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尽美:尽善尽美尽华年

2021-08-12 13:20刘宜庆
同舟共进 2021年5期
关键词:邓恩铭王尽美济南

刘宜庆

王尽美,一位出身于山东诸城穷苦百姓家庭的青年学子,在五四运动中崭露头角,在时代的潮流中乘风破浪,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嘉兴南湖红船的棹桨,摇出一个崭新的世界;他是中共山东党组织的缔造者和早期的领导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的齐鲁大地。

从进步学生到职业革命家,王尽美为革命奔走呼号,他的足迹,从诸城到济南,又从济南到北京,再从北京到青岛,如同一支巨烛,他用生命为后人照亮前路……

【风雨兼程,求学问道】

郁郁苍苍的乔有山下,卷起金黄的麦浪。这是鲁东南日照、莒县、诸城三地的交界地带,山脚下有个叫大北杏的村庄,当时属于莒县,今天属于諸城。1898年6月14日(大多数党史资料都采用这个出生日期,但有文史专家认为,这个出生日期应是王尽美的虚岁年龄,王尽美填写的党员调查表上写的出生日期是1899年4月20日),王尽美出生在那里。

12岁时,村里办起了私塾,王尽美经过5年的学习,高小毕业。在此期间,王尽美始终出类拔萃,他思想敏锐、亲和力强,被老师指定为“大学长”,帮忙进行教学管理。更难得的是,他展现出了出众的写作才干,深得老师们的赏识。

书读多了,王尽美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一次,他问母亲:“为什么地主家坐享荣华富贵,而咱们家即便过年也难得吃上一顿饺子呢?”母亲哀怨地说:“孩子,这都是咱们的命不好,穷人只能认命,还能有什么办法呢。”“可这命就不能换一换吗?穷人就活该祖祖辈辈受穷吗?”王尽美这一“天问”,让母亲哑口无言。一颗种子,就这样落到王尽美的心田——有朝一日,他定要为劳苦大众改天换命。

那时村里的戏班子多表演梁山好汉、尽忠尽孝一类的故事,王尽美很快学会了笛子、唢呐、二胡等伴奏乐器,并有机会经常上台表演。乡土文艺、戏曲故事,对于少年王尽美来说,既是艰难生活中的精神享受,也锻炼了他的才能。

1918年春天,王尽美怀揣着母亲交给他的家中仅有的一枚银元,步行近100里,从高密车站第一次踏上了开往济南的火车。随后,他风雨兼程,求学问道,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

即将挥手告别养育了他二十年的故土,王尽美心潮澎湃,他登上村前连绵起伏的乔有山,登高远眺。潍河水如大地上的锦带,携带着泥沙,奔流入海,他写下一首诗:

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

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

青年人的笔下,少了“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欢畅,多的是对时代的冷静旁观,在胸中郁结起一股热血豪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正是在山东省立一师,王尽美接触到新的思想,成长为社会革命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

【北大红楼拜访李大钊】

在济南,王尽美将全部精力倾注在读书中,他期望自己从师范学成后,能回乡做个乡村教师,从事乡村教育。王尽美认为,要提高平民的知识水平,非从教育着手不可,而师范教育则是提高平民知识、进行平民教育的中坚力量。在《我对师范教育根本的怀疑》中,他写道:“师范里一位学生就是发达教育的一个孢子,将来能把我四万万同胞的腐败脑筋洗刷净尽,更换上光明纯洁的思想,只有赖我们师范生了,可见师范教育,是占绝高位置的。”因此在一师期间,他学习非常用功。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王尽美带领省立一师北园分校的学生们积极投身于运动中,由于他表现突出,被选为山东大中专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参加济南学界联合会的成立大会,并参与起草了《罢课宣言》。在此期间,王尽美还利用自身专长,帮助诸城县的教师和学生编写了一系列通俗易懂的歌曲。例如,他借用《长江歌》的曲调填写新词:

看看看,滔天大祸,飞来到身边。日本强盗似狼贪,硬立民政官!此耻不能甘,山东又要似朝鲜!攫我祖国,攘我主权,破我好河山。

听听听,山东父老,同胞愤怒声。送我代表赴北京,质问大总统!反对卖国廿一条,保护我山东。堂堂中华,炎黄裔胄,主权最神圣。

这首歌朗朗上口,方便传唱,一时间传遍了齐鲁大地。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各地传播,形成一股大潮。这时,王尽美与另一位中共早期的创始人邓恩铭在济南共同开展工作,结为革命挚友,他们一起为山东老革命党人王乐平所看重。王乐平也是诸城人,早年曾参加同盟会,五四运动后,王乐平将他主办的齐鲁通讯社改组为齐鲁书社,大力推销进步书刊,传播新思想。

