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览中的嗅觉体验设计研究文献综述

2021-08-13 10:50陈思烨
艺术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展览气味博物馆

摘要:如今,策展人和艺术家们逐渐意识到除了视觉和听觉还可以利用嗅觉有效优化观众的参观体验,但要让观众真正享受到多感知博物馆的乐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本文整理嗅觉体验设计的相关文献,以期对后续研究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嗅觉体验设计;气味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用视觉和听觉去感受这个世界,这导致声音艺术和视觉艺术从古至今一直都在被探究和延伸,而嗅觉艺术却一直被大众忽略,甚至是不被接受。实际上,气味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虽然毫无重量,却能唤醒记忆和联想。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与嗅觉体验设计相关的代表性文献,对其进行梳理和展望,希望艺术中的气味与嗅觉感知能够被更多人重视和传达。

1 气味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1.1 带来饱含情感的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研究发现,气味与人的记忆和情绪有关。理查德·史蒂文森从神经学的角度得出,嗅觉和记忆存在紧密联系,气味比其他器官线索更容易唤起一个人10岁以前的记忆,且对于特定的年龄组来说,具有集体认同感的气味,特别是与学校和童年有关的气味能勾起他们那代人久远的、令人回味的记忆[1]。嗅觉系统提取、检索久远记忆的能力远超越其他感官系统,且被气味唤起的记忆带有明显的情感标志,往往特别生动。气味信息被传递到大脑边缘系统,相当多的嗅觉处理过程发生在大脑前额皮质,而前额皮质在情绪与动机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结构上的密切连接使得嗅觉可以唤起如恐惧、厌恶等强烈情绪,刺激我们的食欲或身体接触需求。

耿慧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到嗅觉在信息敏感度方面是比较弱,但在气味的敏感度方面比较强,一旦接收到某种气味的刺激,人的思考速度会慢慢减缓,气味会逐渐对心理和情绪造成影响[2]。夏侯骏今指出,在五种感官中,最接近过去记忆并受控制的是嗅覺。气味可以真正带你旅行[3],如果你想让生命完全回归,稍事休息,那么就需要凭借嗅觉来让自己放松下来。可用把气味运用到微妙的情绪调控之中,用微弱的气味引起轻微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提高参观兴趣,这特别适合一些展线长、空间大的展览空间。

凯勒也提到嗅觉在引发人们强烈的感情和生理反应上比其他感觉更有效,嗅觉通常让我们觉得似乎与散发气味的东西有着真实的联系,这一个特点在视觉中不存在[1]。看一幅死尸的画作,不管它多么逼真,都只是表象,观者不会有很强烈的情感体验,这就限制了博物馆内的视觉体验,而嗅觉体验不会存在这样的限制,因为如果闻到了腐烂的尸体臭味,人们一定会感觉恶心并想离开。由于嗅觉感受到的气味直接作用于人们,能在无意识中营造沉浸感。

由于嗅觉体验是直接的,它们会产生一种现象学里的接近感,因此,运用气味可以让观众真正地沉浸在展览场景之中感受作品,形成更加深刻的、情感化的参观记忆。

1.2 促进参观者学习与思考

有学者认为参观传统博物馆的人会得到一样的经历,因为博物馆的从业者会通过灯光和摆放把一个个展品定位成“它就是这个样子的”,参观者会学到完全一样的东西。

其实,博物馆的学习应该是多感官的,而气味就是一种潜在的、有教育意义的工具,因为气味也会也会影响触觉、味觉,以及许多其他不属于传统分类的感官,如热感觉。当所讨论的气味与深藏在过去的记忆相联系时,就会展开声音和图像的整个景观。由此可见,嗅觉体验实际上是一种多感官的体验,博物馆应该利用气味带来的丰富的想象力、记忆力去引导参观者回想他们的嗅觉体验,将知识在脑海中进行重新建构、反思,以便将其转变为真正有意义的嗅觉体验。但有时,一些博物馆中气味的注入会对游客产生压倒性和麻木性的影响,并且不能充分发挥嗅觉体验的潜力。这些气味往往只起到了陪衬的作用,气味与作品的相关性模糊,没有明显的附加价值。

气味为理解视觉艺术提供了一个新的出发点,同时看到和闻到风景可以让游客更接近画家的意境。比如古根海姆博物馆里一个由嗅觉组成的艺术装置,即展厅所有的墙面均被使用过的1美元覆盖,一个展评人评价道:“多亏了旧美元的气味,使原本在名义上听起来像是概念噱头或是沃霍尔式写实主义的展览变成无法言语的身临其境。”

