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嘉和济源方言Z变韵的形成与演变

2021-08-09 09:52支建刚
现代语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演变

支建刚

摘  要:王洪君曾对获嘉方言Z变韵的形成进行了构拟,其方案2简洁有效,表面上不规则的Z变韵可能是在更早期的单字韵基础上形成的。除了描写上的差异外,几十年间获嘉和济源方言的Z变韵都在发生由长音节向正常音节的变化。获嘉方言中,部分Z变韵由撮口呼变读齐齿呼,部分Z变词产生特殊音变;而济源方言中,Z变韵现象处于萎缩状态,个别Z变韵由于韵律和重音的关系发生了长音特征移位现象。

关键词:获嘉方言;济源方言;Z变韵;形成;演变

一、引言

Z变韵的合音与合音后的再演变是Z变韵研究中的一个难点,目前,除了端木三[1]和王洪君[2]曾经对济源和获嘉方言的Z变韵合音过程进行过讨论外,再无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拟对获嘉和济源方言的Z变韵合音过程进行补充论述,同时,对贺巍[3]、[4](P15)与我们2011年实地调查结果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文中所用豫北晋语材料,除特别指出的,均为笔者实地调查所得。

二、获嘉方言的Z变韵

(一)获嘉方言Z变韵的形成

贺巍描写的获嘉方言Z变韵母与单字韵母的对应情况[4](P15),如表1所示:

表1的对应情况包括规则对应(规则交替)和不规则对应(不规则交替)两种。规则对应是指单字韵与Z变韵的开合齐撮一致的情况,至于音节长短变化、韵尾特征的添加、移位和失落等,则是单字韵与Z后缀合音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规则对应是指开口呼、合口呼的单字韵与齐齿呼、撮口呼的Z变韵对应。

王洪君先生[2]、[5]运用内部拟测法和历史比较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即首先利用规则Z变韵与单字韵交替的模式,推测不规则Z变韵的单字韵形式,都拟测出开/合口、齐/撮口两种可能(除一例外);然后,从周边方言的实际读音对拟测的情况进行验证。整篇文章的核心思路在于,基于前中元音韵腹可能使开合转齐撮的音变条件,或者是不规则Z变韵的单字韵在Z变前就读齐齿呼或撮口呼了,或者是不规则的Z变韵在Z变长音阶段由开合转为齐撮。我们利用历史比较法对其进行补充论述。

1.两种拟测的对比

王洪君[2]、[5]反推的单字韵形式与不规则Z变韵的派生过程如下:

①(ai,苔盖)*?→*??u→*i??u→io 或*i?→*i??u→io

②(??,麦虱)*??→*??u→*i??u→io 或*i??→*i??u→io

③⑤(ei,被痱苇)ei→*e?u→*ie?u→i?ou 或*i→i?ou

④⑥(?n,盆根蚊)*en→*e??→*ie??→i?? 或*ien→i??

⑦(uai,筷)*u?→*u??u→*y??u→yo 或*y?→*y??u→yo

⑧(uei,穗)uei→*ue?u→*ye?u→yu 或*y→*y?u→yu

⑨(u?n,棍孙)*uen→*ue??→*ye??→y?? 或*yn→y??

⑩(u?,粽) y?→y??

我们将左边的拟测称为方案1,将右边的拟测称为方案2。两种方案的特点如下:

第一,方案1演变环节多,演变过程漫长;方案2演变环节少,演变过程简短。但这不是方案优劣的重要衡量标准。

第二,对于获嘉方言而言,方案1的前化主元音只是提供了间接可能性,而方案2则提供了关键节点。

第三,两种拟测对证据的要求有所不同。首先,方案1要求的证据更多;其次,二者对关键证据的要求不同。

比如①中,方案1需要[??u]和[i??u]两个Z变韵作为证据,而且最关键的是在于找到方言中的Z变韵[i??u],而方案2的关键证据在于找到周边方言中的单字韵[i?]。虽然方言中前中高韵腹的前面容易增生i介音,但是综合考察所有Z变区方言,都未发现Z变韵[i??u],关键证据缺失。方案2则可以在周边方言中找到证据,例如:蟹开一、蟹开二在离石方言中的白读为[i?][6],“盖”在闻喜方言白读中说[ki?][7](P64)。②也是如此。

