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百年发展历程与现实启示

2021-08-09 02:15蒋晶
行政与法 2021年7期
关键词:巡视组中央党组织

摘      要: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党的巡视制度经历了萌芽与初创、徘徊与曲折、重启与优化、深化与完善、革命与创新的发展阶段。百年来,党的巡视工作始终立足于巩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完成了由部分覆盖向全覆盖的演变,更加强调标本兼治。新时代,应进一步明确巡视制度的职责定位,创新巡视工作的方式方法,坚持巡视巡察上下联动,促进巡视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的有机结合,以高质量巡视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  键  词:中国共产党;巡视;巡视制度;巡视工作;政治监督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1)07-0089-10

收稿日期:2021-03-24

作者简介:蒋晶,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思想与实践历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CDJ003。

巡视①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也是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手段。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自觉把巡视制度嵌入党的建设总布局,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不断把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回顾党的巡视制度演变的百年历程,对于推动新时代巡视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党的巡视制度的百年发展历程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巡视制度结合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断进行调整,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点。

萌芽与初创阶段(1921—1949年)  巡视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建党初期的中央特派员制度。党的二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央执行委员会随时派员到各处召集各种形式的临时会议,此项会议应以中央特派员为主席”,[1]首次以党内根本大法的形式对特派员制度作出规范。在当时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条件下,中央特派员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党中央的最新精神和决策部署;党的三大和党的四大通过的党章都对中央特派员制度作出了规定;1925年中央扩大会议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要求进一步增加中央派出巡行的指导员的数量,以方便上级组织指导下级党组织的工作;为更好整顿和指导各级党组织加强建设,1927年11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规定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巡视指导制度;1928年中央制定的《巡视工作条例》对巡视目的、巡视员的选派、工作纪律和要求、工作方式等作出了规定,要求巡视员“随时随地将其工作情形报告派出他的党部”;[2]1931年党的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巡视工作条例》分5章30多个条款对巡视员的条件、任务、职权等作出进一步细化规定;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要求上级党委向下级党委派出巡视员及时了解情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由于环境严酷,派遣巡视员指导工作的活动难以正常运转。此阶段,作为一种临时性工作机制,巡视的主要功能是上传下达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徘徊与曲折阶段(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拒腐防变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土地改革运动、整党整风运动中以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都能看到巡视员和巡视组的身影。在1950年1月起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巡视发挥了指导督促土改工作的功能;在1950年5月起开展的整党整风运动中,巡视发挥了监督检查、纠正运动中出现偏差的功能;在1963年2月起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巡视发挥了思想教育的功能。[3]1966—1976年间,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虽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巡视活动并没有完全中止,部分地区还会通过派出巡视员的工作方式来传达上级党组织指示,如博乐市委在1966年就向学校派遣部分巡视员,郧县县委在1971到1976年间每年都会向下级党组织派出巡视员等。[4]此阶段,巡视仍是一种临时性的工作机制,并未成为国家治理中的制度性安排。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巡视工作往往会受到冲击和影响。

重启与优化阶段(1978—2002年)  改革开放以来,巡视工作进入了恢复和调整阶段。这并非对过去传统的机械恢复,而是结合新情况、新问题对巡视工作进行的改造与优化。1983年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整党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县级以上党委都要吸收包括退出一线老同志在内的巡视员,整党运动期间各级党委要挑选一批各方面能力都比较优秀的同志“作为联络员或巡视员派往所属整党的单位”,[5]指导帮助所在党组织统一思想、整顿组织,强化纪律。实践中,各级党组织选派的各位巡视员履职尽责,为1983至1987年间的整党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自上而下的监督与自下而上的监督的制度”,并规定“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可根据需要向各地、各部门派出巡视工作小组,授以必要的权力,对有关问题进行督促检查,直接向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报告情况”;1996年10月经党中央批准,十四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工作报告重申和建立了党内监督五项制度,巡视制度就是其中之一;1997年2月《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重申和建立党内监督五项制度的实施办法》经中央同意开始执行,该办法增强了巡视制度的可操作性;从1996年4月至1998年8月中央纪委先后派出7批巡视组对18个省和中央部委展开巡视,[6]自1998年11月开始的“三讲”教育活动亦采取了派遣巡視组的形式;2001年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把巡视工作纳入到工作要点中。此阶段,巡视开始走上制度化轨道并成为党内治理的常态化手段。