1.3 提升视障者的感知体验

理查德·史蒂文森提到,博物馆展览运用了气味,视障者或是最大的收益人群[1]。气味可以作为一种媒介提升视障者的感知体验,有些博物馆已经开始尝试在专门为视障者设计的巡展中加入嗅觉要素,如梵蒂冈博物馆中用亚麻布覆盖着药和芦荟的气味,布鲁克林艺术博物馆的“感官之旅”展览中有嗅闻特殊绘画的成分等项目。这种趋势和努力是一种重要的进步,博物馆因此构建了一个更具体验性,囊括了所有感知模式的框架,有可能打破视觉障碍者和正常视觉观众之间的界限,使博物馆成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空间。有研究显示,视障者可以更好地享受他们的嗅觉,一般而言,他们的嗅觉能力超过明视者。

1.4 通过嗅觉可视化将作品展出

当前,在视觉研究日渐深入的当下,嗅觉和气味的可视化探究也在逐渐发展。一些研究人员立足技术方式让气味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展现,如佩戴一些技术眼镜、增加化学变色剂等。这些方式可以让公众直观地对气味的流动状态、强度和持续性进行观察。也有学者以问卷的方式向大众了解气味的代表图形,希望以图形的方式对气味的状态进行展示,最终完成了关于气味的视觉作品。

耿慧在自身的探究中表示,嗅觉是可以进行可视化设计的,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首先,仪器观察,基于科学仪器对气味的运动方式进行展示;其次,数据展示,基于各种数据调研将数据进行直观的呈现;最后,基于语言及图形的主观展示表达嗅觉[2]。

王涛研究发现中国的传统五行学里对气体有一定的解释,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思想就是通过以字对应属性的表达方式将很多气味进行具象化表达,如香属水、呛属木等[4]。五行之中,每种元素都有着与之对应的颜色符号,如木是青色、火是红色等。他提出,基于五行理念,可以对气味进行比较具象的描述,以颜色表达得到一个视觉效果的气味色彩图,即气味视觉化感受。同时他还提出了“嗅觉式绘画”的概念,即当闻到各种气味之后,心理上会形成不同的颜色暗示,例如,闻到土壤的气味就会联想到土黄色。

2 嗅觉体验设计的困难与挑战研究

2.1 气味的易变性

多篇文章中都提到气味的易变性导致很难将气味稳定在一定范围内防止扩散,这很容易使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嗅觉艺术作品的气味彼此混合重叠,造成互相干扰,影响体验。气流、湿度和面积是对嗅觉作品状态和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这对展陈空间和相关领域的维护技术提出了挑战。索莱在文章中研究了展览环境中不同材料的优缺点和优化方式,给艺术家、策展人提供了嗅觉艺术展示的可能性[5]。

2.2 气味浓度的把握和评估

气味很难确保在目标位置上达到一定的浓度保持嗅觉平衡,气味若过于强烈,可能会使观众疏远它们,气味过于细微,可能会被观众完全忽视。虽然凯勒指出,气味在低浓度时甚至是观众无法注意到的情况下同样能有效影响情绪和行为,甚至有些研究还表明未觉察的某种气味比这种气味能被察觉到情况下更有效,但观众通常还是会因参观了嗅觉艺术展但没闻到气味而感到失望。

2.3 气味的艺术性难以感知

纯嗅觉作品很难被一般观众感知到其艺术性,在这个问题上吉姆·德罗布尼克提出了一个解决策略——增加作品的说明,他认为应该通过作品的说明使观众明白气味是有意义的[1]。由于观众目前经常会忽视气味的含义,可以增加作品说明或标签给观众呈现一个理解气味的框架,但若是像荷兰的吸入艺术展一样,说明手册只给观众提供气味的唯一解释,也违背了嗅觉解释的多种可能性,阻碍了参观者进行思考和反思。

2.4 嗅觉具有适应性

嗅觉具有适应性,当我们的鼻腔接触了一段时间的气味后,鼻腔中的受体会为了防止神经系统过载,不再激活,这时便会出现嗅觉疲劳。当嗅觉疲劳发生时,几乎整个嗅觉感官都会关闭。这就是为什么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在一个有气味的空间待久了,会感觉房间里最初那种重气味会消散或消失。吉姆·德罗布尼克在文章中提到了解决方案,策展人在策划有气味加入的展覽时,需要考虑观众的行程,使观众不会很容易出现嗅觉疲劳[1]。为了规避此类问题,香水柜台往往会陈列咖啡豆等产品让消费者嗅闻,从而帮助消费者的嗅觉得到恢复。此外,在展览中有选择性地安排嗅觉艺术,并在行程中添加休息过程,可有效防止嗅觉疲劳的发生。

