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模式

2021-08-09 03:26关博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叙事模式新闻奖

关博

【摘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典型报道都会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示范引领、弘扬正气、鼓舞人心的作用。尤其是典型人物报道,也给无数国人在精神家园中树立起一个又一个的标杆,发人奋进。本文通过汇总近五年来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的典型人物报道作品,并对这些作品的人物选择、主题思想、人物描写和价值取向进行简要分析,发现目前的新闻奖中的典型人物报道对象选择上更加多元化;在主题思想上既有传统的尊重牺牲,也逐渐强调赞美人性;在人物描写上,已经逐渐回避了传统“高大全”的“造神手法”,变得注重细节,注重具体事情的描写;在价值取向上,现在的作品所展现的价值观也从原来的“为国为民”开始向个性化的优良到底品质开始转变。

【关键词】新闻奖;典型人物报道;叙事模式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0..081

1. 典型报道的作用

对于典型报道,《新闻学大辞典》的界定是: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突出事物的强化报道。即在大量重要事实、人物中选择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事例、人物的报道,揭示的是真实事件、真实人物,以此区别于文学典型。

作为我国新闻工作的重要内容,典型报道在革命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期,随着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及信息传播环境的复杂化,“典型报道式微论”开始出现,尤其是在典型报道数量逐年增加但典型选择把关不严的客观现实面前,对于“典型报道”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性,曾在上世纪90年代的新闻界引发过一波讨论。但是,笔者认为,典型报道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这种形式是必要的。典型报道将在推进我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展现重要作用。

2. 近几年来中国新闻奖典型人物报道汇总

在各类新闻奖项的评选中,典型人物报道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报道题材。笔者整理了近5年来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发现,在2016年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19篇新闻通讯类一等奖获奖作品中,关于典型人物报道的有《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义乌最美民工张明伟:“东家”比我更需要这笔钱》、《一位财政部长的两份遗嘱》、《生命缘——请你替我活下去》和《老冯家的“传家宝”》五篇之多。

在第二十七届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也有四篇典型人物报道入选。第二十八届则有六篇,在最近一次的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也有六篇优秀的典型人物报道作品获奖。

具体列表如下:

3. 新闻奖中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模式分析

3.1. 人物选择分析:报道对象多元化

在近几年来中国新闻奖的典型人物报道获奖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典型人物的报道对象呈多元化趋势。在获奖的22篇作品中,有位尊者的财政部长,也有普通大众里的农民工;有成功人士型的企业家,也有普通岗位的铁路员工;有95岁高龄的老党员,还有远在边陲的年轻卫兵。

最特殊的一份典型人物报道是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的一等奖作品《“我在中国社区矫正的日子”》。该报道主题人物身份独特,是一群在中国社区服刑的境外人员。记者通过对这一群体的深入采访,客观、公正、深入报道境外社区服刑人员在中国接受社区矫正情况。该新闻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广泛赞扬,角度新颖却又意义深远,内容表现了司法的公正,也体现了温度,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的开放包容和文明进步。

由此可见,典型人物报道要进行创新,首先就要从报道人物的选择上进行与时俱进的改进。随着中国社会多元化进程的逐渐深入,所展现出的社会问题也逐渐复杂。新闻工作者在进行典型人物报道时,既要关注以往报道中常见的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传统典型人物”,也要创新思维,通过“特殊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展现,关注社会问题,回应社会关切,引发民众思考。

3.2. 主题思想分析:既尊重牺牲,也赞美人性

传统典型人物报道最大的特征就是“勇于犧牲、甘于奉献”,从雷锋到赖宁,从焦裕禄到孔繁森到这样的典型人物中,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有“不死不成典型”的错误认知。不过很明显,这样的认知在慢慢地改善,从笔者统计的获奖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牺牲式”的报道仍然存在,不过比例已经慢慢缩小。我们尊重牺牲,新闻工作者在进行典型人物报道时,当然要格外关注一些勇于牺牲的先进人物,不过过度强调牺牲会让典型人物不自觉地步入“神坛”,远离大众,令人敬而生畏。我们应该注意,那些彰显了人性光辉的人物事迹同样是值得挖掘的“金矿”。比如这篇《义乌最美民工张明伟:“东家”比我更需要这笔钱》,从一个普通农民工张明伟维权入手开始写起。80后的张明伟因为在上班期间意外划伤左眼,导致左眼8级伤残彻底失明。后来,他一边艰难打工,一边寻求赔偿。当法院判决“东家”需要赔偿他8万元后,他获悉工厂倒闭、老板患病去世、老板娘重病在身无力赔偿时,却不忍心继续索赔,主动放弃全部赔款。这种底层人物在困苦生活中挣扎前行,却仍能以德报怨,善良待人的人性之美令人深深感动。在后续报道中,“东家”捐献遗体,社会成立救助等种种事迹,都是被这种善良的人性所感动而引发的一系列的正能量反应。

