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脉动:地心探险记

2021-08-09 22:54陈婷
世界博览 2021年15期
关键词:冰洞峡湾冰岛

陈婷

冰与火在天寒地冻的北欧国度里相依相伴了千万年,在这些冰冷的外表下,其实有颗炙热的内心。旅行次数越多,越发着迷于那些犹如外星球般的荒芜感。生性安静、内心丰富的人,一定能享受并理解这孤独风景独有的迷人之处。

通往地心世界的入口

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位于大西洋中脊之上,冰岛这个国家最不缺的就是火山。这里多达30個活火山系,130多座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贯穿全岛。火山喷发涌出的岩浆和大量火山灰,造就了外星球般的地貌。

陆地旅行,更方便近距离接触火山。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把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描述为通往地球中心的入口。这座火山被埋藏在同名冰川之下,既是火山又是冰川。

然而这一次,我竟然进入到了火山内部,经历更加神奇。虽然不是地心游,但美妙的幻想也算是部分成真了。在我的环岛航行结束后,在当地朋友的推荐下,预定了火山内部探险,这是全世界唯一允许游客进入火山内部的游览项目,只在每年的5—10月开放。

斯瑞努卡基古火山(意为“三峰火山口”)是一座已经休眠了4500年的火山,据说直到1974年才被发现。火山所在的蓝山国家公园距离首都雷克雅未克只有30多公里,是有名的滑雪胜地。5月,国家公园的地面还有很多积雪,四周白茫茫一片。走到火山口需要徒步3公里,见我背着摄影器材在雪地里吃力地行走,向导便帮我拎了一路的三脚架。沿途的风景很单调,他不时地停下来讲解一番地质地貌,也给了我一些喘息机会。

斯瑞努卡基古火山外观并不起眼,一个“小山包”而已。这个火山内部洞穴最早是由一个雷克雅未克的医生艾尔尼发现的,他同时也是地质和岩洞探险的发烧友,一直致力于各种岩洞的探秘与开发。1974年, 艾尔尼第一次进入到这座火山的内部,在它最后一次喷发后其地质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其中有一个火山口没有被冷却的岩浆封住,岩浆凝固在火山内壁,因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美丽的熔岩洞。

2012年,冰岛政府首次向公众开放了这项进入火山内部参观的旅游项目,但想要进入这座火山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因为这里每天只接待几十位游客,还要提前几个月预订。

宽不足6米的火山裂口可“ 吞下” 10万立方米的地下熔岩洞。

要想完成地心探秘,必须要乘坐这部特制电梯。

斯瑞努卡基古火山的火山锥仅3 5 米高,宏伟壮丽的自然奇观皆被隐藏在娇小的身形之下。

火山喷发时,一个岩浆房内的岩浆并未喷出,而是凝固在内部,形成了色彩斑斓的石壁。

我们在火山口附近的小屋里穿戴好防护装备——头盔与钢丝安全带。进入火山内部的方式很先进,居然可以乘坐升降梯。随着电梯穿过火山口隐蔽狭窄的缝隙,缓缓下降,面前出现的世界让所有人都惊呆了。火山内部非常空旷,火山壁的各种构造被镀上了黄、蓝、红、紫、橙色。红色是因为矿物质中含有更多铁元素,颜色明亮意味着二氧化硅含量多,颜色暗淡的是含有大量铁元素和镁元素的玄武岩。一些绿色的苔藓也出来凑热闹,共同点缀着这神秘的地下世界。看着那些独特的岩石纹理和超现实的斑斓色彩,有种很不真实的感觉。

由于地表破裂造成的岩浆无法冲出地面,阻塞在火山内部后形成岩浆房。当越来越多的岩浆涌进岩浆房后,压力增加,于是火山喷发。然而,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后内部都如此绚烂,斯瑞努卡基古火山是个特别的存在。这座火山内部有3个独立的岩浆房,其中一个的岩浆在上一次喷发时并未完全喷出,而是喷在了火山内壁上,岩浆在岩壁上冷却凝固,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图案。

5分钟后,我们降落在距离地面200米的火山深处。洞内温度常年保持在4—6℃,体感不算太冷。虽然有灯光照射,但光线还是比较暗,我支好三脚架,一边用广角镜头收入这瑰丽的地下世界,一边感叹这趟冒险之旅太值得了,那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绚烂。

火山内部的空间据说可以轻松容纳雷克雅未克高耸的哈尔格林姆斯大教堂,但因为升降机空间有限,每次只能容纳6个人,大家要轮流下去。来回徒步近7公里,进入火山内部却只能停留半个多小时,有些小遗憾。回到地表,像是重返人间,感觉好像做了一场梦。我看到附近停了一架直升机,这是火山观光更奢侈的玩法——全程使用直升机,直达火山入口。

