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体化谈运动能力特点及其个体差异

2021-08-09 04:55于素梅
中国学校体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专项水平运动

于素梅

从不同的角度看运动能力时,都可归纳和总结其特点,但角度不同,特点呈现的侧重也不同。如果从一体化的角度看,运动能力的特点能够更加全面和系统地梳理,且不同的个体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研究和探讨一体化视域下的运动能力特点及其个体差异,不仅能从理论上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更能指导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向纵深推进。

一、一体化视域下的运动能力特点与分析

在一体化视域下对运动能力特点深入分析时,呈现出了基础性、可塑性、阶段性和等级性等特点。

1.运动能力具有一定的“基础性”

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专项运动,都以基本运动能力为基础。行走、奔跑、跳跃等基本运动能力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其质量。基本运动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满足生活对运动所需。如,日常生活中需要跨越某一障碍时,跳跃能力越强者越容易完成。就基本运动能力对专项运动的基础性作用发挥而言,由于任何一项专项运动都需要基础运动作保障,因此,基本运动能力强弱直接对专项运动的参与起着关键性作用。如,跳跃能力决定着跳起抢篮板球的能力大小,也同样对排球的跳起扣球、拦网成功与否等有着直接的影响。运动能力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對其的施教和学、练、赛等活动的开展,以便提高基本运动能力发展水平,更好地发挥其基础作用。

2.运动能力具有相对的“可塑性”

无论是基本运动能力,还是专项运动能力,都具有相对的可塑性。所谓可塑就是可以通过后天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塑造。运动能力的可塑性特点,集中表现在可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少到多地建立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运动能力。运动能力的有无、强弱、多少的变化,实际上是一个递进且逐渐完善和丰富的过程,各自之间有着明确的区分度。如,有与无、强与弱、多与少之间都有着较大的区分。在人们不断追求运动能力的有、强、多的过程中,能力递增了,其运动状态也发生着质的变化,最终能够使目标的达成度提升。当然,这种可塑性也受多种因素影响,因为,可塑性只是运动能力固有的特点,关键还在于如何塑造,即如何使学生从某一能力状态过渡到另一能力状态,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运动能力的形成与递增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随意达到的,而是需要系统设计、认真策划,有针对性地科学实施才能达到理想效果的。运动能力的可塑性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满足学生运动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需要。

3.运动能力具有递进的“阶段性”

运动能力是有阶段性的,这种阶段性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基本运动能力方面总体上呈现随学段的提升而提升的规律,不同学段的学生因所学内容不同,身体发育、认知特点、动作发展和素质发展敏感期不同,随学段提升的基本运动能力表现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需要各学段的基本运动技能教学既要难度适宜,更要明确递进的规律与方式方法;二是专项运动随着内容难度的增加,其能力表现也呈现递进的阶段性。在一体化背景下,体育课程必修选学的专项内容更恰当的呈现方式,是满足不同区域学校、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需要,呈现由易到难的模块化分布,每个模块的学习都应达到对应的运动能力水平。因此,专项运动能力自然会随着模块的递增而升级,这种阶段性要求模块的划分要明确,模块的教学要能指向专项运动能力的达成,即要教到位,否则难以体现专项运动能力递进的“阶段性”特点。

4.运动能力具有强弱的“等级性”

上文谈到的运动能力所具有的递进的“阶段性”,重点聚焦不同学段和发展阶段所呈现的能力水平,体现因进阶而不同。相比较而言,运动能力具有强弱的“等级性”,重点是指同一运动能力发展阶段或发展水平中,因不同群体能力强弱有区分,可以划分为优、良、中、差不同的能力等级。既可以用于区分不同群体之间的能力差异,也可以对同一个体的能力状态做基本定位,能为进一步提升能力水平确定目标。然而,无论是基本运动能力还是专项运动能力,要判断其强弱,都需要有明确的标准,否则就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一体化体系初步研制了基本运动能力评价标准、专项运动能力评价标准,能够为判断学生在各阶段所达到的运动能力水平提供重要依据。要使学生达到较强的能力,体育课程需要一体化,尤其是课程系统有效的实施至关重要,把握好教会、勤练、常赛对运动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一体化视域下的运动能力个体差异与分析