③⑤中,方案1充分利用了单字音系中的[ei],但周边方言中均无Z变韵[e?u]和[ie?u]。方案2“*i→i?ou”则可以在Z变区内轻松找到证据。获嘉南邻原阳方言中,“非飞妃肥匪废肺痱费”等字读[fi][8](P949);隔新乡县而望的延津城关方言中,“匪肥废肺非费飞”等字也读[fi];西边的济源玉泉、济源坡头、济源王屋、济源下冶、济源邵原等方言中,“非飞肥匪费”等字或读[fi],或[fi]、[fei]并读。

④⑥中,方案1拟测的主元音前化的单字韵[*en],在豫北地区比较常见。例如“根”,我们调查的获嘉城关读[ke?44],其他还有辉县吴村[ke?55]、修武西村和修武岸上[kei55]、沁阳常平[ke?41]、温县番田[ke?55]、济源坡头[kei34]、济源王屋[ke?55]等。但[*e??][*ie??]两个主元音前化的Z变韵环节,在豫北方言中却见不到。即使有主元音前化的单字韵或Z变韵,能否产生i则很难确定;但方案2还是有周边方言支撑的,例如“根”:河津[t?ie?],闻喜[kie?i?],万荣[t?iei][9](P136)、[7](P85)、[10](P18)。方案2的弱點在于单字韵有i介音的字还太少。

⑦中,方案1缺少现实方言的支撑,没有Z变韵[u??u][y??u]作为证据。虽然“邻近方言也有蟹合二韵腹高化为中元音并且单化的例证,如‘拐晋城ku?,‘块陵川k?ue白,k?u?e文”[2]。但是,最关键的是没有由[u??u]向[y??u]变化的实证。方案2的关键在于单字韵,离石方言中“筷”读[k?y?]、“拐”读[ky?][6],中间演化环节[y??u]则不用多去考虑。

⑧中,方案1,获嘉方言中有单字韵uei,但是后面环节缺少现实方言的支撑,没有[ue?u][ye?u]作为证据。而方案2单字韵为[y]的情况则多见于晋南方言中。

⑨的情况与④⑥相同。方案1缺少现实方言的支撑,没有主元音前化的Z变韵[ue??][ye??]作为证据。方案2有方言支撑,例如“孙”:河津和临猗[?ye?]、永济[yei]、运城[yei?]、灵宝[?y??][9]、[11]、[12]、[13]、[14]。存在的问题也是此类单字韵辖字太少。

综合来看,方案1间接漫长未必有效,方案2简洁而有效。我们认为,表面上看似不规则的Z变韵可能是在更早期的单字韵基础上形成的。

2.关于获嘉方言“婶”的读音

贺巍先生曾留有一个小问题:“[?n]韵‘婶[??n53],‘婶Z[???53]是例外,也许是‘婶娘的合音,要进一步研究。”[4](P16)历史比较法认为,语言演变在时间地域上是不平衡的,一些在某个方言点已经消失的形式,很可能保留在邻近的方言中。其实,“婶Z”[???53]并非“婶娘”的合音,而是实实在在的Z变音,这在周边方言里可以得到验证。离获嘉不远的辉县南村方言中,咸山深臻摄字的Z变韵合一,都读[??? i??? u??? y???]韵。例如:

篮Zl???53︱扇Zs???13︱老汉Zlɑo44 x???21︱簪Z

t????42︱辫Zpi???13︱钳Zt??i???53;

剪Zt?i???53︱帘Zli???53︱缎Ztu???13︱椽Zt??u???53︱院Zy???53;

盆Zp????53︱嬸Z????53︱妗Zt?i???13︱药引Zy??3 i???53︱木头棍Zmu13 t?ou0 ku???13︱蚊Zv???53。

因此,获嘉方言的“婶Z”[???53],可能是与周边方言接触的结果。

(二)获嘉方言Z变韵五十年来的变化

贺巍收录的是1963年对获嘉方言进行调查的结果[4](P15),当时的发音人68岁。我们于2011年对获嘉城关方言进行了重新调查,发音人61岁。两次调查的时间相差48年,两个发音人的出生时间相差55年。半个世纪以来两次记音的差异,如表2所示:

