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文献综述

2021-08-09 01:55刘月红
旅游纵览 2021年7期
关键词:合作模式

刘月红

摘 要:文章回顾了我国不同学者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分别从合作理论与方法、合作类型与模式、合作利益主体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之上,对国内研究进行评述并归纳了目前我国对旅游区域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区域旅游合作;合作利益主体;合作模式;合作动力机制;合作空间格局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合作是可持续旅游的重要元素,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区域旅游合作方式在我国旅游地规划、开发和管理中逐渐受到重视。但相关领域的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和需要,基于此,文章通过分析我国旅游合作研究的进展,希望为我国区域旅游合作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所指旅游地合作既包括不同旅游地之间合作,也包括同一旅游地内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合作。

旅游合作是当今发展旅游地规划的重要方面,在国内,侧重点是旅游地的空间合作方面,不同的旅游地之间进行合作的方式是区域旅游,我国学者对区域旅游产业交流与合作也进行了诸多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1]。国内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后,发展迅速。旅游界的专家学者们结合某一具体区域进行研究的论文比较多,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国内区域旅游发展和旅游合作组织的大量涌现,研究者对区域旅游的合作十分关注。但在研究层面、研究方法、研究区域、研究内容等上面有所不同,并且其研究的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步,目前国内对于旅游的发展有自己的见解。

一、合作理论与方法

关于旅游的合作问题涉及许多区域,如旅游经济区域。而区域旅游是指在一确定的范围之内进行的,不同的地区之间按照一定的方式和分配方法,对于某些资源进行重新分配,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益[2]。从国内旅游的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则区域旅游的内涵也并不相同。张超广[3]认为区域旅游合作应该体现系统论的思想和要求,特别是在形成鲜明的区域旅游目的地形象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不少学者将生态学、经济学、地理学的理论引入区域旅游合作之中,如钱益春[4]认为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依据是生态位。吴泓、顾朝林[5]选择了一个实验地进行分析,将共生理论充分运用于区域旅游之中。

二、合作利益主体

区域旅游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包含着很多不同的主体和各种不同的产业要素[6]。旅游合作是一种经济理性人在利益驱动心理支配下的经济行为,是不同行为主体在区域利益纵横交错的条件下对可能实现的利益空间的一种共同追求[7]。对于区域旅游,应有自己适用的方针政策以及指导思想,采取平等互利的合作准则,保障合作顺利进行[8]。岳红琼[9]指出大地域之间进行的合作,如跨国合作等,更适合横向联合,这样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关于在同一领域的不同企业之间,应采取纵向联合;在发展旅游经济时,政府在其中能发挥很大作用。

薛莹[10]以杭州为基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深入剖析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的一些路径,为实现区域合作奠定了基础。保继刚等[11]也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探讨,关于弱势一方如何更好地与其他强势方进行良好合作。

三、合作模式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合作模式的划分也就不同。从地理区域角度来看,我国区域旅游结构可以分为5种形式。5种模式与之对应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12]。从旅游业区域合作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区域对象、主体分布、内容形式、合作机制等形态要素)综合分析可归纳出许多其他的类型[13]。

在實际案例分析上,陶伟分析了3个相关案例,这3个案例是水乡古镇的案例,并以此案例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竞合模式[14]。竞合模式的发展有着其独特之处,一般来说是以区域旅游为大发展背景进行发展,然后之后利用小的地方利益作为背景来进行发展。利用市场运行以及政府进行协助与补充,塑造一种新的,能够吸引人流的模式,创造有活力的旅游地。形成在于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对现代旅游经济进行分析与导向。

四、合作动力机制

关于区域旅游合作实际上是制度在其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这是一种在制度变迁之后产生的一种结果,关于相关旅游地合作的转变发展和运行机制是之后要关注和发展的焦点[15]。郭寻等[16]在关于区域旅游发展与政府的协调之间,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与解决方法。朱静研究了旅游及政府存在的问题,验证了政府与区域旅游存在的问题其实质上是关于经济方面的博弈问题,而这是一场关于行政利益的博弈过程[17]。梁艺桦、杨新军等[18]研究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子系统问题,表明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因是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宋子千[19]讨论了区域旅游合作空间范畴、主体和机制3个方面的问题并得出相应结论。陈浩、陆林等[20]提出对于区域合作必须要重视起来,只有重视这些方面的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且近年来形成的最重要基础是地缘关系。

五、合作空间格局

关于空间,空间并不只是基于旅游发展而被动出现的一种形态,它是对于当前形式的一种新的应对和发展,对于旅游经济的各个方面都起着良好的影响和作用[21]。而在中国的区域旅游发展,区域中心则应发挥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策略,来实现区域旅游发展得更好效果[22]。针对不同情况,提出更为合理和合适的措施,建立有层次的综合旅游策略,协调经济发展和均衡的布局形式[23]。

