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青瓷 新工开物

2021-08-11 06:52
安邸AD 2021年6期
关键词:龙泉青瓷设计

“青瓷重塑·观照时代之美”跨界设计活动由龙泉市政府主办、拾分之壹团队策划。这些是此次活动的部分打样作品,有待进一步打磨与调整。左起:坂茂设计,汤忠仁制作;周宸宸设计,叶小春、叶晨曦制作;陈晓卿设计,竺娜亚制作;马家辉设计,叶小春、叶晨曦制作。

竺娜亚 泥性与釉色

由建筑师鲁力佳设计的作品,由竺娜亚通过泥条盘筑法成型,手工痕迹为器物留下质朴气息。

陶艺家竺娜亚(右)和徐凌夫妇在工作室中。他们在传统龙泉青瓷烧造技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开放的格局为当代青瓷艺术增添新的探索语言。

 竺娜亚以朱砂胎瓷土拉坯成型的作品《雨》(右),施粉青釉。一侧是徐凌用哥窑瓷土和弟窑瓷土制成的绞胎陶艺作品《秋韵》。

1996年,竺娜亚来到龙泉,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学习龙泉青瓷的传统烧制技艺和制作。至今她从事青瓷创作已有25年,在深入龙泉青瓷领域的同时,也密切关注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变化。多次参加国际陶艺文化交流,曾邀请国内外陶艺家来龙泉参与工作坊,让大家能够实地接触当地材料。她非常清楚,当代青瓷的创作依然面临着很大的局限性,破局的关键是从观念上发生改变。

她与建筑师张永和、鲁力佳和导演陈晓卿合作,针对图纸,基于对龙泉青瓷特性的了解和自身掌握的多种陶艺语言,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导演陈晓卿给出了五谷概念的筷架设计草图,手稿形式是非常文人化的意向表達。在此基础上,竺娜亚运用其擅长的捏塑成型法,先捏出基本造型,再开模制作样品。敦厚饱满的筷架,其寓意为粮食丰收,是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又具备批量生产、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潜力。建筑师张永和对陶瓷材料并不陌生。早在2011年,他基于对北方日常生活的观察,主持设计了富有东方韵味的白色骨瓷餐具作品《葫芦》。此次他设计了青瓷杯碟,它们具有实用功能,还能通过堆叠的方式体现出微缩建筑的体块感。但该系列的直线造型成了竺娜亚需要攻克的难点。在厚釉且釉的流动性大的情况下,烧成后的造型线条很难保持笔直。试烧了多次仍难以完全达到建筑师的要求,她只能想尽办法去实现或接近图纸效果。建筑师鲁力佳设计了两款杯子,希望能根据手型变化来处理杯子的轮廓曲线。在制作过程中,竺娜亚发现,若完全按照图纸,器形在用手捧或是用唇面接触时会存在某个让人感觉不太舒适的角度。她对器型做出局部调整,对杯子放低高度、放大宽度,用相同的设计元素拓展出系列产品。她放弃常见且快速、高效的拉坯成型法,尝试通过盘泥条塑形,在青瓷创作中加入对泥性的表达。创作中的指纹、手印在泥巴上留下印记,施釉后不同的手工感在器物内外壁上造成的视觉肌理变化,让整个系列释放出拙朴之味。拙趣在竺娜亚眼里是一种美,这样的效果也让鲁力佳颇感惊喜。

大多数人对龙泉青瓷的审美还停留在厚釉烧成、玉质感的釉层肌理、重工为贵。竺娜亚认为,龙泉青瓷的当代创作关键在于改变传统审美方向的单一性。龙泉青瓷在展示釉色美的时候,也可以表达瓷土之美。平滑如玉是一种美,波澜起伏是另一种美,从材料出发来思考青瓷的本质,泥性与釉性之间结合变化,能突破青瓷的传统面貌。

2015年,竺娜亚与丈夫、陶艺家徐凌联合另外两位伙伴创立了“造青”品牌,将龙泉青瓷的品牌化发展放人当代手工艺运动的发展语境,把青瓷从创作、制作、生产一体化的小规模工匠作坊延伸到品牌化经营的思路,以此在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奖体系、个人作品售价居高不下的传统龙泉青瓷生态之外开辟出一块新天地,将青瓷的使用拓展到广阔的生活空间。竺娜亚认为,此次合作让外来的艺术家有机会了解青瓷的属性和特质,或许他们就此会爱上它。龙泉青瓷的创作环境长期相对封闭,多了外界的交流,大家就能了解到不同的思考视角,也会令生态渐渐发生改变。

