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中的问题及对策

2021-08-13 10:19杨紫薇
艺术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

摘要:近年来,民族地区成为人们热衷的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得到挖掘与开发,但在旅游开发进程中,由于没有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出现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举措,旨在为促进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与协调统一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鲜明特征,是某一民族历代人民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当前民族区域被旅游者群体选择的倾向日渐增加,这与民族文化的揭底式挖掘和立体式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发时间过短、开发项目繁杂等问题让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不明,具体措施模糊。将时间维度放大,这些问题将影响民族文化的根基,损害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基于此特殊背景,本文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为实现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的统一提供参考。

1 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民族文化的开发是对文化资源的发掘、收集、利用和选择,保护是对文化损害的尽力规避,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和基础,而开发是保护的必要体现,在旅游开发进程中,必须处理好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关系[1]。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开发与保护两者不统一,使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天平向前者倾斜,部分民族文化受到损害,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民族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处理好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开发与保护的统一。

2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民族文化对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的路径主要有两种:民族文化产业[2]和基于民族文化的民族旅游开发[3]。在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中容易被游客感知的显性文化能够得到充分开发,并且为了迎合旅游者需求可能会使一些濒临消失的文化在开发中得到恢复和发展,比如許多被淡忘的民族歌舞重新在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开来[4]。而与显性文化相对应的隐性文化由于具有在短期内不易被游客感知的特征,因此也不便开发和利用,被视为是阻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存在,被选择性地摒弃。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使民族文化得到了认同,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但是同样应该看到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中仍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2.1 表现形式欠缺

我国民族文化很多物态的表现形式多通过博物馆进行陈列。建立民族博物馆,目的在于保护民俗文物,通过运用声、像、物等手段,对即将消失与被损毁的民族文物予以抢救、搜集和陈列。民族博物馆既能够起到保护民族民俗文物和民族文化的作用,又能够满足旅游者参观的需要。但我国的民族博物馆以静态的陈列、展示文物和图片资料为主,对旅游者缺乏吸引力,致使不少民族博物馆入不敷出,比如宁夏博物馆就因为收入过低而不得不采取冬季半闭馆,春季再开馆的举措。

2.2 文化符号弱化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同时也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以中华民族大的视角来看,一些民族文化会在题材、内容与风格等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呈现盲从化和西洋化的特征,从而失去相对稳定性[5]。以中华民族为一个整体,从少数民族的视角来看,大批旅游者带来了多元的外来文化,导致民族地区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发生变化。

民族语言是承载民族文化再生产的核心媒介[6],是民族内部进行往来的前提。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要求从事旅游行业的人会讲普通话,外来游客的进入使民族地区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普通话成为通用的语言。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以及媒体行业的发展,民族地区的语言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很多少数民族没有文字,加重了语言消失的危险。如基诺族通过代代相传的口传文化进行文化传承,在面对现代媒体所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时,缺乏抵抗能力[7]。再比如云南壮族人除了老一辈,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不会说壮语,一旦会说民族语言的老年人去世,那么民族语言极有可能会随之消失。因此,对旅游开发中文化符号的继承和保护必须予以重视。

2.3 风俗习惯式微

民族风俗习惯包含服饰、礼节、节日习俗等诸多方面,是本民族历代人民共同认可并相约遵守的行为模式,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所在。但现状而言,民族文化的风俗继承出现了严重式微。

如今很多少数民族除盛大节日或必要场合外,都已不再穿民族传统服饰,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中表现得尤为强烈,因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影响,其更加偏好穿卫衣、运动裤等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服装。一些老年一代为了便于行动也穿上了现代服饰,民族服饰逐渐被人遗忘,并且传统的民族服饰大多靠自己手工制作,现在人们不会再花费时间绣衣服,而是选择去当地城镇购买现成的或者机绣的民族服饰,由此也带来刺绣艺术传承的断层。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因具有文字记载的功能素有“穿在身上的历史”之称,纹样精美,深受人们喜爱,但是目前已经很难见到精美的苗服了,传统的精湛技艺近乎失传。

除了民族服饰传承的断层,风俗习惯的式微还体现在节日、婚丧、饮食等被同化[6]。

2.4 过度商品化

为了适应游客的需求,一些民族节日举办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民族节日都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开发,一些民族节日常常选择在旅游旺季举行,地点也转变为景区景点。如有些地方的傣族泼水节随时随地都可以举行,并且演出还会挪用如歌舞表演、服饰等非本民族的表演元素,以吸引观众眼球,传统的节日庆典转变为商业表演。

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为了吸引游客,将一些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活动移植到景区内,通过表演或者展示的方式,呈现不同民族的生产与生活[7]。民族演员的工作空间与生活空间分离,民俗村里所展示的仅是符号化、商品化、刻板化的前台表演,民族文化被片段式展示,使得游客用景区内展演的民族文化来衡量真正的民族文化,进而误解原生地的民族文化,对文化传播造成影响。

