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视域下民间文学类短视频的创作与传播

2021-08-13 10:50宋兴
艺术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短视频新媒体

摘要:本文以民间文学类作品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例,基于如今的抖音利用短视频形式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作与传播的现状,探究短视频传播的特征,以求找到民间文学再生的破局之路。短视频用双重视角深化叙事,借用新媒体对其进行开发选择和科学利用,从而弘扬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现代化特色,有利于传达深蕴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

关键词:新媒体;短视频;民间文学类非遗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1 民间文学类短视频创作现状

现代社会网络普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东西容易被大众忽视,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慢节奏生活的代表,它是中国灿烂辉煌历史的见证。而如今,传播信息的方式变得多元化,单一通过文字传播降低了传播的实效性、及时性、便捷性[1]。要想实现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就要紧跟时代潮流,将文字转变为视频也是将故事转变为视听语言。以抖音为例,在非遗领域抖音已经建立起非遗传承人体系,以抖音为宣传平台招募非遗传承人。截止于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有250万用户发布了有关非遗内容的视频,其中超过六成都是“90后”,发布内容中非遗手工艺品占比较高,民间文学类作品也不能落后。现在抖音已经成为最大的非遗传播平台,“一段短视频,穿越时代,穿越脆弱,为人类历史留存珍贵底本”。抖音更是推出了“全民参与非遗话题”“当非遗遇见抖音”等话题,其中词条“我变脸比翻书还快:让人人都有变脸绝活”达60亿次播放,词条“要笑出‘国粹脸:做1秒的京剧大师”达26亿次播放,词条“皮一下很开心:皮影戏从未如此流行”达29亿次播放。抖音特效中的非遗贴纸也没有落下进度,有1850万个视频使用过“京剧武旦”特效,有410万个视频使用过“川剧变脸”特效。我们可以看出大众对于非遗的尊重与兴趣,因此我们更要抓住时机,将民间文学类非遗以短视频形式进行传播提上日程。

20世纪90年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文学不再是社會工作的重心。民间文学因其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缺乏传播载体,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受到较大阻碍。传播方式的单一性和脆弱性,让许多珍贵的民间故事在追求现代化发展进程下逐渐失传甚至消失[2]。即使是在学校、在课堂上出现相关话题,老师们会直接默认同学们熟知民间文学故事,所以就不再进行讲解。以上问题都体现了民间文学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如何保护、传播、传承民间文学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梁祝故事以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脉络推动情节发展。例如在英台的形象塑造上,英台代表了旧时代封建家庭对女子的压迫,在传统社会中,英台遭受了各种不平等待遇、歧视以及束缚。冲破传统的枷锁,具有反抗精神也是对故事后期其人物形象转变的一个铺垫,人物性格决定人物动作,因为英台有勇气冲破禁锢,追求梦想,同样也有勇气追求爱情甚至为爱情赴死。前期的铺垫让观众对故事结局深信不疑,这在人物塑造中就可以称之为“让角色开口说话”“让角色掌握自己命运”。在故事的叙述中运用了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进行双重视角深化叙事,反映民间文学作品的民间情感与审美情趣[3]。

2 民间文学类短视频创作特征

近年来,由于手机、电脑等互联网终端设备的逐渐普及,大众的娱乐方式日益丰富。短视频传播作为新的热点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因其具有传播快捷、成本低廉、形式多样、人人都可参与等特性,且能够通过自主拍摄、发布视频获取流量盈利,所以在各行各业都得到广泛应用。在短视频软件大量涌现的现在,以抖音为例,由于创作、剪辑视频较为简易,发布视频的门槛较低,形成了“用户即是作者”这一创作现状。优秀作品能够拥有极高的播放量和广大的群众基础,获得更多资源,进一步鼓励同类视频的创作。

如今,民间文学依托短视频传播已经颇有成效,例如抖音中“历史奇闻故事”“历史趣味说”“醉国风”等账号,通过讲述各种古代故事传闻、演绎国风故事、分享传统服饰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粉丝们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这些账号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制作精美的短视频将民间文化、传统故事以幽默风趣和易于理解的口吻进行传播,从而收获大批忠实的粉丝,达到传承、传播、发展、创新的目的。但道阻且长,民间文学传播的形式创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通过对相关创作者群体的分析发现,大多数仅是爱好者而非专业者,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人物造型单一化,缺乏创新,优质内容较少,涉及少量低俗内容以及刻意对粉丝们的迎合[4]。

一方面,形式的单一往往是因为一种形式被认可而导致的“模仿热”,本质上是缺乏创新、盲目从众的心理作祟,这就意味着需要一个专业的传承人或者由官方建构专业化、系统化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内容质量普遍不高,往往因势利导,对所发布的内容不加辨别,本质上是对文化的一种过度消耗。这就需要我们寻找真正的民间文学传承人,以更加专业、权威的口吻优化、构造视频内容,保持文化的原生态[5]。同时,针对个体创作的随意性可以采取丰富应用场景等方式加以规范。例如,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打造的服饰文化节目《衣尚中国》,通过“历史空间”“匠心空间”“创演空间”等多重演绎,构造更加正规、辉煌的应用场景。

