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自然生长

2021-08-10 03:55顾芹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4期
关键词:语感阅读教学

顾芹

[摘要] 语感是反映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尺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引导学生丰富语文积累,加强情感体验,有效联结生活,在充满生命气息的学习氛围中,扎实培养语感,萃取语言智慧。

[关键词] 语感;阅读教学;自然生长

学习语文,应该从培养语感入手。那么,在统编教材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以为,可以凭借课文这一载体,从个性积累、情感体验、项目学习等方面入手,在听说读写有机整合的语文实践中,引导学生去发现、体悟、借鉴和创新,萃取语言智慧,提升语文素养。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个性化的语文积累

丰富的语文积累是发展语感的最佳路径。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入手,广“屯粮”,多“练兵”,以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而且,对文本语言材料的积累,不能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那样只会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失去语言积累的应有之义。

以三年级下册《燕子》为例,课后习题的第2题和第3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并运用优美生动的词句。有的老师在教学时采用“读一读、说一说、抄一抄、背一背”的方式简单带过,学生读得无味,抄得无聊,学得无趣。这样的枯燥训练对语言的积累收效甚微。

为此,应认识到个性化积累的必要性。所谓个性化积累,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积累优美的词句,并将所悟所得有效运用于不同的语境中。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针对自身的不足之处,不断梳理、内化、发掘和创造,取长补短,逐步增强语感。就一篇课文而言,个性化积累并不局限在课堂,我们应遵循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将语文积累有机渗透在课前预习、课上学习和课后复习三个阶段,使学生不断深入课文,发现遣词造句之妙,习得语言表达之法,练就语文真功夫。以《燕子》一课为例,在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笔者紧扣语文要素,将课后习题有机渗透在预习任务中,以“预习超市”的形式,鼓励学生自选预习任务,展开自主学习。学有余力的还可以自主设计预学单,在个性化的学习中实现语言积累和灵活建构。

任务驱动式的预习方式,能做到有的放矢,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学生在“猜”“读”“思”“说”“记”等活动中初步疏通课文,积淀语言文字,培养语文感知力。在检查预习时,有学生借助换词的方法读懂了“伶俐可爱”说的就是“机灵可爱”,还通过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了“烂漫无比”“光彩夺目”“旷亮无比”“波光粼粼”等词语。“选用词串,看图说话”环节,学生的表达也丰富多样,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伶俐可爱的小燕子是飞行高手,它们凭借着轻快有力的翅膀和剪刀似的尾巴,在旷亮无比的天空中自由地飞来飞去,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春天像一幅光彩夺目的图画,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就是春天的使者。它们带着剪刀似的尾巴,时而高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时而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给烂漫无比的春天带来了很多生趣……”这样的课前积累,让文本中优美的语言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使其初步学会了语言文字的重组和转换,实现了多元认知和语感培养。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情感化的语文体验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接、正确、敏锐的感觉,而不是固定的知识。培养语感,需要多一些情感化的体验,少一些理性的分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通过感官刺激,铺垫搭桥引路,激发学习欲望,使其在润物无声的情感体验中获得语感熏陶,提高语言技能。

1.创设情境,提升语感的敏锐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多样化的语言情境,能够让学生有兴趣、有感情地读,在情境渲染中感知语言形象,在自主探究中揣摩语言内涵,体会语文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如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教师首先出示一幅爬山虎的脚的远观图片,设置问题情境:“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画句”,接着启发他们“读文画脚”,由抽象到形象,激发他们阅读探究的兴趣。孩子们跃跃欲试,专注地尝试创作爬山虎的脚的简笔画。画完之后,在评议纠错环节,教师再次呈现爬山虎的脚的细节样貌,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在对比中寻找差别,结合课文相关语句,借助表格细说感受。在兴致盎然的合作交流中,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以下几点。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形状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启发 细致地观察包括看一看、数一数、想一想……

语感的培养不是教师空洞的说教灌输,而是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的自然熏陶。上述案例中,学生经历了“好奇探究——大胆尝试——验证成功”的情感体验,不仅提高了观察力和语言感知力,还培养了图文转换与语言表达技能,提升了语感的敏锐性。

2.多样品读,挖掘语感的深刻性

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读。教师要坚持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善于发现耐人寻味的词汇,引导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品味语言的音、形、意、情,感悟文本的韵味,习得表达的技巧。仍以《爬山虎的脚》一课为例,在教学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活动一 聚焦字词语表达

轻声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勾画出爬墙的句子,圈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动作的词。抓住“触”“变”“巴”“拉”“贴”等动词说一说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思考“触”和“巴”二字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学生借助动作演示,边读边揣摩出“触”与“巴”的细微差别和表达效果,体会到“触”字显得轻而弱,而“巴”字显得重而稳,用“巴”字更能表现爬山虎的脚力气大、抓得牢的特点)

活动二 借助导图学方法

读一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的脚在爬墻过程中的变化,提取“脚的种类”和“变化结果”两个方面的关键词,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

合作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发现爬山虎的脚的秘密?(学生通过“不几天”“后来”“逐渐”等关键词,不难发现作者正是经过了连续、仔细的观察,才发现了爬山虎的脚的秘密,写出这样准确形象的句子来)

联系课后小练笔,了解观察记录的几种形式。

教师抓住最能反映课文语言品质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中聚焦关键字词,提炼主要信息,在品读对比之后绘制思维导图。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整体感知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及变化,又能引导学生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去发现并体悟细节描写的妙处,增强赏析语言文字的能力,习得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语感的深刻性。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项目化的语文实践

统编语文教材强调单元整体教学,把握人文主题,落实语文要素。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让语文学习停留在成千上万的零散知识和技能中,要因课制宜,适时引入项目式学习的形态,给予学生更多样化的学习实践,发展创造性思维,拓宽知识面和语感的丰富性。

比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春天”,为了激励学生走进春天,观察探索大自然,笔者依据《古诗二首》和《找春天》所学的观察和表达方法,组织开展了“春天在哪里”项目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被激发,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展示的内容更多姿多彩。

“春天在哪里”项目学习活动单

处处留心皆学问。一年四季中,春天是万物萌发的季节,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处处充满了勃勃生机。让我们走进春天,亲近自然,用心地观察和探索,享受春天独有的乐趣吧!

篇章一 赏春

1.回顾课文中的春天,你记住了哪些春天的景物和故事?可以背一背印象最深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走进生活中的春天,通过看、听、闻、摸等方式观察春天,感受春天的颜色、姿态、声音、味道……可以将观察所得制作成相册,也可以构思春天的风光图。

篇章二 诵春

1.搜集描写春天的成语、童谣、小诗等,先读一读,再分门别类,相互交流,分享收获。

2.开展小组朗诵,欣赏春天的文字,珍藏春天的美好。

篇章三 创春

1.仿照课文《找春天》,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多姿多彩的春天。

2.栽种一种春天的植物,学会连续观察,完成简单的植物生长思维导图或观察日记。

篇章四 悟春

1.新闻播报:把你了解的关于这个春天的新闻用简洁的文字讲给大家听一听。

2.防疫贴士:虽然春天已经到来,但我们仍不能忘記讲究卫生,预防病毒。对此,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3.惜时感悟:“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该怎样做,才能不辜负春天,让生活处处春意盎然呢?

这种基于教材的语文项目化学习,能激发学生探索、发现以及创造的浓厚兴趣,实现书本与生活的有效链接。学生从浅层次的语言学习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培养语感也水到渠成。

“春暖花开看物苏,蓓蕾嫩芽满枝株”,我们精耕细作,精心呵护,把培养语感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语感的种子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语感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重视语感培养,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