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下的乡村卫生防疫运动(1944—1946年)

2021-08-13 02:28付玉蓉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乡村

付玉蓉

摘 要:党的群众路线是陕甘宁边区卫生防疫工作的根本路线,卫生防疫的观念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在农民的思想里扎下了根,群众运动式的卫生防疫在转变农村社会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在被动员起来为自己的健康服务的同时,贯彻落实了边区的各项卫生防疫政策。中国共产党在卫生防疫运动中充分动员了民众,获取了民众对中共政权的认同和支持。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卫生防疫运动;农民动员;乡村

中图分类号:R19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8-0007-03

对于陕北,毛泽东这样评价:陕北是中国共产党的落脚点,是一切工作的试验区。但在文化上,当时的陕北是“中国最黑暗的地方”[1]。1944年11月毛泽东在文教大会上指出,“……陕甘宁边区有一百多万文盲,两千个巫神,封建迷信的思想还在经过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影响着群众,反对群众脑子里的这个敌人甚至比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还要困难……陕甘宁边区现在婴儿死亡率高至百分之六十,成人死亡率高至千分之三十,人民相当普遍的相信巫神……”[2]边区文教大会上通过《关于开展群众卫生医药工作的决议》,《决议》指出:为要扑灭大量的疾病死亡,第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普遍的开展卫生运动。决议对普遍开展群众卫生运动的原因做了如下分析:抗战以来,政府医药卫生部门虽然做了很多努力,但是这些工作不全面、不系统,特别是没有动员全部人民的力量去扑灭疾病,工作成效有待提高。所以,边府在《决议》中号召各级干部:迅速动员一切力量,为扑灭边区大量的疾病死亡做斗争。这标志着党决心以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解决乡村卫生防疫问题,随着整风运动的深入与精兵建政的施行,下乡干部充实了基层政权,并使党的群众路线成为边区卫生工作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所强调的正是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

一、陕甘宁边区乡村卫生防疫运动中的农民动员

边区农民普遍存在不讲卫生的落后观念,以及讲卫生就是为了漂亮等错误观念,通过宣传动员转变农民的卫生意识,并在农民的生活中形成讲卫生的“空气”是乡村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农民生活中的动员

手册、报纸等的文字宣传全面翔实。1941年上半年边区卫生处防疫隊在乡村共印发军民手册2 000份,传染病防疫问题100册,防疫须知300册,防疫传单8种[3]。1945年初延安、安塞、子长麻疹流行波及甘泉,《解放日报》实时跟踪并详细报道疾病症状、易感人群、死亡人数等,提醒广大民众注意疫情,及时公布、更正李鼎铭治麻疹的验方[4]。

农民读报组、识字组的宣传贴近群众。手册、报纸直接针对机关单位、知识分子等,对农民只有间接宣传作用,农民主要靠村民大会听取传达或参加读报组等获得信息。鄜县(富县)太乐区开展卫生运动的三种方法之一即是利用读报组。太乐区羊泉镇一个铁匠病了请山神爷治病,读报组讨论后一致认为没有神,这不是治病的办法,就集体说服铁匠抬走山神请来了医生,铁匠病愈后感动地说:“幸亏大家讨论,要不就要命了!”[5]

庙会、秧歌、话剧的艺术宣传收效很大。边区文教大会上毛泽东指示,文艺工作要新形式联合旧形式,他着重指出“在医药卫生方面尤其如此”。1945年3月18日,子长中学秧歌队和二完小秧歌队利用杨家园子的娘娘庙会宣传卫生防疫。秧歌队在娘娘庙前吸引了大量群众,子长秧歌队边扭边唱《卫生歌》,歌词中唱道:“有了病要请医生,千万不要请巫神,谁请巫神谁倒运!”群众惊讶地说:“原来巫神真不可相信。”二完小演出秧歌剧《勤婆姨》,妇女看了说:“要好生照护不要让娃娃喝凉水、吹风。”秧歌剧演员认真解答群众的问题,有妇女问:“是不是打上父母的血,娃娃的病就不会加重?”秧歌队结束演出,有群众发问:“为什么财旺人不旺?难道就是红十字白口袋的女护士说的不讲卫生的缘故吗?”另一个用刚学会的歌词回答:“不怪你来不怪他,会讲卫生就好啦。”[6]