火山是炽热地心的窗口,地球上最具爆发性的力量。火山爆发时那火红翻滚的岩浆、如蘑菇云一样的浓烟、炼狱末世般的景象,让隔着电视屏幕的人也看得心惊胆寒。几千年后,当我就站在火山之中时,依然能想象几千年前曾经蓄势喷出地表的炽热岩浆,感受来自地心世界的磅礴力量。

冰川大冒险

相比火山“内心世界”的多姿多彩,那些覆盖在火山之上的冰川则朴素低调许多,甚至出现了高冷的“黑冰川”。

从地图上看,冰岛国土的1/10都被冰川所覆盖,大部分地区除了非常专业且足够勇敢的挑战者外,基本无人涉足。还记得那部科幻大片《星际穿越》吧,“曼恩冰星球”的实景拍摄地便是位于冰岛东南部的瓦特纳冰川,面积达8300平方公里,是欧洲最大的冰川,也是世界第3大冰川体,仅次于南极和格陵兰岛。

为了近距离接近冰川,冰川徒步是个不错的选择。1994年,冰岛的户外向导首先发明了冰川徒步项目,如今冰川徒步已经非常成熟,深受游客欢迎。我们在专业向导的带领下,来到与瓦特纳冰川冰盖相连的斯卡夫塔冰川,这是一次没有任何难度的初级徒步,戴上头盔,穿好冰爪,行走在冰面上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困难,一个重要原因是冰川表面覆盖了不少火山灰。

行走在锯齿状的冰山脊上,我们欣赏着冰上“天坑”和形态各异的冰层。冰川冰最初由压实的雪构成,经过漫长的岁月,它们变得更加致密坚硬,里面的气泡逐渐减少,乳白色慢慢地变得晶莹透彻,由于自然光中的蓝光波长较短,容易被散射出来,于是便有了我们常见的蓝水晶般的冰川冰。

然而,面前的冰川却是黑白相间的。原来冰川的下面是火山,不可避免地沾上了大量黑色的火山灰。夏季,火山灰因为冰川融化愈发明显,尤其是边缘地区。只有走到冰川深处,才逐渐露出冰原的蓝色。

攀冰曾经被视为极限运动,如今已经成为众多户外运动爱好者心仪的冬季时尚运动。

藏在冰川深处的人造冰洞。

冰川与火山这对组合,犹如情侣般相爱相杀。平常这些冰川都是灰头土脸的存在,其貌不扬,但一旦火山发起脾气,冰川也绝不示弱。它俩“打架”的后果很严重:冰川会被喷涌而出的岩浆融化,引发大规模的冰川洪水,所到之处,建筑瞬间被冲垮,夷为平地。由于这种地质灾害几乎只见于冰岛,甚至诞生了一个冰岛语的专有名词“j?kulhlaups”,中文翻译过来是“乳糖凝胶”。

冰岛朋友见我对冰川初级徒步兴趣索然,便撺掇着我报名了包括攀冰项目的中级徒步。这次是在雷克雅未克附近的索尔黑马冰川,这是冰岛的第4大冰川米尔达斯的分支冰川之一。跟随向导走进这座冰川,他指着近处一座“煤山”,那是一处萎缩消失的冰川所在地,人们甚至为它立了块牌子,以示哀悼。索尔黑马冰河湖也是冰川融化的结果,从最开始的泥潭,变为现在的宽阔湖泊。受全球变暖影响,北极冰川的退化越来越严重,古老的冰川每天都在不停地变化,下次见到不知道又会是什么样子。

米尔达斯冰川下面便是卡特拉火山,使得索尔黑马冰川展现出丰富的黝黑纹理,黑砂混着冰,在阳光下泛着迷人的金属光泽,逆光下尤其神秘,外星球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我们在冰川上徒步了1公里左右,来到一块20米高的陡峭冰壁前停下来,两个向导开始搭建绳索。正是冰爪、鞋钉、绳索、冰镐、安全索这些登山工具的发展,使得攀冰运动流行起来。据说1908年,英国攀登先驱兼工程师奥斯卡·埃肯斯坦首先发明了10齿冰爪,冰爪带有附在登山靴底部的齿形爪。20世纪30年代,冰爪设计进一步改进,正前部加装了突出的前刃,提高了攀冰的整体速度,也实现了在更陡峭区域的攀爬。

