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力量

2021-08-09 02:23杨晨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7期
关键词:力量

杨晨

“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坚强。”

—林徽因

提到林徽因女士,你想到了什么?是她与男人之间纷扰的感情纠葛,还是因为姣好面容身边围绕不断的闲言碎语?即便是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对女性形象的认知还是普遍停留在教条死板的原始阶段。社会的关注淡化了她们为中国各行各业做出的奉献与牺牲,我们只相信在根深蒂固的媚俗思想下,一名女性的价值永远离不开爱与被爱的红尘琐事。

我十分欣赏《小妇人》中的一句台词:“女人,她们有思想,她们有灵魂,还有心灵。她们有抱负,她们有才华,还有美貌。我非常讨厌人们说女人只适合去爱。”虽然女性的力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男性的身体力量,但它是磅礴的、旺盛的、坚韧的,是可以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新鲜血液的独特力量。“所以什么是女性力量?什么是美?”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女士告诉我们—男女平等,女性的力量来自女人对女人的帮助,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西藏军区女子战炮班班长袁远女士告诉我们—女性的力量来自每一次训练中的勇敢无畏,我们可以在艰苦的环境下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UFC女子草量级世界冠军张伟丽女士告诉我们—女性的力量来自格斗赛场中的全力以赴,我们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光芒万丈;中科院院士张弥漫女士告诉我们—女性的力量来自对自然科学事业的高度热情,我们可以潜心钻研,不惧外界权威打压,用实力堵住嘲讽耻笑的嘴;话题下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朋友告诉我们—“女孩子也不一定要捧个铁饭碗才算成功。”“是谁说只有瘦才好,胖点就不好啦?”“对嘛,做人呀,当然是快乐最重要。”“女生并不是生来柔弱,很多时候也能独当一面。”“我们可以温柔似水,水善万物,也可以猛烈进攻,所向披靡。”“人生短暂,我们怎么能让别人告诉我们该怎么活呢?除了你,没有人可以给你设限。”虽然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归根结底只有一个相似的答案—不给自己设限,不惧性别歧视,不自我否定,不畏强权暴力,在每一个默默无闻的日子里翩翩起舞,既能抬头望向天空的月亮,也能低头看见脚下的六便士。我想这就是属于你的女性力量,我的女性力量,她的女性力量。

我曾是一名胆小懦弱的女孩。由于害怕父母、老师的责备,我习惯用沉默来逃避真实的想法;由于恐惧大型活动中观众的议论,我鲜少积极参与其中和表现自我;由于拒绝一切新鲜事物带给我的不安与未知,我在懊悔中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本可以抓住的机会。那时的我,会为自己是女生而感到自卑,因为自己没有男生强劲的力气,没有男生顽皮淘气的自由,没有男生与生俱来的自信,只为拼命迎合他人对女孩们温顺服从的喜爱。可这些性别的束缚带给了我什么?它们就像无尽的深渊令我不断陷入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除了在迷失中失去快乐,我一无所有。但立足当下,审视过往,如果没有这段低沉灰暗的经历,我也无法得到现在彻底清醒的认识—我开始质疑身边无故指责的批评,我开始面向人群,因不公而大胆自信地发声,我开始对未知领域的真理世界满怀探寻的热情。即便某些时候会因为所谓的“个性”失去传统意义的肯定,但只有我自己知道,那才是完全属于我的女性力量,是我重新活出的崭新模样。正如作家王小波在《黄金时代》所言:“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我不能决定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虽然已经觉醒的平权意识不断壮大着女性群体,可性别偏见从未在我们身边真正消失。一条交通事故的新闻视频下总会有高赞的几个评论调侃着“一定是女司机吧”“女驾驶员真不让人放心”“还是待在家里好好做饭吧”。这些发言者不痛不痒的评论不断强化着性别定式,带给女性观者心理强烈的不适。当一名女性分享在事业上成功的经验,或者拿到高学历、学位的喜悦,人们又会私下议论: “待事业成功,读到博士,都成剩女了,我是不会让我女儿这样的。”对他们而言,女性在事业和知识上不断获取的力量根本抵不过随着年龄增大在相亲市场的持续“贬值”。不知从何时起,结婚、生子、照顾家庭成为衡量一位女性在社会上成功与否的普遍标准;忍耐、贤惠、奉献自我成为评价一位女性在婚恋上优秀与否的合格要求。正是这些浅薄狭隘的思想,不断阻碍着女性对自我发展的投资与自身价值的肯定,以致很多选择随波逐流的人,最终在不惑之年幡然醒悟,不幸为时已晚,能得到的只有波伏娃笔下“女人的不幸就在于她受到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一切都促使她走上容易走的斜坡;人们非但不鼓励她奋斗,反而对她说,她只要听之任之滑下去,就会到达极乐的天堂;当她发觉受到海市蜃楼的欺骗时,为时已晚;她的力量在这种冒险中已经消耗殆尽”的糟糕结局。