在表2中,灰色背景的是半世纪以来Z变韵的差异(单字韵的差异,不在讨论之列)。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表2的右上角,贺巍所收录的单字韵[?]辖字较多,有“婆破车蛇哥河”等。作者另有说明,[?]拼[p p? m]略带[u]介音,是[p?? p??? m??][4](P10);我们认为,其内部有一定差异,可分为[??](哥河)、[u?](婆破)、[??](车蛇)三个单字韵。Z变韵[?o]只出现在舌根音声母[k k? x]后,实际可以归入Z变韵[o]。Z变韵[?o]只由“车蛇”类字生成。因此,贺巍的[?][o]与我们的[?? u? ??][?o o ?o]相比,Z变韵并无变化。第二,贺巍的入声韵有[a? ua? ya?][?? i?? u?? y??][?? i? u? y?]三套,我们调查时只有[a? ia? ua? ya?][?? i?? u?? y??]两套。

下面,我们就对比说明两者差异的特点和性质。

第一,两种描写存在的差异。

1.贺巍[y]韵的Z变韵为[yu][4],为规则Z变韵。例如:驴驹Zly31 t?yu33︱柳絮Zliou53 ?yu13︱半语Zpan13 yu53。我们调查的[y]韵的Z变韵为[yu]和[i?ou]。请看表3中获嘉城关及周边方言的情况:

今天获嘉城关方言的[yu]与[i?ou]是什么关系呢?首先,它们不是演变关系。半世纪前的[yu]是正常音节,而半世纪后的[i?ou]是长音节,前者不可能演变为后者。其次,温县番田方言的“驴驹Z”有两种说法:ly412 t?yu55和ly412 t?i?ou55。据两位发音人介绍,前者说的多,但多见于新派;后者说的少,但多见于老派。两种说法应该是来源不同的叠置关系。再次,邻近豫北的高平方言非帮系、知系字今读[i]韵母,例如:驹絮语娶虚区锯雨羽[15](P59)。Z变韵[i?ou]可能是在单字韵[i]的基础上生成的。由此来看,[yu]与[i?ou]很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单字韵。现在获嘉城关方言中的[i?ou]可能是与周边方言接触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发音人个体的差异。

2.贺巍[i?]韵的Z变韵为[io][4],例如:茄Z

t??io31︱菜碟Zts?ai13 tio31︱一截Zi?3 t?io31︱撇斜Zp?i??3 ?io31等。我们调查的[i?]韵的Z变韵为[i?o]。请看表4中获嘉城关及其周边方言的情况:

从上面各点的实例对比可以看出:第一,很多方言都有长音型Z变韵[i?o],部分方言已经由[i?o]向[io]变化;第二,个别方言变化较快,开始由[io]向[yo]变化。

3.贺巍[ai]韵的Z变韵为[io][4],例如:布袋Z

pu13 tio31︱鞋带Z?i?31 tio13︱台Zt?io31︱鳖盖Zpi??3 kio13︱孩Zxio31等。我们调查的[?]韵的Z变韵为[io]/[i?o]。请看表5中获嘉城关及其周边方言的情况:

冀的第五行为“绑腿带zpɑ?21 t?uei55 tio212”。综合来看,长音型Z变韵[i?o]已经濒临消失,很多方言要么说Z变韵[io],要么没有Z变韵说法,像鹤壁淇滨那样的情况很少见。

4.贺巍[??]韵的Z变韵为[o]/[io][4],例如:手折Z?ou53 t?o33︱大伯Zta13 pio0︱种麦Zt?u?13 mio33︱虱Z?io33。我们调查的[a?]韵的Z变韵为[o]/[i?o]。请看表6中获嘉城关及其周边方言的情况:

表6中,修武岸上的第三行为“记工折Zt?i21 ku?55 ts??o55”。对比来看,较为封闭的修武岸上保留了长音节Z变韵,较为开放的新乡平原都读正常音节,其他方言既有长音节又有正常音节,正处在变化当中。

