其入党”;董必武根据自己多年的革命实践和独立思考,与大多数代表一道批评了李汉俊、包惠僧等的错误意见,最终基本确定了党的纲领。

1945年4月,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在讨论如何对待孙中山的问题上,包惠僧等认为“孙中山与北洋军阀一样,甚至比北洋军阀还要危险,与孙中山联合,容易使群众彷徨”。董必武则结合自己的革命经验认为,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目标和策略方法上虽然存在不同,但不能把孙中山与北洋军阀相提并论;孙中山自成立兴中会以来所开展的一系列革命活动是应该肯定的。董必武还主张为了反对革命阶级的共同敌人——北洋军阀,应当联合孙中山。董必武的意见实质上提出了“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时要建立统一战线来反对共同敌人”的正确思想。然而,此次大会所形成的决议却主张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这种脱离实际的主张,在党的三大上得以纠正。

会后,董必武和李汉俊起草了给共产国际的报告,总结了大会讨论的主要问题,董必武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战斗口号。董必武以其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坚持真理、不盲从他人的优良政治品格为中共一大做出重要贡献,为中共三大提出实行国共合作的政策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借鉴。

领导学生斗争 团结组织群众

一大闭幕后,董必武与陈潭秋返回武汉。不久,董必武又参加了孙中山计划的在鄂西举兵讨伐盘踞在湖北的军阀吴佩孚的军事行动。后因敌众我寡,后方补给困难,且遭到吴佩孚与四川军阀的两面进攻而最终失败,董必武于是由鄂西返回武汉。此时,在武汉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女师学潮”,董必武受命领导了这场运动。

1922年3月,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王式玉出于保守的思想立场先开除了进步教师刘子通,后又将挽留刘子通继续在校任教而参加罢课的夏之栩、袁溥之等同学,以其集中活动违反校规为名开除学籍,激起了轩然大波,由此爆发了轰动武汉的“女师学潮”。董必武受中共武汉执行委员会的委派,亲自领导了这场运动。董必武采取了灵活的斗争策略,他并未首先在女师内部进行斗争,而是引导女师中的积极分子同外校的学生联合起来举行同盟罢课,并到教育厅请愿,向校长王式玉施加强大的压力。同时,董必武又请武汉地区的社会名流,如李汉俊、李廉方等五人出面调解。结果,教育当局最后责令王式玉辞职,给夏之栩、袁溥之等同学恢复学籍,照发毕业文凭,但须另找地方补课。董必武领导的“女师学潮”取得了胜利,一时震动了整个武汉。

受此事影响,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即湖北男师)也发生了因其校长刘为章开除了几名进步学生、致使这些学生悲愤溺水而死所引发的运动。于是,董必武又领导了这次湖北男师的学生斗争,最后校长刘为章在强大的压力下被迫离职,由当地著名教育界人士先后任校长,董必武等受聘到校任教,后又被聘为训育主任,开始对学校进行改革,使这所学校成为革命者的重要阵地。

除了直接领导学生斗争,董必武还在学生积极分子中组织了“武汉妇女读书会”和“人社”等读书团体,帮助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思想觉悟。他通过在工人中举办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平民夜校”,参与组织领导群众反帝爱国运动,联络教育界知名人士联名向政府提出改组湖北教育会等要求,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此外,董必武还把以武汉中学为中心的各校的党团员派到荆门、钟祥、孝感等地建立党、团组织,把革命火种撒遍全省。

董必武以其丰富的革命经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坚持真理的政治品格,灵活机动的斗争策略,与陈潭秋等人一道努力工作,推动着革命向前发展。这为董必武在大革命中策应北伐战争,建立以“共产党员为核心,团结国民党左派”的国民党湖北省各级党组织、领导和发动大规模的工农运动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大革命失败后“黄麻起义”的发动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营造了有利条件。

前排左起:董必武、徐特立、林伯渠;后排左起:叶剑英、博古、周恩来。

猜你喜欢
董必武共产主义武汉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董必武吃饭的故事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董必武清廉为政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