我们在工作室中见到了徐凌正在创作的陶艺作品《海的思绪》,以自由线纹塑造穿插构成主体。

叶小春、叶晨曦透润之青

给坯体盖上塑料薄膜是为了保持其湿度,便于后续的修坯环节。

叶小春制作的冰裂纹葫芦瓶和七线瓶。他对冰裂纹的研制与发明为当代龙泉青瓷增添了一项新技术。

龙泉青瓷工艺美术大师叶小春(左)、叶晨曦父子在自家工作室的庭院中饮茶。桌上放着他们制作的茶具与花器。

葉氏家族是青瓷世家。父亲叶小春曾研制出失传的哥窑“冰裂纹”,儿子叶晨曦是家族的第七代传人,连接七代传承工艺及当代设计的是龙泉青瓷特有的莹润通透、温和如玉之美。

叶氏父子的陶瓷制作工坊具有绝佳的采光。

工作室中放着周宸宸设计系列的手工制作的样品,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修坯和手工刻线。

叶氏家族是青瓷世家,父亲叶小春的特长是配制胎釉,他曾成功研制出梅子青、粉青、点彩流动釉、天目金滴釉、珍珠艺术釉等多种胎釉。2001年哥窑“冰裂纹”的成功研制让他成为龙泉青瓷史上获得创造发明专利的第一人。作为家族的第七代传人,儿子叶晨曦本科学的是工业设计,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毕业后,2019年他回到龙泉,参与到家族事业中,为制瓷家族带来了新的视角。

叶氏家族负责打样制作香港作家马家辉、产品设计师周宸宸的作品。父亲叶小春进行釉色调整、成型工艺的把关,儿子叶晨曦负责设计方和工艺制作方的具体对接工作,并根据自己所接受的陶瓷教育、工业设计背景,提出合理优化建议。

作家马家辉提供的草图是一只给猫喝水的碗,并写下了几行诗句,描述自己与被救助的猫之间的故事。针对日渐庞大的宠物市场,叶晨曦提出这件作品可以往批量化设计的方向创作。草图描绘的是具象的女性双手,他提议将其改成孩子的手,造型的变化调整不仅基于成型工艺,也反映了他的思考角度:孩子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更为平等。这个提议得到了马家辉的认同,也让作品更具亲和力。

设计师周宸宸在做了大量研究后,希望可以保留龙泉青瓷的那抹青绿色和手工感。他试图通过现代设计,令雕刻线条与龙泉特有的厚釉之间呈现出独特的覆盖感与折射,让人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青瓷的美感。他的图纸工整严谨,直线笔挺利落,线面转折干净。然而,龙泉青瓷的厚釉特性和高温烧制工艺,增加了作品表现难度。设计语言与传统青瓷发生了强烈的碰撞,这是叶氏父子在工作初期没有预想到的。在尝试了十几次模具成型后,他们发现烧制后坯体的收缩率太大,他们无法解决变形的问题,转而采用全手工制作。此外,周宸宸的设计不仅要求器型线条利落,而且要求表面装饰的刻线根根笔直。手工完成的装饰刻线烧制出来后,线条会跟随拉坯机的旋转方向自然产生轻微的角度倾斜,高温厚釉还会让器型结构发生轻微的塌陷……对于这些工艺上的难点,父子俩还在不断讨论、尝试解决中。周宸宸也用开放的态度对待此次合作,根据试烧的样品,在了解青瓷高温的效果后,他也有可能在后期做出设计调整。