“医疗下乡”捅破巫神的“神秘”面纱。乡村农民有请巫神做法驱鬼、治病的习惯,但实际这是封建迷信,不能治病还要付高额代价甚至失去生命,群众因为愚昧无知损失不小。延安县反巫神大会公布的材料显示,全县巫神共161人,每家每年跳神平均36次,每次耗费2 000元,全县每年耗费33 618 600元[7]。一般巫神使用“变戏法”骗人的把戏愚昧群众,有些巫神用酷刑残害群众,如火烙皮肤、睡铡刀、火烧阴毛、钢针扎肉、裸体鞭打等[8]。暖水泉张生亮的孩子得了百日咳,夫妻俩请巫神闹了一夜,导致孩子病情加重咳血,巫神并索要一只羊、两只鸡、一升米、两万元边币,医疗队听说后建议带孩子去西河口医院,几日后痊愈。在乡卫生总结大会上张生亮主动上台说:“不要再相信巫神……公家的医生不要钱,还把自己的血抽给孩子打,只有八路军才有这样的医生……以后百病不要再请巫神……”[9]医疗队不禁止请巫神,可群众却懂得巫神不可信,看病要请医生、上卫生合作社,巫神自动“失业”了。

“展览下乡”与群众卫生意识的转变。延安市1944年7月18日举办为期7天的卫生展览会,展览会展出实物595件、图书260本,展会共分十个部分宣传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同巫神做斗争等,展览品包括儿童食物、药品、照片与连环画等。因反响很好受到中央同志的表扬,毛泽东为展会题词“为全体军民服务”。展览会以实物和图片展出引起人的视觉冲击,比文字、口头宣传更直观,爱喝冷水的娃娃用显微镜看了生水里的微生物后再没有喝过冷水[10]。展览会于7月30日流动到延安大学礼堂,有绥德、子长等地的农民观看后希望展览会能搬到农村去[11]。群众要求“展览下乡”得到了边区政府和卫生部门的支持,此后医疗队任务就多了一项,即在乡村举办流动展览会,而且展览主题更适合边区农民的需要。

(二)农村核心人物的动员

村长、劳动英雄、变工队长等具有成为某地具有号召力的核心人物,通过他们带头宣传卫生、开展卫生运动,以点带面以此影响全村人。1944年新正县二区五乡前掌村主任张鸿彦积极推行卫生运动,38户没一人生病,创造了该区的卫生模范村。1943年前掌村夏天疫病流行,1944年初黄水病致全村牛死25%,引发村民“夏疫”恐慌。张鸿彦带领村读报组读卫生报,宣传卫生防疫的必要性。4月农忙稍闲之际在全村开展彻底的卫生运动,包括换“黑窑皮”[12]、砌新炕、修厕所、扫街道等等,但起初响应的人不多,因农民怕冲了“土神”,张鸿彦就从村里几户积极的人家入手在变工队的帮助下半个月就得到多数人的响应。村里应付了事的“懒婆娘”说:“又不过年不过节的,打扫那样干净干啥呢?”张鸿彦督促检查时叫村小学的学生去帮助打扫,这样懒婆娘也勤快了。张鸿彦在村民大会上读报解释村里人肚子疼、心口痛是因为吃生水、脏水、剩饭的原因,全体村民在大会上订立卫生公约,自卫生公约实行以来全村无人生病[13]。

(三)农村教员与学生的动员

教育是卫生防疫深入乡村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员与学生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员与学生在课堂上要传播卫生防疫知识,平时要深入农村分担宣传、检查督促等工作,卫生运动时教员担负一定领导职责,学生就做卫生运动的“先锋队”。

教员学习卫生常识,学校开设“卫生常识课”,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以推动家庭卫生。政府要求冬学等下乡工作的农村教员要学习卫生常识、参加卫生座谈会听取医生指导、参加短期卫生训练班等。延安市西区磨家湾村小学教员田心提出“护理深入家庭”的号召,田心所带的十几个学生大都患砂眼、不洗脸,田心去附近医务所向医生学习了简单的治疗方法教给学生,并亲自给他们洗脸,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生回家后为父母传授方法,告诉父母要讲卫生[14]。