冰镐在徒步时也很有用,一来作为手杖支撑身体,二来可以凿开光滑的冰面防止滑倒摔跤,攀冰则使用双镐。戴好头盔,身上系着安全绳索,第一次尝试攀冰,我有些紧张。看着同伴们纷纷顺利完成,我鼓起勇气,按照向导的指示,先用冰镐凿进冰壁,用脚将冰爪前端的刀刃使劲插入冰中,用力向下蹬,同时靠双臂拽着冰镐向上牵引身体。但双腿和手臂明显力量不足,最后只能靠膝盖顶着冰面向上攀,就这样终于攀到了顶部,然后示意下面的向导松开绳索,脚蹬着冰一下一下地降到地面,下来后发现整个膝盖都青紫了。

具有探险和探索精神的冰岛人,对冰川的好奇永无止境。随着天然蓝冰洞被摄影师发现,一下子火了起来,全世界对冰岛冰洞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是当冰川融化时,在地下形成了河流,水穿过冰时雕刻出令人惊叹的隧道,天然冰洞仅在冬季存在。然而几位大胆的探险家们突发奇想,希望能够深入冰川内部一探究竟,而不止是冰川徒步和打卡蓝冰洞这么简单。于是,便有了我接下来要尝试的项目——深入巨大冰川的内部,又一次非同寻常的体验。

这次的对象是朗格冰川——欧洲第二大冰川,也叫长冰川。直到今天,朗格冰川下面到底埋藏着什么还是一个谜。2015年5月,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努力下,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冰隧道落成,我成了最先一批进入参观的游客。乘坐改装的八轮冰原车上冰川本身就是很酷的体验,我从玻璃窗望出去,四周白茫茫一片,冰川上的风卷起雪花漫天飞舞,能见度很低。在这样的地方修凿冰洞,工程有多复杂艰难可想而知。

来到海拔1450米的冰川隧道入口,单是从车上下来走到入口的那短短几秒,似乎都能把人吹飞。然而一进入冰隧道,整个世界顿时安静了下来。这座冰洞全长约800米,最深处距离冰川表面约305米,是全球最大的人造冰洞。虽然没有天然蓝冰洞那样美丽奇幻,但毕竟深入了冰川内部。普通的雪转变成冰壳,冰殼最终形成了冰川,这是冰川的进化过程。隧道裂缝、冰川纵穴、冰层和冰层裂隙,在LED灯光照射下,呈现出极致纯粹的粉色、蓝色。冰洞内还有一座“冰教堂”,据说未来还会开一间冰酒吧,不知道过几年是否又会多出许多其它设施。

不像天然蓝冰洞那样的季节性存在,人造冰洞全年都开放,除了作为旅游景点,冰岛大学研究人员还用这个冰洞来研究冰层的周期性运动。攀黑冰、探冰洞,对于我来说的“冰川大冒险”,却是冰岛人习以为常的事物。这个“奇异星球”上的生活,远比电影中更加精彩。

深入瀑布秘境

如果将冰岛的自然风光汇集成主题旅行的话,瀑布应该是仅次于火山和冰川,最受欢迎的主题了。都说有水的风景才有灵气,自驾途中,经常不经意地一抬眼,便看到山顶垂下的一帘清泉随风飞舞,令人怦然心动。

冰岛瀑布之多,得益于冰川多,冰原融水成为这些瀑布的源头,尤其是一些大型瀑布,一般都分布在大裂谷主线附近,河流下游。一来宽阔的裂谷形成河道和巨大的高度差,二来河流下游水量充沛。在瀑布世界网站上,这里收录了67处有名字的瀑布,其余未收录的无名小溪形成的小瀑布估计有上百个,或深藏在峡谷中,或独挂在内陆高地,一号环岛公路旁就有不少。

还记得科幻巨作《普罗米修斯》开片那场创世纪“时间源头”吗?混元初开的苍茫之感令人印象深刻。如今,我来到了取景地——脚下,便是欧洲水量最大、落差最大的黛提瀑布。5月,通往黛提瀑布的道路两边高高的积雪尚未融化,车子停好,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雪地里。走到瀑布跟前,眼中却出现了一幅优美的黑白画作:火山熔岩上的残雪,灵动的曲线犹如抽象的写意画,流淌着韵律美,那是在告别寒冬时最后的情致和韵味。对面,冰川河水早已化冻,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和峡谷中撩起的水雾让人怦然心动。作为欧洲第一大瀑布,黛提瀑布宽44米,高百米,周围遍布火山,冰川河水夹带着火山灰,形成浩浩荡荡的泥浆倾泻而下,咆哮着坠入下方幽深的峡谷中。不知何时,一道彩虹从沟壑中升起,整个世界顿时明亮了起来,创世纪的画面又浮现在脑海中,或许人类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吧。