5.贺巍[i??]韵的Z变韵为[io][4],例如:瞎瞎Z?i??3 ?io33︱油撇Ziou31 p?io33︱镊Znio33︱一捏Z面i?3 nio33 mian13。我们调查的[ia?]韵的Z变韵为[io]/[i?o]。请看表7中获嘉城关及其周边方言的情况(见下页):

可以看出,部分方言的Z变韵或读长音节,或读正常音节,如获嘉城关、获嘉徐營、延津城关、新乡小冀;部分方言只读正常音节,如辉县城关、获嘉亢村、修武城关。其中,获嘉亢村和修武城关又生出[yo]韵,其前身应该是[io]韵。总体来看,今天这部分Z变韵正处在变化当中。

第二,部分Z变韵由长音节变成了正常音节。

贺巍[y?]韵的Z变韵为[y??][4],例如:粽Z

t?y??13。我们调查的[y?]韵的Z变韵为[y?],例如:粽Zt?y?13。

第三,部分Z变韵由撮口呼变读齐齿呼。

贺巍[uai]韵的Z变韵为[yo][4],例如:筷Z

k?yo13︱线拐Z?ian13 kyo53︱一块Z面i?3 k?yo13 mian13。我们调查的[u?]韵的Z变韵为[io]。请看表8中获嘉城关及其周边方言的情况:

综合来看,获嘉城关及其周边方言既有全读[yo]或[io]的,也有[yo]与[io]并存的,这说明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认为,这种变化是因为[yo]比[io]发音拗口,失去撮口特征后就实现了演变。

第四,少数Z变韵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韵律和重音的关系发生长音特征移位现象。

1.贺巍[uei]韵的Z变韵为[yu]/[i?ou][4],例如:麦穗Zm??3 ?yu13︱苇Zui?ou53。我们调查出两个Z变韵[yu]/[iou],例如:玉蜀黍穗Zy13 ?u51 ?u0 ?yu34︱苇Z

v?iou51。“苇Z”的长音特征发生移位。

2.贺巍[un]韵的Z变韵为[y??]/[i??][4],例如:门墩Zm?n31 ty??33︱孙Z?y??33︱木头棍Zm??3 t?ou0 ky??13︱蚊Zui??31。我们调查的[ue?]韵的Z变韵为[y??]/[i?],例如:重孙Zt?hu?34 ?y??34︱木头棍Zm??3 t?ou0 ky??13︱门墩Zm?n53 ty??33︱蚊Zv?i?41。“蚊Z”的长音特征发生移位。

第五,部分Z变词产生特殊音变。

贺巍[?n]韵的Z变韵为[i??][4],例如:盆Z

p?i??31︱门Zmi??31︱摊份Zt?an31 fi??13︱玉蜀黍糁Z

y?3 ?u?3 ?u0 ?i??13。我们调查的[e?]韵的Z变韵为[i??]/[???],例如:盆Zp?i??41︱门Zmi??41︱摊份Z

t?an51 fi??13︱玉蜀黍糁Zy??3 ?u??3 ?u0 ?i??34︱婶Z

????51。“婶Z”的变韵略微特殊,应该是从[?i??]演变而来的。周边方言也有同样的情况,例如:获嘉徐营????53︱修武西村???512︱修武岸上s???51︱温县番田?i?51︱沁阳常平???i?512︱辉县吴村???51︱辉县上八里s???53/????53︱辉县城关s??52。

三、济源方言的Z变韵

(一)济源方言Z变韵的形成

根据贺巍的描写结果[3],济源方言Z变韵母与单字韵母的对应情况如表9所示:

从表9可以看出,济源方言不规则Z变韵与单字韵交替的情况如下:

①i?u(~?i)  ②i?u(~u?i)

③i?(~ai)   ④y?(~uai)

⑤i??(~?n)  ⑥y??(~un)  ⑦y??(~u?)