不同群体的运动能力是有一定差异性的,笔者对具体差异做如下分析。

1.运动能力的形成速度有快慢之分

学生有差异是绝对的,没有差异是相对的,学生的差异性在运动能力的形成方面也有快慢之分,这种区分实际上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环境条件、学生体能与技能基础、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因此,运动能力形成速度快慢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同时也是复杂的。这种多元化与复杂性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运动能力形成速度,而且会因为非学生自身因素的客观或外界因素带来不公平,或难以达到公平的结果。如,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差异,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能力强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正向。基于此,为了加快学生的运动能力形成,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另外,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运动能力形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条件优越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参与度和学练效果,因此,不断优化教学条件,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学生运动能力的形成速度。此外,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发展水平,以及自身特点和学习态度等,都与运动能力的形成有着较大的关联性。所以,强化个人发展的多元化提高,能不同程度提高体育学习实效性并直接影响运动能力的形成。

2.运动能力的表现水平有强弱之别

关于运动能力的强弱,不仅在同一等级不同学生中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而且,同一个体在不同水平阶段也有强弱之分。具体而言,不同个体的运动能力强弱差异性,最大之处在于对运动技能的掌握阶段应有一定区分,技能越牢固,所形成的运动能力就相对越强,反之亦然。因此,在教育教学中,需要重视不同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与掌握的促进,因为运动技能水平能为后续形成的运动能力奠定基础。当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明显时,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式,有必要的时候需采取分组教学进行因材施教,否则会影响一部分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进而影响运动能力形成,其能力强弱也因此而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之间的运动能力有强弱之别是绝对的,没有差别则是相对的,而对一名学生而言,其运动能力的强弱是动态的,是不断从弱向强过渡的过程,一旦形成了或者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水平后,通过学、练、赛的合理组织,以及个人提高积极性和在各种活动中的参与度与实效性,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会呈现由弱到强的规律性发展。因此,强弱有别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由弱到强地转变,把握好转变的过程与方法,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运动能力的拥有数量有多少之差

学生所具有的运动能力在数量上也会有多与少的区分,即有的学生所具备的运动能力较为全面,有的则有一定的局限性。运动能力可以划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其中,基本运动能力包含行走能力、奔跑能力、跳跃能力、投掷能力、滚翻能力、攀爬能力等;专项运动能力根据项目不同而分类丰富,如,篮球运动能力、足球运动能力、武术运动能力、游泳运动能力等。所以,就不同的學生而言,有的可能表现出既具有较强的基本运动能力,同时有一定项目的专项运动能力;有的基本运动能力突出,但专项运动能力发展不到位;有的基本运动各项能力表现不突出,但可能在某一专项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强。基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所以,学生在基本运动和专项运动方面的能力需要共同加强,且能力要全面,这不仅说明教会的程度和水平相对较高,而且还能对学生未来乃至一生的发展有着较好的促进。

4.运动能力的持续时间有长短之辨

运动能力一经形成,并非永恒不变,而是根据后续对运动的参与以及运用情况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具体表现在运动能力持续时间上,即不同的个体运动能力持续时间会有长短之差。运动能力的持续时间长短与诸多因素有关,首先,运动能力形成后假如能够经常持续性地强化练习,不仅运动能力会加强,而且能长期保持,相反,如果不练,运动能力则会逐渐弱化。其次,已经具备了一定运动能力者,假如有特殊原因,如,发生运动损伤,且为陈旧性或慢性损伤,在治疗期内参加运动时,其运动能力就会明显减弱,根据损伤恢复的情况,运动能力的呈现水平也各有不同。最后,运动能力丰富程度也在一定呈上决定着运动能力的持续时间长短,运动能力表现越突出,形成的运动能力类型越多,总体上看,运动能力的持续时间也会相对越长,反之亦然。因为运动能力具有正迁移作用,运动能力形成的类型越多,其能力的叠加效应会使其持续时间更长。因此,应鼓励学生掌握相对较更多的运动能力,如,通过进一步强化练习达到2项以上运动能力等。总之,由于运动能力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会发生一定改变的,应强化到位能持续向正向发展,把握运动能力变化规律,力求其更持久并不断提升。

[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学生运动能力等级标准与测评系统研究”(课题编号:20ATY008)]

猜你喜欢
专项水平运动
张水平作品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35
疯狂的运动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