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建筑设计理念研究

2021-08-09 14:23居雨欣
艺术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设计风格贝聿铭设计理念

摘要:2019年5月16日,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的建筑作品留存于世,他的建筑理念也值得仔细研究和学习。本文以贝聿铭的部分人生经历、风格来源、建筑作品和艺术特点为出发点,探索贝聿铭建筑设计理念及风格的形成与改变。其中特意选取了贝聿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为例,分析他的设计理念和灵感来源。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设计理念;设计风格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2

0 引言

贝聿铭是一位卓越的现代建筑设计师,善于设计高层办公楼、高层公寓等建筑,在建筑设计和技术手法上都显示出独特的个性。贝聿铭首先入读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在上学的那段时间里,贝聿铭在格罗皮乌斯与布劳耶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建筑观[1]。后来,他的艺术风格倾向于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2]。毕业后,贝聿铭带着他从学校学到的学术理论进入了社会行业开展实际工作。

1 设计思想来源

在学校的那段时间,他多从Architectural Review(《建筑评论》)杂志里吸收建筑知识,其中柯布西耶所设计的建筑对他最具吸引力。柯布西耶的建筑设计推崇工业生产过程的科学理性,希望采用工业化的方式“生产”房屋[3]。在追求建筑给人舒适感的基础上,拒绝过分装饰,讲究建筑功能上的设计[4]。柯布西耶设计的建筑作品多以混凝土为主要建材,成品多像雕塑一样具有几何美感[5]。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坚持发展建筑,反对复古,倾向于简单直接的几何形和物美价廉的材料,即以功能和经济为主由内而外地对建筑进行设计。这种打破桎梏的建筑设计理念对贝聿铭充满了吸引力,但是他没有盲目跟从,而是保留了自己的见解,寻求了一条既坚持传统又不放弃设计上的进步观念的道路,即在精简成为国际风格的基础上,也应保留各地的历史、传统、气候和风格特色[6]。

受到两位前辈的影响,贝聿铭初步确立了自己的设计思想。马塞尔·布劳耶对贝聿铭也有影响。他支持工业化大生产,他的作品严谨、简明、完整,巧妙地利用木、石材料在自然中的关系,使建筑在保有鲜明特征的基础上又拥有整体的一贯性[7]。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坚持流动空间和“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理念。“少”是简单处理建筑的形体,去除与建筑本身的结构和功能无关的装饰,使结构更清晰明显;“多”是精确地表现现代结构体系的艺术美,使艺术形式更精炼,使空间达到丰富流动的效果[1]。

“Less is more”就像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手法。“留白”区别于整个画面都华丽繁杂的笔触,更偏向于留给观者想象空间。或许就是因为这点,较于之前“启蒙”的两位前辈,贝聿铭的风格更像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当然,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追求的不是悠闲怡然的意境,而是理性和完美[8]。

虽然流通空间都是以空间最大化为目的,但是对于流通空间的理念,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和中国造园艺术基本不同。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重实用性,而中国园林艺术重随意自由的观赏性[9]。

2 个人理念的探索与形成

早期贝聿铭的作品主要受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影响,但也略有区别,他主要使用的建筑材料是混凝土而不是玻璃[10]。中期,通过多次的建筑设计来累积经验,贝聿铭已经完全掌握了混凝土,那时他的建筑作品趋向于表现雕塑感,经常使用一般的几何图形建成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模式[11]。

貝聿铭担任韦伯纳普建筑公司专属建筑师时,获得了使用土地的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理念将建筑物本身和周围环境联系起来,并且着重都市设计[12]。晚期的贝聿铭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而是开始仔细研究如何用建筑表现各地的文明[13]。

现代主义重视功能性,忽略繁杂的细部装饰以及柱式结构,偏爱简洁的结构。透明的玻璃打破厚重墙体的封闭,将内外空间联系起来。贝聿铭深受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贝聿铭吸收中华传统艺术,再利用西方精英教育,对建筑产生了新的理解。他运用几何造型、现代化材料、光影等创作手法,兼具功能性和表现性,定义建筑新形式[14]。