阿尔德亚瀑布高20米, 两侧被玄武岩环绕,尽显火山地质的鬼斧神工。

和男子汉般汹涌澎湃的黛提瀑布相比,几十公里外的神灵瀑布便是“淑女”了,大自然成就了这对再般配不过的“瀑布情侣”。相传在公元1000年,古老的北欧诸神雕像被扔进瀑布,神灵瀑布的名称也因此而来。踩着咯吱作响的积雪,我眼前的近景是黑色火山熔岩堆,中景是瀑布,远景则是辽阔、空旷、苍茫的天地,远处隐隐地描出一脉淡淡的雪山。阳光下,腾起的水雾,又一次如真似幻地罩上了一道彩虹,闪烁着迷人的七彩光芒。火山、雪、瀑布这个组合变得魅力十足,富有诗意。

拍过的所有冰岛瀑布中,我最喜欢的一幅照片来自著名的“黑瀑布”,位于冰岛最大的国家公园瓦特纳冰川国家公园内。在史卡法特自然保护区徒步1公里后,出现在面前的是一组奇特的黑色火山柱状玄武岩,一挂水量不大的瀑布从玄武岩正中奔流而下,在黑色岩石的衬托下愈发神秘。我似乎看到暗夜精灵聚集在黑岩石下,歌颂着伟大的黑暗主宰者,阻挡一切光明,留存一个漆黑安宁的世界。

环岛一号公路边的塞里雅兰瀑布貌不惊人,无法与冰岛其它瀑布媲美,但便利的交通使其成为了冰岛知名度最高、到访游客最多的瀑布之一。路过了两三次都没有太大兴趣拍摄,直到知道孤悬于山壁的清清细流后竟然藏着个美丽的“水帘洞”,我才决定进去一探究竟。水雾迷离,地面十分湿滑,我小心翼翼地绕到瀑布后方,洞里已经站了不少等待落日的游客。眼看夕阳的余晖将水帘染成了金色,那一刻,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直到太阳完全落下。原来这才是开启塞里雅兰瀑布的正确方式。

一定要在秋季参观赫伦瀑布才不会留下遗憾。这个由环带状分布的小瀑布组成约900米长的瀑布群,穿过一大片遍布孔隙的黑色火山熔岩,看起来好像直接从岩石缝里冒出来。当地人称为“无源之水”,其实源头在另一侧的赫维塔河(也称“白河”)。这组熔岩瀑布群能够从一众冰岛瀑布中脱颖而出,胜在周围的风景:秋天,瀑布上方的植被色彩斑斓,火山岩石上悬挂着一条条白色“缎带”,当之无愧地成为最上镜的冰岛瀑布。

要说出镜率最高的瀑布,非草帽山瀑布莫属。斯奈山半岛上,我坐在格伦达菲厄泽小镇的咖啡馆里,看着窗外的草帽山(直译为教会山),冰岛的标志性景观已经被摄影师拍过无数遍了,最著名的机位是马路对面山坡上的一个小瀑布群:草帽山瀑布,以它作为前景拍摄草帽山再合适不过,二者的组合也是冬季拍摄极光的完美地点。

一路还遇见过不少无名瀑布,有些细丝状的瀑布挂在远处的崖壁上,纤细的水流被周围空旷的地貌衬托得格外脆弱精致,大风吹过,甚至能看到垂落的流水被风刮得向上乱飞。还有的从冷峻的玄武岩中奔腾而出,让我想起了《普罗米修斯》开场那组充满了仪式感的蒙太奇镜头:俯拍的岩层表面、雾气缠绕的群山、磅礴的瀑布,这些画面立即就把人带入了星际之旅的氛围中,大概外星球也不过如此吧!

峡湾深处的时空穿越

无意间闯入令人眩晕的群山和深深的峡谷中,除了海鸟的声音,整个世界陷入荒凉和平静。这样的时刻在北欧旅行中并不少见,这一次,我在西峡湾最大的定居点完成了一场时空穿越。

冰岛人口不过34万,八成都集中在雷克雅未克为中心的大首都圈,第二大城市阿库雷里竟然只有1.5万人,可想而知其余地方的人烟多么稀少了。于是,探访那些峡湾深处的定居点,了解他们有趣的生活,便成为我旅行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样的地方走过路过不少,从哪里开始呢?还是从我去过的“最大”的小镇——西峡湾的首府伊萨菲厄泽说起吧。作为西峡湾的商贸、渔业和旅游业中心,居民只有2600人。我先后两次造访这座地理位置偏僻的小镇,一次是乘坐极地邮轮环冰岛航行至此,停留了一整天;第二次则是跟随冰岛摄影师向导,自驾进入。

