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山·鸡舌汤

2021-08-10 15:50李国文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赵光义宋史吕蒙正

李国文

《宋史》对北宋初期的宰相吕蒙正,评价很高,因为他是中国科举制度从民间选拔英才,由一个百姓子弟得以位列宰辅的成功例子。

吕蒙正(944-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幼年贫寒,随母被逐出家門,居无住处,生活无着,幸得龙门寺住持收留,得以在庙旁的破窑洞里栖身。那位老和尚倒也不是独具慧眼,只是看他好学不倦,谅非偃蹇之材,遂赒济他一处暂且栖身之地,也是照顾他无需花钱,赶斋蹭饭,不致饿肚子。穷人最怕“饿”字,只有厚了脸皮,才能饱得起肚皮。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实现初步商业社会的朝代。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眼里除了钱,再无其他;而富不起来的那部分人,除了金钱之外,也不关心别的。于是,没钱的吕蒙正,在大家一律向钱看的日子里,相当难熬。有钱的人,不帮他;没钱的人,帮不了他。而这些人最擅长的一手,莫过于欺侮同类的弱者了。

“而立”之前的吕蒙正,很不走运。元人王实甫的《风雪寒窑记》就以他为主角,描写他那时不走运的狼狈相。仅以蹭顿斋饭为例,曾受庙祝多少白眼?那时,除了那位老衲,几乎无人看好他。他贫穷得难以度日,不得不乞讨谋生,也许由于这多年困顿颠仆、饱受欺凌的缘故,吕蒙正多少了解一点民间疾苦,真切体会一点百姓艰辛,因此,他立志为官之后,多关爱劳苦大众一些。随后,他刻苦努力,读书不辍,发奋用功,钻研学问。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高榜得中,举进士第一,也就是中了状元。从此发达,走出了寒窑。

太宗雍熙年间,他首次为相,任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淳化年间,二度入相;真宗即位,进左仆射,至此三度入相。北宋初期,只有他与赵普获得过如此重用。《宋史》称他:“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因为那段贫穷岁月的历练,明白了一个人活在世上,如何光明磊落为人,如何兢兢业业做事的大道理。所以,他为官一生,始终秉持着公道宽容、勇于担当、坚持真理、遇事敢言的精神,最为朝野钦服。

为官者能做到清廉,不易;能做到正直,更不易;而做到清廉和正直的同时,还能做到体恤百姓,那就尤为不易。最令人赞叹的是,吕蒙正为官,不但做到了清廉、正直、体恤百姓,还是一位敢于跟皇帝说真话的诤臣。一年灯节,宋太宗赵光义设宴,欢庆元宵,满城灯火通明,万民歌舞同乐,看到四海升平、国泰民安的局面,赵光义不觉喜上眉梢,对陪同侍宴的吕蒙正说:“五代之际,生灵凋丧,周太祖自邺南归,士庶皆罹剽掠,当时谓无复太平之日矣。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贶,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

其实,赵光义绝非一位贤明之君,这种小富即安的满足,正是他小人嘴脸的表现。吕蒙正站出来对这位帝王说:“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也。”

这番话令人扫兴,“上变色不言,蒙正侃然复位,同列多其直谅”。

宰相,国之当家者,能对最高统治者直陈己见,哪怕犯颜,也敢哪壶不开提哪壶,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实在罕见。他能把“饥寒而死”的老百姓装在心里,那就更值得称道。他为太子太傅,也就是宋真宗的老师,他写的这篇《寒窑赋》后世多称为《劝世文》,其中直陈自己的孤寒出身与贫穷家境。

“昔时也,余在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窑,布衣不能遮其体,淡粥不能充其饥。上人憎,下人厌,皆言余之贱也。余曰:非吾贱也,乃时也运也命也。余及第登科,官至极品,位列三公,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觞,思衣则绫罗锦缎,思食则山珍海味,上人宠,下人拥,人皆仰慕,言余之贵也。余曰:非吾贵也,乃时也运也命也。盖人生在世,富贵不可捧,贫贱不可欺,此乃天地循环,终而复始者也。”

虽然吕蒙正“官至极品”,可他还记得“上人憎,下人厌”的贫贱之时,不像有些浅薄之徒、无能之辈、粗俗之人、侥幸之流,一阔脸就变,官升脾气长。连某些同行,得意文坛之后,全忘了当年奔走各编辑部,一副急功近利的“小八腊子相”。如今,见了面不尊称其为“某局”“某处”“某长”,眼皮也不抬的,更休想搭理你了。

(不过)不知是吕蒙正当年饿怕了的条件反射,还是做了宰相后习惯于精致生活,“上人宠,下人拥”“食则山珍海味”的结果,惯得这位当朝一品,成为开封城里独一无二的“老饕”,尤以喜喝一碗鸡舌汤闻名。鸡,倒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但厨师要做出这碗汤来,则非三四十只鸡不可。试想,上顿下顿,食之不厌,得杀掉多少只活鸡,得扯下多少鸡毛,日积月累,宰相府的后院里,出现一座“鸡毛山”,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坚瓠集》载:吕文穆微时极贫,比贵盛,喜食鸡舌汤,每朝必用。一夕游花园,遥见墙角一高阜,以为山也。问左右曰:“谁为之?”对曰:“此(为)相公(喜食之鸡舌汤)所杀鸡毛耳。”吕讶曰:“吾食鸡几何?乃有此?”对曰:“鸡一舌耳,相公一汤用几许舌?食汤几许时?”吕默然省悔,遂不复用。

其觉悟之快,决心之大,行动之速,忏悔之透,绝对要比当今那些有错不纠、有过不改,支票乱开、不予兑现,大话连篇、不落实处,面子工程、弄虚作假之员,要高明得多,实干得多。因此,《宋史》给这位贤相的“正道”评价,显然是其来有自的。■

摘自《河北日报》2021年4月16日

猜你喜欢
赵光义宋史吕蒙正
孝母
吕蒙正拒收宝镜
大宋第一疑案:宋太祖赵匡胤怎么死的
大宋第一疑案: 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宽容的吕蒙正
朝鲜王朝正祖君臣的“宋史”认识与《宋史筌》之修撰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
烛影
赵匡胤离奇死亡之谜
吕蒙正的不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