3 设计特点的形塑与彰显

3.1 光线

贝聿铭擅长利用光线来设计建筑,光线不受控,正是这种变幻使得原本僵硬冰冷的建筑有了生气。光线的变化多端,辅以人的活动性,使空间显得活泼有力。当光线透过玻璃,照射在墙上、地上甚至建筑里放置的藏品上,阳光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长河,温暖过去的故事[15]。

3.2 玻璃钢材

玻璃透明且可反射光线,钢材轻巧坚固。玻璃钢材的巧妙使用会使笨重的建筑轻巧起来。玻璃可以在不减少损坏原建筑物的立面的基础上,扩大视野,而且保证不遮挡视线,也能以光线装饰建筑内部空间,使建筑更具有人情味。使用玻璃钢材能在更牢固地支撑承载原建筑物的厚重上层的基础上,使建筑体更加轻薄[16]。

3.3 混凝土

混凝土的使用可以说贯穿了贝聿铭的整个设计生涯,混凝土在一般建筑的修建过程中是必然会出现的,但是贝聿铭研究出了混凝土的其他用法,通过研究混凝土的受力特征,发现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适合悬挑,并增强它的视觉以及质感的表现力[17]。

3.4 几何构造

现代主义建筑多用几何,神似机械主义,几何虽然简洁大方,看多了却会给人死板僵硬的感觉。贝聿铭在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柯布西耶精炼几何性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证明了现代主义也可以变化多端,而不是死板僵化[18]。

4 设计作品分析与解读

4.1 肯尼迪纪念图书馆

美国波士顿肯尼迪纪念图书馆是贝聿铭不受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影响的开端,取代方块叠加方式的是营造极具几何性的平面从而达到雕塑般的造型[19]。远观,肯尼迪纪念图书馆倚海矗立,最引人注目的是建筑巨大的墨色玻璃幕墙[20]。

那时,贝聿铭还是无名小辈,但是他依靠“实地考察是建筑设计构思的先决条件”的思想打动了肯尼迪夫人,从而获得了这次宝贵的机会。贝聿铭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部分空间低于地面,既扩展了建筑的容纳空间,又使建筑中最感人的部分留于地表之上[21]。

4.2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贝聿铭计划在卢浮宫中设计一座玻璃金字塔,但是这个方案引起了民众的反感。因为在那时的法国人心中,金字塔象征着死亡。贝聿铭对历史文化的敬重仿佛流淌在血液里,大概是因为他来自中国。其实比起金字塔,贝聿铭更愿意称它为钻石[22]。

贝聿铭坚持以作品说话,再一次通过了考验。他确定了他的建筑思想,建筑在和当地文明相结合的基础上也不能放弃先进现代化[23]。贝聿铭从“法兰西文化的沾污者”摇身一变成为法国的英雄人物[24]。

4.3 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融汇了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和对家乡的情愫,并将传统的苏州民居和现代建筑的简约几何结合起来[25]。

水、石和植物是苏州园林的主要因素,中式园林主张流通和随性闲适,叠石垒山是苏州园林的传统,可惜的是现今已没有像当年那样有眼光的画家和高超的石艺匠人[26]。屋面和装饰使用的石材一致,不是传统的易碎易漏的小青瓦,而是花岗石。为了找到色泽和材质都符合要求的石头,贝聿铭去过许多地方,最后在山东泰山余脉找到了名叫“中国黑”的花岗石。它暴雨后是黑色,细雨天是深灰色,晴天是浅灰色,别有一番意蕴[27]。

他借鉴米芾的一幅水墨山水画,以白色围墙为宣纸,用石片“作画”。他将巨大的花岗石块劈成石片,用火燃烧,形成深浅不一的阴影,从而达到立体的效果,然后对照蓝本调整石片位置,使石片深浅不一、高低错落地排列在粉墙前,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山水画。其置于苏州的细雨中,更能达到朦胧的水墨画的意境[28]。贝聿铭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老虎天窗进行了改良,突破了原来的采光局限[29]。