伊薩菲厄泽是西峡湾最大的定居点。来到这里会感觉仿佛走到了世界的尽头。

音乐学院的学生为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唱起了优美的歌曲。

这栋18世纪的古老木質小楼,如今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

邮轮缓缓驶入港湾,5月,正值冰岛的初春,山上积雪尚未融化,没有色彩的世界宛如一幅中国水墨画。小雨不断,好在我已经习惯了冰岛这种天气。伊萨菲厄泽位于冰岛西峡湾西北,它属于冰岛最大的峡湾冰峡湾深处的一部分。根据冰岛《定居之书》的记载,这里的第一个定居者是公元9世纪的海尔吉。有一天,海尔吉在海滩上发现了一把鱼叉,在冰岛语中,鱼叉叫作“skutull”,加上这个地方又是一个峡湾,于是就有了“Skutulsfj?r?ur”这个名字。冰岛语的地名都很晦涩绕口,不过“Fj?r?ur”却成功打入英语词汇,成为“fjord”(峡湾)一词的来源。如今,冰岛大大小小由冰川侵蚀河谷而形成的地貌峡湾,已经成为最受游客欢迎的观光资源之一。

16世纪,伊萨菲厄泽因为发达的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在1786年正式确立了市政地位,成为具有独立市政府的城市。和冰岛大多数的沿海小镇一样,伊萨菲厄泽也是以渔业为主。小镇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港湾,与伊萨深峡湾丰富的渔场也只有咫尺之遥,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小镇成为了渔产品交易中心,19世纪初发展为冰岛最大的城镇之一。冰岛第一个虾类加工厂就诞生在伊萨菲厄泽。1902年,小镇出现了冰岛的第一艘机动捕鱼船,这是冰岛渔业史上的一次革命,标志着冰岛的渔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从此,冰岛走上富裕之路。

伊萨菲厄泽是冰岛最古老的定居点之一,完好地保留了建于1734年的冰岛最古老的房子,还有不少外国商人在18世纪时建造的木结构建筑。走进这栋18世纪的2层木质小楼——如今已成为民俗博物馆,里面展示了那个年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种老物件保存得十分完好,一下子就把我们拉回了那个曾经熙攘繁华的岁月。看得出当时房子的主人十分喜欢阅读,而现在的冰岛依旧是人均出版物最多的国家,书在冰岛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如今,让我惊讶的不是小镇的现代化设施,而是这里竟然有一所音乐学校。这所学校建于1948年,是冰岛历史最久的音乐学校之一。近10年来,小镇已成为冰岛除雷克雅未克之外的另类音乐中心。为了欢迎远道而来的邮轮客人,2位音乐学校的学生特地在当地的老教堂为我们演唱,男孩和女孩面带羞涩,婉转的歌声回荡在肃静的教堂里。

我走出教堂,小雨依旧下个不停。漫步在小镇上,这里一如既往的安静。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捕鱼限制令、鱼群数量整体减少,以及首都雷克雅未克渔业巨头的垄断,如今这座城市已不再是渔业重镇,也因此流失了不少人口。不远处还有一座新教堂,不仅外观摩登,里面的装饰也非常现代,新旧两座教堂让我们看到了小镇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

小镇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我们这些外来者不过是窥见了其中的一个片段而已,却也大致可以想象出她百年前的模样,偏僻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了一个“时间胶囊”。

在旅行的日子里,我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难忘的日日夜夜,这是一个总能带给你惊喜的神奇国度。这些难忘的记忆中,一定有一个属于北极光的绝对“高光时刻”。

随着最后一抹夕阳褪去,天色渐暗,一抹紫色从黑夜中逐渐扩散开来,我的思绪似乎也被照亮了。望着暗夜中的极光,粉色变成了紫色,越来越浓烈,变幻的色彩和蜿蜒的形状在寒冷而宁静的北极夜空中,充满纵深感和生命力,神秘、鲜活又迷人。无论是封存时间的小镇,还是外星系一样的地貌,极光之下的一瞬间,我仿佛触摸到地球最原始的脉动。

猜你喜欢
冰洞峡湾冰岛
蔚蓝冰洞 令人神往
蔚蓝冰洞 令人神往
冰岛
挪威峡湾寻石记
峡湾——特殊形式的槽谷
不可思议!冰洞里诞生未知生命
冰岛导演海上漂流记
挪威——吕瑟峡湾
峡湾小镇
冰岛:世界尽头的冰与火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