2.5 嗅觉伦理学

嗅觉伦理学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首先,嗅觉感官是人们无法避免使用的。我们如果不想看,可以闭上眼睛;如果想不听,就可以捂住耳朵。但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长时间捂住鼻子不呼吸,因此气味中的化学物质会不可避免地侵入我们的身体,这就有影响观众的生理功能的风险。如有的艺术爱好者可能会产生多重化学物质过敏症,这时候展馆就应该提前告知观众气味在展览空间中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发布公告提醒,使他们能够有机会做出是否进入该气味氛围中的决定。

多数文章提到,艺术家们通常要面对认知程度不同的观众,人们的经历存在差异,生活和文化也都有不同,在嗅觉联想方面也会有不同的体现,这导致气味语言通用性比较低。此外,当大多数博物馆展览本意是想通过嗅觉艺术带给观众愉快的体验,但由于展览中的气味容易引起深度记忆和强烈情感,也有可能让一部分观众被迫回忆起自己不想想起的事情,对展览产生意见,这就可能导致与伦理学观点发生冲突。

2.6 嗅觉艺术作品的归档,保存和收藏

嗅觉作品的归档及留存的难度同样很高,因为气味的留存不能够像图画一样以摄影的方式进行,也难以利用声频等现有技术进行留存。吉姆·德罗布尼克在其文章中引用了两个收集的案例,一个是《气味极限》里的愿望机,观众仅仅支付1美元就能够得到机器生产的精油,这样观众在展览之后也可以对气味进行体验,另外一个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通过记录一名艺术家合成气味的配方或香料清单,使得作品能够得以重新创作[1]。

2.7 嗅觉描绘词库缺乏

人们用很多不同的方法对气味做出反应,但却不擅长描述它们,因此有必要对嗅觉美学的词汇量和理论进行扩充。以《纽约时代》周刊上发表的对于气味展览的1500字展评为例,它除了说在12种香味中有一种闻起来像棉花糖外,就再也没有讨论嗅觉体验了。由于嗅觉通路不能立即通过大脑中负责语言的部分,所以气味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当我们试图命名一种气味时,我们通常只会检索它的来源(闻起来像香蕉)或是指其他感官(它闻起来很新鲜),它并没有自主和独立的语言支持,这导致很少有关于气味艺术的批评性话语,也不利于它的发展和公众意识的传播。

3 结语

嗅觉艺术领域已经开始进入学者们的视野。气味的表现性和优势已经被研究者发现,气味的局限性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也被一一指出。笔者认为,本文中提到的每一个困难与挑战的解决方法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研究,此外,嗅觉与视觉应如何结合,嗅觉的可视化创作方法也是很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方向。由于后媒介艺术形式使用非视觉感官的审美话语才刚刚得到关注,嗅觉艺术如今还不被视觉中心主义者认可,这也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嗅觉与气味的加入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展览形式,将提高展示设计的水平和层次,设计师在未来可以利用它创造出更加人性化、情感化的设计作品。目前,嗅觉体验在应用和设计环节,都缺乏必要的资料,很多技术都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需要继续探究挖掘。希望今后嗅觉体验设计与气味运用的相关研究能为博物馆展览的全方位体验作出积极贡献,也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人们的嗅觉感官能被唤醒,气味的作用和意义能得到更广泛的普及。

参考文献:

[1] 妮娜·莱文特,阿尔瓦罗·帕斯夸尔-利昂.多感知博物馆:触摸声音嗅味空间与记忆的跨学科视野[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151-197.

[2] 耿慧.《清明上河图》之“味”—浅析嗅觉体验设计[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9.

[3] 夏侯骏今.唤醒弱化的感知[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8.

[4] 王涛.气味与气体在当代艺术中的表现手法[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1.

[5] 索莱.当代艺术中的气味:挑战与展览策略的调查[D].拉塞尔学院,2012.

作者简介:陈思烨(1997—),女,广东汕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猜你喜欢
展览气味博物馆
博物馆
气味来破案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博物馆书画展览设计研究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展览发展研究
露天博物馆
这个“气味”不简单