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作品中的园林美学思想研究

2021-08-09 14:23周盈之袁滢滢张宸
艺术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李渔美学园林

周盈之 袁滢滢 张宸

摘要:科举失意的李渔向往归隐的闲适生活,他擅长造园,其文学作品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园林美学思想。本文从造园要因地制宜、讲究创新、取景在借这3个方面归纳《闲情偶寄》中体现的园林美学,探究李渔园林美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以及对当代人审美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李渔;园林;美学;《闲情偶寄》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2

中国园林是中华建筑文化之瑰宝,李渔在园林设计中的造园巧思和精神境界值得研究。李渔赋予了园林个性创新、和谐自然、简约朴素的艺术美感,从李渔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探寻到其独特的园林思想。李渔的园林美学弘扬了园林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其思想美学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李渔与园林美学的渊源及时代背景

1.1 李渔生平与时代背景

李渔一生博学多才,在文化、造物、生活等方面都颇有研究,著作也是涉及了各个方面。《礼记·学记》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1]。李渔生活在明朝末年,在那个时代,几乎人人都想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以飞黄腾达,李渔也是如此。但不料李渔科举失意,又面临明末朝廷易主的国难,其想靠科举求得功名的希望已然化成泡沫,但苦读过程中李渔积攒的学识使他“获得了一定的审美水平”[2]。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朝纲混乱,制度糜烂,局势动荡,同时自然灾害频发以及土地兼并的局面使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明末政治上内忧外患的局面,使许多文人墨客选择退隐山林,这为园林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明朝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奢靡生活的追求愈演愈烈,商业的繁荣为园林的建造和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文人思想的转变与园林的发展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局的动荡和经济的繁荣使文人不愿入世,转而追求闲逸享乐的生活,文人思想的转变为园林生活奠定了思想基础。在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大背景的影响下,园林生活也成为李渔科举失意后所向往的生活。

1.2 李渔与园林美学

明清易代之时,李渔求取功名不得,还饱受战乱之苦。他在二次赴杭参加乡试时,遭遇了清兵入境、乡民动乱,只好放弃了这次乡试。他大半辈子的时间都被战乱占据,迫于现实他不得已放弃了入朝为官的希冀。作为科举失意的明末文人,面对改朝换代、清兵横行凌虐的局面,他的面前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为国殉节,二是归隐山间。明代灭亡时,李渔也参加过反清复明活动,但在亲眼看见南明朝廷腐败不堪的现状后,他便没了为明守节的意愿,于是李渔选择了归隐山林,追求惬意舒适的生活。这虽然有悖于传统社会主流的入世思想,却是明清易代时期文人最好的选择。

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受世人敬仰。他在《闲情偶寄·居室篇》中论述了有关园林建造的美学思想。李渔一生建造的园林都极负盛名。在返回故乡后,李渔修建了伊山别业,即伊园。伊园是李渔造园之初的杰作,园内各处景观都由他精心设计、打造,他在造此园时就决定长期隐居,不问世事。伊园是李渔自我慰藉的乐园,透过他所写的《伊园十便》我们可以窥见他对伊园这一作品十分满意。除了伊园,李渔还在多处造园,其中代表有芥子园、层园、且停亭等。芥子园是李渔搬到南京后修建的园林,园内有各式各样的楼台、水榭、亭阁等建筑。层园位于西子湖畔吴山,园林面对西子湖,地势起伏,层层错落,景色极佳。他在写作《闲情偶寄》时做到了“严谨求真、亲身实践”[3]。李渔注重园林建造的整体感,反对单独置园,认为应将房屋、栏杆、窗户、山石树木等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他的园林建造实践充分体现了其造园美学思想,讲究尺度、功能、经济、审美、创作这5个方面的适宜。李渔的造园理念和园林美学思想极具格调品位[4],他所处的特殊的时代背景、大起大伏的遭遇,使他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园林美学思想。他赋予了园林形式上、功能上、情感上、内容上的独特美感,为园林设计开辟了崭新、深层次的发挥空间[5]。