学校组织教员、学生协助乡村开展卫生运动。1944年3月,延安市开展卫生运动,杨家湾村小学积极响应。杨家湾村卫生运动是在村长、村卫生组长、教员的领导下开展的,采取分工合作模式,教员负责带全体学生打扫窑洞和街道。4月教员协助村卫生组长在村里进行卫生宣传,同时在学校里发动学生讲家庭卫生并提出三点要求:扫地、打苍蝇,以及年龄大的学生烧开水、垫厕所。6月延安市卫生动员大会上,划分全村卫生扫除的地区,教员也必须负责一区,并与学生互相检查。在卫生检查中,哪个学生家里卫生不好,教员便要先督促学生,逐渐的家庭卫生就好起来了,在以后的卫生检查中,学生和家长都上心了,家长问“我家的卫生哪点不好,告诉我,好改!”

二、陕甘宁边区乡村卫生防疫运动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和边区政府多次指示要把卫生防疫工作造成群众性的运动,基层在推行卫生运动时逐渐形成一套压力—动员模式:乡村党政干部带头并联合学校教员、医疗队等乡村专业人员,动员乡村核心人物,组成运动的领导层。采取订立卫生公约、举行卫生比赛等方法,充分动员乡村各个群体如妇女、儿童、老人等,分工合作开展运动。卫生运动中规定组织纪律并及时检查督促,不合格者必须接受惩罚,如让其请全村人吃饭,合格者则会受到表扬或被选为模范或得到物质奖励。群众在乡村干部和核心人物的反复动员下,在卫生宣传和卫生人员所造成的心理压力下,在乡村的舆论压力等合力的影响下,逐渐成为一个讲卫生的人。

(一)开展乡村集体卫生运动

集体卫生运动是群众路线在乡村卫生防疫工作上的具体体现,主要表现为集体大扫除、消灭虱子运动、捕鼠灭蝇运动等。以1944年延安市北区文化乡消灭虱子运动为例,虱子传播“出水斑病”,延安市北区参议员刘好成在卫生委员会上说:这病好比一堆柴,点一个洋火就都着了,传染性较强,“不死也要脱层皮”。文化乡在前一年年底有6人得“出水斑病”,就有2人死亡、2人瘫痪,很快便从文化沟的西山头传到东山头。3月30日总卫生处召集卫生动员会,乡村干部、乡卫生委员、村卫生小组、卫机关生人员全部参加。其中,北区参议员、卫生委员会委员刘好成老先生最积极,号召大家赶快行动,不要皮皮拉拉。運动中由党校卫生科协助村长和刘好成动员居民拆洗被褥、衣服灭虱。杨庄村当晚即召开村民大会,重选村卫生小组长并订立卫生运动规定:每月大扫除六次;每天打扫窑内和院落一次;每家必须拆洗被褥;每人必须打蝇。文化乡后沟村村长高英宗、卫生小组长高与才在党校四部卫生所医生郑有华的帮助下,动员全村11家,每家做蝇拍,打蝇7 000多个。该村过去很肮脏,此时即想争取做卫生模范村[15]。中央总卫生处在总结乡村卫生工作的经验时,文化乡被作为典型公开表扬。卫生处的工作经验总结指出,建议成立以基层村长、区长、县长为首的卫生委员会,取得当地党政军部门和医药部门的协助开展工作,特别指出“村长对这一工作的重视与保证是很重要的”,且必须选择有威信的人,若村卫生小组长是个“娃娃”或“没有威信的人”,工作也做不好。

(二)普遍修建卫生设施

边区号召改善农村卫生环境,乡村普遍修建了一批卫生设施,其中修厕所、修畜圈、打水井、打烟囱等是主要项目。

乡村饮水极不卫生,如富县三区桃源村的涝池水用来洗衣服、饮牲口、做豆腐,导致多人得痢疾。卫生运动中号召掏水泉、打水井、修井房,鼓励用阳光晒过的水等。延县柳林区共134个水井就有40多个坏井,所以卫生运动的重点就是打水井、掏水泉,禁止人畜共用饮水源。放养牲口是农村疾病流行主要原因之一,修畜圈是乡村环境卫生的重要环节。有农户固执地认为,猪圈起来就长不美了!但是猪放养易于传播病菌,经过卫生运动,卫生模范村里每户都保证猪有圈、鸡有笼、狗有窝。农民窑里不打烟囱且窗户小、不通风,新正县农户灶炕都不打烟囱,窑内整日有烟,对整日在窑内的妇女和儿童不好,当地妇女多患“红眼圈”即是明证。该地卫生运动中提倡户户打烟囱、开大窗通风。边区农村部分群众在牲口窑里大小便算作积肥的习惯,甚至部分群众有随地大小便的习惯,总之没有专门的厕所。修厕所是乡村卫生运动中或医疗队下乡帮助的一项主要任务。边区卫生队在甘泉白家渠宣传卫生后协助乡干部修建厕所8个、白家坪19个,并且教各户如何利用厕所积肥、如何垫厕所、如何清理厕所等方法。