5 结语

设计的建筑要和其周围的建筑融合的理念贯穿了贝聿铭一生的建筑作品。内庭的巧妙设计串联室内外,再辅以光线的投入,使建筑更加灵动活泼。贝聿铭相信建筑是缓慢地发展进化着的,是由社会历史文化支持的。他一直没有为他被误解的设计方案而执笔阐释辩解,坚持让建筑本身来接受市场的检验。他始终将建筑放在其所处的环境中进行设计,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他一直在进步,推动建筑业的发展,而不是停滞不前。

参考文献:

[1] 张彦锋,王小柠.民艺符号在中国建筑中的应用——以贝聿铭的作品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98-99.

[2] 谭苗苗,魏思文.从贝聿铭的香山饭店看中国建筑的昔影新妆[J].艺术科技,2020,33(23):162-163.

[3] 庄佳.后现代主义理念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应用初探[J].艺海,2020(11):104-105.

[4] 喻正南,张耀.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与启示[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1):92-93.

[5] 張建萍,熊瑶,孙威.浅谈对东方美学品格的理解[J].大众文艺,2018(18):234-235.

[6] 吴礼程,王青青,金晓雯.艺术与文化推动设计发展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2):60-61.

[7] 周录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结合[J].艺术科技,2020(21):179-180.

[8] 李青璇,丁山.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8(24):48-49.

[9] 齐筠倩,李青青.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亭子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23):156-157.

[10] 周璐,谢雨芯,岳天琦,等.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0,33(23):27-28.

[11] 张含之,范雯云,缪玲.探寻建筑大师贝聿铭作品中的几何艺术——以苏州博物馆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3):31-32.

[12] 张路南,丁山.几何形态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08):110-111.

[13] 张彦锋,王小柠.江南园林叙事结构中的点、线、面、体[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102-103.

[14] 戴子涵.论现代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艺术科技,2020(20):161-162.

[15] 李欣,王夕倩,钱丽红.现代化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植物造景美学[J].艺海,2020(5):88-89.

[16] 崔晔.极简主义与中国元素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0(20):163-164.

[17] 章娜,张耀.论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与景观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下),2018(13):76-77.

[18] 李青璇,丁山.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8(24):48-49.

[19] 吴逸,叶洁楠.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当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常州市人民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1-82.

[20] 王小柠.中国传统园林绘画中的“物—景—境”思维[J].美术教育研究,2021(01):24-25.

[21] 张知祺,耿植荣.镇江“城市山水”景观设计的运用——以南山绿道为例[J].艺术科技,2020(21):181-182.

[22] 陶皓淼,耿植荣.浅析文化思想的繁荣对美术作品的影响[J].艺术科技,2020(21):125-126.

[23] 张卉,金晓雯.探寻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理性之美——以凡尔赛宫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下),2019(2):54-55.

[24] 张继强,张乘风.建筑与园林中设计形式的美学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118-119.

[25] 陈灵,蒋晖.明代江南造物——水在园林中存在的价值[J].美术教育研究,2020(2):79-80.

[26] 张旭晴,汤箬梅.浅谈古代赏石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9(21):121-122.

[27] 周子琳,刘沐秋,朱一.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赏石艺术考析[J].大众文艺,2019(24):102-103.

[28] 杨旭清,刘雅迪.浅析中国山水画朦胧美与苏州园林景观的关系[J].美术教育研究,2020(4):98-99.

[29] 刘聪,祝遵崚,马朋.古典园林的空间思维意识——大观园景象构成解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78-79.

作者简介:居雨欣(2000—),女,江苏泰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指导老师:李青青(1990—),女,湖北武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设计理论。

猜你喜欢
设计风格贝聿铭设计理念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
贝聿铭: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的长寿经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扁平化风格的界面设计研究
承德避暑山庄园林建筑设计风格的研究
茶叶包装设计研究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