秦学等[24]是对粤港澳三地进行相关分析,其分析包括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关于路径的选择的一些研究。该合作区显著优势在于聚“一国、二制、三地、四大文化、五大都市”于一体,形成强互补性的“一国两制三地游”品牌。其合作的空间结构经历了“点-轴到状,再到核心-边缘”结构的演变[25]。

黄震方等[26]针对太湖的区域发展提出了新的策略,他认为太湖的经济应该坚持区域一体化,实现在发展过程中只做精华、不做糟粕的精品战略,对外建立良好形象的措施以及实行可以长期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等其他举措。张慰冰[27]对于环太湖旅游圈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讨,从区域发展的各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确定各地的策略和对策。

李明德[28]认为要做好各个方面的优势互补,从经济发展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出发,寻找一个地区的发展过程中,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与其他地域形成不同的特色,然后利用不同方面进行互补,实现经济的良好发展的模式与良好循环。刘丽梅[29]对于东三省进行分析,同时也对内蒙古的东部进行分析,发现两地在发展过程中,非常不均衡,发展方式及发展方面不够有针对性,大家应该针对这两地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制定合理的策略和发展方式,并提出一些建议。

李非[30]在对海峡两岸旅游资源和旅游业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闽台旅游交流的思路和对策,并认为两岸应该进行旅游业的合作。何彪[31]对海峡两岸的合作路径进行了探讨,金德凌[32]在对两岸生态旅游资源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闽台应把握当下机会,两地应该互相合作,共同发展,在保证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大的跨越、大的发展,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促进两岸生态旅游业迈上新的台阶。郑励[33]在对闽台两地旅游发展历史分析的基礎上,认为应该构建旅游平台,促进两地旅游的发展。袁长飞[34]等对于现状也进行了一些分析,闽台现今拥有“五缘”等优势,应好好利用现有优势,对于未来的发展,大胆设想,更好地推进未来发展,并进一步提出发展策略及相关建议。与台合作方面,张苗莹[35]认为浙江与台湾旅游业合作具有较大潜力,并对其合作的有利条件、战略架构及对策进行了相应研究。

此外,大区域范围实证研究被关注较多的区域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旅游合作问题。汪德根等[36]运用各种不同的分析方式,对东部沿海地域进行相应的分析,提出解决办法并制订未来发展的策略,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方向。朱文蔚[37]提出珠三角区域缺乏地域体系和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应该形成自己特有的体系,创造自己的发展模式,建设自己的规划行为模式。除此之外,是丽娜、刘晗、张晨等均对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策略、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

六、具体个案研究

对于具体案例的分析,黄强提出了对于历史文化影响圈要逐步进行推进[38]。许惠芳[39]提出旅游网络发展。范家驹[40]认为上海要构建大旅游网,其他还有王大悟[41]、阎蓓[42]的观点也大致如此。旅游圈构建也是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方式,马勇[43]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应该要相互联系,共同发展并提出武汉大旅游圈,除此之外还有大桂林旅游经济圈[44]、黄山大旅游圈[45]、中国东部环渤海旅游圈[46]以及大三峡旅游经济圈[47-48]等。

七、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的评述

从总体来看,理论研究涉及层面有合作内容研究、合作机制研究、合作模式研究、合作意义研究、合作对策研究等。学者们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及成果转化,而且研究方法及研究深度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具体来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第一,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不够科学严谨。首先是定性研究普遍,定量研究较少,缺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观性较强,代表性较弱,缺乏说服力。其次是运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简单,对资料的深入分析不够。

第二,现存的理论研究和相关的经验研究未构成体系,有脱节。多数理论研究缺乏经验材料的支持,理论滞后于实践。而且跨学科、多学科领域研究的理论方法较少,往往局限于对合作现状进行一般性描述及合作构想,缺乏明确的理论框架指导。

第三,目前的系统性研究仍旧不足。现有的研究多为跨区域合作案例,缺少大小区域并重以及微观宏观层面兼顾的系统性研究。深入、细致且可行性强的成果匮乏,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急需加强。要加强对于区域的系统研究,形成一定的体系,可以更好地应对当前区域旅游的发展问题,取得更好的结果,促进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7.

[2] 薛莹.对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26-29.

[3] 张超广.区域旅游合作关键问题刍议[J].中国市场,2005(36):102-103.

[4] 钱益春.区域旅游协作的理论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59-61.

[5] 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1):104-109.