这些不规则Z变现象,在获嘉方言里都曾出现过。我们不再讨论。与获嘉方言相比,有些单字韵方面的证据在济源方言内部就可以找到,例如:贺巍描写的济源方言中的“裴~村”读[p?i31][16];我们在2011年调查的济源玉泉、济源坡头、济源王屋、济源下冶、济源邵原等方言中的“非飞肥匪费”等字,就读[fi];有些单字韵方面的证据,济源方言比获嘉方言更具有地缘上的优势。不过,综合来看,济源和获嘉方言生成Z变音的底层是一致的。

此外,[y y?]两单字韵对应的Z变韵为[y??],例如:小女Z?iau31 ny??53︱驴驹Zly31 t?y??44︱橘Z

t?y??44。这种变化经历了[y?u]→[y?u?]→[y??]的演变过程,因为合音后的[u]处于韵尾,常常容易弱化,“u?的唇部位的紧张很弱,与闭塞较松、无辅音性的?很接近”[17],进而演化为或被认定为?。

(二)济源方言Z变韵三十年来的变化

贺巍在1981年调查了济源城关(当时的县城)方言[3],我们在2011年调查了济源玉泉(市区)方言,两者的Z变韵对比情况如表10所示:

表中灰色背景的是30年来Z变韵的差异(单字韵的差异,不在讨论之列)。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p p? m]拼[u?],未调查出相关Z变韵。第二,我们调查的[??]韵的Z变韵为[?o],其出现条件为舌根音声母。没有调查出其他条件下的Z变词例。

下面,我们就对这些差异的特点进行分析和说明。

第一,济源方言的Z变韵现象处于逐步萎缩状态。

济源位于豫北晋语的最西端,再往西走就是山西垣曲。该方言的Z变韵数量比获嘉方言要少,贺巍调查时部分单字韵有Z变韵的[3],我们调查时已经没有相应的Z变韵。例如:[a ia ua]在济源玉泉、济源坡头、济源王屋、济源邵原、济源下冶等方言中都没有Z变韵,其东边的沁阳沁园、沁阳常平、沁阳紫陵、沁阳柏香也都没有。[y?][ei][?? i?? u??][y??]韵在济源境内都没有Z变韵。[u?][??][ye?]在济源玉泉没有Z变韵,济源境内其他方言点只存在极个别变韵。这些均说明Z变音现象在逐步萎缩。

第二,30年间Z变韵的变化主要是由长音节向正常音节的方向发展。

1.贺巍[i]韵的Z变韵为[i?u][3],例如:粉皮Z

f?n53 p?i?u31︱梯Zt?i?u44︱鸡Zt?i?u44。我们调查出的Z变韵为[i?ou],例如:椅Zi?ou53︱鸡Zt?i?ou44︱梯Z

t?i?ou44。一般认为,参与Z变合音的是具有后圆特征的[u],而[i?ou]中的[o]是长音和[u]综合作用产生的过渡音。再往前发展,就会成为济源王屋、济源坡头、济源邵原、济源下冶的[iou]。例如济源王屋:椅Ziou52︱鸡Zt?iou55︱鼻Zpiou212︱梯Zt?iou55。

2.贺巍[y]韵的Z变韵为[y??][3],例如:小女Z

?iau31 ny??53︱驴驹Zly31 t?y??44。我们调查出的Z变韵为[y?],例如:小女Z?iɑo53 ?y?44。30年间,Z变韵由长音节变成了正常音节。这个过程就实现了合音音值的音系化。

3.贺巍[?n]韵的Z变韵为[i??][3],例如:盆Z

p?i??31︱一份Zi?3 fi??13︱蚊Zvi??31。我们调查的[e?]韵的Z变韵为[i?],例如:(玉黍)圪糁Zk??3 ?i?212︱蚊Zvi?212︱婶Z?i?53。30年间,Z变韵由长音节变成了正常音节。

4.贺巍[un]韵的Z变韵为[y??][3],例如:孙Z

?y??44︱棍Zky??13︱一捆Zi?3 k?y??53。我们调查的[ue?]韵的Z变韵为[y?],例如:重孙Zt??u?212 sy?44。这属于正常演化。