齐鲁书社是马克思主义在山东传播的重要中转站。“当时介绍的新书有《俄国革命史》《辩证法》《资本论入门》《社会科学大纲》等,最盛行的是鲁迅的著作,还有李大钊、瞿秋白翻译的书。对创造社、新青年出版社、新潮社、北京书店的出版物销售极广”。这一时期,王尽美经常出入齐鲁书社,和邓恩铭、王翔千等友人一起讨论交流探讨,在各种主义和思潮中反复进行比较和探索。

早期的革命先驱李大钊,非常关心山东的党组织建设工作。1920年初,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王尽美趁着代表山东学生去北大联系事宜之便,在北大红楼拜访了敬仰已久的李大钊。两人相谈甚欢,王尽美受邀当场填表,成了该研究会的第一批外埠会员,并拿到了刚刚出版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

加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王尽美更频繁地来往于北京与济南之间。9月,他与邓恩铭在济南贡院墙根街的一个会所内,竖起了一面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建立了山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很快发展到50多人,包括学生、职员、店员和手工业工人等。同年11月,他与邓恩铭等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在济南商埠公园召开成立大会。接着又创办了《励新》半月刊,王尽美执笔写下“发刊词”,拟定该刊宗旨——研究学理,促进文化,引导青年解决社会问题,解决思想问题,“好去和黑暗环境奋斗,得到结果,便可以宣布出来”。

经过“五四”的淬火和对中国社会的体察与思考,经过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王尽美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渐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名共产主义信仰者。

【才艺俱佳的“王大耳”】

1921年7月,王尽美与邓恩铭作为济南的代表赶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济南的党代表,如同初生的朝阳,英气逼人。邓恩铭是唯一的一位少数民族(水族)代表,年龄最小,才20岁;王尽美则是年龄第二小的代表。

在这次大会上,王尽美见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神交已久,终得晤面,共同的奋斗目标,激发出了信念的火花。他在给家乡兄弟王庆增的信中,将“沉浮谁主问苍茫”的旧诗作了更改,写下了一首《肇在造化──赠友人》:

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

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

并将自己的名字由“王瑞俊”改为“王尽美”。

王尽美给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采访。在谈到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的时候,毛泽东对斯诺说:“王尽美和邓恩铭是山东支部的创始人。”1949年,毛泽东在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时候,对山东代表马保三说:“革命胜利了,不能忘记老同志。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邓恩铭烈士的历史搞好,要收集他们的遗物。”他还介绍说:“王尽美耳朵大,长方脸,细高挑,说话沉着大方,很有口才,大伙都亲热地叫他‘王大耳。”

1922年1月,王尽美和邓恩铭、高君宇等人一起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为躲避国内敌对势力的阻挠和破坏,王尽美等人购买了一批昌邑丝绸,扮成小商人,坐火车前往。会后,他们在当地进行了為期三个多月的参观考察,苏联的城市风景、乡村旷野、文化艺术等,拓宽了中国代表们的眼界。

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活着,不应该追求生命的长度,而应该追求生命的质量。作为职业革命家,王尽美才艺俱佳,绽放出绚丽的生命光彩。

他擅长丹青。一次,在参与并组织山东首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和马克思诞辰105周年纪念大会时,他除了写传单、做演说外,还用炭笔画出一幅1米多高的马克思像,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第二天,这幅画像高悬于会场中央。

他娴于丝竹。在莫斯科期间,一次联欢晚会上,王尽美弹奏三弦,邓恩铭吹笛子,两人合作演奏的《梅花三弄》和《高山流水》,一气呵成,余音绕梁,征服了在场的听众。

他还颇有表演天赋。在诸城,王尽美为了发动群众,进行革命宣传,扮演话剧《盲人配》中的盲人,演得活灵活现,赢得了乡亲们的阵阵喝彩。

【组织发动工人运动】

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王尽美曾写下响亮的篇章。他发动、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山海关京奉铁路、秦皇岛码头、胶济铁路淄博矿区、四方机车厂、青岛纱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早在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之初,王尽美就开始把目光放在工人运动上。“励新学会”的刊物《励新》第五期曾刊登一篇文章,提出要学习十月革命,举行罢工,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等。王尽美称“收回劳动者权利”的主张是“劳动界中之先觉者”,并指出,“少数觉悟者,不得不先尽传播酝酿的责任。一俟时机成熟,我们的理想自能一蹴而就”。