由于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在开发过程中难免会注重经济利益,这无可厚非,但如若影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就得不偿失了。

3 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对策

3.1 推动文化创新,突出文化特色

要实现民族文化“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就必须推行文化创新,坚持以民族特色为基础,融合时尚的元素体现民族文化的创新性。

以民族博物馆为例,由于国家和政府财力有限,民族博物馆不可能完全靠国家财政补贴改变现状,因此要转换经营思路,推动文化创新。可以将当地居民请进博物馆,向游客展示如何酿酒、织布、刺绣、使用各种生产生活工具等;还可以邀请知名专家举办讲座,使旅游者深入了解当地民族文化;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如将民族风俗风情的历史、发展过程拍成四维电影,让旅游者在观看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各民族博物馆也可以携手合作,共同举办展览,共同营销,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享[8]。

3.2 提高价值认识,增强主体意识

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绝不能丢失自己的特色,被外来文化同化[9]。这就要求政府和旅游开发部门科学、有计划地进行规划,注重当地居民在开发中的作用和利益,认识到社区居民才是民族文化的真正拥有者和主人,听取居民意见,重视其参与程度,使其能够从中获益,进而提高民族文化的价值认识,意识到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愿意且主动、积极为保护民族文化出力。

政府和旅游开发部门除了要对当地居民予以重视,还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自信。一方面,政府相关宣传部门应该利用现代媒体宣传文化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相关教育机构要加强文化传承重要性的教育。青少年是未来民族文化的继承人,要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必须要强化青年教育。当地教育部门应该鼓励带有民族文化特色教材的开发和使用,同时学校教育也应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针对民族语言问题,可以采取居民教游客学习民族语言的举措,在体验民族习俗时学习各种活动的民族称呼,刺激居民学习民族语言、传承民族语言,还可以开设语言教程班,寓教于乐,创造民族语言的环境,让青少年从小接触民族语言,使青少年感受到語言的强大魅力。

3.3 强化政策支撑,加强文化记忆

在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政府政策的作用不容忽视,应该重视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确保文化传承的效果,加强居民文化记忆,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事业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6]。

首先,当地政府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的相关政策,可以采取给予资金支持或者人才支持等方面的措施,鼓励旅游公司和企业注重民族文化开发时的保护,避免损害文化行为的发生。其次,还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激励外出打工人员返乡。最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文化传承人培养机制,解决民族文化发展传承中较严重的文化断层问题。以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绣为例,当地政府可以采取举办文艺展演、非遗文化传习班等活动的措施,找寻和培养苗绣爱好者,激发青年群体传承非遗的热情,并提供资金支持,建立苗绣制作展示区,激发当地居民文化传承的动力、强化文化记忆。

3.4 形成立体保护,建立文化品牌

很多民族传统文化中隐藏着不为外人所轻易感知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部分,如果不将其区别对待,盲目进行开发,则会造成民族文化的庸俗化与肤浅化[10]。因此,在旅游开发中,应该深入了解当地文化,注意保护那些具有象征意义和神圣意义的部分,形成政府、企业和社区共同主导的全方位立体式的保护。

民族文化是旅游开发的重要指引[11]。只有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并与其紧密融合的旅游产品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才会被旅游者认可。因此,旅游开发商应该在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开发形式,逐渐形成文化品牌,彰显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丰富性。

4 结语

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应符合当地实际、体现当地民族文化特色,开发前、中、后期都应该听取和重视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居民的利益,因为居民才是民族文化的主人,只有当居民享受到由民族文化开发带来的好处时,他们才会尽力维护民族特色文化。此外,由于民族文化中的隐性文化不易被感知,被视为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存在,因此也谈不上开发和保护,至于如何使隐性文化得到开发和利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还有待研究。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在注重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两者并非矛盾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实现彼此统一与共赢。

参考文献:

[1] 李天瑜,张富菊.当前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问题[J].政治与社会,2020(1):281.

[2] 丁智才.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4(6):147-156.

[3] 谢菲,韦世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空间景观生产及其话语逻辑——基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白面瑶寨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48-53.

[4] 郭丽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20(3):53.

[5] 郭英之,董坤.改革开放40年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挑战和对策[J].中国旅游发展笔谈,2019(1):10-11.

[6] 王晓凤.探究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以易门县绿汁镇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4):72-74.

[7] 孙九霞.传承与变迁——旅游中的族群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36.

[8] 刘晖.旅游民族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58.

[9] 李文钢.当代中国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悖论逻辑[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20(5):84-92.

[10] 付·吉力根.浅析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J].北方经济,2007(5):54-55.

[11] 孟前莉,宋振宇,于宏伟.浅谈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J].时代文学.2018,12(7):1178-1180.

作者简介:杨紫薇(1998—),女,河北邢台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旅游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旅游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