5.贺巍[u?]韵的Z变韵为[y?][3],例如:粽Z t?y??13。我们调查的“粽”字与“粽Z”说法一样,都为t?y?13。长音节变成了正常音节。

6.贺巍[i?]韵的Z变韵为[i?u][3],例如:毛栗Z

mau31 li?u44。我们调查的[i??]韵的Z变韵为[iou],例如:毛栗Zmɑo212 liou44。这个变化经历的过程应该是:[i?u]→[i?ou]→[iou]。

第三,个别Z变韵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韵律和重音的关系发生长音特征移位现象。

贺巍[u?i]韵的Z变韵为[i?u][3],例如:床围Z t??ua?31 ui?u31︱苇Zui?u53。我们调查的[uei]韵的Z变韵為[iu],例如:锥Zt?u?iu44︱苇Zu?iu53。由于Z变程度的加深,长音特征发生移位。

第四,个别Z变韵的记录存在差异。

贺巍[i?]韵的Z变韵为[i?][3],例如:茄Z t??i?31。我们调查的[i?]韵的Z变韵为[i?o],例如:茄Zt??i?o212。今天济源玉泉的东邻都读长音节,例如:沁阳柏香t??i?o323︱沁阳常平t??i?o212︱沁阳沁园t??i?o323︱温县温泉t??i?o312︱博爱清化t??i?o323。济源玉泉的西邻都读正常音节,例如:济源王屋t??io212︱济源坡头t??iɑu41︱济源邵原t??i?423。济源玉泉正好处在由长音节向正常音节的中间过渡区。

四、余论

综合获嘉和济源方言Z变韵的历时差异情况来看,有些是半世纪或30年以来的自然演变所致,有些则是不同描写结果的差异。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带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在进行某个方言现象的历时对比时,要考虑不同时间不同调查者描写结果的差异,这个因素可能会干扰和影响历时对比的结果;第二,即便是共时的方言现象,也应该鼓励多维和多人描写,进而对比不同描写结果,才能发现和接近语言现象的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San Duanmu(端木三).A formal study of syllable, tone,stress and domain in Chinese languages[D].Cambridge,MA:Ph.D dissertation,MIT,1990.

[2]王洪君.获嘉方言Z变韵中蕴涵的时间层次[A].石锋,潘悟云编.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庆祝王士元教授六十五岁华诞[C].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

[3]贺巍.济源方言记略[J].方言,1981,(1).

[4]贺巍.获嘉方言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王洪君.汉语非线性音系学——汉语的音系格局与单字音(增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李小平.山西离石方言音系[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4,(4).

[7]李雅翠.闻喜方言研究[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5.

[8]陈章太,李行健主编.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9]史秀菊.河津方言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4.

[10]吴建生.万荣方言志[M].《语文研究》编辑部,1984.

[11]王临惠.临猗方言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12]吴建生,李改样.永济方言志[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0.

[13]吕枕甲.运城方言志[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1.

[14]包旭玲.河洛地区方言音韵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5]白静茹,原慧艳,薛志霞,张洁.高平方言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16]贺巍.济源方言同音字汇[A].贺巍.官话方言研究[C].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

[17]王洪君.從山西闻喜的小方言差异看Z变音的衰变[J].语文研究,2004,(1).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Z Type Sound in Huojia and Jiyuan Dialects

Zhi Jian-ga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Exchang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Abstract:Wang Hongjun reconstructed the formation of the Z type sound in Huojia dialect. We consider programme II concise and effective, the seemingly irregular Z type sound may have been formed on the basis of earlier final of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In addition to the differences in description, the Z type sound in Huojia and Jiyuan dialects has changed from long syllables to normal syllables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part of the Z type sound in Huojia dialect have changed from cuokouhu(撮口呼)to qichihu(齐齿呼), some words with Z type sound have special phonetic changes. While the Z type sound in Jiyuan dialect is in a shrinking state; due to prosofy and stress, long tone feature shift occurred in a few Z type sounds.

Key words:Huojia dialect;Jiyuan dialect;Z type sound;formation;evolution

猜你喜欢
演变
平顶山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浅谈汉族姓氏文化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浅谈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服饰的演变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民国书籍插图艺术风格的演变研究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