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处长下基层,调研如何做到更准确?

2021-08-10 04:02刘远举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副处长王林下基层

刘远举

近日有媒体报道,北京市人社局劳动关系处副处长王林拜师外卖小哥,体验了一天送外卖的感觉。当日王林最终只完成了5单送餐,仅获得了41块钱的收入,这让快累瘫的他感慨这个钱太不好挣。这位“网红”副处长王林,在体验完送外卖后,又转战另一个体验“新战场”。在北京卫视播出的系列纪录片中,人社局副处长王林化身乘客,调研网约车司机社保现状。

副处长下基层是一件好事,也赢得了舆论的赞声一片。一些人觉得,下基层能听到很多真话。比如,网约车司机说,不希望交社保。对比一直在呼吁平台交社保的舆论,这似乎显得出人意料。但这并非一个新鲜的、出人意料的新知,而是一个旧常识。

交社保的钱最终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会影响车手最终到手的钱,加上他们最终要回老家,如果社保转移不畅,那么交社保对他们来说,并不划算。当然,如果“不愿意交社保”这个声音,能推进社保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那肯定是一件好事。但无论如何,在社保知识中,这不是一个新鲜的事实,而是一个被重复多次的常识。除了网约车司机不愿意交社保,大货车司机超速、疲劳驾驶等,这都是生活的常识。

现代发达的信息技术之下,身坐办公室之中,收集各方信息,既整体掌握,又深入细节,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传统手段了。比如,对企业来说,一个广告效果好不好,一个车是否受到消费者的喜欢,喜欢什么地方,喜欢到什么程度,通过市场调研手段,设计师安坐办公室中,都可以精确掌握。乔布斯、雷军不需要去卖手机,也能把握最新动向。甚至小米和苹果的产品经理,也不需要去做地推,去卖手机,依据现代的信息调研方法,他们都可以精确地掌握信息。所以,对政策制定者而言,外卖小哥对社保的态度,对加班的态度,并不难收集。

当然,能感性地了解一下,得到一些个人体验,也不是坏事。但前提是,首先对个体体验,要有一些基本的认识。

比如说,干部的个体感受有时可能是失真的。送外卖与其他工作一样,有一个熟练的过程,最初效率肯定很低,随着熟练程度提升,工资会逐渐提高。其次,同样的钱对于不同收入的人而言,效用是不一样的,40块钱对经济条件好的人而言可能只是一包烟钱,但对有些人而言,或许就是一天的生活费。与此同时,不同的劳动对不同人群来说,也是不一样的,送外卖一天对于一个办公室白领而言很累,对于收割麦子的人来说,可能觉得轻松。

所以,此消彼长之下,对工作值不值、工资值不值、这个钱好不好挣的评价,一个干部,一个北大毕业生,一个进城务工的青年,他们的评价是大不一样的。一些人不愿意做的,却很可能是另一些人想做的。

另外,体验可能有系统性的偏差。比如,问網约车司机、餐饮商户佣金高不高,得到的回答一定是佣金高的。这很正常,哪怕是卖奢侈品的地方,这种“不要最好,只要最贵”的地方,去问一个消费者,想不想打个折,得到的也一定是肯定的回答。但反过来,副处长显然是无法去到平台经营者的位置亲身体验一下的,即便能体验到,他体验到的也是市场上的“一将功成”,而非“万骨枯”。一方声音之下,容易忽略市场,并可能会得出结论,认为应当调整“不合理的”市场关系。这种结论也必然是受普罗大众欢迎的,但付诸实践,却未必是好的政策。

所以,下基层的体验,必须有相应的前提认知,才能把握体验;修正体验,去掉失真与系统性偏差,才能更接近事实。

摘自《南方都市报》2021年5月1日

猜你喜欢
副处长王林下基层
镜子
“下基层”要带些什么
要让管理“下基层”“接地气”
心 计
基层百姓欢迎“五官端正”的下乡干部
“大师”王林为何至今仍安然无恙?
扯皮处的解散
一份批示的上呈下达
扯皮处的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