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计划

2021-08-11 01:19陈红红
新班主任 2021年7期
关键词:好孩子小明班级

陈红红

我接手一年级一个班两个月后,班级终于初步定型:专注力强的孩子顺利转变角色,动静有度;专注力不强的孩子还是麻烦不断,令人头疼不已……

记得薛瑞萍老师曾在她的带班日记中写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细节——她打断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嫌弃话语,并明确告诉家长:我班上的孩子是不可以随便批评的,尽管他并不完美,尽管你是孩子的妈妈!薛老师始终用信念和行动坚信一年级的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揉捏”的小面团,只有老师和家长心生美好,才能“捏”出最美的“面人儿”。

我何不向薛老师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的学生呢?我的“好孩子计划”由此萌发。先从最典型的“多动娃”——小明、小闲入手吧!

改变原有标签,扶正形象

由于时常与班级规则背道而驰,在同学们的眼里,小明、小闲俨然是典型的调皮鬼,老师的批评对他们而言更像是隔靴搔痒。

既然批评无效,不如化批评为表扬。记得第一次在课堂上表扬小明,是在一个下午的语文课上。由于午休时间排练运动会入场式,休息不足,孩子们大多昏昏欲睡,只有少数几个精力充沛的孩子,或听课或做小动作,其中就有小明,他正兴致勃勃地把玩着尺子。

“同学们,请打起精神哦,大家都要向小明学习!尽管他也很累,但他一直看着老师,听老师讲课呢!”说完,我面带微笑地望向小明。班上的同学惊讶不已:一直被批评的“小霸王”竟然也被表扬了!老师会不会看错了?大家齐刷刷地看向小明。小明一个激灵,赶紧将双手叠放在桌前,挺直背,那神情好似在说:“我被表扬怎么啦?少瞧不起人!”

小明那得意的神情、偷偷藏尺子的动作被我尽收眼底。我心里暗暗笑了:试探成功!表扬是否属实有什么关系呢?孩子,你的小缺点,从此你知我知偷偷改掉即可,不必公之于众。

事实证明,仅仅改变了提醒方式,两个最让人头痛的孩子俨然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大红人”。

当然,一年级孩子的毛病并不是一两次表扬便能彻底根除的,于是便有了后面的故事。

强化正面形象,树立榜样

低年级小朋友的向师性是超乎想象的,当老师坚定地认为他们是好孩子,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学生会發自内心地驱动自己向好的形象靠近,之前的毛病会随着时间慢慢消失。

接下来的两三个星期里,孩子们时常会听到老师这样的话:

“我好喜欢小明,因为他……”

“看,小闲好专注地看着我,他一定很认真在思考……”

“我发现,小闲已经会指读了,这样一定能将课文读得更仔细,大家向他学习!”

此外,我抓住两个孩子时常暗暗比拼的特点,时常交替表扬他们。以前比拼谁更“坏”,现在会比拼谁得到的表扬更多,谁的回答更精准全面。

“这个问题有点难,我相信小闲一定有自己的想法,你来说说……小明,老师看到你听得好认真啊,你有要补充的吗?还有哪些同学来补充两位同学的回答……”

两个“小霸王”竞相发言,从以前的互相挑刺儿到现在的互相补充对方的回答,课堂思维的火花由他们来点燃,听和说的能力逐渐形成。

取得家庭支持,形成合力

“坏孩子”标签的形成不仅与同学的看法有关,更多时候与家庭的教育有关。小闲的父母工作忙碌,平时对孩子的关注和了解都较少,而一旦收到关于孩子不良表现的反馈,则直接批评指责,甚至使用暴力。小明主要由爷爷奶奶带大,溺爱多于教导,爷爷奶奶认为调皮捣蛋是男孩子的天性。

所以,来自家庭的正面认可必不可少。在“好孩子计划”推行期间,我与副班主任努力利用家访、微信、电话等形式将孩子在校的正面表现传达给家长。以往长期接收“负面投诉”的家长喜不自禁,对班级的各项工作更加配合和积极响应。

老师和家长心生美好,努力挖掘孩子的闪光点,这比权威压迫下的机械矫正更灵动,更容易被悦纳。尽管课堂上学生依旧偶有分心走神的情况,但在“好孩子”的光环下,小明和小闲只需教师一个眼神即可。

对比开学初期日常的气急败坏,如今我的笑容多了许多,也常常沉浸在成功“套路”了这群孩子的小欢喜里。我想我是幸运的,在这群孩子最易“哄骗”的时候,我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美好,以后,他们定能越来越好!这既是孩子们成长的过程,更是我逐渐蜕变的过程。

“陈老师,在吗?”放学了,办公室门口还有一个孩子在探头探脑。原来是小闲!“我的写字练习都订正好了,您改一下。”

我抬头看了他一眼,落日余晖刚好照进办公室,投射在他红扑扑的小脸上,多么帅气!主动订正,奖励大拇指一个!

“耶!”孩子高兴地回去了。

第一批“好孩子计划”试验成功!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第六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陈建军

猜你喜欢
好孩子小明班级
班级“无课日”
好孩子
做一个好孩子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做不到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做不到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
真是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