1922年6月,回国不久的王尽美来到淄博矿区,以讲课为掩护,组织工人运动。当时的工人运动,主要是结义、结伙等比较原始的组织形式,还没有明确的阶级意识。王尽美将写给工人的诗句,按《苏武牧羊》的曲调编了歌谣,在工人中传唱。为让矿工们更直接地了解组织工会的目的,王尽美在矿工中散发了《劝工友们速来入会》的传单,并说:“工钱若不够,我们就设法叫厂主加。生活若没乐趣,我们就办个俱乐部,大家进去乐乐。总而言之,我们只要团结起来,什么事也好办。”

数百份传单,在“煤黑子”们的手中传阅。不久,来自淄川、南定、西河一带的煤矿工人代表在马家村机器图算学校院内召开“矿业工会发起会”。会场布置简单,正面悬一块大黑板,讲坛前面一方桌子当讲台,左侧为书记席及签到处,其后整整齐齐排着数十条长凳,为代表席。尚未到开会时间,代表签到者已达250余人,后来者因地狭人多,拥挤不堪,竟不能到前面签到。

“会场上仅有一所小房子,而到者数百人之多,不但没有那许多座位,就是站着也拥挤,又兼之暑气熏人,会员汗流浃背,开会时间延长三小时之久,不但秩序始终如一,并且有疑问就起立质问,有意见就起立发表,那种活泼而沉静的精神,真叫我们佩服……”会后,王尽美撰写了《矿业工会淄博部开发起会志盛》一文,记述了这次大会召开的情形。

同年8月,王尽美接到李大钊的指示,被秘密派往山海关,他以“刘瑞俊”的身份来到山海关铁工厂,成为一名最底层的学徒工。白天跟大家一起抡大锤,晚上开办工人夜校,边为工人补习文化,边写组织罢工的函电、宣言等。

待一切准备就绪,王尽美组织山海关铁路工人举行京奉铁路的第一次大罢工。王尽美撰写了罢工宣言:“不罢工也要冻死、饿死、被压迫死,如其受辱死,不如奋斗死。”在遇到军阀的镇压时, “一丝一毫也不让步”。宣言还呼吁全国工人阶级声援山海关铁路工人的罢工。宣言在《民国日报》发表,长辛店、江汉、唐山等地工人纷纷组织起来声援。10月9日,千余名罢工工人有序坐卧在100米长的铁轨上,所有经停山海关的火车受阻,给京奉铁路局以致命的打击。随后,路局答应了工人提出的复工条件。

随后,王尽美马不停蹄,从山海关铁路奔赴开滦矿区,策划和领导了中国工运史上震惊四方的开滦五矿大罢工。

正是在山海关领导京奉铁路工人罢工的这段时间,王尽美夜以继日地工作,在山海关的冰天雪地中染上风寒,肺部发炎,但他忙于革命工作,根本无暇顾及治疗。谁能料到,正是这次患病落下了病根,严重影响了他日后的健康。

随着吴佩孚制造“二七惨案”,白色恐怖笼罩,王尽美从山海关撤退,回到济南继续领导革命工作,有一段时间赴青州等地,帮助筹建党、团组织。

【斯人虽逝,英魂长存】

1924年12月下旬,孙中山在天津约见王尽美。当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王尽美给孙中山留下深刻印象。这次的约见,孙中山委他以重任——国民会议宣传员,并作为孙中山的特派员,在胶济铁路沿线宣传召开国民会议的意义,并帮助成立国民会议促进会。

1925年1月,王尽美来到青岛,住在北京路连升客栈,在李村路29号神州大药房三楼设国民会议促成会筹备处。11日,在《大青岛报》上,王尽美以孙中山特派宣传员的身份发表《王尽美启事》:“鄙人此次来青,因无适当住处,致与各界接洽诸多不便,殊深抱歉。现与国民会议促成会筹备处商妥,每日下午二时至五时,假李村路二十九号神州大药房三层楼上该会会所,招待各界。如有以国民会议事见询者,请届时驾临为盼。”邀请各界人士前往商谈国民会议促成问题。此后,神州大药房来访者络绎不绝,王尽美与各界人士交流,宣传召开国民会议的目的和意义。