[6] 梁艺桦,杨新军.区域旅游竞合博弈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94-97.

[7] 李树民.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模式与动力机制[J].旅游学刊,2005(3):10.

[8] 郑耀星.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新路:制订《闽西南五市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层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34-37.

[9] 岳红琼.旅游市场营造和走联合经营路子探讨[J].特区经济,2000(6):47-49.

[10] 薛莹.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2:9.

[11] 保继刚,孙九霞.旅游规划的社区参与研究:以阳朔遇龙河风景旅游区为例[J].规划师,2003(7):32-38.

[12] 杨荣斌,郑键瑜,程金安.区域旅游合作的结构模式[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5):95-98.

[13] 秦学.区域旅游合作的一般模式与原理[J].商业经济文荟,2004(5):40-44.

[14] 陶伟.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2(4):29-33.

[15] 杨效忠,张捷.旅游地合作研究综述及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6):108-112.

[16] 郭寻,吴忠军.区域旅游发展中政府合作的制度障碍及对策思考[J].人文地理,2006(1):106-109.

[17] 朱静.我国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政府间博弈[J].经济管理,2007(13):62-66.

[18] 梁艺桦,杨新军,马晓龙.区域旅游合作演化与动因的系统学分析:兼论“西安咸阳旅游合作”[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3):105-108.

[19] 宋子千.对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J].旅游学刊,2008(6):74-79.

[20] 陈浩,陆林,郑嬗婷.国内外旅游合作关系研究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1):69-74.

[21] 馬波.转型: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与选择[J].旅游学刊,1999(6):34-38.

[22] 蒋国田,马树群.中心城市与旅游区域性发展[J].旅游学刊,1991(2):1.

[23] 张二勋.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应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80-83.

[24] 秦学,李秀斌.粤港澳旅游合作的障碍及路径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0(1):138-141.

[25] 刘书安,黄耀丽,李凡,等.大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演化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90-194.

[26] 黄震方,丁正山,李想.环太湖旅游带旅游业联合发展战略初探[J].经济地理,1999(6):114-117.

[27] 张慰冰.合作开发环太湖旅游圈探求区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1997(4):42-45.

[28] 李明德.关于北方诸省旅游业联合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5(2):38-40.

[29] 刘丽梅.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东三省区域旅游合作的思考[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6):196-200.

[30] 李非.闽台旅游业交流与合作的发展[J].两岸关系,2006(4):30-32.

[31] 何彪.闽台旅游经济合作的背景分析与路径选择[J].区域经济,2007(4):5-6.

[32] 金德凌.闽台生态旅游合作发展探讨闽江学院学报[J].2007(3):100-106.

[33] 郑励.小议闽台旅游平台的构建发展研究[J].2006(12):21-22.

[34] 袁长飞,黄跃东.新形势下福建对台旅游发展探讨[J].台湾农业探索,2011(1):28-31.

[35] 张苗荧.浙台旅游合作推动经济共赢发展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1(32):181-182.

[36] 汪德根,陈田.基于竞争力评价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差异:以中国东部沿海三大旅游圈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1(2):123-130.

[37] 朱文蔚.珠三角旅游业呼唤共同市场[N].特区时报,1996-12-10.

[38] 黄强.略论泉州历史文化圈的开发与建设[J].福建论坛,1985(2):49-51.

[39] 许惠芳.建立西安市旅游网络刍议[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2):107-111.

[40] 范家驹.树立大旅游观念[N].社会科学报,1987-05-07.

[41] 王大悟.发展华东区域旅游业刍议[J].社会科学,1985(4):20-22.

[42] 阎蓓.大上海旅游区的资源优势与发展设想[J].经济地理,1993(3):88-91.

[43] 马勇,董观志.武汉大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1996(2):99-104.

[44] 赵如海.加强大桂林旅游圈建设[J].社会科学家,1995(2):83-85.

[45] 王德利,冯国群.论黄山大旅游圈的构建[J].旅游学刊,1998(6):37-40.

[46] 陈才.环渤海旅游圈的形成与发展[J].人文地理,1999(6):15-18.

[47] 曹诗图,崔进,郑宇飞.试论大三峡旅游经济圈构建中的鄂西与渝东区域整合[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3):94-97.

[48] 阚如良.论大三峡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6):87-103.

猜你喜欢
合作模式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信运营商产业链延伸合作模式及策略研究
大学跨学科合作的学科整合机制及其模式选择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
ECFA框架下泉台服装业合作模式分析
ECFA框架下泉台服装业合作模式分析
军队采购中电子商务企业应用模式探析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初中英语 “自主学习与合作” 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