深化与完善阶段(2002-2012年)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2003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首次将巡视监督界定为党内监督十项制度之一;2009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对巡视工作的指导思想、机构设置、巡视范围、工作方式和权限、工作程序等进行了详细规定,提高了巡视工作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初步形成了巡视工作的制度体系;为加强党中央对巡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2009年中央决定把过去的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改名为中央巡视组,并成立了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这一名称的变化充分说明了巡视组派出的主体不再是纪委和组织部,而是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巡视监督权威进一步得到提升;2010年全军巡视工作试点部署暨干部培训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意味着巡视工作开始向军事系统拓展。此阶段,巡视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随着专门规范巡视工作的法规相继出台,巡视制度在党的建设总布局中的定位也越来越清晰。

革命与创新阶段(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党的巡视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巡视工作的方针、定位、体制机制、范围和方式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巡视制度经此革命性锻造在力度、强度、效能上得到了大幅提升。在巡视工作方针上,将“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新时代巡视工作的方针,把发现问题作为巡视工作的生命线,把解决问题作为巡视工作的落脚点;在巡视工作的定位上,突出政治巡视的重要性,要求巡视工作要紧紧聚焦于“两个维护”,核心在于监督下级党组织履行职责的情况,不能把巡视等同于一般的业务检查、工作督察;在巡视工作体制机制上,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实现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巡视工作稳步推进的基础上,中央决定在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委员会建立巡察制度,不断探索监督工作向基层延伸的途径。同时,两次修订修改《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及时将政治巡视、中央和国家机关巡视、市县巡察等实践创新转换为制度成果,推动巡视工作方法、体制、机制与时俱进。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46项配套规定,对巡视过程每个环节、每个步骤的工作内容、要求和标准实施固化,形成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的流程体系;[7]在巡视工作范围上,实现了对地方、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一届任期内巡视的全覆盖;在巡视工作方式上,实现了常规巡视与专项巡视相结合,灵活采用“回头看”“机动式”“点穴式”的巡视方式。实现了巡视组组长、巡视对象、巡视组与巡视对象关系“三个不固定”,一次一授权,不搞“铁帽子王”。

二、党的巡视制度百年演变的基本逻辑

党的巡视制度在百年发展历程中遵循着自己独特的逻辑,既有对过去一个时期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回归,也有对新时期新阶段实践创新的集纳与总结。

始终立足于巩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巡视的权威来自于党中央。作为党的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一种领导方式,巡视的目标任务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民主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比较分散,上下级党组织沟通联络不顺畅,督促各级党组织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工作计划、克服“山头主义”、强化组织联系成为巡视工作的首要任务。如1931年发布的《中央巡视条例》就规定巡视员“要考察各地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党领导的群众组织工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级党组织体系严密完备,巡视工作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各种专项检查确保各类运动在党的领导下顺利开展,并对运动中出现的偏差及时予以纠正。如1962年中央派出工作组到农村进行蹲点调研,推动清账目、清工分等运动的开展,及时查处发生在普通百姓身边的腐败行为。改革开放后,基于党员干部违反党纪、经济犯罪现象日益增多,巡视成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这种自上而下的监督方式有效弥补了“同级监督太软”的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在发挥反腐利剑和监督利器功能的同时更加聚焦于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通过巡视,发现了各级党组织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选人用人、落实管党治党责任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深层次问题,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巡视反馈的结果加强了整改监督,清除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风险和隐患。