此后,王尽美风尘仆仆在胶济铁路上穿梭,而他的工作,似乎看不到终点。春节前夕,王尽美赶回济南,在街头多次演讲。潜伏在他身体里的病根开始发作,由于过度劳累,他住进了医院。

关于王尽美的疾病,同在山海关和秦皇岛领导工人运动的罗章龙后来回忆,1923年初,王盡美就染上了肺结核,“而后时间经济两感缺乏,不能得到适当疗养,病势日剧”。到了1924年底,有时剧烈咳嗽,咳得直不起腰来,面颊发红。咳嗽时,大口大口地吐血,最后不得不入院稍加治疗。

时值国民会议促成会和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之际,王尽美心急如焚,抱病第三次来到青岛,和邓恩铭等一起,领导了日商纱厂工人的大罢工。这次大罢工波及几个日本人控制的纱厂,工人罢工的怒潮席卷青岛,一万八千多名纱厂工人,坚持了22天,终于取得胜利。

但此时的王尽美,病情越来越重。组织上安排他住院治疗,他却以“花费太大”婉言谢绝。考虑到自己已不能坚持工作,留在青岛只会徒增组织和同志的负担,王尽美决定返乡休养。

王尽美重回故里,给家人带来了短暂的欢乐,之后却是深深的忧虑。因为肺结核是传染病,需要隔离。借了一间地主家作为粮仓的小屋子,放上一张床,王尽美就住在这里。在长子王乃征的印象中,父亲这次归来,骨瘦如柴,身体虚弱,时常昏迷。在亲人的哽咽声中恢复意识后,他还轻轻地安慰家人。

村庄里的医疗条件太差了,王乃征清楚地记得,“为延续他的生命,家里变卖了可变卖的一切东西,用病床做成担架,上面罩上一架防烈日暴晒、苍蝇叮咬的帐子,由乡亲们抬着,母亲在身边护着,一步一步把他送到高密车站,乘火车到青岛,住进医院”。

到青岛后,王尽美一边接受治疗,一边继续关注青岛的党组织和工人运动。对来看望他的同志,他说:“我是不行了,你们好好为党工作吧,我万万没有想到会死在病床上。”

1925年8月,弥留之际的王尽美说出了最后的遗言:“希望全体同志要好好为党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为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

教堂的钟声在海天之间弥漫,年轻的生命停留在了27岁。青岛国民党左派领袖鲁佛民出资为王尽美购买棺木,安排他的后事。青岛的党组织和工作在青岛的战友,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和简单的追悼会。党组织派王象午等把王尽美的灵柩送回他的故乡,安葬在大北杏村东南的枣行墓地。

陪伴王尽美的,是一年四季常青的乔友山与奔腾不息的潍河。

党和国家并没有忘记他。1961年,董必武乘列车经过山东时,时距一大召开已40年,董老感慨万千,写下一首《忆王尽美同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同样从诸城到济南求学的臧克家,在1923年夏,考上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同乡,又是带有传奇色彩的校友,臧克家知道了经常在学校内外从事革命活动的王尽美。在他的《诗与生活》中有这样一段回忆:“我还仿佛记得他的长相,耳朵特别大,同学们亲昵地叫他‘王大耳朵。他有两句话,像一副对联,传在外边,至今有点影影绰绰:‘自由花鲜血浇出,凯旋门白骨堆成。我们前期一班从北园搬到校本部之后,我深深感到党派活动频繁,革命空气活跃。”臧克家在学习期间,深受校园气氛的影响,也同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后来,臧克家作诗缅怀王尽美:“党史开先卷,百代扬英名。暗夜仰北斗,巨手撞晨钟。”

在家中遭遇不幸的情况下,王尽美的大儿子王乃征幸得知名人士王翔千、臧克家及亲友的资助,读完高小、初中,后考入曲阜第二师范学校,1937年加入中共,抗日战争期间四入敌穴,解放战争中奔赴东北战场,于1983年离休。小儿子王乃恩在姑祖母的资助下读完高小,1938年加入抗日队伍,1939年入党,抗日战争中坚持三年敌后斗争,解放战争中南下江浙,于1986年离休。

斯人虽逝,英魂长存。王尽美,这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如今屹立于历史的高山之上,俨然一棵不老青松,昭示着一个政党起始之时的风采。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邓恩铭王尽美济南
写给母亲的诀别诗
封入土墙的照片
王尽美:尽善尽美唯解放
王尽美:尽善尽美唯解放
印象邓恩铭(外一篇)
Paving Memory Lane
邓恩铭 不惜惟我身先死
济南
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