“不怕遇到狂风暴雨/朝着梦想的目标奔去/努力闯/不退让/你和我一起乘风破浪/我们不卑不亢/永远乘风破浪。”回归女性力量的主题,近两年爆款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掀起了一波高涨的收视浪潮,三十、四十乃至五十加的女性冲破生理年龄的限制,走出事业发展的困境,紧握重新站上舞台的机会尽情绽放属于不同阶段独立女性的人格魅力和内在力量。抛开节目本身为吸引观众眼球所制造的噱头来看,从节目初心—“三十而立,骊色骏马,飞云踏海,我们关心成功,也关心失败,更关心每个人要面对的那座山;我们关心美好,关心热爱,更关心日新月异的未来努力与翻越;不馁与坚信,肆意笑泪,青春归位,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直挂云帆,乘风破浪”的立意亮点在众多毫无意义的娱乐综艺中无疑是独特新颖的精彩策划。

文艺工作者对女性意义的深度思考既逐步揭开社会对女性年龄潜在歧视的遮羞布,也让我们看到女性成长力和影响力的勃勃生机。打开“你太老”“不可能”“算了吧”的枷锁,撕下“妻子”“女儿”“母亲”的标签,每一位女性都应该首先成为自己—自爱、自律、自立、自强、自尊,不作为谁的附庸从属,仅仅作为独立个体可以带给社会的一支力量。万玛才旦导演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气球》通过拍摄一个发生在普通藏族家庭的故事,点明了传统和现代观念之间产生的冲突,同时也巧妙结合人物性格的变化和微妙细节的比较,表现出藏族女性对自身权利的维护和性别力量的觉醒。女主人公卓嘎因为意外怀孕,腹中胎儿被迷信的丈夫认为是死去的父亲转世,所以他坚决不允许她选择引产。这使已有三个孩子的清贫家庭雪上加霜,不可调和的夫妻矛盾使不想沦为生育机器的卓嘎开始尝试反抗,她希望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由自己決定这个孩子的去留。妹妹卓玛在出嫁后也因为姐姐的全力反对而隐忍、压抑感情,最后抱憾终生。影片让我们看到身处浓厚宗教信仰环境下的传统女性卓嘎对丈夫权威产生质疑,争取获得生育自由的同时却又阻挠妹妹寻求感情自由,看似与主线抽离实则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不禁发人深思—女性的力量于何时才能得到全国范围的广泛认可,当现实与信仰碰撞,我们需要以怎样的态度看待并尊重女性的选择?

僵化观念的转变任重道远,而在切实行动的过程中绝不是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一个集体的力量,一个组织的力量就能实现,它们需要的往往是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支持鼓励和舆论媒体的正确引导。社会应该培养成长中的女孩们那些无关性别,只关人类自身的一切美好的品质—勇敢、无悔、互助、刚毅、灵动、明亮、忠诚。“女权主义者在追求什么?”— “追求一个不需要呼吁女权的社会。”女权的权是“人权”不是“人拳”,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的敬畏和现实生活的思考,是男女平等的推动力量,是你我生而为人本该争取自身权利的理所应当。随着全国范围内女子学院的开办和女性学理论的创立,“女性解放”“父权制权力”“性别主义压迫与女性增强力量”成为课题并被纳入课程;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化进程、去性别化政策法规、国际妇女组织工作深入时代发展;女性与传媒、女性与解放、女性与婚姻家庭设置为高校必修科目,我们对女性个体的多层次研究不断尝试应用于改变男性主导的社会秩序下。这样一种颠覆传统的挑战,使女性团结的力量在此时更显珍贵。

“其实我们女性的权利,并不是说靠别人施舍给你,是你要真正做得比别人强,恰恰不喜欢要别人对我的同情,要靠自己的努力来让自己的生活好起来。”多年前,企业家董明珠女士的这番话带给我极大的触动。在物欲横流的繁华都市,人人都渴望过上低投入、高回报的安逸生活,可面对钱、权、名、利的话语权,大多女性会面临来自周边环境的多种诱惑。如果不能平衡内心的那台天平,弱者将永远成为弱者,说来不过是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写到这里,我始终希望尽我的微薄之力让更多女性看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挖掘我們本可以为自己、为社会、为国家贡献的那份力量,你不用活在“从来如此”的惯性思维中,毕竟“从来如此,便对吗?”“你认为的强者就是强者吗?”

温柔不是妥协,是岁月沉淀下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个人修养;安静不是胆怯,是在无人问津的日子里积攒力量的坚强品质。女性成长、女性力量、女性发展、女性地位等芸芸话题不是我们坐在电脑前随手敲下几句义愤填膺的评论,又或是因为彼此观点的不同而产生几场争执的骂战所能实际解决的客观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而当一个时代的思想无法追随这个时代的发展,每个人都应该思考这是否还能算进步。同样,我也讨厌以任何形式煽动性别对立、放大性别差异、表现性别优越等无理行为。我们之所以倡导看见女性的力量是呼吁社会群体在尊重和维护个人权利的基础上摘下有色眼镜,主动了解女性在成长历程中需要承受的非必要压迫与无缘由偏见,对女性的价值多一份关心,少一句质疑,多一种肯定,添一份理解。

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女孩在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下由衷地为自己的性别,为自己拥有的力量,为自己创造的价值感到自豪。

猜你喜欢
力量
不抱怨的力量
自然的力量
青年力量
坚持的力量
温柔的力量
爱的力量
“一个劲儿”的力量有多大
麦唛力量 (一)
聚集人大力量 帮扶困难群众
孤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