由部分覆盖向全覆盖演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全覆盖要求通过构建全方位监督的格局,将监督覆盖到国家治理、管党治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覆盖到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监督,以消除权力监督的真空地带。[8]只有做到全覆盖,巡视监督才能真正实现零容忍。党的十八大之前,巡视的范围并不明晰。如2009年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仅仅将下级党委、同级政府、人大常委会、政协等单位领导班子纳入到巡视对象中。期间,巡视工作的覆盖面虽在逐渐拓展,但一些重点领域、组织仍未覆盖到位。如中央和国家机关、国有企业、检察院法院系统的党组织巡视工作没有开展起来,且一届任期内巡视次数有限,并没有实现对各种类型党組织的监督全覆盖,部分公职人员觉得巡视似乎离他们很远。[9]基于此,2015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规定中央巡视组除了巡视四套班子成员之外,还要对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和检察院的主要负责人,中央部委的领导班子成员、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金融企业的领导班子也都开展巡视,并在第十四条中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的巡视对象也作了相应的修改。据统计,在中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共进行了12轮巡视,巡视了277个党组织,对16个省区市开展“回头看”,对4个单位进行“机动式”巡视,中央巡视实现了全覆盖;在地方,到2017年4月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已顺利完成8362个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全面巡视任务,实现了本届党委任期巡视全覆盖。[10]在党的十九大后开展的第一轮巡视中,首次将沈阳、大连等10个副省级城市党委和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党组主要负责人纳入巡视监督范围。当然,巡视“全覆盖”并不意味着巡视“啥都管”,巡视必须突出重点,善于抓住“关键少数”。巡视监督的对象虽然是某一地区、某一领域、某一部分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但重点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和班子成员。

体制机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改革开放前,巡视工作仅仅作为管党治党的一种非常态化机制而存在,运作不规律,且曾因外部环境变化而中断。改革开放后,巡视工作逐渐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道路。一是巡视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2009年,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明确了巡视工作的机构设置、工作程序、人员管理、纪律与责任。根据形势与任务的变化,中共中央又先后于2015年和2017年两次修订、修改《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对巡视工作流程进行优化。2010年4月,中纪委和中组部联合印发《关于被巡视地区、单位配合中央巡视组开展巡视工作的暂行规定》,以进一步完善巡视制度,促进被巡视地区、单位配合中央巡视组工作,保证巡视工作顺利开展。2017年,中央办公厅印发新修订的《被巡视党组织配合中央巡视工作规定》,对被巡视党组织的义务作出详尽规定,并把该规定的层级由部门法规上升为中央党内法规,以便于在实践中操作执行;中央巡视工作領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也分别印发了《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中央巡视组工作规则》《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规则》等配套制度,中央巡视办先后制定了46项工作制度和10多项协同工作体制,形成了覆盖巡视工作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11]2019年,中央巡视机构制定了巡视报告问题底稿制度,要求凡是写进报告的问题都要有具体的人和事作支撑,特别是对重大问题的定性判断,既要有面上情况的总体分析,也要有典型事例和数据支撑。二是巡视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之初,巡视组人员往往是因事而设,临时抽调,这种不固定的形式虽然有利于开展监督工作,但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巡视队伍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巡视组选拔人员主要强调工作经验,即选拔一部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同志参加巡视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强化巡视机构队伍。2018年,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央巡视工作规划(2018-2022年)》,从加强政治建设、加强能力建设、加强作风建设、从严监督管理、发挥巡视熔炉作用等五个方面对新时代加强巡视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提出巡视干部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准确把握政治和业务的关系,掌握所监督领域专业知识,进而增强巡视监督专业本领;探索建立“巡视后评估”等制度,坚决防止“灯下黑”;把巡视岗位作为发现、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突出政治标准,按照“三个不固定”“一次一授权”原则,选好配强巡视组组长;建立巡视人才库,严把入口、畅通出口,增强队伍生机活力。[12]三是巡视工作的透明度不断增强。长期以来,巡视工作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社会知晓程度很低,巡视开展、巡视反馈、巡视整改情况几乎很少向社会公众通报。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规范化、公开化程度逐步提升,巡视组从进驻有关单位之始就主动公布联系方式,巡视反馈采取“签收制”①“双反馈”②等形式,巡视整改采取“双报告”③形式。各类媒体也加大了对巡视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中纪委等单位还制作了专题片《巡视利剑》,向社会公布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在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映,人民群众对巡视工作的认同感日益增强。

