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武老先生寿屏主人再考

2021-08-11 04:32杨志勇
文史月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墓志铭

杨志勇

现存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文物管理所的武老先生八十大寿寿屏,据杨晨龙先生推定,过寿的武老先生(简称“武老”)应为太谷商人家族中的南关武家武育堂先生(见2019年第17期《东方收藏》发表的《太谷县武老先生贺寿屏略考》一文,简称“杨文”)。对于杨晨龙先生的这一论断,笔者认为太谷南关武家之说推断充分,应无异议,但将武老进一步认定为武育堂先生,相关支撑材料尚不确凿,似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笔者认为,这里的武老并非武育堂,而是其兄武渐逵,具体分析见下文。

一、寿屏的关键信息

武老寿屏现存十八块条幅,按其内容又可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六块条幅构成的亲友集体所赠寿序,由太谷人赵佃撰写,赵佃曾任太原书院院长,落款署名中有160名亲友及60家商号,可惜正文内容不完整,前面正好缺了关于武老身份介绍的部分。按照寿屏条幅一般为双数的惯例,估计前面所缺条幅数量为两块。第二组是十二块条幅组成的个人单独贺联,贺联落款者全部为当地有功名人士,又大都以晚辈自称,包括姻愚侄曹润堂、世愚晚赵昌燕、世愚晚孟壮、世愚晚张澄、愚甥婿张蕙、愚小侄孙丕基、世愚晚孟清燮、姻愚侄杨同高、世愚晚阎双玉、世愚晚孟锺、世愚晚赵昌晋等,同辈称呼的只有通家弟史汉昭一人。从这两组寿屏内容可以看出关于武老的几点关键信息。

1.武老族属。从赠寿屏人的身份看,武老家族明显是当地望族,且与曹家、赵家、孟家等晋商大户有着密切联系。据查,太谷武姓晋商一共有两大家,分别是南席村武家和城内武家,城内武家又有两支,一支居住在武家巷,一支居住在县城南关西庄。武老系南关武家中人,杨文对此已有充分论证,这里不再细谈。

2.武老生年。寿屏序文中关于武老的描述有“今年八十矣,精神矍铄,意气犹昔”一语,落款时间为“龙飞光绪二十五年岁次”,个人赠联中也有“八裹荣寿”“八睇荣寿”等表示八十大寿的词语。光绪二十五年为1899年,古人计算年龄用虚岁,也就是说,1899年,武老虚岁八十,据此推出其出生年份应为1820年。

3.武老名字。个人赠联中多称呼武老为“渐翁”,这里的翁为对老年人的尊称,“渐”应为武老或名或字或号中的一字,按照古代晚辈称呼前辈一般不称名的礼数,可以确定武老的字或号中包含一“渐”字。

4.武老名望。从寿屏序文“梓里有事,踊跃从公,县大夫常倚重之”等语,可以看出武老在当地名望很高,喜欢参与公共事务,县大夫都很看重并且信赖他。

综合上述分析,概括武老信息为:1820年生,南关武家人,称呼中有一“渐”字,平日喜欢参与地方事务,与政府关系密切。

二、杨文的误读之处

杨文断定武老为武育堂先生,一个重要依据是武育堂的墓志铭。但笔者仔细查阅墓志铭全文后发现,虽然武育堂也是南关武家中很有名望的一位人物,但有两处明显与寿屏中反映的武老信息不一致。

一是年龄。武育堂墓志铭中明确记载其逝世时间为“壬寅(1902年)七月十八日也,距其出生道光己亥(1839年)六月二十二日,春秋六十有四岁”,其生卒年为1839-1902,享寿只有64虚岁,1899年只有61岁,这与武老的八十大寿明显不符。虽然古人也有提前过寿的习惯,但最多提前四五年,肯定不会在六十岁的时候就庆祝八十大寿。

二是名字。武育堂墓志铭中记载“先生讳洋,别署日春帆,育堂其字也,以字行”。据此得知,武育堂名洋,有时也署名春帆,但大多数场合称呼其字,即育堂,此外并无其他称呼。因此,可以确定其名称中并无“渐”字,但“洋”和“渐”都有三点水,二者很可能为同辈兄弟关系。根据以上两点,可以判断武老并非育堂,而是另有其人,并且此人可能与武育堂关系极为亲近。