(三)改善农民家庭卫生

边区倡导农民注意家庭卫生的项目繁杂细致,如喝开水、人畜分住、多吃蔬菜、衣服勤换洗、洗锅洗碗等。但是这样的转变只有在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改善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如提倡不要吃馊饭、人畜分住,可在困难时期边区农民吃不饱饭都常见更何况馊饭呢?农民也知道人和牛住在一起不好,可是分开住农民缺窑洞也是事实。所以有农民认为,“边区条件差,讲不起卫生。”[16]

随着边区经济的好转,边区生活“自给自足”“丰衣足食”初步实现。边区农民的卫生意识也越来越强,农民开始注意家庭卫生与个人卫生。在1945年边区的群众卫生运动中,很快涌现出多个卫生模范村,新宁三区姚家川21户,每户都开大窗、打烟囱、修猪圈、不吃剩饭、不喝生水、常洗脚、街道环境卫生好,巫神来了也没人相信。

三、陕甘宁边区乡村卫生防疫运动的历史意义

陕甘宁边区的卫生防疫通过全方位的宣传,使科学的卫生观念深入人心。农民中曾流传着“看得了病,续不了命”,得病是自己“命大命小”的错误观念。但经过宣传教育都知道“预防第一”,只要平时讲卫生就能少生病,看病要请医生,再没人“请神送鬼”了,边区农村的社会风气逐渐转变。

中国共产党以群众路线的方式推进乡村卫生工作。一方面,农民的力量被调动起来为自己的健康服务,逐渐认识到卫生防疫是关乎自身健康的事情。注重卫生防疫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农民越来越热心于发展乡村事业,如办学校、办识字组、开办接生训练班、加入医药合作社等,最终改变了乡村的社会结构。另一方面,通过无孔不入的宣传与教育,中央的政策获得了农民的理解和执行。农民能自发说出:“只有八路军才有这样的医生。”卫生运动中培植了党需要的乡村精英,调整了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乡村核心人物必须是本土有威信的进步分子。群众路线的方式使得中国共产党在边区整合了乡村社会的资源,汲取了乡村社会的力量,有力地支援了抗战,为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8-9.

[2]  毛主席在边区文教大会讲演—文教统一战线方针[N].解放日报,1944-11-01.

[3]  边区半年来卫生工作展开,防疫队深入农村工作[N].解放日报,1941-10-04.

[4]  延安麻疹波及甘泉,關中中心区发现吐黄水病已死多人[N].解放日报,1945-01-21.子长麻疹流行[N].解放日报,1945-03-04.

[5]  甘泉县发生麻疹、肺炎[N].解放日报,1945-03-26.

[6]  李副主席关怀民间疫病,详谈救治麻疹验方[N].解放日报,1945-03-13.

[7]  通过学生、读报组推行卫生运动[N].解放日报,1944-8-11.

[8]  卫生宣传—路塔[N].解放日报,1945-05-24.

[9]  巫神罪恶小统计[N].解放日报,1944-08-11.

[10]  巫神的骗术[N].解放日报,1944-06-18.

[11]  边区助产训练班通讯:巫神失业了![N].解放日报,1945-10-08.

[12]  延安市卫生展览会闭幕,观众四千收效宏大[N].解放日报,1944-07-27.

[13]  卫展移延大继续展览,群众要求卫展下乡[N].解放日报,1944-08-05.

[14]  张鸿彦推行卫生运动的结果[N].解放日报,1944-09-03.

[15]  农村教员要学卫生常识[N].解放日报,1945-04-02.

[16]  延安市磨家湾小学教员田心,帮助群众与学生讲卫生[N].解放日报,1945-05-11.[责任编辑 文 娇]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乡村
论“三三制”原则在陕甘宁边区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过载栈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商业发展的政策动因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