在工作室的庭院里,沏上一壶茶,父子俩对坐闲聊起来。叶小春从事的是传统青瓷领域,他为人内敛低调,但并不保守。近些年他也在调整作品的方向,尝试推出更多与日用生活相关的器物。他形容这次的跨界合作对整个龙泉青瓷行业的意义是“就像在天上开了一扇窗”。他告诉我们,在龙泉这样传统的青瓷产区,手工拉坯、修坯、施釉、高温烧制后得到一个完美的品相是从古一直沿用至今的方式,当地手工艺人也以此为荣。龙泉青瓷要创新,需要融入当代设计语言,但像周宸宸此次的设计,因青瓷高温釉的流动性、烧成后积釉的随机感与设计尺度的精准性之间存在矛盾和角力,这需要设计师和青瓷手工艺制作方共同思考与调整,这何尝不是合作的意义所在。父子俩有一个共识,即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龙泉青瓷最具特征的釉色美需要被保留,要表达出莹润通透、温和如玉的质感,否则就失去了在本地创作的意义。与此同时,他们与设计方的合作是不断协力、互相滋养的过程,与此相应地,作品品质也在不断得到提升。

徐建新的陶瓷制作以仿古为主,他也加入了一些自己研发的器型。这是他刚在窑中烧制完成的作品。

徐建新 方圆之间

徐建新,自2000年起正式从事青瓷文化研究,对龙泉青瓷釉色、设计造型、装饰艺术均有深入领悟。

徐建新是一位非常朴实的工艺家。青年时,他从零开始研习龙泉青瓷,对青瓷的创新也有基于个人多年摸索后的解读。

在烧制作品前,需要对素坯仔细调整。

徐建新是一位非常朴实的工艺家,出生于龙泉木匠世家。青年时,他从零开始研习龙泉青瓷。对于龙泉青瓷的创新,他有自己的解读。陶瓷生产是一个传统行业,古人做了几千年,现代人在器型和成型工艺等方面的创新说不定就会跟历史上的某件作品“撞车”。“我们提创新时要很慎重,真正的创新太难。”

他的工作主要围绕传统龙泉青瓷领域。2014年,他参加全国陶瓷百花奖评奖,借鉴玉香炉镂雕工艺,用整块泥雕刻成型的香炉作品获得了金奖,评委点评时特别肯定了这种在陶瓷工艺上的创新。平时在工具使用的基础上,他也进行窑炉和练泥机等作业工具的改造。在徐建新的解读范围内,创新主要集中在器皿的一些细节方面,比如口沿、角线处的造型处理,或是青瓷釉水、烧制工艺上的一些变化。就龙泉青瓷而言,他认為烧制工艺是最重要的。

在与导演张纪中和建筑师夫妇王澍、陆文字的合作中,徐建新希望能按照对方要求把器型制作准确,再将龙泉窑的标志性釉水表达出来。徐建新准备对他们的作品用粉青和梅子青两种釉色加以区分。单色釉对器皿的要求非常高,极简既会放大优点,也会放大缺点。导演张纪中的作品《匠心、同心、童心》盘中央是一幅书法“心”字,表达一切艺术都发乎于心才能震撼人心的态度。徐建新以自己早年收藏的一个元代龙泉窑器型为蓝本,用青瓷盘刻字的形式加以表现,盘沿一圈回文菊瓣造型烘托出典雅气息。王澍、陆文字夫妇分别设计了《无尽方》和《无尽圆》作品。其中,《无尽方》是一件方器杯子,在徐建新看来,杯子上的折线和块面变化可视为王澍老师建筑风格的一种延续,怎样控制作品不变形是让他颇为头疼的。仅从成型工序上来看,方器的成型步骤比圆器要复杂很多。他先调整泥料配方,在其中添加氧化铝来预防变形风险。但样品注浆成型入窑炉高温烧制后,变形的问题还是规避不了。他以自己临摹老器物的经验来看,模具改动数次即可定型,后续烧制的周期、烧成曲线的控制需要花较长时间去琢磨。为了能拿出让自己和建筑师都满意的结果,徐建新还在一遍遍地尝试中。

汝窑、越窑、龙泉窑都是烧造青瓷的窑口。作为历史上烧制时间最长、窑场分布最广、产量最大的窑系,龙泉窑吸取了北方汝窑和南方越窑的优点,在“官窑”和“民窑”两个不同体系下不断发展,成为青瓷工艺的集大成者。时代发展到今天,在生活瓷领域,囿于烧制成本和审美习惯的变化,青瓷的受众范围目前还比较小,创新的立足点在于引进更多的人才。作为专注做传统器型的手艺人,他并不讳言龙泉创作氛围的保守,“人才来到龙泉后,往往会有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龙泉的传统力量太强大,意志不坚定的人往往就会被影响。”关于怎样为传统产区带来更多的活力,徐建新提出,龙泉或可借鉴景德镇在文化上的开放和包容。