从注重过程到注重成果  巡视既是治标之举,更是治本之策。尽管巡视不直接查办案件、不干预被巡视地区经济社会生活,但通过巡视可以发现一个地区、一个系统在管党治党中存在的结构性、深层次问题并助推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有学者认为,党内巡视制度实际上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发现问题是巡视制度的根本导向,成果运用才是巡视制度的关键环节。[13]过去一个时期的巡视工作往往更加侧重于“找问题”,而对于如何解决问题关注得不够,“一巡了之”的情况经常在一些地区出现。因此,要更好发挥巡视在党内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对巡视成果善加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巡视整改问题,把发现问题作为巡视的主要任务,把推动解决问题作为巡视的落脚点,在听取每一轮中央巡视组汇报工作的过程中都对抓好整改落实和成果运用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巡视巡察整改、督查落实情况报告制度。实践中,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承担起对巡视的日常监督职责,对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和线索进行科学研判、分类处置,违规违纪问题交给纪检监察机关,各级组织部门要把整改落实情况及时纳入领导班子的考核内容,形成制度约束。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把巡视日常监督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体教育联系起来,督促各级党组织把抓整改落实与履行职责使命有机结合起来,与深化改革、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结合起来,以确保巡视日常监督的效果。

三、党的巡视制度百年发展历程的现实启示

回顾党的巡视制度的百年发展历程,深入研究巡视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与经验,可以为推动新时代巡视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巡视的职责定位  政治巡视是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履行党的领导职能责任的政治监督,是巡视组根据派出党组织的授权,对接受巡视的党组织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政治巡视既是历史的,也是实践的、具体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巡视的内容虽较为宽泛,但更多地还是聚焦于经济事务上。改革开放后,巡视工作逐渐聚焦于党风廉政建设,但其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且经常承担各种任务,如评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甚至还承担选拔干部的职责。开展巡视工作时要走遍所有地级市,去工厂,看社区,GDP、区域经济发展等样样都管,结果题多面广、重点不突出。[14]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巡视要重点对一个部门领导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越来越聚焦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重点环节,围绕“一个中心,四个着力”①,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领域开展巡视,解决过去巡视过于宽泛的问题;围绕“六大纪律、四个着力”开展巡视,突出“纪在法前,纪比法严”的要求;围绕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紧紧把握政治巡视的定位,紧扣被巡视单位的职责使命,聚焦党组织履行职责状况开展巡视。