3.3. 人物描述分析:关注细节 以事动情

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往往存在读者需求与宣传意愿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典型报道有着很强的宣传意动机。但根据阅读心理学,读者都是有着特定阅读需求的个体,他们接触媒体是基于某种特定的需求动机,作为媒体应当主动满足受众的需求。但是党报的典型报道总是同政治需求、时代精神、工作环境密切相关,尽管典型的人物、事件、经验是非常有意义的,但从某种程度上讲,过多这样的宣传也是对读者的一种灌输。如果把握不好度,读者反而会不乐于接受。

传统的典型报道往往只将读者看作宣传和教育对象,认为他们对信息只能被动接受。然而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独立思考辨别,对外来信息不会再轻易听之信之。因此一味的說教式报道会让一些读者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所以在典型人物报道的写作手法上,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摒弃说教式严重,宣传色彩浓厚的旧派写法,要关注典型人物的细节描写,用真实的、有情境感的事件描写提升受众的代入感,拉近典型人物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提升情感共鸣,才能切实将典型人物的思想精髓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在2017年的获奖做《巡视组长——追记李泉新》中,因病去世的主人公李泉新是一个爱岗敬业、廉洁清正的检察院官员。但文章并未有太多机械的说教和空洞的口号,把牺牲者塑造成一个“高大上”的“圣人”形象,更多的是通过一些事例和一些细节描写,去展现人物的高洁品质。比如,文章讲述了多个李泉新拒绝外来找关系说人情的案例,让人乍一看去,认为李泉新是一个没有什么物质需求的“顽固派”,但是在后面一个很细节的描写,就打破了这种印象。文章中写道,李泉新“该回南昌了,母亲和兄弟姐妹出门相送,李泉新向母亲挥手告别,上车前不忘补上一句:‘妈妈,儿子去赚钱给你用了!”。这一句细节描写,清晰地勾勒出了主人公的另一面,李泉新并不是一个超脱凡世的“圣人”,他清晰地知道金钱的作用和价值,他是有物质需求的。但越是这样能在特殊的位置克制住自己的欲望、不以权谋私的人,越是能唤起人们对典型人物的尊重和敬佩。

3.4. 宣传主题分析:价值观更加全面化

在早期的典型人物报道中,宣传的主题往往比较单一,重点全部侧重在“保卫祖国、爱护集体”等“舍大家、为小家”的集体主义思想,对于其他个人的优秀品质宣传的较少。但通过现在的新闻奖作品分析,各种类型主题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宣传报道中蕴含的价值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上,突出个人优良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作品也崭露头角,使得价值观的表现开始更加全面。

比如《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重点阐述的就是“诚信”的价值品质;《生命缘——请你替我活下去》真实记录了一名6岁重病女孩丹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许下捐献器官心愿,最后挽救了五条小生命的凸显人性价值的感人故事;《老冯家的"传家宝"》则以“晒家风,传美德”为主题,展现了家庭教育的良好价值观。

4. 结语

典型人物报道是新闻宣传中不可回避的题材之一,它的作用会逐渐加强不会削弱。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改进创作手法,提升传播效果,让典型人物的形象更加贴近大众心理,更加深入人心,是现代的新闻工作者所要面对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徐玲英.新媒体环境下典型报道的方法与意义——从邹碧华典型报道案例说起[J].新闻战线,2018(13):73-77.

[2]童兵:《典型报道:功能、不足和改革》.《新闻记者》2011年第10期.

[3]白志杨.新时代党报典型报道的特点[J].青年记者,2020(29):49-50.

猜你喜欢
叙事模式新闻奖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示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48个广播作品入选
新旧杂糅的时代表征
爱情在路遥小说中的模式研究
动画电影《精灵旅社2》的叙事模式
保罗·安德森影片的叙事模式探析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网游小说的文体特征分析
第2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
分量最重的新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