茶盏施以龙泉当地传统釉色。

李震的代表作《万象更新》,龙泉青瓷多次上釉,达到化釉如水的奇妙视觉感。

到龙泉,除了要去走访市龙泉青瓷博物馆,还要去当地的陶艺家朋友强烈推荐的李震的私人博物馆。李震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的代表性传承人、李氏青瓷“李生和”第五代传人。2020年,他为自己收藏了近20年的古陶瓷建了一个栖身之所。博物馆的展陈脉络清晰,龙泉青瓷从时代演进到具体功能分类,以茶具、香器、花器、文房器、祭祀用品等主题分区陈设,体系梳理完整。展陈细节也一丝不苟,请了专业灯光师配置灯具的色温和显色性,以保证馆藏青瓷在观者观看和拍摄时都能反映出精准的釉色。李震将摆放在博物馆里的青瓷残片称为“老师”:“我们把这些‘老师请回翮临摹,它们就是做瓷人的‘帖。”早在南宋初期,龙泉青瓷就被出口到东南亚地区,可以说,在800年前就建立了国际品牌的高度。在日本,被认定为重要文化财富的中国龙泉青瓷就有三件。在世界四大博物馆馆藏里,龙泉青瓷也是必收的门类。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遗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今仍是该名录中全球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李震说,我们应该很自信。

这些年,他一直在临摹古人。宋瓷极简素雅的气息与中国人恬淡悠远的精神世界息息相关,它标志着审美的高峰,要超越它是非常难的。“就像宋代的一个经典器型,稍微变一下细节都不行,变来变去,还是原来的造型最美。”李震告诉我们,他一直重复临摹的动作,有时临摹到最后,他才会知道其中的真谛,理解青瓷之美,以及它的文化价值与文化高度。

自2009年开始,李震由临摹进入个人创作,通过大量的仿古临摹和祖传釉水配方,在恢复青瓷宋韵气息和传统支钉烧技法的基础上,他创作了“烟雨江南”系列。支钉烧技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器物釉面的完整性,传统龙泉青釉让釉色晶莹剔透,而他多年潜心研究施釉工艺,让整件作品的釉层厚薄变化得当,沉积处如深潭碧波,呈现出一派文人气象。

对于当代青瓷创新,他持积极又审慎的态度。他认为,龙泉青瓷的创新不能离开标志性的釉水,脱离青瓷概念的创作在龙泉青瓷这个领域就不能被称之为创新。展厅里能被他认可为个人作品的不过几件,他目前的状态还是为了更好地去做实验。当代手艺人有手艺,相对来讲,他们缺文化积淀、缺{蜀寸教育、缺美学素养,有很好的设计力量一起加入合作,对整体创作生态是有帮助的。李震这次的合作对象是建筑师马岩松和艺术家赵赵,马岩松的花器系列风格一如他的建筑作品,有着夸张、强烈的曲线造型;艺术家赵赵收藏古陶瓷多年,他的设计更接近生活日用,朴实、自然。收到这两位设计者的图稿后,李震严格根据造型比例制作成型,计划通过加入个人标志性的釉色,达成与两位的互动。

关于设计美学的当代创新,李震提起了百年前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在他看来,此次“青瓷重塑.观照时代之美”跨界设计活动的大方向也与包豪斯从发起初期就提倡艺术家、建筑师与手工艺者密切协作的做法相似,在勇于打破藩篱的精神上达成了某种一致。

摹古.即从传统陶瓷文化中汲取养分是李震青瓷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工作室中放着配置好的釉料。李震作品里的釉水既有沉积感,也非常清澈,正是出于他的独家釉料配方。

汤忠仁 龙窑乾坤

他在工作室外建了一座柴窑,几年来,以实作持续进行对龙泉青瓷的研究。他的学习、创作经历也一直在当代陶艺与传统青瓷之间游走。这让汤忠仁很理解,要了解龙泉青瓷,有其过程,也需要时间。

猜你喜欢
龙泉青瓷设计
BUBA台灯设计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笛
报错恩
有种设计叫而专
幸福龙泉
在龙泉,有一种温度叫暖心
龙泉汤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