巡视的方法创新  面对复杂的党情国情,巡视制度只有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其利剑本色。1931年的《中央巡视条例》为巡视员开展工作提供了数十种方法;新中国成立之初到党的十八大前,巡视工作普遍采用的方法有9种,分别是听取被巡视地区、单位党委(党组)的工作汇报和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根据工作需要列席被巡视地区、单位的有关会议,列席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和述职述廉会;受理反映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问题的来信、来电、来访等;召开听取意见座谈会;与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其他干部群众个别谈话;调阅、复制有关文件、档案、会议记录等资料;对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民主测评、问卷调查;以适当方式对被巡视地区、单位的下属单位或者部门进行走访调研;对专业性较强或者特别重要问题的了解,可以商请有关职能部门或者专业机构予以协助。2017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规定巡视工作可以采取13种方式,分别为听取被巡视党组织的工作汇报和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与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其他干部群众进行个别谈话;受理反映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和下一级党组织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问题的来信、来电、来访等;抽查核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情况;向有关知情人询问情况;调阅、复制有关文件、档案、会议记录等资料;召开座谈会;列席被巡视地区(单位)的有关会议;进行民主测评、问卷调查;以适当方式到被巡视地区(单位)的下属地方、单位或者部门了解情况;开展专项检查;提请有关单位予以协助;派出巡视组的党组织批准的其他方式。实践中,从过去的常规巡视发展到现在的专项巡视、机动式巡视,“回头看”成为巡视监督的重要手段。“专项巡视”不搞面面俱到,紧紧盯住某个人、某件事来展开,可以提升工作效率,显得更加灵活。十九届中央第二轮巡视作为中央脱贫攻坚的专项巡视,也是巡视监督第一次围绕一个主题、集中在一个领域展开专项巡视。脱贫攻坚作为中央重大的政治任务,是中央重要政策之一,其贯彻落实情况直接影响到中央权威,把巡视工作的内容聚焦到这一问题上直接体现了巡视的政治属性。面对新阶段新理念对巡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探索运用多种巡视方式来开展工作,如把听取汇报与延伸了解相结合,巡视组听取汇报时要敏锐抓住一些典型问题,通过延伸了解表象抓住背后的本质问题;在个别谈话中要结合巡视任务和被巡视单位(地区)的情况制定谈话方案,有针对性地增列谈话对象,拟定谈话提纲,引导被谈话人聚焦主题进行谈话;在听取被巡视党组织汇报中要加强对汇报材料审核,提高材料质量,善于对材料背后反映的共性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在受理信访过程中尽量开辟多种渠道接受问题反映,对信访材料定期汇总,对一些重要信访件要及时提出办理意见;在调阅材料中要有针对性,不能搞“海量调阅”,明确调阅材料的范围,要关注目录、附件、原始材料、时间节点、关键词,在查阅会议记录过程中要特别留意一些重大决策是如何形成的,是否履行民主集中制的决策程序;在运用下沉调研开展巡视工作时要坚持以下看上找准责任,善于剖析典型问题等。

巡视巡察上下联动  当前,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但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基层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少数党员干部不守规矩、以权谋私、吃拿卡要、漠视群众利益的现象依然存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要充分发挥监督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目前来看,中央和省级巡视开展得较好,但市县巡察还存在一些短板。新时代,应推动巡视监督向基层延伸,实现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强化对基层党员干部履行公权力情况的监督,拓展群众参与监督工作的渠道,更加突出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礎。一是结合基层治理特点,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实情况、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等情况开展巡察。二是坚持顶层设计与因地制宜相结合,不搞“上下一般粗”“一刀切”,不把巡视工作的方法照搬到巡察工作中去,根据基层特点创新巡察工作方式,灵活采取“交叉巡察”“机动式巡视”等形式,破解“熟人社会”监督难题。三是探索实现巡视巡察工作联动运转。应加强党中央对巡视巡察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层层压实责任。2020年1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意见》为推进巡视巡察制度上下联动作出了顶层设计,对新时代实现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等作出了明确要求。

