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松:把“美术之花”盛开在孩子心田

2021-08-09 17:55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1年7期
关键词:小桃瓦片工作坊

车穿行在盘山公路上,窗外满是春雨过后泥土的味道。我们带着好奇赶往离县城30公里的大德镇大慈中心小学,见到了那个早就声名在外的乡村美术教师徐小松。

随他走进“乡拾乡韵工作坊”,教室里,用破瓦片创作的瓦片画、枯树根创作的根雕、破麻袋创作的壁挂、旧簸箕创作的贴画……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

“这些东西都是取材我们身边的物件,经过孩子们的想象和加工,就是属于他们独一无二的作品。”徐小松介绍,传统意义上的美术课需要一笔购买颜料画笔画纸的支出,这对农村的孩子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所以他带着学生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创造力。

即便是这样,也有不少哭笑不得的经历。有一次,徐小松从一家农户周边拾取破瓦片回校用于教学,令他没想到的是,这家农户居然闹到学校找他赔了10块钱。“最开始做美术教学的时候,有着各个方面的不理解,尤其是在学生家长看来,只有考试得分才算得上是‘读书,其余都是整花样。”在这种环境下,徐小松对于美术的热情仍没有减退,甚至还常常自掏腰包为学生购买画画用具。

他的这份坚持和热爱最先感染了课堂上的学生。每周三,他都会带学生外出寻找手工材料,收集稻草、枯枝、羽毛、废铁丝、破瓦片、玉米须等农村常见的废旧物品,孩子们半信半疑,也充满着积极性。“我们虽然是农村的孩子,可是我们做出的东西是城里也买不到的,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自信。”徐小松引导学生将枯木、黄叶、野花、树皮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在每一件变废为宝的作品背后,还有着一个个孩子蜕变的故事。徐小松记得在满月乡中心小学工作时,一个叫小桃的女生,患有先天皮肤病,全身长满顽固的癣,多方医治无效后她性格孤僻,不敢穿裙子,不敢与同学们一起玩耍,母亲抛弃她离家出走。徐小松每次到美术工作坊工作,她都会在外面转悠却不敢进来。

看见她手里攥着两个很小的毛线帽子模型,徐小松问道:“你手里拿的什么呀?”她低着头支支吾吾地说:“徐老师,我长得太丑了,同学们都笑话我,说我是怪物,我也很喜欢美术,这是我用圆珠笔芯和毛线自己编制的帽子,徐老师你能不讨厌我吗?”他热泪盈眶接过小桃手中的帽子,安慰道:“你心灵手巧,不丑啊,老是觉得你心灵很美很漂亮!”后来,小桃到工作坊参观体验,通过学习、创作,慢慢变得阳光开朗,不仅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还自信地在学校的活動上穿裙子表演了舞蹈。

改变不仅发生在学生身上,学生家长的态度也慢慢转变。徐小松印象深刻的是,当初找他赔钱的那个农户的孩子在一次市级的美术比赛中拿到了一等奖,得知消息后,家长默默地为学校送来了半背篓瓦片。近年来,徐小松指导学生完成3000余件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手工艺作品,先后在重庆市第六届和第七届“融创杯”中小学生才艺大赛、首届留守儿童才艺大赛、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斩获数百项大奖。

“与这些成绩相比,其实我最开心的,是每次和学生在讨论一件作品的创意时,他们之间相互竞争,激烈讨论,提出很多令我耳目一新的想法。”徐小松感叹,很多时候自己的想法过于成人化,反倒是学生的想法更引人入胜。近几年,他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带领学校老师们一起开发了自然物语、乡村景致、农用器具、儿时玩具等四个大类的50多种校本课程,丰富了乡村学生的学校生活。“美术之花”也绽放在了乡村学生和老师的心田。

徐小松

重庆市开州区大德镇大慈中心小学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

猜你喜欢
小桃瓦片工作坊
打水漂
麻阳:相聚工作坊研修共提升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乡村瓦语
惯性
赫山区小学语文工作坊促教师专业成长
何日再心动
举一反三
“吃货”看雪
小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