如今抖音中会出现视频内容“不均匀”的问题。第一个“不均匀”是冷门的民间故事鲜为人知,热门的民间故事创作领域已经饱和。要探求所有民间文学,稍作整理进行格式化的传播,这就需要着眼于冷门故事,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创作者“去利益化”。第二个“不均匀”主要体现在口耳相传形式难以适应现在的发展状况。民间文学应该抓住短视频发展机遇,让口耳相传不同于古代的“说书人”形式,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达到“千人对话,万人对话”的文化共享热潮。

3 民间文学再生的破局之路

短视频传播形势下民间文学传播方式的转型,无疑是当前民间文学再生的破局之路。但是在传播中形式不宜过于简单,要对非遗抱持尊重与重视的态度,要优化传播方式,结合非遗本身的特点以及传播困境,打造精品特色短视频内容。短视频传播下的互联网新生态无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在商业领域也要重视从弘扬非遗的角度去做市场营销,拓展新领域丰富市场前景,足够尊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核一定要落实,生产一定要把控”,优化商品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一定要保证好产品的质量。

首先,例如将《活佛济公》中济公衣衫褴褛、活佛济世的经典形象运用到市场营销中,将故事中的“济公药丸”商业化成为企业品牌,成立“济公食品旗舰店”销售喉宝片、糖果等农业副产品,使消费者能够在购买产品的同时领会“活佛济公”相关民间文学故事的文化底蕴,创立独特的企业文化IP。在物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传播的更新换代是历史必然的选择,要依据非遗本身的“二次生长”的延伸性,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商业再造价值,将传统非遗文学真正带到大众身边,在领略传承的基础上让观众在生活中选择最好的非遗可持续传承方式。

其次,传承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就要重塑经典,在故事架构不变的条件下对其进行创新,例如人物形象的重塑。既然是经典,就意味着不管是在什么时期,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故事人物原型。其实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现代的人们一点也不逊色,只是时代更迭,人们会用现代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将经典对焦到现实中每个人身上,取得大家的共通点,在短片中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引起共鸣,得到大众的认可。

最后,中国优秀民间文学作品是底蕴深厚、特色独具的文化资源,通过短视频形式对其进行开发选择和科学利用,传承者应立足抖音,从“动态画面”“动态音效”以及“动态内容”三个方面提炼非遗“卖点”,基于潮流热点对非遗内容的形式进行创新,再根据自身特色创造个性化的动态体验,提高拥有广泛受众的短视频产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唤起大众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增强保护、传承意识,顺应弘扬传统文化的时势,紧跟國家政策,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在今天重新绽放光彩。另外,由于抖音在外国的走红,利用抖音平台进行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播能够让中国优秀民间文学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视野,能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抖音受众范围较广,无形中扩大了国际影响。

基于大众通过短视频传播对民间文学有全新的了解认识,激发大众对于弘扬和保护非遗的信心,扩大传播范围激发社会价值[6],社会和谐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目标。通过短视频对民间文学进行二次创作,将非遗中的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生产力,推动大家积极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我素养提升的同时,还能进行深刻的社会思考,形成社会合力,让社会具有心理认同感,共同保护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4 结语

本文只以抖音传播为例,但其实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形式和媒介多种多样、纷繁复杂。除抖音之外,还有快手、西瓜短视频、B站、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多个传播平台。社交软件已成为一传十、十传百的佳话,更是在延续古代人“口耳相传”的办法,只是在现代社会速度会提升千万倍,使传播非遗民间文学不再是难题。

在短视频创作的基础上要注重文字视听化的转变,将书面文字、口耳相传的故事转变为视频的传播形式就要运用视听语言去重塑。在优化叙述故事的基础上还要保证原有的人物形象,可以是形散而神不散,但人物原型不能丢弃,人物性格创新和现代化更不能缺少。在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场景的呈现十分重要,是评定民间文学再生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的决定性因素。借用新媒体对其进行开发选择和科学利用,弘扬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现代化特色,传达深蕴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在保证形式和结构合理的情况下优化内容,从短视频跨界到微电影也充满了无限可能。

民间文学类短视频传播大大缩减了大众了解民间文学故事的时间,这与现代都市“时间紧、任务重”的快节奏生活相契合,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同时也是全民普及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机遇。对于学业紧张繁忙的学生来说,抖音的短视频影像让表达更直观,且并不是一味灌输故事结构,而是让人在影像领域对民间文学故事有全新的认识。在纸质阅读过程中大众会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或场面进行想象,在脑海中形成自己的想象画面。由于每个人对作品的认知不同,所以心中所想的就是自己最满意的场景和人物形象,但这种画面没有办法实现全民共享。反过来,短视频一旦批量生产也会出现分歧,可能在人物形象的设计上会和大众的心里想象有所偏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观众的想象空间,这个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我们要保护、传承、传播民间文学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弘扬传统文化的时势,紧跟国家政策,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在今天重新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胡佳.非遗的短视频传播现状及策略——以抖音短视频为例[J].视听,2020(10):148-149.

[2] 谢遵明.新媒体视域下移动短视频对红色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以延安枣园革命旧址为例[J].视听,2020(10):149-150.

[3] 安文龙.新媒介环境下民间故事传承与传播途径探索[J].东南传播,2019(11):81-84.

[4] 鲍扬,王文.“非遗”的“抖音”现状解析与路径优化[J].电影评介,2019(14):110-112.

[5] 朱银霞.非物质遗产短视频传播效果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0.

[6] 马悦.非遗纪录片中传承人故事的影像化表达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0.

作者简介:宋兴(2001—),女,辽宁锦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猜你喜欢
短视频新媒体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