2 李渔《闲情偶寄》中的园林美学思想

2.1 因地制宜,融于自然

在园林庭院建造方面,李渔主张园林与院落住宅的天然美感是因地制宜思想所铸就的。因地制宜內涵丰富,讲求顺应自然地势,虚实结合,相互呼应。李渔于《闲情偶寄》中提及:“房忌似平原,须有高下之势……因地制宜之法”,指出造园的两种常见方法:高处建房造屋,低处筑成高楼;低处累石成山,高处浚水为池。这短短几行文字足以体现贯穿在李渔园林美学观念中的因地制宜思想。因地制宜思想或有形或无形地渗透在李渔的文学著作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在谈到房舍的向背时,李渔说:“屋以面南为正向……如东、西、北皆无余地,则开窗借天以补之。”房舍的向背不仅关系到实用性,也与审美效果联系紧密。如果园林中的房屋朝向背阴,阳光难以抵达,便会给人以阴暗凄冷之感,达不到舒适效果,更无所谓美感了。但是,房屋面南也并非所有园林建筑必须遵循的原则,理应面南但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必须改变朝向也是偶有发生的事,此时就需要融入因地制宜的思想加以调整补救。此外,因地制宜的原则还印证了园林美的创造中人力与自然互渗互动从而合二为一的辩证关系,即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李渔美学观念中不同于现代人“人定胜天”激进思想的智慧之所在,也是审美的进步之处。李渔的造园思想注重人的“自然天性”[6],强调师法自然,主张借助一双慧眼发现自然中的绝妙风景,还原美景中最质朴的不加修饰的面貌,使人造之景融于自然而不着痕迹。“取老干之近直者,顺其本来……俨然活梅之初着花者”,这是李渔书中记载的做梅窗的步骤,在字里行间我们可看出作者对自然的无比崇尚。

2.2 别出心裁,力求创新

在造园过程中,李渔十分看重园林风格与个性的贴合,而不提倡千篇一律的盲目照搬。李渔曾言:“性不喜雷同,好为矫异。”李渔的芥子园、伊园、层园等在构思建造方面都能体现出他别出心裁的创新精神。譬如,李渔生性安静淡泊,他所建造的伊园便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建设的,如同世外桃源般,远离尘世,幽静素雅。书中描写道:“南轩向暖北轩凉,宜夏宜冬此一方。载遍竹梅风冷淡,浇肥蔬蕨饭家常。窗临水曲琴书润,人读花间字句香。诗债十年酬未始,拟从今日备奚囊。”李渔在建造伊园时独具匠心,对这个园子的满意与喜爱也溢于言表。伊园冬夏气温宜人,有竹梅相伴,岁月幽静,在这里李渔种菜施肥,读书抚琴,恬淡闲适地享受生活。伊园仿佛已经与作者融为一体,这正是建园时的创新思考带来的馈赠。

2.3 取景在借,实用素朴

李渔在著作《闲情偶寄》中直接以“取景在借”为标题,由此不难发现“取景在借”观念在李渔美学思想中的重要性。“取景在借”源于借景法,指利用置景构造,借取外界的风光,从而扩大视野空间。李渔的借景方式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准则都是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富有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美感。在建园的借景过程中,李渔不借助自然景物,而是从壁画中的烟云花树入手,勾勒出人们心中的自然美景。这种借景方式有极高的境界,可以联系人们想象的美感,赋予花中的花鸟虫鱼活泼灵动的生命。画中虚景与现实之景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可以形成一种“图画的境界”,“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此间得到体现。多种多样的借景方式除了带来了极佳的审美效果外,也落实了李渔美学思想中“戒奢靡,求实用”的中心思想。李渔还发明了活檐一法,成本低,同时可做到阴晴两用,实用非常,令人拍案叫绝。