巡视监督与其他监督的有机贯通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一个各类监督主体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的体系,每一种监督形式的调适和演变都会对其他监督形式产生影响。要通过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把各种监督主体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形成功能上相互协调、程序上有序衔接、工作上相互配合的监督体系。巡视作为党中央和各级党委(党组)直接领导下开展的监督,具有政治性、权威性、主动性、融入性等特点,在整个监督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巡视监督只有与其他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一是实现巡视监督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监督的有机贯通。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在日常监督、受理信访中掌握了大量被巡视地区、单位的情况,将有效的信息提供给巡视组能够使其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将日常线索较为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的党组织列为专项巡视或“回头看”的重要对象,而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亦可通过巡视组暗中了解所联系地区的政治生态、问题线索;巡视组在前方,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在后方,要及时汇总分享信息,通报各自掌握的新情况,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对被巡视地区党员干部进行审查调查的,要及时向巡视组通报;[15]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对巡视组移交的线索要及时查办,把一个地区(部门)巡视整改情况列入日常监督的重点内容,积极回应社会关注。可以说,巡视是政治体检,体检中发现的毛病交给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由其通过监督检查、审查调查等手段去查找问题根源所在,分类施策采取不同措施去解决。二是实现巡视监督与派驻监督的有机贯通。派驻机构对驻在部门的日常运作情况、廉政风险点掌握得比较全面,被称为“不走的巡视组”,在巡视前,派驻机构可以根据日常监督了解到的情况,对巡视组提出关于巡视对象、重点的意见建议,使巡视工作更有针对性;在巡视过程中,巡视组遇到的相关情况可以及时与派驻机构进行沟通协商,研究对策;在巡视结束后,派驻机构通过督促驻在部门党组织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强化对被驻在部门巡视整改的日常监督,可以实现监督的常态化。三是实现巡视监督与群众监督的有机贯通。据不完全统计,十八届中央12轮巡视共处理来信来访近160万件次,与党员干部和群众谈话5万余人次。新时代,应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接受来访制度建设,明确来信来访受理范围、畅通接受举报和反映的渠道,明确检举控告人权利,完善人民群众监督的途径,注重运用信息技术保障党员和群众反映问题的权利。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广泛性、方式多元性、过程公开性等特性使其逐渐成为反腐“利器”,在开展巡视监督过程中应加强宣传工作,合理利用舆论监督资源,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以高质量巡视助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个时期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着党的领导如何融入现代企业治理、中管高校如何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理念、央企如何突破“卡脖子”技术上的瓶颈等诸多挑战。通过巡视能够发现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进而强化整改。一是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被巡视地区的党组要把巡视整改作为检验“四个意识”的试金石,切实扛起整改责任,层层传导压力,不能简单地把整改任务推给纪检监察机关或者组织部门。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开展巡视,坚持全面整改与重点整改相结合。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日常监督,通过调阅资料、实地调研督导、约谈函询、参加民主生活会等方式加强经常性督促检查;组织部门要把督促整改与选人用人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巡视结果作为干部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以高质量巡视推动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要强化对巡視整改的问责,对拒不整改、应付交差、企图蒙混过关的,要严肃追责问责。三是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的有机结合。对于巡视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要通过创新思路、举措、机制,完善制度,优化权力运行的流程,促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6]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9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52-654.

[3][4]胡云生.1949-2019: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述略[J].中州学刊,2019,(7):126,127.

[5]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文献选编(第三卷)[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384.

[6][7]黎晓宏等.金融反腐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7:275,283.

[8]王希鹏.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基本经验与推进路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6):99.

[9]于学强.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建设:进程、特点与评判[J].党政研究,2020,(4):65.

[10]姜洁.十八届中央巡视实现全覆盖[N].人民日报,2017-06-23(01).

[11]白广磊,侯逸宁.为推动巡视工作向纵深发展提供制度保障[J].中国纪检监察,2017,(17).

[12]中央巡视办负责同志就学习贯彻《中央巡视工作规划(2018-2022年)》答记者问[J].中国纪检监察,2018,(4).

[13]蔡文成.传承与创新:党内巡视制度的历史性资源及创造性转化[J].理论与改革,2020,(3):45.

[14]王岐山.发挥巡视监督作用 助力全面从严治党[N].人民日报,2015-08-21(02).

[15]李小中,王明生.新时代党内巡视制度的功能及完善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9,(6):83-84.

[16]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巡视整改落实是“四个意识”的试金石[N].人民日报,2018-11-02(06).

(责任编辑:刘亚峰)

The Centennial Development Course and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of

the Inspection Syste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Jiang Jing

Abstract:As a strategic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inner-par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Facing the situation and tasks of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 in different periods,the party's inspection system ha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stages of germination and start-up,hesitation and twists,restart and optimization,deepening and improvement,revolution and innovation.Over the past century,the party's inspection work has always been based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party's centralized and unified leadership,gradually realized standard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completed the evolution from partial coverage to full coverage,and put more emphasis on treating both the symptoms and the root causes.In the new era,we should further clarify the responsibility orientation of the inspection system,innovate the methods of inspection work,adhere to the linkage of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promot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with other forms of supervision,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ability with high-quality inspection.

Key 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nspection;inspection system;inspection work;political supervision

猜你喜欢
巡视组中央党组织
对6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巡诊”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十一届省委第三轮巡视12个巡视组首批进驻完毕
党组织在正式党员减少为3人以下时如何开展工作?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1)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三挂钩”管好村党组织书记
巡视组吃过哪些“苦头”
县里来了巡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