杨文的上述误读应与武育堂在当地名气较大有关。墓志铭上武育堂先生的头衔是“皇清敕授文林郎、诰封奉直大夫、晋封中宪大夫、赏戴花翎、太常寺博士衔、候选教谕前署介休县训导”,其中只有县训导是实职,官职虽然较低,属从八品,但其他封号都很显耀,又以“中宪大夫”封号级别最高,相当于正四品官阶,再加上来自最高权力机关的封赏“赏戴花翎”,一个县城乡绅在生前拥有这样的待遇,可以称得上殊荣备至了,同时也说明武家的确在当地有着很高的声望。

武氏育堂门世系简图

武育堂的声望还与其妻、其子有关。其妻杨氏是当地少有的成功女商人。据其墓志铭记载,杨氏“自幼即有孝名,十八岁继室于育堂公”“助夫夫良,教子子宜”,在丈夫去世后,管理家务的同时料理商业,数次带领全家渡过危机,被称为“女中之奇”。其子有四,都取得功名,为社会显达人士。老大炳麟为国学生,候选布政司理问;老二炳沣为附贡生,由四川通判历保定知府,请四品封,曾任吉林官盐采运局总办;老三炳镐为国学生,候选县丞;老四炳虞,与赵铁山、梁耀墀同为宣统乙酉科拔贡,曾任保晋公司董事。武育堂“中宪大夫”之称号就是因其仲子炳沣贵为四品知府而封。

三、武老是谁?

武老虽非育堂,但可能和育堂又有关系,那么他到底是谁呢?我们还得从史料中寻找答案。武育堂墓志铭中提到“尝见先生(指武育堂)与其伯兄渐逵公偕,兄则艾发婆婆,先生则追随左右”,从中可知武育堂有一兄长,为“渐逵公”。又根据《山西太谷武家花园》一书中武家世系介绍,武中行有两个儿子,长子武鸿,次子武洋,即武育堂。两相一结合,可以推定武鸿即“渐逵公”,“渐逵”应为武鸿的字或号,而古代商人很少用号,因此“渐逵”更可能为武鸿的字。

武鸿的名字明顯取自《周易》中对渐卦上九爻的解释,原文为:“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后朱熹解释“程氏皆云陆当做逵”,因此“鸿渐于陆”也可以写成“鸿渐于逵”。该名字暗含易经渐卦里的含义,不仅寓意吉祥,更有父母对子女志存高远、扶摇万里的美好祝愿,也合理解释了名“鸿”与字“渐逵”之间的联系。至于为什么是“渐翁”而不是“渐逵翁”,这也与古人称呼某翁习惯只用其中一字有关,如张佩纶曾在函告张人骏中说:“金陵士民痛恨香翁,几如酷吏。”这里对张之洞的称呼用的就是“香翁”,而不是“香涛翁”。

武鸿名字与武老的信息对上了,我们再来看年龄。武育堂墓志铭中说“先生小于其兄几二十岁”,这里“几二十岁”,指接近二十,应该就是十九岁。1899年武老过寿时,育堂六十一岁,加十九岁,正好八十岁,与其兄的年龄相符。因此,从名字和年龄上判断,武老为育堂之兄的可能性更大。我们再来看关于武鸿名望的一些文献记载。

武鸿在官府中的名望很高,也有史料可以佐证。《曾国荃全集》中记载太谷乡绅武鸿与孟寅被人告发勾结县令家丁孙三朋比为奸,民受其害一案,此案闹得动静很大,惊动皇帝下达谕旨让山西严查,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查实后于光绪六年(1880年)四月向朝廷汇报,并无其事,免予对武鸿等人的处治,但却提出“该县因公往来县署之绅士,不仅该绅等二名,惟该二名独招物议,其平素不知谨慎检束,大概可知,自应严饬地方官随时稽察,以后不准干预公事”。这一记载反证武鸿与地方官之间来往密切,经常参与公事,与寿屏中“梓里有事,踊跃从公,县大夫常倚重之”可谓互为呼应。

其他支撑。寿序作者为太谷人赵佃,1853年出生,1901年去世,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任太原书院院长兼主讲,后被赵铁山之父赵伯祯请于家中,设帐收徒,是前文赠寿屏人赵昌燕、赵昌晋的族兄兼老师。1899年赵佃作序时正好在赵家任教,为赵家世交武家老人过寿撰写寿序,也完全符合情理。

由上种种分析,可以推定太谷县武老先生寿屏中的主人并非武育堂,而是其兄武渐逵。

猜你喜欢
墓志铭
充满自嘲与幽默的西方墓志铭
逝者生前自撰
英语写就的墓志铭始于十四世纪中叶
墓志铭
墓志铭
墓志铭
最后的墓志铭
墓志铭
墓志铭
墓志铭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