3 李渔园林美学思想的价值及意义

3.1 李渔园林美学思想的价值

李渔系统地总结了自宋以后的园林特征,并进行了自己的创新。李渔园林美学中的价值内涵可以分为三层。第一,李渔注重与市民生活的联系,其园林美学思想中蕴含着“人”。受“性灵说”和“童真说”的影响,他将“人”的生活、情感注入了理性的园林美学思想中,注重大众的接受心理与审美取向,“陶冶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7]。正因为从“人”的角度出发,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中才有了简朴的思想,提倡“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因此可以说,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蕴含着“人”,以人们的审美取舍为主。第二,他的园林美学思想具有全面性和结构性。李渔认为造园“结构全体难”,认为园林“结构”的好是很难达成的。其思想的全面性体现在《闲情偶寄》的《种植部》中,其中提到了80多种植物,内容不局限于花木的习性、外观等,还对它们的审美价值、观赏价值有所分析。第三,李渔园林美学还有创新的思想。受到明清时期思想解放的影响,李渔认为“贵活变”“自出手眼”。李渔在力求创新的同时,也十分尊重自然。李渔园林美学的创新是以自然为基础的。在“山石之美”上,李渔也有对前人认识的继承与发展。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其著作《园治》中提出“山石之美”体现在“瘦”“漏”上的观点[8],在此基础上,李渔又增加了“透”。李渔园林美学的创新是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以华夏民族的环境审美观念为主的创新,是在继承中华传统园林美学的同时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3.2 李渔园林美学思想的意义

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有较高的地位,对后世园林创造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园林作为自然的人化,能够作为“人和谐居处、旅游、观赏、享受生存的环境和对象”[9]。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可以推动生活环境和质量的提高,可以传播“以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生态文化[10]。首先,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是将园林美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突出了“人”的地位,对当下人们的生活品位和审美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参考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的表达方法和造园理念,我们可以打造出更加完美的园林,可以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好,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其次,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立足于生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在具体操作中运用其思想,只有“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体现其园林思想的价值[11]。当下,园林设计者要在李渔园林思想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传播赋予新的活力”[12]。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是对华夏民族渴望的自然优美环境的概括,它将理性与感性对美的感受统一了起来。最后,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强调结构性,主张朴实,反对奢靡,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力求创新,较之前人,对“山石之美”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丰富了前人的观点,完善了中国园林美学的体系,为后世园林美学思想走向成熟、繁荣打下基础。

4 结语

李渔是富有创造力的园林设计家,他在《闲情偶寄》中的园林美学思想既是对前人的继承,又有他独特的创新。他将造园看作一门艺术,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讲究因地制宜,力求创新,懂得取景在借,这些价值非凡的园林美学思想更是他追求艺术与实用价值的平衡的体现。如此丰富的园林美学思想为后代园林艺术的设计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 陈镌锜.《礼记·学记》中的教育原则及其现实意义[J].汉字文化,2019(18):34-35.

[2] 赵涵,卢欣彦.唐宋诗文与斗茶文化[J].汉字文化,2020(19):39-40.

[3] 崔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的自然科学与文学成就[J].汉字文化,2020(20):56-57.

[4] 侯寅寅.论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J].大众文艺,2019(10):34-35.

[5] 陈建新,杨婧.李渔造园之“宜”研究[J].艺术评论,2020(02):123-130.

[6] 许建邦.《世说新语》中名士风流与家庭教育的矛盾[J].汉字文化, 2019(14):131-132.

[7] 管兰兰.论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传播[J].大眾文艺,2019(12):159-160.

[8] 张家骥.园治全释——世界最古造园学名著研究[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288.

[9] 徐紫薇,薛芳芳.从“自然的人化”到“人的自然化”——生态美学视域下人的解放[J].大众文艺,2019(05):228-229.

[10] 张刘刚.生态文化传播中的语义特征[J].戏剧之家,2019(30):235-236.

[11] 顾雯清.古代书院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汉字文化,2020(20):189-190.

[12] 范佳意.内容型网红与传统文化传播——以李子柒为例[J].汉字文化,2020(20):146-147.

作者简介:周盈之(2001—),女,江苏无锡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学作品欣赏、文学作品美学。

袁滢滢(2001—),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李渔文学探究、园林美学欣赏。

张宸(2001—),女,江苏宿迁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学作品欣赏、园林美学探究。

指导老师:陈海燕

猜你喜欢
李渔美学园林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清代园林初探
SOLES OF WIT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纯白美学
李渔的养生之道
“妆”饰美学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